回覆列表
  • 1 # 塔邊讀史

    很多個朝代都有朝廷組織過大規模挖帝陵的事情,曹操的摸金校尉,蒙古大規模挖宋夏的皇陵,明朝曾大規模挖金朝的帝陵!

  • 2 # 歷史小課堂JY

    其實挖前朝古墓的事件在古代有很多,在古代國家缺錢了或前朝暴君的陵墓的一般都會進行挖掘。

    往往那些被挖的陵墓都是一些比較昏庸無道的皇帝或者奸臣之類的,這些都是老百姓罵的比較多的。相反古代比較有做為的皇帝被挖掘的相比少很多,因為挖這些有功有做為的皇帝會招到社會的強烈反對有失民心。這樣對國家的統治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古代的皇帝都不會這樣作死的。

    還有戰亂時期古墓被挖被盜的就比較多了,因為戰亂的時候那些陵墓沒有人管理了。國家都沒了還有誰管你守陵墓啊,這個時候那些起義的各路軍隊就打起陵墓的注意了。

    戰亂時期挖古墓比較出名的古代有曹操,清末民初有孫殿英。這兩個人都有專門挖古墓的人員,當時曹操還成立的專門的機構,專門找各種皇陵進行挖掘。這些軍閥挖陵墓的目的都是補充軍餉,這樣就可以補充軍馬壯大自己的力量。

    各朝各代對前朝的陵墓都有不同的態度,比較出名的有清朝的康熙就成多次祭拜前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 3 # 鄉村小范vlog

    盜墓活動不僅擾亂了社會秩序,而且與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格格不入,即便說對帝王陵墓的侵犯,本身也是對封建皇權的藐視。為此,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方面採取各種積極手段,對歷代帝王陵寢與士大夫家墓進行修結和保護,另一方面透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制裁各種盜墓活動。

    陵基的修結

    與戰亂時期大肆破壞、盜掘古墓的情形相反,在承平時期,封建王朝統治者也大都將對古代陵墓尤其是對帝王陵寢的修結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因為他們無不把自己視為是對前朝的“正統”的、“合法”的繼承者,修結前朝陵墓,不僅僅是保護前期的古蹟,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本朝的合法地位。因此,修結陵墓這一舉措的本身,包含著特定的政治意義。

    中國古代第一篇有名的修墓令,大概要算是魏武帝曹操的«修盧植城墓令»,令中說:“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乃國之楨榦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間;鄭喪子產,而仲尼限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後,有異於人。敬遣丞椽修墳墓,並致薄酸,以彰厥徳。”①盧植是東漢末年的名臣與大儒,對他的墳墓進行修結保護也自在情理之中。但曹操以一個大臣的身份下令修結盧植墓,此舉本身就已超越了大臣的職權範圍,正如曹操在令文中所說:“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間”,當然以帝王自居了。

    南北朝時,相繼對前朝的一些陵墓進行修結。南宋時,下令對漢代諸陵進行修復。南齊時下令對東晉的皇陵“悉加修理”②南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又下令對前代的陵墓進行修繕。詔令說:“梁室多故,禍亂相尋,兵甲紛紜,十年不解。不逞之従,虐流生氣;無賴之屬,暴及組魂。-一而零落山丘,變移陵谷,鹹皆剪伐,莫不侵殘。玉杯得於民間,漆簡傳於世載,無復五株之樹,罕見千年之表一一丘墓生哀,性靈共測者也。朕所以興言永日,思慰幽泉,唯前代候王,自古忠烈,墳冢被髮絕無後者,可簡行修治,墓中樹木勿得樵採。”③

    這一時期,不僅對遭到盜掘、毀壞的帝王陵墓進行修繕和保護,而且一些地方官對於一些被盜發的普通冢墓,也採取了修復措施。南齊宜都王蕭鏗為南豫州刺史,境內的東晉大將桓溫女兒的墓被人盜發,所得珍寶甚多。蕭鏗將這一情況向朝廷作了彙報,而朝廷卻下令將這些珍寶都賜給他。但蕭鏗拒絕接受,他說:“今取往物,後取今物,如此迴圈,豈可熟念。”並派當地的地方官親自前往修復此墓,纖毫不犯。④南齊始興簡王蕭鑑為益州刺史,於州園地得古冢,發現大量珍寶,他的部下都勸他取走,但他卻下令將這些珍寶收集起來,放回墓中將墳修好。①北周的賀蘭祥為荊州刺史時,巡視境內,見許多被盜掘的家墓骸営暴露,便命有關的地方官悉加收葬。境內盜攝古墓的風氣也因此而得到收斂。②

    隋唐時期對歷代陵墓的修錯與保護也很重視,多次對古代陵基進行修結。五代的後唐為了表示自己是唐王朝的合法繼承者,於同光三年(925)下令對關中的唐朝諸陵進行修理,“其下宮殿字法物等各令奉陵州府據所管陵園修制,仍四時各依例薦線,逐陵各差近陵百姓二十戶放雜差役,以備灑掃。其壽陵等十一陵亦一例修掩,量差陵戶。”③

