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子奮鬥記

    不全是,ha一大部分是為了個人利益,漢惠帝有後人,只是擔心長大後為諸呂報仇,畢竟他們也是呂后後人,所以諸大臣把他們殺掉了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劉邦死後,其兒劉盈繼位史稱漢惠帝,但漢惠帝為人仁弱,在其強勢母親呂雉的參與下,實際上他就是個傀儡,後呂雉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後,讓其觀看,他曉得母親是多麼一個殘忍的人,至此以後,其更加不理朝政,放浪形骸,終於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漢惠帝去世,死時才23歲。

    影視劇中的漢惠帝劉盈

    漢惠帝有後代:漢惠帝與皇后沒有產出,所以沒有正統的後代,但是漢惠帝與宮女卻有後代,而且是六個,分別是前少帝劉恭、淮陽王劉疆、常山王劉不疑、襄城侯劉弘(原名劉山,曾用名劉義,後改封常山王)、軹侯劉朝、壺關侯劉武。

    諸臣剷除諸呂是為了匡復漢室。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去世之前她為了維護呂氏集團的利益,將南軍和北軍大權交給呂氏子弟,並囑託不要隨意出軍營,同時對諸侯將相進行獎勵,以此希望得到他們對於呂氏集團的支援。怎奈,呂氏集團樹敵太多,呂雉盲目的重用呂家後人,大肆剷除劉氏子弟,已經在保劉派大臣中引起了激憤,只是礙於呂雉的權勢和地位不敢發洩,而當呂雉去世後,其他呂氏集團成員失去了依靠後,保劉派大臣聯合在外的劉家子弟,一起滅掉了呂氏集團其餘勢力,一舉奪回了劉家的權勢。

    影視劇中的漢文帝

    但在擁護誰當皇帝的問題上,因為漢惠帝還有後代,本應將皇位傳給他們,但是大臣們害怕其會導致類似於呂雉狀況的發生,於是說劉盈所剩孩子均不是其親生,而是呂雉在宮中私自養的呂家後代,所以他們沒有繼承權力。而與大臣聯合消滅呂氏集團的劉襄等人,又因其不好管理,害怕再次出現一人專政的局面,所以大家眼光投向了一直默默無聞的代王劉恆,最終迎接劉恆回來繼位,史是為漢文帝。

  • 3 # 南朝居士

    朝臣剷除諸呂,只是為了奪取執政權罷了,並不是什麼正義行為。

    漢初的權力格局是功勳集團、外戚、諸侯王三足鼎立,

    在漢朝內部,功勳集團的外朝與外戚組成的內朝相互制約,在外部,功勳集團、外戚組成的中央政府與諸侯王相互制約,這樣皇帝居上才有權力。

    剷除諸呂實際上是功勳集團和諸侯王聯合起來造反,誅殺執政大臣(諸呂)和皇帝(漢後廢帝劉弘)。

    高後八年七月,呂后病重,任命呂祿為上將軍,統帥北軍(戍衛京城的屯兵);呂產統帥南軍(守衛皇宮的禁衛軍)。呂后死後,又遺詔以呂產為相國,呂祿之女為少帝后,呂氏權傾當朝。

    這就說明,呂雉去世後,長安的南北軍的軍權在呂祿和呂產手裡,外朝宰相是呂產,內朝也是呂氏宗親,后妃也是呂祿之女,

    這樣的權力結構,完全把功勳集團排除在外了,周勃、陳平、灌嬰等人肯定是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

    當時居於長安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均系齊王劉襄之弟。

    於是他們派人聯絡最大的諸侯王齊王劉襄,又聯絡在長安的周勃、陳平、灌嬰等人。

    劉章、劉興居的本意是齊王發兵攻打長安,等大兵壓境,等誅殺諸呂后擁立劉襄為帝,劉章就為齊王。

    相國呂產等聞齊王舉兵,派遣灌嬰率軍迎戰。灌嬰兵至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屯兵據守,

    周勃等人在內奪得兵權後,衝擊皇宮殺了諸呂和小皇帝全家。

    然後就開始商量立誰為皇帝,重新選執政大臣,

    劉興居劉章想立劉襄為帝,但是,一個強勢諸侯王為皇帝,是所有人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劉襄就沒有機會了。

    諸侯王裡最弱勢的代王劉恆的機會就來了,劉恆是典型的弱者上位,因為夠弱,威脅最小,所以立他為帝。

    回到問題,周勃等人並不是什麼正義的行為,他們是典型的造反,試想一下,衝擊皇宮,殺執政大臣,這就是標準的造反了,他們順手把皇帝也殺了,這什麼性質的事不用說了吧?

