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張耳和陳餘是一對好友,稱之為斷頭交也不為過,但是好好的一對朋友最後竟然拔劍相向,互相仇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亂世之中,很多人的思想都在改變,有的人這一刻還是己方陣營的人,下一刻就可能殺了你到地方陣營去討要好處,這就是人心的奸詐之處。試問如果有一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問你要性命還是要朋友,有哪幾人能夠不害怕那鋒利的刀刃呢?

      張耳是魏華人,在魏國很出名。他年輕的時候就是魏國公子無忌的賓客,也就是門客、謀士。張耳的能力大家都很讚賞,他能夠接受二嫁的妻子,得到妻子父親的幫助,招攬很多的門客,成為自己的謀士,為將來的大事謀劃。但是張耳沒有生在一個好的時代,若是一個和平的時代,張耳一定是一位能臣,盡心盡力為朝廷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可是他生在亂世,戰國時期本就混戰不堪,秦國的強大遠超過魏國,終於魏國還是沒能抵禦住秦軍的鐵蹄,成為了亡國之國。陳餘和張耳一樣也是魏華人,他仰慕儒學,到各地去求學,陳餘的妻子也是一位富貴人家,不過他並沒有像張耳一樣利用岳丈的錢來支援政治。

    秦朝時候,秦始皇一直都很擔心殘存的六國餘孽捲土重來,下令捉捕那些在本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張耳在魏國是很出名的,於是秦始皇就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張耳和陳餘兩人在魏國出仕時就是好友,他們一起逃跑到陳地,隱姓埋名,靜靜等待時機。

    聽說了陳勝吳廣起義,終於有人敢站出來反抗秦朝的政治了,張耳和陳餘兩人抱著復國的大計投奔到了陳勝身邊。張耳和陳餘兩人在義軍中的一名主要將領武臣的身邊任職,隨著陳勝稱王,武臣也稱王了。當初陳勝準備自己稱王,他就問張耳和陳餘問過意見,當時張耳的意見是反對的,他認為應該立六國後人為王,這樣起義才能長久,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援。秦朝無道,壓迫百姓,當初陳勝就是因為受到秦朝的壓迫才起義的,老百姓都以為你陳勝是為他們而鬥爭的人,六國的百姓們也都習慣了自己原來的國家。此時陳勝若是稱王,大家就會認為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攻打秦朝的,這樣一來說不定會失去很大一批追隨者。而且如今陳勝是最大的領導者,將來戰勝了秦二世,秦朝滅亡,這些六國的諸侯王都會感謝您,到時候您就可以坐擁天下成為帝王,號召諸侯。可是陳勝眼光短淺看不到長遠只想著現在眼前的利益,他還是稱王了。

    有史學家就評論過這種現象,陳勝的那一批起義人士當初沒有立六國的後人為王,而是自己稱王,結果就失敗了,可是在陳勝失敗以後,從他的軍隊中走出來的一些較大的軍事頭目卻紛紛立了六國後人為王,這就值得推敲了。陳勝為了一己私利,不願意封六國後人為王,而是自己成為王,然後轉唄號召天下,誰知大家最後都不聽從他的號召,起義軍被盡數消滅。張耳和陳餘跟著武臣在趙國稱王了,張耳是趙國的丞相,陳餘是趙國的大將軍。本來這樣下去也沒什麼,但是秦軍章邯攻打趙王的時候,他們一行人被困在了鉅鹿城,張耳休書一封,請求陳餘出兵救援。陳餘率領五萬大軍就在鉅鹿城附近,但是他拒絕出兵。張耳本就因此對陳餘感到失望,更何況脫險之後聽聞趙國的另外兩員大將竟然死了,張耳懷疑是陳餘將二人殺死然後怪罪到秦軍身上,陳餘沒有說話,只是交出了自己的兵符,表示自己不願意做趙國的將軍了。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感念張耳為滅亡秦朝有很大的功勞,於是封張耳為常山王,陳餘不服,因為他只封為了侯爺,比張耳要低一個等級。陳餘不服就找來幫手齊王,打敗了張耳,最後張耳投靠了劉邦,還和韓信一起殺了陳餘。

