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熱點六點半
非惡搞的序言:
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說坦克不過如何如何,其實普通人除了去博物館實在是很難有幾乎接觸到坦克,本人對於坦克的瞭解也僅限於博物館和影視作品階段,基本算是坦克盲。但是從個人的真實感覺來說,坦克是一種非常龐大的重型機器,如果配上刺耳的機器聲,對人心理的震撼一定是非常劇烈的。下圖是英國水櫃馬克四型,是坦克祖宗一類的東西,這張圖是攝像師從正下方拍攝的,給人的感覺是坦克真大。當年德軍士兵見第一次見到這種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常見的怪物時的心情,一定不亞於他們先輩第一次遭受上帝之鞭抽打時的心裡的絕望,那種龐大武器強大火力帶來的壓迫感加上無計可施的挫折感一定會很快瓦解他們的戰鬥意志。英軍第一次使用坦克所取得的巨大戰果便可以說明一切。當德華人發現野炮對於這種武器沒有太大的傷害的時候,專用反坦克武器的概念被提了出來。
這才只是英國的馬克四,要是開過來的是如虎豹大象一類的坦克的話,我一定會徹底斯巴達的……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敢於近身肉搏併成功手刃坦克的英勇步兵。
反坦克步槍最初是伴隨著一戰中坦克出現而產生的。當第一批面對英國水櫃的德軍士兵們在機槍和炮火下發出絕望驚恐的慘叫時,德軍統帥部一籌莫展。但是最後令德華人感到慶幸的是,他們發現K型子彈可以擊穿坦克側裝甲,於是K型子彈立即被配發到一線的每一名士兵手中,但英華人的對策很簡單——把鋼板的厚度增加了幾個毫米。別看二戰德國坦克那麼牛,當時德軍自己的坦克由於軍方高層的短視,尚處在拖拉機和裝甲汽車的階段,直到水櫃的出現給刻板的日耳曼人當頭一棒。前線吃緊!德軍除了加緊研製坦克,還求助於毛瑟公司,要求其為前線士兵開發一種反裝甲的步槍,戰防槍。如果說K型子彈拉開了人類陸戰史之甲彈之爭的序幕,那麼毛瑟M1918的應用標誌著迄今90年的陸上甲彈之爭的正式上演。
1918年,也就是大戰結束的那一年的2月,M1918橫空出世!毛瑟M1918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為對付裝甲目標而設計的大口徑步槍。因為是戰時的產物,也沒有什麼突出的亮點,只是簡單的將M1898式步槍放大後的設計。在透過軍方的驗收以後,毛瑟公司位於奧伯爾多夫的工廠開始批次生產這種步槍供應前線。德軍為了接收這種新武器組織了特殊的反坦克小組,小組由兩名士兵組成。一人擔任射手,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槍,另一人為觀察手,負責指示目標和觀察射擊效果。這種配置與當時各國興起的狙擊小組相近似,可見德華人沿襲了狙擊小組的形式,但反坦克步槍配置兩人小組也有無可奈何的一方面,槍實在是太重了。以兩人小組編制使用大口徑高初速步槍的作戰方法起源於德國,並被其他國家的軍隊所接受併發揚。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反坦克槍小組就為兩人或三人編制。目前世界各國軍隊大口徑步槍/反器材步槍小組也沿用兩人或多人的形式。
大英帝國的反坦克小組,使用的是博伊斯反坦克步槍
與經典的毛瑟栓動步槍同樣,M1918是一枝單發栓動步槍,全長66.6英寸,槍管長38.75英寸,口徑13.2毫米,帶腳架全重41磅。V型表尺,刻度從100米到500米。但實際只能對付300米以內的有防護目標,不過對於早期坦克來說,開到100米以內都不定能發現隱蔽良好的射手。M1918後拉行程很長,採用了較大的球形拉機柄,方便射手操作。M1918的槍管大部分都沒有護木包裹,兩腳架安置在護木的最前端,透過鋼箍將槍管護木結合在一起,而大部分槍管浮置在護木之外,這種半浮動槍管也是後世不少反坦克槍的特徵之一。腳架安裝在接近全槍中點處,方便射手迅速俯仰操作及改變射擊方向。
M1918的槍機和機匣均由整塊材料加工製成,機匣由兩縱一橫三根長螺栓與整根護木連線。除了槍機頭上的閉鎖凸筍外,在槍機靠後的部分又增設了一組尺寸較大的閉鎖凸筍。槍機上有一大三小4個瀉壓孔,防止槍膛內壓力過高。加上厚重的零件,M1918增強了自身的穩定性,降低了炸膛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擊針像傳統毛瑟槍一樣,貫穿整個槍機,長度為12英寸。槍托護木整體長105cm,最寬處達8cm。在扳機護圈的後面的槍托部分,很不雅的安裝了手槍型握把,破壞了整把步槍的美觀,但此握把也是必須的,目的只有一個——方便射手駕馭這個大怪物。由於要承受較大的膛壓,毛瑟公司特別強化了槍機的閉鎖機構。由上述資料我們可以說,這真是一把結實耐操的武器。
槍機和擊針,都是大號的!