    宋朝建立後,對歷代帝王陵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結。宋開寶三年(970)下i召:“西京、鳳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漢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後魏孝文,西魏文帝,後周太擔,唐高祖、太宗、中宗、粛宗、代、德、順、文、武、宣、鋒、信、昭諸帝凡二十七陵,嘗被盜發者,有司備法服、常服各一襲,具棺淳重葬,所在長吏致祭。”④

    陵基的守護

    在對前代陵墓進行修結的同時,各封建王朝也很重視對前代陵墓的守護與保護。應該說,對前代陵墓的守護,尤其是對一些歷史名陵、名基特別是歷代封建帝王陵基的守護與保護,不僅僅只是對於歷史文物與古蹟的保護,它還體現了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對歷史的態度。因此,中國歷史上不少封建王朝都將對前朝陵墓的守護與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對前朝歷史名墓的系統保護是從漢朝開始的。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下令為秦始皇、楚陰王、魏安釐王、齊1層王、趙悼裡王以及陳勝置守家戶,秦始皇二十戶,餘各十戶,另為魏公子無忌置五戶。①

    曹魏王朝建立後,鑑於“喪亂以來,漢代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區金縷,,骸骨並盡”②的事實,對前代陵墓的修復與保護採取了一些措施。魏文帝曹丕在«為漢帝置守家i召»中說:“朕承符運,受終革命,其敬事山陽公(漢獻帝)如舜之宗堯,有始有卒,傳之無窮。-一其令山陽公於其國中正朔服色祭祀禮樂自如漢典。又為武、昭、宣、明帝置守家各三百家。”③同時,還下令修復孔廟,為孔基置百戶更卒以守衛之。④

    魏明帝景初二年(238),下詔維護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詔書說:“音高祖創業,光武中興,謀除殘暴,功昭四海。而墳陵崩頹,兒童牧豎踐踏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備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採。”曹魏末年,在征服西蜀與東吳的過程中,對於敵國的一些名墓,也很注意保護。曹魏大將鍾會領兵徵蜀,到漢川時就曾專門下令保護諸葛亮的冢墓,令軍士不得於墓芻牧樵採。①

    南北朝時,雖然戰亂不斷,盜發陵墓的事層出不窮,但各封建王朝在政局比較穩定的時期,仍將對古代冢墓尤其是前朝帝王陵墓的保護作為施政的一項重要內容。

    南朝宋武帝劉裕即位後不久,即釋出詔令,“晉世帝后及藩王諸陵守衛,宜便置格。其名賢先哲見優前代,或立德著節,或寧亂庇民,墳塋未遠,並宜酒掃。主者具條以聞。”②

    南梁武帝蕭衍天監六年(507),下詔對晉、宋、齊三代的皇陵動加守護。詔書中說:“晉、宋、齊三代諸陵,有司動加守護,勿令細民侵毀。作兵有少補使充足。前無守視,並可量給。”⑤

    北朝的北魏也多次下詔,保護前朝陵墓。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的詔書中說:“漢、魏、晉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蘇踐藉”。孝明帝熙平元年(516)的詔書中也說:“先賢列聖,道冠生民,仁風盛德,煥乎圖史。暨歷數永終,跡隨物變,陵隧查輯,鞠為茂草。古帝諸陵,多見踐藉。可明救所在,諸有帝王墳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聽樵牧。”①

    隋朝統一後,對歷代帝王陵墓的守護也作了明確規定。隋揚帝在«為前代帝王守陵墓詔»中•說:“前代帝王因時創業,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事永久,丘空殘毀,樵牧相趨,塋兆理蕪,封樹莫辨,興言淪滅,有愴於懷。自古以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竭其雜役,以供守視。”②

    唐貞觀年間,下詔對上古至隋朝的帝王陵墓及名人丘墓進行守護。詔書說:“自上古泊於隋室,諸有明王聖帝,盛德寵功,定亂彌災,安民濟物;及賢臣烈士,立言顯行,緯文經武,致君利俗。丘壟可識,塋兆見在者,各隨所在,條錄申奏,每加巡檢,禁絕芻牧,春秋二時為之致祭。若有毀壞,即宜修補,務令周盡,以稱朕意。是則不獨前代山陵,即士大夫之丘墓,併為封禁。亦興王之一事,可為後法者矣。”③

    宋朝對歷代陵墓的保護也可謂是盡心盡責。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四年(966)下詔:“歷代帝王陵寢,太昊以下十六帝,各給守陵五戶,i場其他役,長吏春秋奉祀;商中宗以下十帝,各給三戶,三歲一祭;周恆王以下三十八帝,州縣常禁樵採。”④宋神宗熙寧年間又著令:歷代帝王陵禁民樵採。但其後司農寺為斂財牟利,下令允許百姓於前代帝王陵寢耕地種植,結果中關唐代諸陵附近的土地首先被開墾,唐太宗昭陵的喬木被砍伐一空。為此,御史中丞鄧潤南上言,請求禁止在前代皇陵開墾土地,他說:“展寧著令,本禁樵採,遇郊祀則救更致祭,德意可謂遠矣。小人結克,不顧大體,使其所得不費,猶為不可,況至為淺鮮識?願組創議之人,而一切如故。”鄧潤甫這一建議被採納,“於是未排之地反得兔。”①應該說,鄧潤甫的這一建議是正確的,因為開星前代皇陵,雖可得一時之利,但其對歷代文物古蹟破壞的嚴重後果,卻是難以估量的。鄧潤甫的這一建議,及時制止了這種破壞古蹟的做法。

