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北京故宮,最開始的名稱便是紫禁城,“紫”是指紫微星,而“禁”便是禁止的意思,從它迎來第一位皇帝一直到它送走最後一位皇帝的幾百年間,這裡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尊貴,同時也是平民百姓心中的禁地,無論一個人在外面官做得有多大,有多麼大的權力,來到這座城的面前都要俯首稱臣。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座自出生以來就被捧到了神龕之上的城,卻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遭受到了一次襲擊,這似乎像是在說一個笑話,但是這件事卻真的這麼發生了。那是1917年的7月11日,那一天紫禁城上空居然迎來了炸彈,這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人選擇在這裡造次?

    如果想要知道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就必須從1916年說起,那個時候,袁世凱剛去世,一場復辟帝制的鬧劇剛落下帷幕不久,而又有誰能知道,一年後,又一場相同的鬧劇又再次出現了呢?

    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在22日之後,段祺瑞成為了國務院總理。在第二年春天,段祺瑞主張讓中國加入協約國,不過大總統黎元洪並沒有答應段祺瑞的這個要求,段祺瑞沒有選擇讓步,他甚至用解散國會為由對黎元洪進行威逼,兩人自此有了爭執。這次爭執過後,黎元洪意識到了段祺瑞對自己的威脅,於是不久後,他下令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但是段祺瑞又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服輸?他可是好不容易才爬到總理這個位置上來的,於是他電報全國不承認這個罷免令,攛掇著不少省份一起搞獨立來對抗黎元洪。

    與此同時,他的心中還有另一個念頭在慢慢發酵。為了這個念頭能夠變成現實,他制定了一個計劃,而這個計劃需要一個人的協助,在慢慢地挑選之中,張勳走進了他的視線,他覺得張勳能和他一起完成他的“雄心壯志”。

    張勳這個人物雖然說歷史上對他的描寫也並不算太多,但是在當時,他可不是個小人物,曾官至清朝的兩江總督,而且在江蘇巡撫和江南提督的位置上也呆過,這些可都是肥差,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可見張勳在江南是有著不小地位的。

    而張勳這個人也很有眼力勁,在之前他就十分擁護袁世凱,同樣的,袁世凱也很信賴他,讓他接著當都督,在袁世凱稱帝后,袁世凱一度被封為一等公爵,在當時的江南一帶,張勳就是個土皇帝。不過他雖當時擁護袁世凱,但內心仍一意維護清廷,骨子裡也滿是所謂“遺老”氣息,為了表示忠於清朝,他和他的部下一直保留辮子。因此,他的軍隊被稱為“辮子軍”,而他自己則被喚為辮帥。

    言歸正傳,段祺瑞在相中張勳後,前往張勳處去套近乎,而張勳被段祺瑞所說的美好前景給誘惑住了,於是張勳就藉口要調停段和黎之間的矛盾,帶領著自己五千人馬,直接進了北京城,並且以武力威脅黎將國會給解散了,因為“場外救援”來的及時的緣故,段祺瑞扳回了一局。

    不過由於其中最終獲利的是段祺瑞,並不是他張勳,於是張勳心中盤算著自己的打算。在思慮再三後,他跑到了紫禁城裡,慫恿著已經退位了的溥儀再度上位。

    同年7月1日,溥儀迎來了自己人生之中的第二次登基大典,而因為張勳的出力最多,他也被封了親王,如果不是因為這是在清朝末年,估計會有不少人感嘆這就是選對了陣營因而飛黃騰達的典型例子,只不過時代背景已經擺在那裡了,他註定只是個悲劇。

    這一復辟,溥儀很開心,被溥儀封了官職的保皇黨們也很開心,但平民大眾可不開心了,好不容易推翻的封建王朝,怎麼可以這麼簡單就被複闢了?於是各地紛紛發起反抗,眾多報刊都用停刊來表現他們對這件事情的不滿,而遠在上海的孫中山聽到這件事情也十分的憤懣,當即就發表了宣言,決定討伐復辟的溥儀,一時間,附和孫中山的人無數。

    當時的段祺瑞在哪裡呢?他在天津,他一直在等著張勳的訊息,知道國會已經被解散,而清政府也已經復辟了之後,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乘著機會打出“反對復辟”的旗號,一路挺進北京城。而這次他手裡已經有了一張王牌,那就是他的空軍部隊,原名“南苑航空學校”,他直接命令戰機參戰,想盡量早些解決這場可笑的鬧劇。而這時的他也似乎已經忘卻了,張勳正是他“忽悠”上去的。

    飛機首先飛到了豐臺區,因為那個時候張勳的手下都安扎在豐臺,張勳的這些手下都是外強中乾的最佳代言人,他們直接被這個陣仗給嚇破了膽子,當即四下逃竄。嚇跑了這些小兵小蝦之後,飛機又飛到了張勳的宅院上方,把張勳嚇得半死,直接逃進了當時的荷蘭駐華公使館裡。

