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史回聲
-
2 # 墜落星辰海
北宋八十萬禁軍,並非虛構
“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這是記載於《宋史兵志》的一段話,大意就是守衛京城的軍隊稱為禁軍,地方部隊則稱為廂軍。在北宋初期,宋太祖用高壯作為標準來挑選禁軍,在嚴格要求下,禁軍達到十萬之數。
此後多年,因宋朝經濟日漸繁榮,禁軍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到宋太祖駕崩時,禁軍已有二十萬之多。再後來,因宋太宗常年與遼國作戰,所以禁軍數量仍在不斷增長,到宋太宗駕崩時,禁軍已有五十萬。
由上述內容可見宋朝經濟的確高度繁榮,竟能供養五十萬禁軍,可更厲害的是禁軍的規模仍在擴大。在宋仁宗時期,北宋軍隊共一百二十五萬,其中禁軍就有八十二萬。由此可見,八十萬禁軍並非虛構。
外強中乾的北宋禁軍
北宋末年,六萬金軍南下攻宋,數十萬北宋禁軍,竟被金軍一路破竹,攻到了開封城下。北宋禁軍的戰力,實屬薄弱。但是,為何鼎盛的北宋禁軍,在北宋末年會淪落至此呢?
原來王安石變法後,為節省軍費,對禁軍進行了裁員,在宋徽宗時期,禁軍記錄在冊的人數只剩下六十萬。明面上還有六十萬禁軍,實際上人數更少。據史料記載,定州知州在上奏宋徽宗時說:“定州路額兵常及十萬,近春秋大教,盡數不及六七千人。”大意就是定州兵馬明面上有十萬,實則不到六七千人。
再想想那六十萬禁軍數量,真正的又有多少呢?再加上當時主管禁軍的長官高俅胡作非為,導致北宋禁軍是外強中乾。根據《靖康要錄》中記載:“(高俅)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大意就是高俅用禁軍充當勞役,壓根就沒有讓他們進行日常訓練。
因此,在高俅統帥禁軍的時期,北宋禁軍戰力迅速下滑,徹底不復昔日榮光。另外,北宋長期的重文輕武也有不小影響。在當時的北宋社會流行這樣的說法,與其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如讀書考進士。在這樣長期的影響下,禁軍納新困難,被迫只能招募市井無賴、罪犯災民從軍,以滿足徵兵人數。
試問這樣的烏合之眾,又如何是金兵對手?於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攻宋,禁軍無力抵擋,金兵直接攻入開封,俘虜徽欽兩帝,史稱靖康之恥。
-
3 # 看不見的角落
強大的禁軍
宋朝是從五代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後周手裡奪取的政權,相當多的制度其實沒有多少變化,比如說禁軍。
(禁軍)
五代是一個非常亂的時期,地方上的將領根本就靠不住,禁軍是皇帝安家立命的本錢。為此,禁軍無論是數量,還是精銳程度都是靠得住的。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正式憑藉著禁軍迅速的平定了各地的叛亂。
皇位做穩了,又來了一處杯酒釋兵權。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在杯酒釋兵權的同時,還有一件大事——從地方軍隊抽調精銳加入禁軍。
長的高的、長的壯的、作戰勇猛的全部被抽調到禁軍裡去(都有一定的標準,符合了直接帶走)。這造成禁軍力量的極速膨脹。這個時候,全國的禁軍差不多二十萬出點頭。
如果是這樣的禁軍靖康之變中本土和金軍作戰,完全可以抗住。
(宋太宗)
衰弱的禁軍
禁軍衰弱的開始是從宋太宗,君子館一戰把禁軍所有的精銳全都埋進去了。後面雖然重建,但是因為制度的原因,毫無戰鬥力。
當然,有一支是例外的,是駐守在西北的西軍。不要被名字和駐紮地方迷惑,這就是禁軍一支。因為長期和西夏作戰以及後面的新法改革,西軍的的戰鬥力是有保證的。從章惇開始一支到靖康之變,西軍都是壓著西夏揍。
回到正題,為什麼別的地方的禁軍戰鬥力會下降這麼快?正如標題所說,禁軍變成了個福利維穩機構。
(西軍)
擾亂社會治安的地痞,流氓,無賴全都編進去,哪裡發饑荒了,把流民再編進去。禁軍就是為了給這幫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找個去處,找口飯吃,防止他們鬧么蛾子。
此外,正兒八經負責衛戍的禁軍存在著更嚴肅的問題——吃空額。空額的數目比較大,據說達到了三分之一的地步(具體多少一時還真找不到)。靖康之變中的第二次開封之戰,整個開封城就六萬守軍,可見一斑。
正是如此,北宋後期的禁軍數目在名義上特別大,各個地方加起來百萬應該是有了,但戰鬥力和開國初年根本沒法比。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4 # 榮耀歷史
巔峰時期的北宋是有如假包換的80萬禁軍的,但是到宋徽宗時期並沒有這麼多禁軍,而且這些禁軍已經爛到骨子裡了,面對金人的虎狼之師,一觸即潰。
那麼為什麼北宋會有這麼多數量的禁軍?如此多的禁軍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差?