  • 2 # 愛獨史書

    張耳和陳餘是一對好友,稱之為斷頭交也不為過,但是好好的一對朋友最後竟然拔劍相向,互相仇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亂世之中,很多人的思想都在改變,有的人這一刻還是己方陣營的人,下一刻就可能殺了你到地方陣營去討要好處,這就是人心的奸詐之處。試問如果有一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問你要性命還是要朋友,有哪幾人能夠不害怕那鋒利的刀刃呢?

      張耳是魏華人,在魏國很出名。他年輕的時候就是魏國公子無忌的賓客,也就是門客、謀士。張耳的能力大家都很讚賞,他能夠接受二嫁的妻子,得到妻子父親的幫助,招攬很多的門客,成為自己的謀士,為將來的大事謀劃。但是張耳沒有生在一個好的時代,若是一個和平的時代,張耳一定是一位能臣,盡心盡力為朝廷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可是他生在亂世,戰國時期本就混戰不堪,秦國的強大遠超過魏國,終於魏國還是沒能抵禦住秦軍的鐵蹄,成為了亡國之國。陳餘和張耳一樣也是魏華人,他仰慕儒學,到各地去求學,陳餘的妻子也是一位富貴人家,不過他並沒有像張耳一樣利用岳丈的錢來支援政治。

      秦朝時候,秦始皇一直都很擔心殘存的六國餘孽捲土重來,下令捉捕那些在本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張耳在魏國是很出名的,於是秦始皇就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張耳和陳餘兩人在魏國出仕時就是好友,他們一起逃跑到陳地,隱姓埋名,靜靜等待時機。

      聽說了陳勝吳廣起義,終於有人敢站出來反抗秦朝的政治了,張耳和陳餘兩人抱著復國的大計投奔到了陳勝身邊。張耳和陳餘兩人在義軍中的一名主要將領武臣的身邊任職,隨著陳勝稱王,武臣也稱王了。當初陳勝準備自己稱王,他就問張耳和陳餘問過意見,當時張耳的意見是反對的,他認為應該立六國後人為王,這樣起義才能長久,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援。秦朝無道,壓迫百姓,當初陳勝就是因為受到秦朝的壓迫才起義的,老百姓都以為你陳勝是為他們而鬥爭的人,六國的百姓們也都習慣了自己原來的國家。此時陳勝若是稱王,大家就會認為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攻打秦朝的,這樣一來說不定會失去很大一批追隨者。而且如今陳勝是最大的領導者,將來戰勝了秦二世,秦朝滅亡,這些六國的諸侯王都會感謝您,到時候您就可以坐擁天下成為帝王,號召諸侯。可是陳勝眼光短淺看不到長遠只想著現在眼前的利益,他還是稱王了。

      有史學家就評論過這種現象,陳勝的那一批起義人士當初沒有立六國的後人為王,而是自己稱王,結果就失敗了,可是在陳勝失敗以後,從他的軍隊中走出來的一些較大的軍事頭目卻紛紛立了六國後人為王,這就值得推敲了。陳勝為了一己私利,不願意封六國後人為王,而是自己成為王,然後轉唄號召天下,誰知大家最後都不聽從他的號召,起義軍被盡數消滅。張耳和陳餘跟著武臣在趙國稱王了,張耳是趙國的丞相,陳餘是趙國的大將軍。本來這樣下去也沒什麼,但是秦軍章邯攻打趙王的時候,他們一行人被困在了鉅鹿城,張耳休書一封,請求陳餘出兵救援。陳餘率領五萬大軍就在鉅鹿城附近,但是他拒絕出兵。張耳本就因此對陳餘感到失望,更何況脫險之後聽聞趙國的另外兩員大將竟然死了,張耳懷疑是陳餘將二人殺死然後怪罪到秦軍身上,陳餘沒有說話,只是交出了自己的兵符,表示自己不願意做趙國的將軍了。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感念張耳為滅亡秦朝有很大的功勞,於是封張耳為常山王,陳餘不服,因為他只封為了侯爺,比張耳要低一個等級。陳餘不服就找來幫手齊王,打敗了張耳,最後張耳投靠了劉邦,還和韓信一起殺了陳餘。

