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鷓鴣仔6
-
2 # 學姐別走
戰果時期的四大名將有,李牧,白起,王翦和廉頗。廉頗和李牧同為趙國的名將,秦國有白起和王翦。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找國40萬軍隊,因此得名為殺神白起。也就是這樣被當時的秦國君主給殺害了。反過來說趙國在長平戰役中因聽信郭開的話使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損失了40萬的軍隊,因此而國力大減。
在戰國末期秦,趙兩國只有王翦和李牧,至於廉頗因為年齡大了並不受用。
李牧他一生帶領趙軍先是戰勝了強大的匈奴,後又多次擊敗了強大的秦軍。李牧的第一次輝煌戰績是趙破匈奴之戰,匈奴做為遊牧民族擅長馬上作戰,機動性強。而李牧採取主動示弱的戰術,每次都是拒不出戰。在堅持了幾年後匈奴人都覺得李牧膽小如鼠,於是李牧在一次戰役中決定先帶少量部隊,主動戰敗。等匈奴主力軍到來,李牧採取正面防禦,左右包抄迂迴戰術。斬殺匈奴十餘萬人。
在公元前233年,秦國進攻趙國,趙國接連戰敗,因此趙王召回李牧。在秦國士氣正旺的時候李牧堅守城池不出戰。秦國決定出戰進攻肥下引來李牧支援再進而全殲趙軍。李牧發現了秦國企圖,主動襲擊秦國的留守軍隊並迅速的佔領了,等秦國主力前來救援時,李牧採取採用了迂迴包抄的戰術把秦國軍隊打敗。公元232年秦國採用南北夾擊戰術進攻趙國,李牧由於很熟悉趙國地形,認為秦國不可能一時的拿下南邊,於是主動出擊迎戰北邊的秦軍。將其擊敗後又乘勝出擊打敗了南邊秦軍。
在公元前229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進攻趙國,李牧採取了堅守陣地的戰術,名將的對決因此僵持下去了。王翦認為在戰場上這樣並不能打敗李牧,決定採用反間計。重金買下趙國奸臣郭開,郭開於是在趙國散佈流言說李牧要謀反。昏庸的趙王聽到訊息就準備撤了李牧的軍權,李牧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拒絕交出兵權,結果趙王卻殺了李牧。而王翦一路戰勝趙國,順利的拿下了邯鄲。所以說“李牧死,趙國亡”
-
3 # 衣賜履讀通鑑
以前寫過一篇李牧的文章,比較貼題。
趙王冤殺李牧,就如去了勢的公牛,只能任憑秦國宰割
前245年,趙孝成王趙丹逝世,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前244年,趙偃任命李牧為大將,率軍攻擊燕國,佔領了武遂(河北省徐水縣)、方城(燕長城,燕國沿著海河支流漕河所建築的長城)。李牧是趙國防守北部邊疆的優秀將領,曾經領兵駐紮在代郡(河北省蔚縣)、雁門(山西省右玉縣),防備北方匈奴部落(柏楊先生注:王庭設內蒙古察哈爾右翼中旗,“匈奴”第一次出現)南侵。
李牧帶兵,很有意思。當時,人事任免和稅收分配,都由李牧說了算。他每天殺牛宰羊,將士的伙食搞得扛扛的。嚴格訓練騎射技能,嚴守關卡,派出大量偵察兵打探敵情,同時申明號令:如果匈奴來犯,我軍立即收拾起人馬、牛羊、物資,退入堡壘中固守,有膽敢逞強出擊者,一律處斬!這樣,只要一發現有匈奴來犯,各烽火臺立即點起烽火報警,人畜物資呼啦啦全部收回,只守不戰。就這麼整了好幾年,李牧是一仗也沒打,但匈奴也沒佔到什麼便宜。於是,匈奴人都認為李牧是個膿包蛋,就連趙國的守邊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帥沒血性,是個膽小鬼。趙王(書上沒指明,按時間推測應該是趙孝成王趙丹)為此而責備李牧,但李牧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不作變動。趙王憤怒,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統兵(不知派的是誰)。此後一年多時間裡,新任將領屢次率軍迎擊匈奴,屢戰屢敗,損失慘重。匈奴嚐到甜頭兒,三天兩頭兒來犯,使邊境騷擾不斷,百姓無法耕作、放牧。雖然很沒面子,趙王還是硬著頭皮請李牧復出。李牧說自己有病,不見趙王使者。可是趙王也鐵了心,非讓李牧重新出馬不可,李牧無奈,提條件說,非讓我去,也行,那我怎麼帶兵您別干涉,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趙王說,好好,只要你去,你愛幹嘛幹嘛。