    之後,飛機將視線轉向了紫禁城,他們在紫禁城投下了三顆手榴彈,一顆落在了隆福門,一顆落在了隆宗門,還有一顆落在了御花園裡,這三顆手榴彈的威力並不是很大,它們最大的使命就是用以警告張勳及其黨羽,不過要說這次空襲紫禁城沒有損失也不盡然,因為東六宮的延禧宮就被波及到了,但是也幸好,所有的建築只是輕度受損,不然的話得讓多少建築學家和歷史學家哭死。

    不過這次確實達到了想要的警告作用,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憶到當時那個場景:“飛機空襲那天,他與太妃們躲在臥室角落裡,十分狼狽,十分害怕。”

    對於這次事件,很多人都說這次的是一場轟炸,但是事實其實不是如此,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飛機並不屬於轟炸機,而是一種“高德隆”式的飛機,這種飛機十分的小,而且飛機之上的裝置也十分的簡陋,根本沒法做轟炸機所能做的轟炸任務,這所謂的轟炸其實就是飛機上的人往下扔手榴彈而已。

    不過即使這並不能說是一次傳統意義上的轟炸行動,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次行動是整個中國空軍在歷史之上的所執行的第一次空中作戰行動,尤其是用手榴彈炸紫禁城這一點,更是堅定了華人民敢於放抗強權的決心——連象徵著皇權的紫禁城都抵不過手榴彈的轟炸,更何況其他的壓迫在人民身上的強權呢?

    這場轟炸,讓溥儀白高興了一場,也給這場荒唐的復辟遊戲自此畫上了一個句號,當然這次出力最多的段祺瑞也成為了這次事件的最大受益人。在我們如今的角度看來,段祺瑞當時頗有螳螂撲蟬,黃雀在後的那種味道。

  • 2 # 鹹魚閒聊

    說來大家也許不信,但這卻是事實,段祺瑞確實曾下令轟炸過故宮,而那一次轟炸也被看作是東亞歷史上第一次空襲轟炸,如此看來,故宮在世界戰爭史上也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啊。

    那麼當年段祺瑞為何要轟炸故宮呢?這就離不開兩件事—府院之爭和張勳復辟,至於事情的經過且聽我娓娓道來。

    “故宮”這個叫法始於1925年,在那之前故宮叫“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等人趕出紫禁城,宣佈接管紫禁城並於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且對外開放,由此“故宮”之名始見。

    1916年,袁世凱病逝,黎元洪繼任北洋大總統一職,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出任總理,其實按照袁世凱去世前的想法,生性寬厚的黎元洪當總統,性情剛直的段祺瑞當總理,兩人同心協力,國家一定會逐漸好轉的,但袁世凱還是不瞭解這兩人,黎元洪外柔內剛,段祺瑞剛愎自用,兩人根本就合不來,尤其是段祺瑞,身為北洋勳貴,勢力強勁,哪裡會看得起黎元洪?所以由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對德宣戰引發了兩人的持續矛盾,且這種矛盾不僅無法化解還在持續加深,最終爆發了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間的爭鬥,史稱“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黎元洪強行罷免段祺瑞的總理之職,而段祺瑞以《臨時約法》為依據,宣稱總統無權撤銷總理,隨即去往天津,以天津為基地,組織支援他的北洋各省督軍成立軍務總參謀處,揚言要另立政府。

    就這樣張勳率領部下開進北京城,張勳是前清舊臣,本就是保皇派的堅定支持者,所以他本人包括其部下都留著辮子,當初段祺瑞在天津忙於與各省督軍參與倒黎的時候,張勳也在駐地徐州與他們虛與委蛇,最終張勳被推舉為十三省盟主然後入京了,但他身為十三省盟主,既然要去復辟為何只帶五千人馬?那些支援他的各省督軍為何沒有派兵協助?是這些督軍不肯還是張勳不需要?這就值得商榷了,我認為張勳應該是被段祺瑞當槍使了,段祺瑞知道張勳的內心想法,所以才誘使他進京趕走黎元洪,然後自己再出面解決張勳,贏得百姓支援,就又可以回到北京大權在握了。

    當然了“關於張勳為何只帶領五千人馬入京”的原因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事實上張勳入京後立即翻臉,黎元洪沒有兵,面對張勳的辮子軍他一點辦法沒有,所以黎元洪很快倒臺並逃出了北京城。

    張勳趕走黎元洪後,強行解散國會,並於1917年6月30日進入紫禁城,將北京城裡的滿清遺老遺少們召集起來,宣佈復辟,第二天遜帝溥儀在紫禁城養心殿召集張勳等一幫舊臣,張勳率領“群臣”向溥儀三跪九叩,溥儀釋出“即為詔書”並大封百官,張勳通電全國號召各省恢復滿清舊制,這就是“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的訊息一出,全國譁然,各地紛紛舉行遊行示威,反對這張勳開歷史倒車,段祺瑞一看該自己出馬了,於是也通電全國宣佈組建討逆軍討伐張勳。

    為了給張勳等人一點顏色看看,段祺瑞下令北京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駕駛飛機轟炸紫禁城,當然了那時候的飛機很不先進,能飛起來就不錯了,飛機飛到紫禁城上空僅300多米處,就隨意丟下三顆炸彈,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雖然損壞不重,但對張勳,溥儀等人卻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想象一下也確實是這樣,這幫人從未見過從天而降的炸彈,肯定嚇壞了。