    司馬遷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得按照皇帝的意圖來寫,如果諸呂不是邪惡的,如果周勃等人不是正義的行為,那漢文帝劉恆繼位算怎麼回事呢?

    漢文帝最後讓周勃回家養老了,很多人就覺得漢文帝不知道知恩圖報,問題是,一個沒有軍權的人,可以憑威望奪得兵權,並發動政變,衝擊皇宮殺了皇帝和執政大臣,這樣的人誰敢用?

    任意廢立皇帝的霍光,都讓漢宣帝如芒在背,一個殺皇帝的周勃,你覺得漢文帝怎麼想?

  • 4 # 一個人的歷史

    所謂剿滅“諸呂之亂”的本質: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幹著造反作亂的勾當。呂后死後,長安的南北二軍都由呂氏一族掌握,朝政大權也由呂氏一族把持,周勃明升暗降去其兵權,陳平也沒有了往日的風光,被呂氏一族完全被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無能之人,難善其身。諸呂之中除了呂嬃有些見識外,其他都是無能之輩,讓這些人在自己的頭上作威作福,功臣勇將們自然不願意。而呂祿等人也十分忌憚功臣勇將們的能力,因此密謀將其全部誅殺,以鞏固諸呂和少帝劉弘的統治。但這件事被呂祿之女告訴了自己的丈夫—朱虛侯劉章。先下後為強,後下手遭殃。如果不採取行動無異於坐以待斃,但陳平等人又不想揹負造反作亂的罵名,於是他們選擇了和諸侯王合作,裡應外合剷除諸呂的勢力。齊王劉襄傭兵於外,朱虛侯劉章、劉興居做為內應,劉襄想趁著呂后去世的良機,一舉奪得天子之位成為九五至尊。老謀深算的陳平和周勃並不想讓自己的雙手沾滿血腥,因此讓劉氏三兄弟充當了排頭兵和劊子手。掌控軍權,大局已定。因為酈商之子和呂祿關係莫逆,因此功臣們先綁架了酈商,威脅酈商之子去勸說呂祿主動放棄了兵權。隨後周勃控制了南北二軍,至此諸呂已經沒有任何翻盤的希望,覆滅只是個時間問題,動手只是人選問題了。衝鋒在前,謀國於後。這個時候周勃交給劉章幾百軍士,讓他去清除呂氏餘孽,劉章不愧是個狠角色,追到廁所將呂產殺死。周勃連連誇讚劉章勇武,難道能征慣戰的周勃除掉呂產這樣的無能之輩還需要別人的幫助嗎?這背後隱藏的是功臣集團的險惡用心。清除餘孽的最佳人選。諸呂都剷除了,還有孝惠帝劉盈之子劉弘沒有處置,但這個娃娃還是名義上的皇帝。陳平、周勃這般老臣可不想碰這個燙手山芋,他們選擇了最合適的兩個人:滕公夏侯嬰和劉興居。滕公夏侯嬰做為太僕,一直為劉邦、呂雉、劉盈所信任,讓他充當劊子手再合適不過。這樣可以讓世人對於劉弘非孝惠帝骨血的“事實”不在心存疑慮。劉興居做為劉襄、劉章的弟弟,一直沒有表現的機會,這次機會終於來了,剷除孝惠帝劉盈的骨血,斬草除根為哥哥劉襄繼位登基創造條件。兩人入宮將劉弘三兄弟請出宮闈,當晚三人就被誅殺。

