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敦煌沙

    從元朝很短的統治時間就能看出,蒙古人對於管理國家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儘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漢化,但也僅僅是表面上的。為了維持統治,還是體現出了讓漢人不能忍受的屈辱感,從而引發後期各種反對暴政的起義。儘管明朝取而代之仍是封建制度的統治,但相對元朝還是進步了。

  • 2 # 戀戀紅塵714

    歷史的車輪只會進步,不會退步。退步只是相對來說的。

    我們先看一下元朝

    領土範圍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藩屬國 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緬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國。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別行政區徵東行省與緬中行省。

    政治特徵 蒙古國對華北的統治方式,是草原貴族原有的統治體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農耕地區的延續。元朝制度多沿襲金制,同時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備的特點。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歷代相承的傳統體制本身的發展變化,如行省的設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舊制,如蒙古、探馬赤軍中的奧魯(老小營)建置;也有一些是在這兩者的互動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罰體系中某些不同於前代的變化,對吐蕃地區實行的政教合一的統治等。

    行政建置

    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在消滅南宋前,忽必烈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開始行漢法,將中國的大都作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例如設立了中書省和司農司等一系列專司機構,使用漢人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劉秉忠、姚樞、許衡等。首都大都就是在劉秉忠等人的規劃下建成的。此外,大元還建立了儒戶這個戶籍來保護和優待讀書人。後來,又恢復了科舉制度(不過名額很有限),尊崇孔子。理學是元代科舉的標準。從整個政權來說,元代並沒有統一的“官方思想”,一般來說,蒙古統治者更多地信奉草原的薩滿教與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

    法律制度 元代始終沒有頒佈完備的法典。

    等級制度

    在封建制度裡,貴族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當蒙古人侵佔其他國家建立政權後,就出現了包括蒙古貴族在內的多個民族貴族並立的情況,這產生了帝國該由誰統治的問題。元朝為維護蒙古貴族的專制統治權,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華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一政策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

    經濟方面仍以農業為主,由於蒙古統治者的殘暴和剝削,元朝整體生產力比宋朝低,但是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無所謂土地制度。元朝經濟大致上以農業為主,其整體生產力雖然不如宋朝,但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

    商業

    元代的商業發展與商品流通客觀上具備一些獨特的有利條件。規模空前的統一局面、對外關係的開拓以及暢達四方的水陸交通,為中外商旅提供了“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的優越環境。

    文化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準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思想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並用的,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文學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昇華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臺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係密切;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

    天文曆法 元朝在天文曆法方面比較發達,元世祖邀請阿拉伯的天文學家來華,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學的技術,並且先後在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興建天文臺與回回司天臺,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海的27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道和恆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

    元朝外交 在元朝建立前後始終對周邊國家和政權發動侵略戰爭,例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高麗蒙古戰爭等。

    再看看大明

    明朝(1368年―1644年[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疆域 領土範圍 北方 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透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139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北韓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 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衛、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涵蓋今新疆。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

    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嚮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藩屬國 主詞條:北韓王朝、琉球王國、安南、占城、真臘、暹羅、浡泥國、蘇祿

    法律制度 :《大明律》、《大誥》

    對外戰爭 主詞條:明徵安南戰爭、明緬戰爭、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萬曆北韓之役、薩爾滸之戰

    經濟 :明朝經濟 農業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

    手工業 明朝最早開始繁榮的手工業是棉紡織業,早在明初時候的江南,手工業便已經相當發達,並且逐漸形成了一些以手工業為中心的城市。明朝中後期,隨著京城的北遷,中原地帶和華北地區,特別是環渤海灣一帶,手工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貨幣 明朝實行中央集中的貨幣政策,貨幣鑄造、印製、發行、流通、管理均聽命朝廷,力求貨幣穩定,作為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

    人口 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但對於具體時間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

    文化 :明朝文化 圖書 明成祖時期,朱棣令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 哲學 主詞條:陽明學、泰州學派、童心說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併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

    文學 :三言二拍、明代四大奇書、公安派、竟陵派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詩文 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臺閣體”詩派。

    戲曲 :南戲、湯顯祖、臨川四夢、四大聲腔 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書法 :南董北米 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

    繪畫 :吳門四家、松江派、南陳北崔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

    天文氣象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絡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醫學醫藥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農學農政 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化學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誌》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西學東漸 徐光啟重視演繹推理,並特別把重點放在數學上,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徐光啟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帝上奏,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學科研究的思想,並論述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及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

    大明朝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帝國

  • 3 # 遺產君

    提這個問題的人,一般都是腦袋進了水的人,要知道社會都是向前發展的,新陳代謝、新舊交替都是進步的表現,一箇舊的王朝如果不得人心,倒行逆施,引得民怨四起,就會由盛及衰,走向沒落,就會被新的王朝所代替。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時間並不長,僅有90多年,在歷史上並沒有多少存在感,其統治期間,對漢民族實行高壓統治,徵收數不清的各種賦稅,還有各種各樣的勞役,將漢民族逼到了死亡的邊緣。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351年,韓林兒率領的紅巾軍揭竿而起,開啟了反元的序幕,隨後郭子興的人也紛紛加入,後來朱元璋替代了郭子興的地位,並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元大都,推翻了殘暴的元朝政權。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雖說也很殘暴,但他僅僅是對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殘暴,那也是他為了穩固其統治的措施,他對老百姓、對國家還是很不錯的,在他統治期間,社會逐漸走向正軌,國家逐漸富強,人民也不用再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了,因此朱元璋是有很大的貢獻的。明朝替代元朝是歷史的必然,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往往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邁進的,一個朝代替代另一個朝代是有其進步意義的,優勝劣汰是大自然千古不變的定律。
  • 4 # 十點說史

    晚間十點,為你解答。

    歷史從來就不會倒退,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專制統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佔有相當大的篇幅。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國家至清王朝滅亡,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綿了兩千多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似乎為之後的統治者樹立了“榜樣”,“統一”在諸多帝王看來更是一種展示雄才偉略的標誌。

    對“統一”的追求,是古代王朝政權建設和國家發展的主流。與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時期歷經了多個朝代,王朝更替頻繁,每一王朝經歷的時間長則兩百餘年,如李唐王朝289年、朱明王朝276年、滿清王朝296年;短命王朝只有十幾年或幾十年,如秦王朝16年、隋朝38年。

    中國古代王朝更替頻繁,不斷被推翻重建。王朝的更替只意味著統治者的不同,政治制度基本保持不定,經濟、文化和法律思想大體上保持一致,這種獨特的文明形式讓不少西方人稱奇。王朝不斷更替,但是獨特的文明連續不斷,沒有遭受毀滅,這是有地理環境,文化,種族,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決定的。中國文明總體上保持了連續性,它的另一方面是頻率較高的週期性振盪。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王朝的更替都會帶來戰亂和生靈塗炭,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則隨之遭到嚴重破壞,有時被外族人入侵,甚至是外族人入住中原,百姓被奴役。元朝就是一個例子,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統一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王朝一治一亂,從未逃出治亂迴圈這個“週期律”。綜合上述所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已經非常明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民請願,智鬥和珅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