  • 3 # 尋根拜祖

    張耳陳餘,從相約生死的好朋友,到置對方於死地的仇敵,究其根源,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以勢利交”。雙方的交往一直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一旦遇到磨難,所謂的友誼,在利益面前立刻粉碎。陳餘因為與劉邦交惡,被韓信所殺,張耳因為投靠了劉邦,並與劉邦結為親家,獲封趙王,得以壽終正寢。

    刎頸之交的患難兄弟

    張耳和陳餘都是落拓俠義的儒生,張耳應該比陳餘大十幾歲。這兩人的人生軌跡驚人相似,都因為名氣大,娶了富家女而變身富豪。

    貧窮的時候喜歡四處結交豪俠,有錢了更喜歡蓄養賓客。張耳年輕的時候,做過信陵君的門客,學起信陵君來輕車熟路,他們的交往由此開始。史書說,陳餘對張耳“以父侍之”。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因為秦滅六國而結束了,張耳陳餘因為門客勢力太大,上了帝國黑社會名單榜,被通緝。倆人只好隱姓埋名,過起了逃亡的生涯。

    在陳地,他倆改頭換面相對而居,竟然在當地混上了里正的“村官”。有意思的是,秦帝國發到當地,對他倆的通緝令,他倆還堂而皇之地釋出給相鄰,看來心理素質超強,不遜餘則成。

    有一次,張耳不知道犯了什麼錯,縣裡的小吏拿鞭子使勁抽打張耳。陳餘急了,就想擼袖子上,張耳急忙踩了陳餘一腳,制止了他。事後,張耳對陳餘說:你忘了咱倆的約定了,咱們可是要幹大事的,不能把性命丟在這個無名小卒身上!

    相扶相持建功勳

    還真被張耳說中了,不久他們的“大事”來了,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蟄伏了十幾年的張耳陳餘,立刻投奔陳勝,陳勝早就聽到過他倆的大名,非常高興地接待了他倆,從此倆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們獻給陳勝的第一個建議是,勸阻陳勝稱王。陳勝起義後,立刻有人建議他稱王,張耳陳餘認為不妥,他們給陳勝的建議是:緩稱王,復六國,招群狼,做老虎!

    具體說就是,如果自己稱王既被人認為有私心,同時又成為秦帝國的靶子,不划算。應該復立六國,顯示公心,同時號召更多人一起反秦,對秦帝國實施群狼戰術,讓大秦分身乏術。如此自己雖不稱王,卻是事實上的老虎!

    應該說張耳陳餘的建議很有見地,對天下形勢有很冷靜的評估。可惜陳勝不採納,迫不及待地稱王了,這讓他倆很失望,也對陳勝產生了鄙視感。

    不久他倆又給陳勝上了第二個建議:派人北上攻打趙地,建立第二根據地,南北呼應,夾擊大秦。這個建議陳勝接受了,他派親信武臣為將,讓張耳陳餘做校尉,率軍出河北。

    張耳陳餘的這個建議,其實就是他們群狼戰術的具體措施,非常重要,如果不是燕趙之地落入義軍之手,造成秦帝國四處狼煙的格局,恐怕滅秦一時只是個笑話。不過這裡面,夾雜了張耳陳餘的私心!

    讓人想不到的是,武臣攻趙,進展太順利了,幾乎沒遇到什麼對抗,河北之地紛紛投降,一眨眼得了五十餘座城池!張耳陳餘,給武臣提了一個再次改變格局的建議:跟陳勝分家,自立為趙王!