    做事就要做徹底,婦人之仁必然害人害己,對於呂氏一族和劉盈的血脈一定要斬草除根不留後患。想要劫後餘生,抱歉,那只是小說的橋段,這裡沒有奇蹟,只有用鮮血寫就的歷史。

  • 5 # 伊耆角木

    當然不是什麼匡扶漢室,當時漢朝才經過了多少年?而且連儒家思想都沒有確立為主流思想,哪有這麼根深蒂固的執念。說白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至於惠帝劉盈的子嗣,真相早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那幾個孩子是不是惠帝親生,就看你站在誰的角度說話了。

    一、漢朝初期很難形成非常徹底的忠君觀念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即使是最後的戰國末期,各華人也是不斷跳槽。商鞅從衛入魏再入秦,孫臏由魏入齊,吳起歷仕魯、魏、楚三國,廉頗棄趙投魏、楚,呂不韋由衛至趙再到秦,李斯由楚入齊再赴秦,韓非由韓入秦,等等等等。沒有那麼從一而終,如果需要都會“良禽擇木而棲”。而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沒有了“別國”,但還可以反叛,秦朝是用高壓的嚴刑峻法控制,最後依然起義四起。秦朝滅亡,項羽封十八路諸侯,依然各自為陣,恢復到戰國時期的獨立狀態。劉邦奪天下後,雖然自己為皇帝,但仍然保留了八個諸侯王的自主權,各王也是紛紛造反,中央與藩鎮互不信任,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劉邦去世前。所以,怎麼可能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大臣們就一個個誓死效忠,忠心不二了?

    二、劉邦與呂后一直是利益共同體

    在劉邦奪天下後,呂后與劉邦其實一直都是利益共同體,雖然劉邦有寵愛其他女人,但在朝堂上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分歧。二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證皇位穩固傳承給惠帝劉盈。這時候他們主要打擊物件是諸侯王,所在劉邦奪天下後,呂后與劉邦其實一直都是利益共同體,雖然劉邦有寵愛其他女人,但在朝堂上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分歧。二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證皇位穩固傳承給惠帝劉盈。這時候他們主要打擊物件是諸侯王,所以在劉邦出征時,呂后在長安殺了韓信,劉邦貶彭越為庶人,呂后又建議劉邦殺了他。而功臣集團是夫妻二人的防範物件,這些人不像諸侯王們手握重兵,但一旦有異動,劉邦也是下手毫不留情,比如晚年有人誣告當年曾在鴻門宴救自己的樊噲謀反,劉邦也毫不猶豫命陳平殺樊噲(幸虧樊噲身份特殊,既是功臣,又是呂后的妹夫,陳平擔心得罪呂后才沒有下手)。

    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對立面就由“劉邦與呂后”對抗“功臣”,變成了“呂后與諸呂”對抗“功臣”。而所謂漢室,也就是惠帝劉盈不過是呂后的一個附庸,他只能是站在呂后一邊。呂后與劉盈是一體的。而劉盈死後,前後少帝更是呂后所立,呂祿、呂產等掌握大權,擔任相國、上將軍,軍政大權全歸諸呂。所以,說功臣們為匡扶漢室殺諸呂,不合邏輯,真正的原因是諸呂掌握大權,讓他們心理不平衡。呂后在時不敢對抗,等呂后一死才發難。

    三、“白馬之盟”可能根本不存在

    功臣們殺諸呂的重要依據白馬之盟,也就是傳說劉邦晚年與功臣們共同盟約,“非劉不王,非功不侯”,這件事或許根本沒有發生過,因為疑點重重。首先,這麼重要的盟約,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根本沒有記載,只是在《呂太后本紀》中提到呂后提醒呂祿、呂產等小心,因為有白馬之盟在。這就很詭異,這麼重要為什麼高祖本紀不寫?而且惠帝劉盈一繼位就立刻封了已故長沙王吳芮的兒子吳臣繼承長沙王爵位,實力打臉“非劉不王”。所以,惠帝一上臺就沒有遵守過什麼“白馬之盟”,這個盟約究竟存在不存在,本就讓人懷疑。就算存在,既然惠帝一上臺就破了,呂后還擔心什麼?大臣還有什麼臉拿白馬之盟說事?況且,宣稱有白馬之盟的是功臣們,與劉邦立白馬之盟的也是他們,自己說自己是證人,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怎麼讓人信服?最大的可能,白馬之盟根本不存在,只是大臣殺諸呂后為自己行為合法化找一個藉口,而繼位的文帝劉恆作為既得利益者也就默認了這種說法。