M1918共有兩種型號,一種使用了較短的重型槍管,加厚了槍管壁,這種型號一共只生產了300枝;另一種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標準型的M1918,大約生產了16500枝。所有的槍支全部在毛瑟奧伯爾多夫的工廠生產,槍上的
槍機和槍機框都由一整塊材料加工製成,槍機尾部有與M1898相同的保險(毛瑟步槍的標誌之一)。注意槍機上的閉鎖凸筍。
M1918使用13.2mmX92mm(口徑.525英寸)半凸緣瓶型彈,中心發火。M1918配用這種子彈能在百米距離上洞穿20毫米厚的鋼板,300米距離上可擊穿15毫米厚的鋼裝甲,但是得射得非常正,否則會無法擊穿甚至跳彈。當時的英國坦克裝甲普遍不超過一吋,因此M1918完全能夠在合適的方向上擊穿水櫃的外皮。大口徑子彈在帶來巨大威力的同時,也有一個問題,為使更重的彈頭能夠獲得足夠的出膛速度,較大的裝藥是必須的,這樣一來槍的後坐力也猛烈增長。
對比半凸緣semi-rimmed的13.2x92SR彈和牛牛的.303吋7.7x57凸緣彈
綠色箭頭指的是德軍自用7.92x57彈,紅色箭頭為M1918用彈,最右側為美國同時期開發M1921式重機槍用12.7x99彈。除毛瑟步槍彈和左二西班牙步槍彈其餘均為各國為反坦克而研製的彈藥。比比方知帝國主義的邪惡!!
在戰鬥中,射手攜帶步槍和12發子彈,副射手攜帶角架,裝有20發子彈的帆布袋兩個,裝有72發子彈的彈藥箱一個。一般射手和副射手會以兩到三發為限輪流射擊,即使是這樣,仍有射手不斷抱怨頭痛耳鳴。M1918儘管採用了手槍型握把,並配有腳架以使射手能夠應付此槍強大的後座力,但是前線士兵還是把這種槍稱為“大象槍(Elefantenbusche)”,並流傳有“左肩打一槍右肩打一槍,然後就直接去野戰醫院”的恐怖說法。更有流傳說曾有未經良好訓練的新手直接被後坐力震斷鎖骨和因後坐力導致肩膀脫臼。
引數:
長度
168cm,短管型158cm
寬度
8cm
槍管長度
96cm,短管型86cm
重量(含腳架)
15.8kg,短管型16.6kg
膛線
4條
口徑
13.2mm
槍口初速
805m/s
槍口動能
17000J
有效穿甲距離
150m
供彈方式
單發裝填
大象槍對於後世的影響:這是一種幾乎是曇花一現的武器,但是現世的所有大口徑線膛反器材槍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最初的靈魂。因為在那個沒有反坦克手雷、槍榴彈、火箭助推榴彈和無後坐力炮的年代。對於缺乏反裝甲能力的一線普通步兵來說,陣地上有反坦克步槍,就意味著他們不必冒著致命的炮火去執行近似於自殺的攻擊(日本步兵吃夠了這方面的苦)。
-
3 # 軍事聯盟
M1918是一枝單發栓動步槍,全長66.6英寸,槍管長38.75英寸,口徑13.2毫米,帶腳架全重41磅。V型表尺,刻度從100米到 500米。1918年,也就是大戰結束的那一年的2月,M1918橫空出世!毛瑟M1918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為對付裝甲目標而設計的大口徑步槍。因為是戰時的產物,也沒有什麼突出的亮點,只是簡單的將M1898式步槍放大後的設計。在透過軍方的驗收以後,毛瑟公司位於奧伯爾多夫的工廠開始批次生產這種步槍供應前線。德軍為了接收這種新武器組織了特殊的反坦克小組,小組由兩名士兵組成。一人擔任射手,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槍,另一人為觀察手,負責指示目標和觀察射擊效果。這種配置與當時各國興起的狙擊小組相近似,可見德華人沿襲了狙擊小組的形式,但反坦克步槍配置兩人小組也有無可奈何的一方面,槍實在是太重了。以兩人小組編制使用大口徑高初速步槍的作戰方法起源於德國,並被其他國家的軍隊所接受併發揚。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反坦克槍小組就為兩人或三人編制。目前世界各部隊大口徑步槍/反器材步槍小組也沿用兩人或多人的形式。與經典的毛瑟栓動步槍同樣,M1918是一枝單發栓動步槍,全長66.6英寸,槍管長38.75英寸,口徑13.2毫米,帶腳架全重41磅。V型表尺,刻度從100米到 500米。但實際只能對付300米以內的有防護目標,不過對於早期坦克來說,開到100米以內都不定能發現隱蔽良好的射手。M1918後拉行程很長,採用了較大的球形拉機柄,方便射手操作。