李牧重返邊境,還是老一套。匈奴又是好幾年毛都搶不到一根,都罵李牧這個膽小鬼不是個東西。趙軍每天吃得好睡得好,還不斷有賞賜,都憋著勁兒想跟匈奴打一場大架。李牧看兵養得差不多了,於是備齊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曾獲過百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能拉硬弓的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將他們全部組織起來,進行作戰訓練,並大力組織放牧。匈奴人小規模地入侵,李牧指令部隊佯敗,還專門丟棄數十人給匈奴,告訴匈奴趙國守軍有多膿包云云。單于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即率大軍來犯。李牧節節敗退,引誘匈奴大軍深入,然後派出兩支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後方,大破敵兵,斬殺匈奴十多萬人馬,順便掃蕩襜襤(讀如攙蘭)部落、東胡部落、林胡部落。匈奴單于領殘兵向北逃去,此後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趙國邊境。
衣賜履說:柏楊先生在書中多次感慨,古人寫史,往往在時間上非常混亂,讓後人不知如何理解。以李牧為例,我們就弄不清他是什麼時候開始戍邊、什麼時候一戰成名的。或曰:那些情況有必要知道嗎?我想,非常有必要。前面我們說過,前260年,長平之戰,趙軍亡45萬;前257年,邯鄲保衛戰結束,雖然是秦軍敗走,但是趙軍至少也得付出幾萬人的代價吧?前256年,秦將摎(姓不詳,讀如糾)斬殺趙軍9萬,也就是說,在前260年到256年,不到5年時間,趙軍死亡60萬人左右。李牧是前244年被任命為大將伐燕,按上面的敘述,他應該在北地鎮守了十幾年,也就是說,破匈奴應在長平之戰後不久,問題來了:長平之戰時,李牧在哪?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趙國受到重創,男丁嚴重不足,而李牧居然能夠“備齊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曾獲過百金獎賞的勇士5萬人,能拉硬弓的善射計程車兵10萬人”,注意,這15萬人都是“精選”出來的,也就是說,李牧手下計程車兵可能在20萬以上!加上趙軍損失的60萬,趙國在同一時期至少擁有80萬以上的軍隊,這樣的數字,是不是讓人感覺趙國男丁都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樹上長出來的呢?當然,也有另一種解釋,如果這些資料準確,則說明趙國作為四戰之地,國家實行寓軍於民的戰略,長期四面作戰,使得民風彪悍,可能與秦國一樣,人民群眾拿起鋤頭就是莊稼人,拿起刀槍就是戰士。前236年,趙悼襄王趙偃逝世,子趙遷繼位,是為趙幽繆王。趙遷的母親本為娼妓,趙偃愛她死去活來,竟然把原太子趙嘉罷黜,立趙遷為太子。趙遷品行惡劣,全國聞名。
衣賜履說:趙國國母本為娼妓,看到這句話,不由感嘆,趙國民風粗獷,以至於斯!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就相對好理解了。趙武靈王、趙悼襄王,兩次在繼承問題上“廢長立幼”,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趙國的悲劇。