    四、惠帝諸子是否親生誰也不知道

    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立劉盈與宮人所生子劉恭為前少帝並殺其母聲稱其為張皇后所生,後劉恭得知真相揚言將來為母報仇。呂后怒殺劉恭,又立劉盈另一子劉弘為後少帝。等到呂后死後,大臣們聲稱前後少帝都非劉盈親生,而是女子們在諸呂府中有孕再送入宮中。於是夏侯嬰殺後少帝和幾個幼王。但是,這些女子在諸呂府中有孕,大臣們怎麼知道?這些都是宮中秘聞,外臣不可能得知。所以,不過是找個藉口,順理成章另立新君罷了。

    五、另立新君不選擇劉襄而選擇劉恆更證明大臣們為自己的權勢

    平諸呂過程中,劉氏宗親中以齊王劉襄功勞最大,所率部眾最多,最早起兵,京中又有兩個弟弟劉章、劉興居為內應立下大功。劉襄是劉邦長子劉肥之子,是劉邦的長孫,論身份尊貴,論功勞無與倫比。結果大臣們居然不讓他做皇帝。為什麼?因為劉襄如果做了皇帝,大臣們還是不能掌權。表面上的理由,其舅父駟鈞為人暴戾,恐學呂氏專權。其實,還不是因為劉襄不好控制嗎。他在齊國經營多年,有無數親信文武,又有兩個年富力強的弟弟輔佐,這些老臣還是不能掌握大權。而代王劉恆就不一樣,他的母親薄姬是劉邦最不寵愛的女人,他的封國代國又最小,所以大臣們認為劉恆好控制,於是立他為新君。

    綜上,大臣們殺諸呂,純粹是因為呂后重用諸呂掌握朝中重要職位,讓老臣們沒辦法掌握大權。而呂后在世時不敢動手,等呂后一死才有機可乘。至於劉盈的兒子,大臣們宣佈不是劉盈親生,也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合法化藉口。那個年代,誰能判斷孩子是不是親生?關鍵就看誰掌握話語權了。

  • 6 # 南方鵬

    諸呂與老臣之爭說到底是利益之爭。這裡有三個關鍵人物,呂后和陳平周勃。從後來的史料可知,老臣誅諸呂義正詞嚴,是安定劉氏天下,並且有未知真假的劉邦白馬之盟作為後盾。而周勃,在史書中更是在劉邦死前被寄予厚望,認為安劉氏天下必勃也。但這些只是史料,是勝利者寫就的。細觀其中,似乎可見一些不妥貼處。呂后系與老臣系的鬥爭,更像是出於誰家天下和蛋糕怎麼分的問題。

    漢朝初興,在暴秦統治和多年戰亂後,生民嗷嗷待哺,百廢待興,當此山河殘破之時,呂后在劉邦死後扶持兒子劉盈,採取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國策,崇尚“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不亂作為,這在當時是正確和蓄勢的策略,但這些不擾民少擾民的方式是得不到打天下功臣的認同。提著腦袋打天下,誰不是為了出人頭地過得飛揚跋扈一點?而呂后在惠帝死後執政,更是大封諸呂為王,權勢在功臣上,不可避免讓老人們憤憤不平道路側目。

    劉盈死後,呂后立了兩位皇帝,前少帝劉恭和後少帝劉弘,據載是劉盈宮人所生,也算惠帝的親生兒子,只是功臣在行誅殺時,利用他們不是皇后所出的非嫡子作文章,進行驅逐誅滅。而另立劉邦第四子劉恆。其他惠帝兒子也全部被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喝水的最佳時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