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流香巖茶

    學畫過程很象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從初學到成熟,需要的時間是比較漫長的。 學畫剛開始,是一張白紙,胸無成見,因為喜歡,所以想自己動手去做,這時就開始接觸到了紙、筆、顏色等,然而怎麼去畫,這是個問題。這時學習環境就起作用了。學習環境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再就是自身條件和個人領悟上的差異。同是學畫,其中條件又各不相同。初學畫者又有年齡、文化、經歷等不同因素。學習環境又存在有指導老師和無指導教師的不同。由於以上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學畫者就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來確定學習方法和方式。下邊就談一下怎樣自學中國畫的問題。

    在暫時沒有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想自學中國畫,應該先了解一下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在學畫初期,往往對各個畫種的表現方式不甚瞭解,比如什麼是中國畫,它與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素描、版畫、月份牌年畫,木板年畫等有什麼不同;中國畫的欣賞和它的表現方法;中國畫工筆和寫意的不同;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習中國畫用的筆、紙、墨、顏料做一個大概的瞭解,當然準確的瞭解和應用要在作畫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

    接下來要學習臨畫,臨畫首先選擇範畫,範畫有原作和印刷品,自學者往往以印刷品為範畫,這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一般書中的畫畫幅太小,且筆墨層次不清,所以要選筆墨清晰的大幅印刷品為好。如果有水平較高的原畫最好,不過臨畫的過程中要對原畫加以保護,避免把原畫弄髒或損壞。

    有人以為臨畫很簡單,這是一個誤區,臨畫雖然是入門學習的一般方法,但對初學事者是很難的事情,臨畫之前要仔細讀畫,這就涉及到欣賞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問題,如果你不瞭解中國畫的表現方式和筆墨情趣,特別是沒有相當的基本功訓練,是臨不好畫的。所以說學畫必須要學中國畫理論,必須要練基本功,必須要對筆、墨、紙、顏色的使用有一個長期的瞭解和實踐過程。這也是學畫的必經之路。

    中國畫風格問題也是畫法的問題,這和人的性格有一定關係,但是起主導作用的是對中國畫的學習感受理解。初學畫者一般是認知和練功階段,自然是沒有多少自我的,即便自己認為有,也是沒有理論指導和處於想當然階段,所以初學者要先面對傳統,最怕的是自己不下功夫還想一下子讓別人認可自己,豈非自欺欺人,畫畫沒有密訣,也沒有什麼近路,俗語說功到自然成,功是什麼:一、多畫,常畫,反覆畫,二多想,多學,提高品位,功不僅僅是畫, 還包括思想意識,簡而要之,要有文化,練畫外功。畫外功是什麼呢,說來話長,複雜一點,說多了就有點玄,不過我認為這在後期創作中是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有些人知道這些,光知道還不夠。簡單的說畫家要愛好文學,詩歌,山水等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建議首先認真的看看古詩詞,不要光是會背床前明月光。比如林和靖有一首詠梅花的詩寫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簡直是一幅意味悠長的畫面。詩給人畫意,那畫起來才有詩意。待續。。。

    畫太真實了就沒有畫趣味了,味同嚼臘,高山大川氣韻生動,變化萬千,紙上的畫如何能及,如只是用筆照實畫來,還不如用照機一天照上百八十張有價值,所以說中國畫畫的是性情,是人格,是氣韻,是神韻,一幅小品能讓人感受到其中之美,好於沒有生氣的十米鉅製。。。畫不在大,有趣就好。物不在像,有神就行。

    片段二:

    學國畫,先學工筆?先學寫意?

      “先寫意後工筆”,有幾種可能:一種人確實不懂畫(至少不懂國畫),從小接觸的更多是偏向於西畫的教學模式,那麼對中國畫的基礎流程不瞭解也無可厚非,說錯了也不值得深究,不過是惹方家一笑;

     另一種人學過國畫,但可惜的是,授業的恩師是個國畫半吊子,或者自學於西畫體系,對國畫工筆和寫意所知,簡直是“一張白紙”!

      第三種人就值得商榷了,實際上明白先學工筆再學寫意的道理,卻睜著眼睛說瞎話,裝著笑臉辦陰事,實則是妄想知識壟斷,愚弄外行人的可笑行徑,覺得少一人明曉,就多一分主動,然泱泱大國,概小人唧唧焉?

      如今,無論是華人學中國畫或是教老外學中國畫,都是寫意滿天飛,工筆不見身影。原因何在?只因工筆的功夫非一兩日可修得,寫意的筆法卻是簡單容易上手,老師和學生,一個教得輕鬆寫意,一個學得寫意輕鬆,殊不知,流傳千古的國畫,竟真的是如此好學?如此容易就被把握了神髓麼?