前234年,秦將桓齮(讀如椅)率軍征伐趙國,在平陽(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擊斬扈輒,斬殺十萬人。趙遷任命李牧為大將軍,領兵在宜安(河北省藁城市西南)、肥下(藁城市)與秦軍會戰,秦師大敗,桓齮逃回秦國。趙王因此封李牧為武安君。
衣賜履說:李牧一戰,幹掉秦軍。然封為武安君,與白起一個號,是不是也預示了什麼?前232年嬴政出動大軍進攻趙國,一路軍隊抵達鄴城(河北省臨漳縣南鄴鎮),一路軍隊抵達太原,分別攻克狼孟(山西省陽曲縣)、番吾(河北省磁縣),李牧率軍迎戰,秦軍即行撤退(自秦孝公以來,秦軍什麼時候有過不戰而退的情況?只能說明,又在李牧手裡吃了癟,大敗而歸)。
衣賜履說:看李牧的戰績。廉頗一定汗顏。我真不知道戰國四大名將,起頗牧翦,廉頗是怎麼排進來的?前229年,秦國派大將王翦、楊端和進攻趙國,趙國派大將李牧、司馬尚領兵迎戰。秦軍無法取勝,於是,秦國故技重施,派人用重金收買趙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詆譭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企圖謀反。趙遷信以為真,便派趙蔥及齊國的將領顏聚取代他們。李牧不接受命令,趙遷派人乘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並撤了司馬尚的官職。三個月之後,王翦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遷和他的將軍顏聚,趙國實際上已斷了氣(趙國前太子趙嘉又拉起個小朝廷,殘喘了一段日子)。
衣賜履說:這一小段,看得我無比悲憤。大廈將傾,就剩李牧這一面承重牆了,然而“誣以謀反”的法寶一出,白痴趙遷立即誅殺李牧,三個月後,趙遷成了秦國的俘虜。自毀長城的事,各個時代都有。李牧的下場,一下子讓我想起一千八百年後的袁崇煥,也是在大明帝國危機四伏、風雨搖盪的時候,無數親信告訴崇禎,袁崇煥要反!於是,崇禎活剮了國之棟樑,京城市民一人一口把英雄吃得就剩一具骨架,大明亡。縱觀孝公以來秦軍與各國的戰事,能與秦國大將一戰的只有信陵君、趙奢、趙括、李牧等四人,而李牧敗蒙驁、阻王翦,可以說秦軍遇李牧而無措,必須藉助反間計才能取勝。如果說李牧是趙國這棟危樓的承重牆,那麼,趙國就是六國的承重牆,此一階段,秦國遭遇硬仗的對手都是趙國。李牧死,趙國亡;趙國亡,六國摧枯拉朽。雖然,從歷史洪流的角度看,秦國一統天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但就區域性著眼,李牧一身,扛著六國命運,良將如此歸宿,讓人噓唏不已。注:為行文方便,上面說是六國,實際上南韓去年(前230年)已亡。 -
4 # 不書公子
戰國末年,秦國鯨吞八荒之勢已經非常明顯。山東六國中,齊國一直保持中立態度,楚國被秦國打得不敢抬頭,只有尚武的趙國可與秦國一戰!
胡服騎射後的趙軍固然是國之長城,但除此之外,趙國還有一件令他國豔羨的寶貝——力挽狂瀾的名將李牧!(老將廉頗在領兵大敗燕國軍隊使燕國割讓五城求和後,再無輝煌戰績。及至趙悼襄王繼位,廉頗被解除軍職,憤然投魏,後又投楚,卻遲遲不受重用,最後老死異鄉!)
“李牧死,趙國亡”,李牧究竟有多麼彪炳的戰績,才能讓人覺得他是唯一能夠支撐趙國危局的人呢?我們來看:
李牧發跡於趙國北部邊軍,在趙國與匈奴的戰爭中,李牧曾經率領軍隊一戰殲滅匈奴十餘萬人馬,匈奴人被徹底打垮,十數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困擾趙國已久的襜襤、林胡、東胡部族,也被李牧挨個虐了個遍。趙國肅清邊患,李牧功不可沒!
