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江侃歷史

    唐王朝共8位皇帝被逼逃出都城長安!

    1.唐玄宗——李隆基: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十二月,洛陽失陷。次年六月長安的屏障潼關失陷,安史大軍逼近後,唐玄宗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等逃出長安城。

    2.唐德宗——李適:唐德宗即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割據,但因手段不高,引起節度使反對。建中四年, 涇原兵變,倉皇出逃。

    3.唐僖宗——李儇:唐僖宗即位時年十五歲,政事全交給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卻玩物喪志。幹符元年,王仙芝發動起義;次年,黃巢也起兵,唐末的農民起義大爆發。王仙芝兵敗後,起義軍由黃巢率領,於廣明元年佔領長安,唐僖宗倉皇逃亡。

    4.唐少帝——李重茂:唐中宗死了以後,韋后立16歲的李重茂為皇帝,李重茂當皇帝后1個月,韋后被殺,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廢掉了李重茂,並將李重茂趕出長安。

    5.唐肅宗——李亨:安史之亂後,李亨為太子,和唐玄宗一起逃出長安,當年李亨即位於靈武,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廟號肅宗,在位6年,至死都未回過長安。

    6.唐代宗——李豫: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安史之亂隨唐玄宗一起出逃。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亂。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7.唐昭宗——李曄:李曄於即位後製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並實行了平定四川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但是效果大相徑庭,此後其受制於李茂貞與朱溫。乾寧二年,李茂貞移師長安,昭宗被迫逃往河東。

    8.唐哀帝——李柷:天祐元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溫決策。天祐四年三月,唐哀帝受逼迫把皇位“禪讓”給了朱溫,唐王朝滅亡。唐哀帝“禪位”以後,被降為濟陰王,被朱溫令離開長安,遷到今山東菏澤。

  • 2 # 風情侃歷史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是太宗李世民給子孫後代留下的治國良策,然而他的後世子孫顯然並沒有聽他祖先的話,堂堂大唐王朝皇帝,竟被叛賊數次逼出帝都長安,落魄逃走,差點命都沒了,實在是唐朝的恥辱,若太宗李世民在天之靈看到他的子孫如此場景,不知又是做何看法呢?

    第一位: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李隆基前半生功勳卓著,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政變,可以說李隆基是大唐王朝開元盛世的第一手締造者,然而玄宗在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在罷免多位救國宰相之後,奸臣李輔國上位,自此矛盾愈發深厚,唐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天寶15年(公元756年)叛軍佔領東都洛陽,哥舒翰出軍迎戰,兵敗被擒,同年6月,叛軍長驅直入,進攻帝都長安,玄宗聞風而逃,成為唐朝第一位出逃長安的皇帝!

    蓋亦中材之主也。而在舊唐書中,得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唐應寶二年(公元763年)因權臣程元振阻撓吐蕃一直攻到佔邠州(今彬縣),代宗才得知叛軍已經馬上攻進長安,倉促派遣將領迎戰,由於組織不力,沒有集結足夠兵力,代宗不得出逃帝都長安逃往陝州(河南陝縣)成為唐朝出逃長安的第二位皇帝。

    第三位:唐德宗李適

    李適,代宗李豫長子,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登基為帝,在位之後,勤於政事,頗有一番中興之勢,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都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向朝廷請求襲其父位(原本就是走個過場的事情),但德宗決心削藩,如此好的機會,李適怎會放過?李適嚴詞拒絕,李惟嶽隨即聯合多名節度使起兵叛亂,即四鎮之亂:德宗派兵平叛,因賞賜不周,平叛部隊也反水,即涇原兵變,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軍又一次攻陷帝都長安,德宗率文武百官出逃奉天,成為唐朝第三位出逃長安的皇帝,史稱奉天之難。

    第四位:唐僖宗李儇

    原名李儼,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李儼在宦官的大力支援下被立為皇太子,唐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懿宗駕崩,李儼登基為帝,改名李儇,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軍抵達潼關,直逼長安,僖宗得知後異常恐慌,君臣相對哭泣,束手無策,自此唐朝皇帝再次被逼出逃長安,僖宗成為唐朝第四位出逃長安的皇帝。在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李克用反叛,大敗朱玫,叛軍又一次劍指長安,僖宗再次出逃,昔日風光的大唐王朝落魄到如此地步,令人唏噓不已。