      中國畫的基礎是線條。中國畫本就以線條取勝,其起、運、轉、折都是運筆的方式方法,沒什麼神秘的,卻需要深下苦功。而作為線條最好的載體:工筆畫,自然是學習國畫的首選!也許有人要問,寫意畫根本看不出什麼線條,特別是大寫意山水,更多的是側鋒大塊的皴擦,和線條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拿書法做易懂的解釋:學習書法,沒有一上來就寫草書的,必定要先從楷隸、繼而篆、魏碑等等,繼而行草以進;就像一個人先得學走,然後才能學跑,沒學會走就跑,那結果只能是跌倒。學國畫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很好的線條基礎,握筆就抖,線條浮而無力,轉折不流暢,何以能表達胸中丘壑?更罔論對筆意要求更高的“寫意”畫了。所以,結論是,想學寫意,OK,先學工筆,工筆的線條練好了,恭喜,你可以選擇繼續在工筆上精益求精,也可以選擇涉獵寫意的創作。

    片段三:

    從臨摹入手

    傳統的中國畫,經過長時間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程式。它是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並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的。這為中國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所謂程式,就是經過提煉概括而形成的一種表現樣式。如線描中的高古遊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物件獲得啟發借鑑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客觀物件為依據的主觀創造。其本身已具審美價值,不因時空關係而獨立存在。它便於人們應用這些程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由於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便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成的程式,並加以變化創造,於是又出現各種新的表現程式。如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併為人們所確認,那麼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如人物十八描中不少描法,現時已不適宜移用),而新的程式又將為以後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不斷地交替向前發展著。符合人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講繪畫有程式的表現方法,即表現某個畫材,應當這樣畫而不應當那樣畫,這是前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作畫經驗,也是藝術的結晶,為我們學習繪畫帶來借鑑之便。有借鑑與無借鑑的藝術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區別。所以,學習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就成為入中國畫之門的“敲門磚”了。對於一個獻身於國畫事業的初學者來說,有效的捷徑當推“臨摹入手”。

    選擇臨摹範本,有條件能直接對照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複製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要選擇藝術水平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對待臨摹不能抱實用主義態度,一般從臨摹到掌握及至應用,都有一定的距離,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套用。任何表現技法都與其內容相適應,將描寫彼時彼景的某種技法取來描繪此時此景,用適合表現古代衣著的線描來描繪現代人衣著,就會顯得不協調,產生學習與應用的矛盾是必然的。那末何以要臨摹古代大師的作品?一是為了體會進而掌握傳統的線描程式美;二是學習古人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藉以啟發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三是為了培養熱愛祖國豐富、優秀藝術遺產的思想感情。

    面對一件臨摹範本,首先進行讀畫。分析一下範本的技法特點,是屬於蒼勁剛健一路還是圓潤渾厚一路,找出其筆墨有哪些規律,進而研究臨本的佈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數,閉目如在眼前。臨畫時,不可看一眼畫一筆,因水墨寫意畫筆勢連貫,雖筆斷而氣連,拘泥每筆皆與臨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視領略臨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動與筆墨生髮寄興物件於一爐的精神所在。我們可以照臨不誤以至達到亂真的地步,但這不是我們臨摹學習的目的,透過臨摹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僅僅依靠臨得象是解決不了的。關鍵在於入我化境,變成自己的東西。古人的治學精神是值得今人學習的,每見一佳作,若不能面臨就靠默記,並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覆細心琢磨,不如我自為我,才能從臨摹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由於中國古代人物畫自元代已趨向衰落,所存畫跡能供我們現時臨摹學習的實在太少,現代的水墨人物畫技法,需要從山水、花鳥畫技法中借鑑。業餘學畫者,選擇臨本的畫,不妨寬點為好,臨摹基礎打得越堅實越好,便於把握筆墨這一關。白描人物與工筆設色人物,素來為寫意人物入門必修基礎課,不容忽視,必須安排一定數量的臨摹作業。只要有可能,多涉足博物館、各類展覽會,透過反覆的分析比較,把自己擺進去,從中悟出學畫道理來,明白自己應該學和不應該學的東西。在學習吸收期間,不可以個人的好惡來看待一切藝術品,力求從每件藝術品裡得到啟發,學到點東西。