M1918的槍管大部分都沒有護木包裹,兩腳架安置在護木的最前端,透過鋼箍將槍管護木結合在一起,而大部分槍管浮置在護木之外,這種半浮動槍管也是後世不少反坦克槍的特徵之一。腳架安裝在接近全槍中點處,方便射手迅速俯仰操作及改變射擊方向。基本構造M1918 的槍機和機匣均由整塊材料加工製成,機匣由兩縱一橫三根長螺栓與整根護木連線。除了槍機頭上的閉鎖凸筍外,在槍機靠後的部分又增設了一組尺寸較大的閉鎖凸筍。槍機上有一大三小4個瀉壓孔,防止槍膛內壓力過高。加上厚重的零件,M1918增強了自身的穩定性,降低了炸膛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擊針像傳統毛瑟槍一樣,貫穿整個槍機,長度為12英寸。槍托護木整體長105cm,最寬處達8cm。在扳機護圈的後面的槍托部分,很不雅的安裝了手槍型握把,破壞了整把步槍的美觀,但此握把也是必須的,目的只有一個——方便射手駕馭這個大怪物。由於要承受較大的膛壓,毛瑟公司特別強化了槍機的閉鎖機構。由上述資料我們可以說,這真是一把結實耐操的武器。M1918共有兩種型號,一種使用了較短的重型槍管,加厚了槍管壁,這種型號一共只生產了300枝;另一種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標準型的M19***約生產了16500枝。所有的槍支全部在毛瑟奧伯爾多夫的工廠生產,槍上的槍機和槍機框都由一整塊材料加工製成,槍機尾部有與M1898相同的保險(毛瑟步槍的標誌之一)。注意槍機上的閉鎖凸筍。M1918 使用13.2mmX92mm(口徑.525英寸)半凸緣瓶型彈,中心發火。M1918配用這種子彈能在百米距離上洞穿20毫米厚的鋼板,300米距離上可擊穿15毫米厚的鋼裝甲,但是得射得非常正,否則會無法擊穿甚至跳彈。當時的英國坦克裝甲普遍不超過一吋,因此M1918完全能夠在合適的方向上擊穿水櫃的外皮。大口徑子彈在帶來巨大威力的同時,也有一個問題,為使更重的彈頭能夠獲得足夠的出膛速度,較大的裝藥是必須的,這樣一來槍的後坐力也猛烈增長。綠色箭頭指的是德軍自用7.92x57彈,紅色箭頭為M1918用彈,最右側為美國同時期開發M1921式重機槍用12.7x99彈。除毛瑟步槍彈和左二西班牙步槍彈其餘均為各國為反坦克而研製的彈藥。在戰鬥中,射手攜帶步槍和12發子彈,副射手攜帶角架,裝有20發子彈的帆布袋兩個,裝有72發子彈的彈藥箱一個。一般射手和副射手會以兩到三發為限輪流射擊,即使是這樣,仍有射手不斷抱怨頭痛耳鳴。M1918儘管採用了手槍型握把,並配有腳架以使射手能夠應付此槍強大的後座力,但是前線士兵還是把這種槍稱為“大象槍(Elefantenbusche)”,並流傳有“左肩打一槍右肩打一槍,然後就直接去野戰醫院”的恐怖說法。更有流傳說曾有未經良好訓練的新手直接被後坐力震斷鎖骨和因後坐力導致肩膀脫臼。
回覆列表
第一把武器,尤其是打仗時候催生的武器一般理念上可能會挺先進。但因為是戰時趕出來的,因此效用上往往會比後來者差很多,毛瑟T Gewehr就是這麼個東西。
這玩意起源於德華人在1917遇到英華人的水櫃四號,然後發現自個的K彈(一種Gew 98發射的穿甲彈)不大容易擊穿。因此火急火燎的要整一出正兒八經的大口徑反坦克步槍彈和匹配的槍械。(其實T Gewehr的13.2mm但原本是打算配給一款根據馬克沁原理的重機槍,但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先將Gew98放大,而機槍卻滯後了)
T Gewehr從現代眼光來非常lowB,整一個放大版的毛瑟步槍。而它16000焦(比12.7x99還高一點)的動能對於一把啥緩衝裝置都沒有的步槍而言後坐力太大。肩膀淤青事兒小,脫臼也偶有發生。
另外,反坦克步槍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個問題。就是尖彈頭遇到表面硬化的裝甲時很容易跳彈。而子彈的質量又不能像反坦克炮一樣按個被帽來轉正,因此T gewehr在打英華人水櫃四號的時入射角最好得正一點,否則還是跳彈沒商量。
還有一點就是反坦克步槍畢竟彈丸質量和後效擺在這邊,即便是擊穿了坦克裝甲,也撐死了打死個乘員。本身預想是彈頭擊穿坦克後在車內不停跳彈,然而13,2mm彈100米內垂直射入的穿透是25mm,而水櫃4的正面和乘員保護面是12mm表面硬化裝甲。雖然說打得穿,但是彈頭在接觸到硬化表面時會磕鈍,動能在穿透中損失更大。說到底,13.2mm但其實擊穿坦克後的效果和之前7.92mm的K彈差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