趙悼襄王繼位後,廉頗出走他國,馬服君趙奢已過世,朝中無良將可用,只好把李牧從邊境抽調回來。李牧不負重望,率趙軍連連得勝:
1、公元前243年,攻燕之戰,攻取燕國武遂、方城;
2、公元前233年,肥之戰,趙軍全殲秦軍十萬,李牧因功受封“武安君”;
3、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戰,趙軍擊潰秦軍。
由於連年戰爭,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趙國國力已經非常衰弱了。屋漏偏逢連陰雨,趙國北部代地地震,秦國趁機舉重兵攻趙。秦國老將王翦認為滅趙的前提是誅殺李牧——李牧不死,秦國滅趙舉步維艱!所以,秦國派人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李牧擁兵自重要造反的謠言,離間趙王與李牧關係,趙王遷果然中計,設計殺掉李牧,親手毀掉了趙國最後的干城。從此,秦軍再無阻礙,一路高歌猛進,滅掉了趙國,趙國成為了第二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李牧能力雖強,但在大局觀方面與老辣的王翦相比,稍欠火候,這也是導致他自身悲劇的重要原因!
-
5 # 書史煙雲
李牧,趙華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國最後的一根頂樑柱,他的死亡直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那麼這李牧究竟有何能耐可以力挽狂瀾拯救趙國呢?
首先,我們先從李牧的為將經歷說起。李牧在駐守趙國雁門郡防守匈奴時就表現出了他的傑出軍事才能,在他坐鎮趙國北部邊關時匈奴每次入侵都佔不了便宜,這在很大功勞上都取決於李牧的帶兵能力。
他帶兵有三大特點:第一,厚待將士。李牧不僅不主動出戰,而且每天都要殺牛殺羊犒勞將士,與眾將士同甘共苦防備匈奴,這使得他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第二,細心防守。在不主動出擊的前提下,李牧苦心經營烽火臺,經常派遣偵察兵剌探敵情,這使得李牧能有效的應對匈奴的進攻。第三,決不出戰。李牧對匈奴主要採取防禦型戰略,若有人敢出戰,他立馬以死罪論處,這使得邊關軍民能得到休養生息。這就是李牧對匈作戰的策略,他的策略使得趙國的北部邊關穩如泰山,可以說李牧確實是趙國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
其次,就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發動軍隊攻打邯鄲之時,李牧統領趙國軍隊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大勝仗,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在趙國的歷史上極其罕見,李牧竟然將秦軍主帥樊於打得畏罪潛逃,足可見李牧的厲害之處。
時隔多年以後,秦王贏政以王翦為將領再度攻取邯鄲,而趙國也派出李牧迎戰,王翦見到李牧出戰,自知沒把握獲勝,於是使用反間計,以重金收買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趙王遷在郭開的讒言下,竟以謀反罪秘密將李牧逮捕並處死,使得秦軍輕易的就攻滅了邯鄲,實在是令人火冒三丈啊!
由此可見,趙國的滅亡完全是政治腐敗和君主昏庸造成的結果,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回覆列表
戰國時期,戰場為一國根本。所以就當時的情形來看,確實可以說趙國存亡,因為在戰場上只有李牧一人可以帶領趙軍和秦國抗衡!
但是李牧的戰場對手是秦國的軍政通才王翦,王翦是幸運的,他所在的秦國君明臣賢,對他只有支援沒有干預,這一點李牧遠不及他,趙國君王昏庸無道,丞相郭開奸佞狡詐,不可同日而語;
但同時王翦也是聰明的,他時時提醒秦王要論功行賞給他,就是讓秦王放心,朝臣安心,而李牧面對郭開只有鄙夷和厭惡,而沒有直接乾脆地利用軍政大權設計剷除奸佞,這是他短於王翦之處!
如果李牧能在乾脆一點,更加大力地支援龐煖去剷除郭開,趙國真的有可能再堅持更長一段時間!
但是,從長遠來看,趙國的滅亡早已是必然了!秦國的軍隊全部是青壯銳士,裝備精良,戰法多變,兵多將廣,打敗趙國是遲早的是了,所以,就算李牧不死,秦軍可能只是多付出一些代價,多等上一段時間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