    第五位:唐昭宗李曄

    李曄於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年份挺吉利,就是運氣不太好)繼位,繼位之時,經過前幾任帝王的折騰,大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帝國的統治危在旦夕,昭宗雖有救國救民之志,但他還是沒有那個能力,雖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但效果卻並沒有他想的那樣好,反而致使他終生受限於權臣李茂貞與朱溫。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李茂貞聯合節度使率軍攻入長安,昭宗出逃終南山。唐乾寧三年(公元996年),李茂貞再次對朝廷用兵,昭宗屁股還沒捂熱,又再次出逃。唐天覆元年(公元901年),朱溫於李茂貞混戰,朱溫獲勝,大有弒君奪位之勢,昭宗礙於情勢,又一次出逃長安。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昭宗被宦官劫持,強行遷往東都洛陽,這是昭宗最後一次出逃,沒過多久昭宗在洛陽被弒,成為唐朝第五位出逃帝都長安的皇帝,而他的兒子李祝即唐哀帝,也就是唐朝最後一位皇帝,於公元908年被朱溫廢殺,自此唐朝滅亡,結束了這個偉大王朝在中華大地上289年的統治。

    結語

    有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鑑。 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鑑,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發現,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裡面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 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 3 # 小南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唐的印象基本多是在盛唐時期,也知道擊碎予大唐盛世浮華之夢的是安史之亂,可我們大多數人卻對中晚唐的混亂有些不不熟悉,今天剛好藉著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稍微瞭解一些。

    首先第一位出逃的皇帝我們大都很熟悉,就是唐玄宗,玄宗時期爆發安史之亂,安祿山帶領20萬大軍勢如破竹般攻入長安,玄宗只能帶著親信家眷百人以及禁軍逃出長安,而後在馬嵬坡被禁軍所迫殺死楊玉環。而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馬嵬坡 被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自己北上靈武開始著手平叛。

    之後肅宗也在靈武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所以肅宗也是第一個在外地登基並再入長安的唐皇帝。此刻的唐帝國也內憂外患,內有藩鎮,外有強國吐蕃。玄宗因藩鎮逃離長安,而他的孫子也就是肅宗的兒子,代宗卻因為外患吐蕃逃離長安。此時本來安史之亂已經基本平定,但吐蕃和党項又入侵中原,可惜宦官程元振壓下訊息,貽誤軍機,導致唐軍準備不足,最後吐蕃攻入長安,代宗只能逃離長安,等吐蕃禍害完了長安後退卻,代宗才得回長安。代宗也成為了第二個被迫逃離長安的唐皇帝。

    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是代宗的兒子德宗,德宗時期節度使李希烈叛亂,代宗調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帶兵平叛。由於李希烈佔據漕運要道,使得李希烈叛亂時期德宗朝廷的財政接近崩潰,導致姚令言的軍隊在長安得不到糧餉而譁變,最後譁變的軍隊直接造反,德宗不得已帶著家眷逃出長安,直到叛亂平定後才得以回京。因發不出工資而被趕出京師的皇帝也是夠慘的了。

    德宗之後過了百年,直到僖宗時期,此時爆發了聞名於世的黃巢起義,黃巢軍直接攻入長安,藩鎮也都不願出兵,最後只有宦官田令孜帶著五百士兵護送德宗以及其家眷逃離長安,最後逃到成都。同樣的也是直到平叛之後,僖宗才得以回到長安。僖宗也很不幸地成為了第四個被迫逃離長安的唐皇帝。

    宦官田令孜因為護送僖宗有大功勞,所以回到長安被大為重用,甚至把持朝政。導致節度使李克用不滿,最後李克用率兵攻入長安,僖宗很倒黴地又得跑了,過了幾年之後才又回到長安。

    僖宗剛回長安之後就掛了,死的時候才27歲,兒子還小,所以就立了同母之弟昭宗為皇帝。僖宗逃了兩次,昭宗更慘,乾寧二年(895),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率兵攻入長安,唐昭宗逃到終南山。第二年,唐昭宗回京之後,招募軍隊,李茂貞藉口朝廷對鳳翔(李茂貞是鳳翔節度使)用兵,再次率兵進逼京師,唐昭宗又一次被迫出逃。 天覆元年(901),為躲避朱全忠的軍隊,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翔。天祐元年(904),朱全忠強迫唐昭宗和百官以及長安居民遷往洛陽,唐昭宗這次再也沒能回到長安,最後被殺死在洛陽。合算下來,昭宗總共被迫離京四次,這才是真滴慘。

