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點意思的事兒
-
2 # 農村一山貨
扶貧產業,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環,做的好有助於貧困戶的精準脫貧,做的不好則會貧困戶的脫貧成效,因此,我們在制定扶貧產業的時候,一定要因戶施策,一戶一策,講究成效。
一扶貧產業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我們在對戶制定產業措施時,一定要考慮市場、人力、地理,甚至氣候等綜合因素,要細要實,比如產品有沒有市場?貧困戶願不願?種植或養殖的產品,適不適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等等,只有貧困戶感興趣,樂於參與,才能見成效;同時切忌假大空、高大上,目標定的太高太虛,落不了地一樣是白搭。
二扶貧產業可以統籌資源,突出優勢。扶貧產業,也可以整合資源、資金,集中優勢全力打造某項產業。比如,我們這裡有個村,扶貧工作隊就是集中力量發展茶葉加工,不僅盤活了村集體閒置資源,讓村集體擺脫了空殼村的帽子,而且還帶動了貧困戶參與茶園的管護,然後給予報酬,獲得了不錯的成效。
三扶貧產業要講究可持續性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這對我們扶貧產業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首先要激發扶貧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對生活、對未來有希望,擺脫思想上的依賴,自覺的行動起來,參與到改造生活當中去;同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簡單的送財、送物,是暫時脫貧,是被動脫貧,我們在送豬苗、送果苗的時候,還要把技術送給他們,讓他們恢復自主造血功能,還要不定時的上門督促、指導,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只有讓他們見到收益,他們以後才會堅持做下去,所以說扶貧產業要講究連續性、可持續。
-
3 # 基層工作人員甲
對於扶貧產業,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2020年能不能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關鍵在於扶貧產業能不能做好。為什麼這麼講,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目前剩餘貧困人口在3000萬左右,近5年累計減貧6600萬以上。剩下的都是些自身致富能力差的人,只有透過產業幫扶來改變現狀。下面“農村也有廣闊天地”結合工作所在鄉鎮講幾個的產業發展思路。
1、農業產業發展;
圍繞蔬菜、油茶、肉牛3個主導產業,每個村均有1個以上扶貧主導產業,發展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產業扶貧精品基地。其中有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的基地總投資80萬元以上,連結達標貧困戶10戶以上。
2、光伏產業發展;
透過村級光伏電站併網發電,實現村級光伏產業扶貧收益。光伏產業自建成至少有15年的持續穩定收入,我鎮本著壯大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透過縣級擔保,前三年還本,第四年開始收入歸村集體。
3、電商助產業扶貧;
我所在鄉鎮本著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農產品滯銷,村集體無資金支援產業發展等問題想方設法,從基層實際情況出發量力而行。 -
4 # 桂農通
鄉村扶貧與鄉村振興一樣,都是當前中央與國務院最關注的重大三農問題,也是各地正在努力的重要中心工作。
對於如何幫助貧困農村發展扶持產業,透過產業幫扶貧困農戶脫貧致富,是一個提出了很多年來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大問題。沒有產業支撐,脫貧就很容易成為空話,即便暫時脫貧了,也很容易返貧。
第一,必須選好帶頭人。這一個問題,我認為是最難解決的問題。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地方或一個村,能不能真正脫貧,能不能持續脫貧,沒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是很難實現的。
貧困村之所以這麼多年來依然貧困,原因有很多,辦法估計村民也想了不少,但可能都行不通。必須有一個頭腦靈活、資訊靈通的帶頭人來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農民群眾最實在,誰能富就跟著誰。因此,村支書、村委主任以及村幹部,必須要自己會富能富,才能帶富農民群眾。
不過,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並不好解決。如果支書、主任自己有本事賺得到大錢,還在乎當不當村幹部嗎?
第二,必須選準產業。千條路萬條路,只要能換來鈔票就是好路子。各地的貧困村,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各村的資源條件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什麼產業適合什麼村、適合什麼農民群眾,必須要選準發展的產業,絕對不能以行政命令來決定。
現在有很多貧困地區,花幾十萬元幫貧困村建這個廠,辦這個車間,搞那個場,似乎風風火火,很有成就,但是農民接受了嗎?農民真正參與進來了嗎?有沒有實用的價值?能不能賺到錢?我認為,農民的接受與參與,是產業是否選準是否能持續下去的一個關鍵。
第三,必須引進龍頭企業。這一個問題,就是招商引資。產業扶貧與貧困山區的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將貧困山村的生態環境優勢與扶貧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我認為是一條很好的路子。
透過引進龍頭企業,讓企業帶動貧困農民參與致富,既可以解決一些村幹部不會經濟,不懂經濟,無法帶富農民群眾的問題。這正應對了,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來做的說法。
而作為企業,除了發展賺錢,也需要有一種社會責任。到貧困山區建立分公司或產業基地,一邊賺錢一邊扶持,正是很多有良心的企業想做的事。
第四,必須建好基礎設施。要致富,必須先修好路。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為了扶貧產業的發展,各地應該先從修好路開始,將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起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
除了路,還有水利設施,還有科技文化培訓教室、鄉村資訊科技館、農產品電商收購點等等,這些基礎性的東西,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都應該一一地建設起來。這也是多方發力幫助產業扶貧的好措施。
-
5 # 天香黑土豬肉
只要有幹部真心為了貧困戶脫貧,辦法很多的,我們天香黑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給貧困戶發放一頭黑母豬,一年20頭小豬,一頭400元合作社回收,一頭母豬飼養成本1500元,貧困戶可以掙6500元,一頭母豬可以用5年,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了。
-
6 # 放心果農
專案+市場+帶頭人+三農
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不能因扶亂項。
要按村扶項、一村一項,不能盲目跟項。
要因戶扶貧、戶因戶幫,不能戶戶一樣。
要因人幫扶、或病或殘,不能人人享受。
-
7 # 先彬雲端茶友匯13940094629
把郎溪依託江浙滬的地緣優勢,青山綠水印環境優勢,轉化成旅遊、民宿、採摘、山地腳踏車及小馬拉松等戶外運動基地。長期堅持一定會讓周邊高瑞地區人群所熟知,投資,做強做美!