    僅過了12天,張勳就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張勳逃往荷蘭領事館,後逃往天津,溥儀也再次退位。

    其實關於段祺瑞派飛機轟炸紫禁城在一些影視劇中也有出現過,我印象中前些年的一部電影《建黨偉業》裡就有,當時張勳復辟,為了討皇帝開心,將風箏系在辮子上於大殿之外放飛,但不久天上就傳來飛機的轟鳴聲,隨後就是炸彈的爆炸聲,這個情節非常的貼合史實,想必看過這部電影的很多朋友們當時都沒有在意吧。

  • 3 # 斯幽故事會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成了民國大總理,手握大權,不過後來段祺瑞竟然讓空軍炸故宮這又是為何呢?要知道,當時溥儀答應放棄皇位時,民國可是答應了讓他繼續住故宮的。

    說到段祺瑞用三枚炸彈炸故宮,其實還要說到另外一個著名歷史事件“張勳復辟”。(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當了大總理,權利甚大,但是他還不能夠一手遮天。當時民國還有一人可以與段祺瑞抗衡,此人就是大總統黎元洪。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與段祺瑞兩個人就明爭暗鬥。後來由於一次人事安排,黎元洪想要重用自己的人,可段祺瑞認為自己是大總理,他有權干涉人事任免,所以兩人矛盾激化。(黎元洪)

    當時段祺瑞手裡是有軍隊的,在亂世之中,誰有了軍隊,誰的腰桿就可以挺直。黎元洪也知道,段祺瑞是一個喜歡用槍桿子說話的人。於是黎元洪私下讓張勳帶著軍隊來幫助自己,為自己主持公道。1917年7月,張勳帶了數千人進了北京城。

    不過張勳並不是善茬,張勳這次來北京城,既不是為了幫助黎元洪,也不會幫助段祺瑞,而是為了故宮裡的廢帝溥儀。(張勳)

    7月1日那天,張勳帶著幾千人,進了紫禁城,向溥儀表明忠心。張勳當時說了,就算是段祺瑞打進來了,自己也是“別無他去”,意思就是說,他這次不會退縮,要誓死保護溥儀,保衛大清。

    其實張勳也絕不是真的忠心耿耿,他只是貪圖名利,想要成為大清朝的第一功臣,掌握更多的軍隊和權利。(張勳的軍隊)

    不過段祺瑞也不是軟弱的人,段祺瑞並沒有被張勳嚇住。當時段祺瑞就出動了自己手中的空軍,對故宮作戰。張勳手裡當時只有陸軍,段祺瑞先後向故宮投放了三顆炸彈,這些炸彈的威力並不大,但是對於連空軍都沒有的張勳,這些就是最厲害的武器。

    張勳知道自己無法對抗段祺瑞,此時他也再不想當什麼忠心護主的功臣,而是向荷蘭大使館求救,最終為了保命還是逃走了,張勳曾經許諾溥儀的“別無他去”,到了那時也只是一句笑話。

  • 4 # 不沉的經遠

    段祺瑞用炸彈炸故宮,是為了平定張勳復辟,迫使溥儀退位。

    袁世凱去世以後,黎元洪繼任了大總統一職,而段祺瑞出任了國務總理,實權都掌握在段祺瑞手中。不過黎元洪也並不甘心只做一個橡皮圖章,因此兩人時有矛盾發生。並最終因為是否對德宣戰問題造成段黎之間的矛盾激化,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總理之職。

    而段祺瑞也不示弱,一面鼓動各省督軍獨立來給黎元洪施加壓力,一面誘使張勳復辟。張勳果然中計,率兵入京,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擁戴下復辟,黎元洪被迫出逃,段祺瑞達到了自己趕黎下臺的目的,於是在馬廠組建討逆軍,誓師平叛,打算以再造共和的姿態重新上臺。

    張勳手中不過幾千人馬,段祺瑞有北洋第3師、第8師和第16混成旅的支援,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不過他也擔心萬一戰事激烈影響不好,於是決定用飛機轟炸故宮,迫使溥儀等人主動投降。

    段祺瑞下令叫南苑航空學校出動一架飛機去轟炸紫禁城。南苑航空學校並無正式的轟炸機,不過段祺瑞只是希望嚇唬一下溥儀和張勳,要求不高,最後派了一架高德隆雙翼飛機去執行轟炸任務。

    飛機由教官潘世忠駕駛,而投彈員則是杜裕源,據杜裕源回憶,因為沒有瞄準裝置,因此在紫禁城他是隨意投下了3枚小炸彈,其中一枚還是啞彈,只炸死了一個太監,此外部分建築物受到了一點小損傷。

    雖然直接傷害非常小,不過這是中國第一次用飛機執行轟炸任務,因此還是影響巨大。溥儀和張勳都被嚇的不輕,辮子軍也是軍心渙散,溥儀嚷著退位,張勳被親隨架著逃到了荷蘭使館,復辟鬧劇就此終止,段祺瑞重新上臺收拾殘局,應該說效果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身樂業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