    認真解決造型關

    要學好人物畫,臨摹只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如何解決人物造型問題才是學習道路上最難攻取的一關。我們主張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就需要有堅實的造型基礎,奠定一定的寫實基礎是必要的。講寫實,決不能曲解為見白畫白,見黑畫黑,不要任何藝術處理的自然主義。中國繪畫是始終沿著現實主義道路發展的,文人畫興起,增加了表現主義萬分,但仍不失為現實主義作為發展的基礎。傳統繪畫主張用誇張變形的手法來加強藝術的感染力,而非不著邊際以變形誇張為目的,因而能為華人民所樂意接受。不過,在造型上過早追求誇張變形,因學養不深而帶在片面性,欲攀藝術高峰恐有內功不足之虞!為此,在畢生的藝術生涯中,最初用上短暫的數年時間,屏棄好高騖遠,急功求利雜念,而紮紮實實打好厚實基礎,以便建起自己藝術的金字塔。

    怎樣提高人物造型能力?筆者的體會是,需要有個嚴格造型基礎訓練過程。就是通常所講的要學點素描。對於學習中國畫人物畫要不要學素描,數年前在美術教育界曾有過爭論。但莫衷一是。不主張學者認為“先入為主”不利於掌握民族傳統;主張學者認為西洋素描訓練方法系統科學,便於較快提高造型能力。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姑且不去論定。但筆者以為,學習效果好壞,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取決於自己的理解吸收能力,學習態度以及反映能力等主觀因素。儘管學點西洋素描可能給學國畫帶來某種消極不利影響,然而卻可以學到科學的觀察方法,解剖透視知識,以及正確把握形體的方法。本著這些去學素描,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

    素描是指單色的繪畫,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現方法。現在,普通採用以線描為主,適當藉助明暗體面,側重分析研究形體結構的素描方法,作為學習國畫人物的造型基礎訓練,這是比較能結合專業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同明暗體面法塑造物件相比較,用線概括造型的難度要大得多。

    筆者認為先學一階段的明暗體面素描,掌握一定的體面塑造技能,並對此有所理解而後再逐漸過渡到用線造型,有助於將來更成熟地吸收旁系藝術營養,思路廣闊,視野遠大。

    與此同時,經常不斷地進行速寫鍛鍊,對於學國畫人物顯得特別重要。勤畫速寫,不僅能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且能提高用線的藝術概括能力。速寫還對靈感與感受的生髮,及至主觀感情的表露,增加甚多的鍛鍊機會。在美術界可以發現,一個速寫能力強者,其造型能力必定不是弱者。目前一些美術工作者,經常藉助照相機收集創作素材,此舉當然不容非議,但是,對於一個造型能力尚且薄弱之學畫者,也仿照這麼做,他就得不到速寫所帶來的良益,又如何能較快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呢?願初學者從嚴要求,養成隨時隨地勤畫速寫的良好習慣。

    無論是畫素描還是畫速寫,長時期面對模特兒寫生,如果說有什麼不利的話,莫過於作畫的信賴性,畫一件平常熟悉的東西,也非得對景寫生不可,不相信記憶中的形象。根據寫意畫的特點,要求首先必須對被描繪物件的深入觀察理解,牢記其組織結構,下筆方能一氣呵成,畫家的思想感悟,筆墨技巧才得以充分順暢地發揮出來。如果只能面對正襟危坐的模特兒寫生,注意力勢必被一些表現現象所困擾、分散。從而影響技巧的施展。對此,我們歷來提倡默寫鍛鍊,以提高形象記憶能力。速寫時遇到動作頻繁變化是不允許看一點畫一筆的,必須憑記憶畫下去,對一瞬即過的形象或動作,也只有透過刻苦默記鍛鍊,才能逐漸捕捉下來。一次默寫不正確,復又觀察對照,如此往返多次印象深刻,掌握形象的結構,透視及動態規律,就更加有把握,因而創作中遇到的困難更少一些。最終才能達到徒手作寫意畫的目標(即不用起稿,象畫寫意花鳥畫那樣信筆拈來)。

    學習的效果,進步的快慢,往往取決學習的方法和學習所走的道路。講默寫重要,就一個勁地專在默寫上,記憶力是加強了,但不知久而久之,畫出來的形象極有可能犯類同乾癟、不深刻的弊病。因此要同樣重視現場寫生作深入刻畫的練習。確實有些創作能力強而又造型本領不錯的青年,但不會畫寫生,或者能畫小幅不能畫大幅,顯示自己的技巧容量不大。論學畫,當然不可以此為滿足而影響將來更上一層樓。總之,我們努力達到的目標是明確的:造型生動準確,既要具有較強的寫生能力,又有默記並能自由造型的本領,以此調整安排好學習程序,高標準要求自己,去處理好慢寫與速寫、寫生與默寫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耳和陳餘為何反目成仇?張耳和陳餘各自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