1、北宋禁軍禁軍,就是指中央軍,與地方軍或者邊軍相對應。禁軍直屬中央統帥,主要職責就是拱衛京畿,通常數量在十數萬左右,比如說唐玄宗時期中央禁軍9萬,像北宋80萬禁軍的獨此一家。
北宋之前是非常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主要原因就是藩鎮勢力太大,節度使們都手握重兵,中央處於弱勢。趙匡胤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陳橋驛黃袍加身篡奪了後周的江山建立宋朝。
江山得來不易,趙匡胤不允許自己的江山也這樣被別人奪走,所以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杯酒釋兵權”,讓那些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回家養老,同時把節度使變為虛職,也嚴禁武官掌管地方政權;另一件就是將地方軍收歸中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一來避免地方兵力強大,二來作為禁軍守衛京都避免別人造反。
就這樣的國策下,北宋軍隊就呈現禁軍不斷增長,地方軍不斷減少,趙匡胤時期,宋朝全國軍隊大概38萬,其中禁軍就達到20萬,佔比達53%,宋太宗時期,全國軍隊67萬,禁軍達到36萬,佔比54%,到宋仁宗時期,達到巔峰,全國軍隊126萬,其中禁軍82萬,佔比65%,80萬禁軍也由此而來。
2、宋徽宗時期的北宋軍隊宋仁宗是北宋軍力的巔峰,往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北宋徽宗時期,樞密院登記在冊的全國軍隊80餘萬,其中禁軍達到60萬,而靖康之難中金人的軍隊是6萬,以60萬對6萬,就算吐口唾沫也能把金人淹沒了,怎麼會輕輕鬆鬆就被攻破都城,擄走皇帝呢?
原因一:吃空餉情況非常嚴重
何謂吃空餉?每支軍隊都有固定的員額,但是領軍將領並不足額滿編,朝廷下發軍餉卻是按照員額來下發的,那麼空出來的那部分就是空餉。簡單舉例,假如說朝廷規定,河北禁軍員額是10萬,由童貫管理,但是童貫只募集了5萬人,朝廷給的餉銀是10萬人的,空出來的5萬人的餉銀就由童貫等一批蛀蟲貪墨了。
政治清明,吃空餉的行為可以杜絕,但是宋徽宗時期,朝堂黑暗,吃空餉大行其道,嚴重到生麼程度呢?靖康之難時,童貫率領的軍隊只有員額的30%不到!也就是說10萬人的軍隊結果只有3萬人,按照這個情況,號稱60萬的禁軍估計都沒有30萬!
原因二:戰鬥力差,統帥昏庸無能
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為業,每營之中,雜色佔破十居三、四,不復教以武藝。——宋欽宗
這是宋欽宗發出的最後的控告,意思就是士兵們都想著去做手工藝發財去了,軍營里根本就不教授武藝,如此的軍隊戰鬥力從何而來?