-
8 # 三農帝國
現在國家對於農村的精準扶貧政策也是越來越好了,基本上都已經是落到實處了,很多老百姓都已經收益了,國家也是在2020年之前要實現全部脫貧,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問題。
現在國家採取的扶貧政策一般就是第一直接送錢送東西,對於這一部分的人一般是比較偏遠的,有實際困難的,比如一些孤寡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等等。再就是產業扶貧,就是扶持農村的一些老百姓自己創業,然後帶動當地的老百姓一起脫貧致富。還要一些技術幫扶,培訓,讓老百姓透過自己的雙手來致富。
其實如果是所有的政策都是按照中央的政策來肯定是好的,但是這些政策一到地方上來肯定是有變化的,而且很多都是為了應付上面的,當然有一些也不能說的太詳細了。就比如說一個真實的例子吧,一個貧困村有產業幫扶,每年國家其實都會給貧困村很多資金幫扶的,這個村子裡就是種植一種茶樹,都是國家來出資,老百姓來管理,前期不需要投資,如果有人要入夥的前期不需要投錢,後期是需要的。據說國家也是投資了幾十萬的,但是到了這個村子裡,種了上百畝,但是成活的基本上沒有,而且當初來種植的時候都是政府請的技術人員來種植的,老百姓只是做工,但是過了幾個月成活的不到20%。一眼看上去全是死的。這件事也是不敢往上報,一些政府人員也是壓著,承認所有的錢有國家來出資,老百姓不用管。才沒讓當地的老百姓去告狀。
所以可以看到,農村扶貧還是有很多問題的。本來國家對於農村的扶貧政策是很好的,但是總有一些人有貪戀,所以國家對於農村的扶貧政策下來了,也要派一些可靠的人來檢查,不然老百姓真正得到的實際好處還是非常少的。
每個地方適合的產業也是不一樣的,想讓老百姓真正的富起來只有透過自己的雙手才能富起來,如果國家只是一味的送錢送東西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對於農村的一些技術老百姓很多也不會,所以產業幫扶是一方面,技術扶持也要派一些可靠的人,現在很多農村的技術幫扶都是為了上面的任務,上過月我們這邊來一個大學的教授來講農村的電商,但是我們這邊什麼也沒有,年輕人也不在家給農村的一些中老年人講就等於聽天書,哪個教授也是直接說了,就是為了完成任務的。
只是希望以後的農村政策能夠真正的給老百姓帶來好處,也希望農村能夠真正的富起來,農村人不再背井離鄉。
-
9 # 陽光雲南人家1
扶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村民集體產業扶持。不要扶人,扶人太複雜,易變成扶庸扶懶,對極少數五保等極端困難群眾,採取政府設定慈善養老院等措施解決。
-
10 # 美麗鄉村109950205
按人頭,每人一萬,集中利村社農戶,三中環環相扣,法制約束,共論一個產業,風險共擔,產業持續發展脫貧。只有錢才管得了人,別無選擇。
回覆列表
"對於扶貧產業,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扶貧產業,目的是要讓貧困戶從產業之中獲得利益,說白了就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實現脫貧的可持續性。所以,扶貧產業應該具有著眼於市場、成本低和可持續三個特點。
扶貧產業要著眼於市場沒有市場的產業,再苦再累也是徒勞。種植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不說盈利,連成本都要不回來,這樣的產業不僅不利於扶貧,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比如養殖竹鼠,竹鼠市場需求並不是很大,我們到活畜市場,幾乎看不到竹鼠出售。如果以飼養竹鼠作為是扶貧產業的發展方向,除非有可靠的銷售渠道,否則出現滯銷就不好辦了。
所以,我建議,扶貧產業的選擇應該以市場為導向。
扶貧產業成本要低為什麼成本要低?因為,扶貧產業是需要貧困戶的勞動力來操作,推動的,並透過獎補的方式,來刺激他們生產發展的動力。也就是說,貧困戶要在扶貧政策的支援之下,自己要出一部分本金。如果這一部分本金太高了,貧困戶承擔不起來,產業扶貧道路就會受阻。
扶貧產業要可持續為了追求快速出效益,而匆匆上馬扶貧產業專案,沒有做足功課,沒有深入市場調研。僅僅是憑藉某一產業在印象之中當下發展勢頭很好,就投資。如此操作,很容易導致扶貧產業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