    有唐一朝,共有五位皇帝被迫逃離京城,如此強盛之朝最終也如黃土般飛散。

  • 4 # 心向青山

    安史亂後,大唐國力衰微,中央對地方掌控力大減,由此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內出現了所謂的“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局面,其中涉及五位皇帝,即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唐懿宗(2次)、唐昭宗(4次)。

    1、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出逃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祿山攻破潼關,長安再無險可守,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李隆基逃離長安,之後兵分兩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

    同年七月,安祿山攻陷長安。

    2、吐蕃攻佔長安,唐代宗李豫出逃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乘大唐東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率大軍攻佔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唐代宗以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

    但大軍尚未集結,吐蕃大軍已經渡渭水逼近長安。於是代宗李豫出走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吐蕃佔據長安15天后引兵西退。

    3、涇師之變,唐德宗出逃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節度使李希烈叛亂。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從西北抽調涇原兵馬救援。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五千人馬途經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飢寒交迫。恰在此時,德宗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而王翔帶的盡是粗米鹹菜。涇原兵士大怒,之後譁變攻入了長安城。

    事出突然,皇宮的禁衛軍根本無法抵抗,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這就是唐朝歷史上的“涇師之變”。

    4、黃巢之亂,唐僖宗出逃

    廣明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南逃成都。

    5、節度使內亂,唐僖宗出逃

    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交惡。於是,田令孜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向王重榮開戰。

    之後,王重宗則求救於太原李克用,二人聯手大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唐僖宗出逃到鳳翔(今陝西寶雞)。

    6、藩鎮割據,唐朝名存實亡,唐昭宗四次出逃

    黃巢之亂後,各藩鎮在平定農民軍的過程中紛紛做大,藩鎮割據之勢正式形成。

    公元893年,唐昭宗以藩鎮跋扈為名,征討干政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李茂貞擊敗朝廷神策軍,其黨羽想劫唐昭宗到鳳翔,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昭宗出城逃奔終南山石門。

    之後,太原節度使李克用聞訊發兵南下擊敗李茂貞,救回唐昭宗。

    這是唐昭宗第一次出逃。

    公元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死後,其子王珙與其兄王重榮之子王珂爭奪節度使之位。

    李克用支援王珂,李茂貞支援王珙,昭宗將節度使給了王珂,李茂貞大為不滿,發兵攻入長安,昭宗逃離長安,在投奔李克用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了兩年有餘。

    這是唐昭宗第二次出逃。

    公元901年,大唐朝臣與宦官的矛盾尖銳化,宰相崔胤召朱溫入關,謀誅宦官。

    宦官韓全誨等人劫持昭宗及其家屬到鳳翔投靠李茂貞。

    902年,朱溫率兵入關中,圍困鳳翔,與李茂貞為爭奪昭宗展開了激戰。

    這是唐昭宗第三次出逃。

    朱溫圍困鳳翔,李茂貞孤立無援,城中糧食斷絕,又遇嚴寒大雪,李茂貞無法再堅守,於是在903年將韓全誨等二十多名宦官斬殺,將他們的首級送給城外的朱溫,同時將昭宗也交給了朱溫。

    之後,朱溫將昭宗遷到由他控制的東都洛陽。八月,朱溫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弒殺昭宗。

    這是唐昭宗第四次逃離長安,也是最後一次,並結束了悲慘的一生。

    唐朝皇帝出逃長安,除了吐蕃趁大唐東平安史之亂時佔據長安的一次之外,其餘都是內亂,體現出來的依然是大唐中央權力的衰落。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安史之亂平定後至黃巢之亂的一百年間,大唐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藩鎮之中除了河朔三鎮也都是服從中央的,是黃巢之亂又一次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此後中原形成李茂貞、李克用、朱溫、劉仁恭四強並立的局面,其實五代十國的亂局從黃巢起義便已經開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唐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遇刺身亡,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