    張耳陳餘的這個建議其實是有私心的,帶來的結果也是很惡劣的,義軍將領們有樣學樣。先是韓廣打下燕地,背叛武臣自立為燕王,接著是李良受秦軍誘惑,反戈一擊,直接殺了武臣,趙地大亂。

    武臣死後,張耳本想自立,在門客建議下,立了趙王歇,不久章邯的大軍到了!

    友誼說碎就碎

    邯鄲被章邯攻破後,陳餘與張耳及趙王歇衝散,陳餘在鉅鹿北面收羅了幾萬殘兵駐紮下來,張耳和趙王歇則被章邯圍困在鉅鹿城。

    鉅鹿城小糧少,在章邯的猛攻下,危在旦夕,張耳嚐到了義軍各自為王,無法協調的惡果。他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為什麼擁有幾萬人馬,卻不相救?

    陳餘說:不是不想救,就我這點人馬,去了也就是送死,於事無補,莫不如儲存實力,將來為他們報仇!

    張黶、陳澤說:以後的事顧不上了,眼下你不能忘義,先解燃眉之急吧!陳餘迫不得已,給張黶、陳澤撥了五千人,去解鉅鹿之圍。不出所料,張黶、陳澤與五千人馬全部肉包子打狗。

    虧得項羽奪了宋義兵權,揮師北上,解了鉅鹿之圍,並一戰滅了章邯二十幾萬大軍!

    戰後,張耳陳餘這對刎頸之交又見面了,張耳憤憤不平,指責陳餘見死不救。陳餘辯解說救了,張耳說沒看到一兵一卒,反而連張黶、陳澤都不見了,分明是被你滅口了!陳餘一氣之下,解下大印交給張耳,想撂挑子。不巧內急,扔下大印後,匆匆直奔茅廁。

    張耳在左右的攛掇下,猶豫片刻,還是收了陳餘的印。陳餘方便回來,一看大印真的被收了,立刻大怒,帶著自己的幾百親信,走了!倆人從此就這麼分道揚鑣!

    張耳此後隨項羽攻入咸陽,滅秦後,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移趙王歇為代王,陳餘因為沒有隨項羽入關,僅僅被封了個侯!

    生死相隨到你死我活

    陳餘接到訊息,勃然大怒,大罵項羽不公。他找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田榮,攛掇田榮一起反叛項羽,他則在田榮的幫助下,率兵突襲常山,奪了張耳的地盤。

    張耳被打敗後,逃往漢中,投靠了昔日好友劉邦。陳餘則將趙歇重新扶立為趙王,他自己做了代王。

    漢二年,劉邦攻打彭城,想聯合趙國,陳餘竟然提出一個條件:只要你殺了張耳,我就跟你一起對付項羽!劉邦多狡猾,他找了個跟張耳長得像的人殺了,把人頭給陳餘送去。陳餘上當了,協助劉邦攻下彭城後,才發現真相。陳餘怒火中燒,當即又叛離劉邦。

    刎頸之交,變成一心想刎別人的頸了,呵呵!

    第二年,劉邦派韓信和張耳,領兵出井陘,攻打趙國,著名的井陘關之戰拉開戰幕。陳餘剛愎自用,不聽李左車的建議,竟然放韓信兵進井陘,被韓信一戰滅國。陳餘直接戰死,趙歇被捕殺。

    佔領趙國後,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此時,張耳已經做了劉邦的親家,他兒子張敖,娶了劉邦的嫡女魯元公主。

    兩年後,張耳病逝,終年63歲!

    張耳陳餘這對早年的刎頸之交,何以在一件並不複雜的事實面前,都失去了理智,鬧得分道揚鑣,進而又鬧得非要置對方於死地?司馬遷說:“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大伯、延陵季子異矣。”

    直白一點說,張耳和陳餘所謂的賢名就是假大空,有錢的時候是酒肉朋友,富貴的時候可以共享,一旦遇到真正的利益衝突,雙方自私的面目暴露無遺,他們的交往就是“勢利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島為何被稱為“詩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