    明太組朱元章對宋太組趙匡用保護歷代帝王陵寢的做法十分費賞。他於洪武九年(1376)派遣國子生周謂等三十一人分視全國各地的帝王陵寢,命百步之內禁人株牧,並設陵戶二人守護。②此後直至清代,將對古代帝王陵基及名人家墓的守護作為定製而確立下來。«大清律例-禮律»中明文規定:“凡歷代帝王陵寢,及先聖先賢忠臣烈士墳基,所在有司,當加護守。不許於上樵採耕種,及牧放牛羊等書。違者,杖八十。”

  • 4 # 子說非說

    一般不會。

    中國朝代更迭雖然是後者推翻前者,但後朝會覺得自己是前朝的繼承人,自己的合法性來自於前朝,自己只是繼承者,大多數朝代在給前朝撰寫歷史的時候都能做到公正,所以挖前朝皇陵這種事基本上不會有。

    另外他們也怕如果自己開了挖前朝皇陵這個頭,後世難免會效仿。所以為了自己不被挖,也不想沾上掘人墳墓的惡名。所以都不會挖掘上一個朝代的皇陵。

    但是也有例外。大一統王朝中,比如元朝,元朝統一後,朝廷預設下面的官員僧人大規模挖掘宋陵,諸陵中以宋理宗最為悲慘,其頭骨被做為酒杯,直到明初明太祖才派人找回。

  • 5 # 笛蕩晚霞

    歷史上各朝代對古墓的態度都是加以保護的,當然,象曹操稱帝前組織成立“摸金校慰”的現象也不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帝王之家的嘴臉是要給百姓看的,更何況涉及到自身的安全與風險。所以直到清朝,不論是歷史上的帝陵古墓,還是尋常百姓才埋葬的新墳,除刑事案件特需外,凡挖掘墓葬者,按大清律歷,當斬立絕。

    中國的文化習俗,死者為大。所以,歷朝歷代的人們都秉承著對死者的敬畏之心,既不損害墳墓上的一草一木,也不攪擾死者的安寧。

  • 6 # 金兔歷史

    一般而言,統治者是不會主動去發掘古墓,特別是歷朝皇帝的陵墓的。

    除了是動盪時期,像曹操就曾組建過“摸金校尉”專門去掘墓,五代十國的黃巢也基本上把把唐朝皇帝的陵墓都給掘掉了(除了武則天的昭陵),還有就是民國的孫殿英。

    而大多時候,統治者是不會去主動掘墓的,一方面,“死者為大”,古人信仰神明,認為人死後會到達另一方世界,除非是有深仇大恨,或者是為了墓冢的寶貝,否則很少有人會去掘墓。

    古代帝王還會考慮到一點,如果不抑制百姓掘墓,甚至鼓勵去掘墓,萬一自己死後有人來挖掘自己的陵墓怎麼辦?

    而且,統治者位高權重,要什麼沒有,陵墓中的寶貝或許珍貴,但對於帝王來說簡直不值一提,沒有必要冒著死後被人掘墓的風險去挖掘,所以對於古墓,甚至是先朝帝王的陵墓,統治者會比較尊重或者說假裝比較尊重。

    比如,康熙皇帝就層祭拜過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

  • 7 # 流帆

    謝邀!我們先說歷史上各朝代統治者對於古墓的態度,簡單的說,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官方上對於古墓的態度都是保護的,對於盜墓行為一般都是處以極刑。挖墳掘墓行為是極為人所不齒的,也是道德最為敗壞的行為。中國是一個有祖先崇拜的國家,有尊古崇古的傳統,孝道更是各朝各代極力推崇的,有利於古代農業社會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當然這是官方上的,也是在一個王朝穩定下來後的情況。在戰亂年代,官方都會敵對勢力的祖先的墳墓進行大規模的破環,破環其風水,滅其王氣。當然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報復行為,例如春秋時期的楚國舊臣伍子胥幫助吳國打敗出國之後,還將楚王挖出來進行鞭屍的行為。當然這也是最上層的情況,並不涉及中下層。

    總的來說,每個朝代在其穩定下來之後,都會追求穩定,不一定會對前朝的陵墓進行修葺,但是會對古代先賢的陵墓進行修葺,體現當朝的一種態度。

    我們再說在中國古代各朝各代會不會主動發掘的問題,答案是肯定不會。主動發掘是考古學傳入中國後才出現的詞語。而西方考古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傳入中國,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成立,內設考古組,同年10月對殷墟進行考古調查,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正式誕生。所以說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沒主動發掘古墓的行為,如果真要說有,國民政府算一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總是在我面前提起他的前女友,論我的心裡感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