金兵圍城之時,軍中一個士兵謊稱會法術擊敗金人,竟然被軍中上下給予厚望,腐朽到如此地步,在兇狠的金人面前,還有力量拿起兵器嗎?所以堂堂宋朝的都城輕鬆被攻破,宋徽宗、宋欽宗被虜北上,是為靖康之恥。
-
5 # 舊時樓臺月
北宋禁軍數量的確有80萬之多。北宋統治者在建立政權之初,把全國軍隊分為四種:禁兵、廂兵、蕃兵和鄉兵。其中禁兵數量最多,禁兵也稱為禁軍,為正兵,其主要職責為征戰和守衛。根據史料《宋史 兵志》中記載,北宋自趙匡胤建立之初到宋仁宗時期的九十餘年期間,禁軍的人數如下:
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禁軍人數19.3萬; 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禁軍人數35.8萬; 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禁軍人數43.2萬;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禁軍人數82.6萬;那麼,作為北宋政府的正規軍隊且人數如此之多的禁軍為何被冠以“薄弱”之名,在少數民族軍隊面前不堪一擊呢?這還得從宋朝建立之初的一系列制度講起。
“養兵”之法太祖趙匡胤在得天下之後便開始思考如何讓趙氏江山萬年穩固。因此,在歷代封建王朝所難以解決的“農民起義”問題上,趙匡胤有了他獨到的想法:“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也就是說透過將“兵”與“民”分開而達到穩固政權統治的目的。而具體實施的方式則是採取“收養失職獷悍之人”的募兵制。
所謂“失職獷悍”之人指的是因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而導致農業生產破產失業的農民,政府為避免他們因生存問題而落草成寇甚至鋌而走險發動農民起義,便將他們招募入伍,化為職業兵。
如此一來,這些人從本有可能反抗政府的不穩定因素轉變成了維護政權的有生力量。 但是,任何制度都有他的兩面性,趙匡胤的養兵之法亦是如此,他所招募的失職獷悍之輩往往會參雜一些老弱病殘身體素質欠佳的兵員。這些士兵無疑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臨陣交敵也必然影響軍隊計程車氣。
如史料《宋朝諸臣奏議》中記載:“今河北、河東養兵三十餘萬五十年矣……就三十餘萬中,半皆老弱怯懦,遇敵則先自敗亡,非獨先自敗亡,適所以為驍壯者之累。”
總而言之,在此類養兵之法的實行之下,軍隊幾無戰力可言,根本無力與北方彪悍的少數民族軍隊相抗衡。
更戍之法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透過兵變的方式篡奪後周柴氏的政權。或許基於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武將專權之風的影響,趙匡胤在即位以後便透過政治手段將手下武將的兵權一一剝奪。
當然這還沒讓趙匡胤安心,他又從軍事體制上入手,採取了一種分離將帥與士兵的“更戍”制度。在派遣禁軍外出戍邊的同時, 又規定每三年變更一次防地,以達到“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效果,使得軍隊指揮權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
當然,它的弊端也很明顯,正是因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效果,使得軍隊的指揮系統和作戰系統彼此分離,在遇到緊急突發事變時,無法有效組織實施應付方案。
《論兵策十四事》:“主將用兵,非素撫而威臨之,則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昨任福在慶州,蕃漢漸各信服,士卒亦已諳練,一旦賊至,麾下隊兵逐急差撥,諸軍將校都不識面,勢不得不陷覆。” 除了以上制度帶來的影響之外,禁軍薄弱還與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有著莫大的聯絡,在此種風氣之下,傳統的以從軍為榮的觀念不復存在,舉國上下皆是文弱之風。
回覆列表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曉得梁山泊有一個好漢,叫林沖,在沒有被逼上梁山前,他可是北宋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真的假的?禁軍有八十萬嗎?絕對有,但要分時間段來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禁軍?北宋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由後周禁軍護衛搖身一變,成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為了防止唐末藩鎮之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地方軍權收回中央,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央集權呢東京禁軍,用現在話說,禁軍就是正規軍,從各地招募,由北宋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隸三衙(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兵司)。
那麼問題了,中央禁軍有八十萬嗎?雖然《水滸傳》是一本小說,但它所記述的禁軍人數倒是真的,不過禁軍兵力是慢慢增加的。開國初期,由宋太祖趙匡胤親自在全國招募,先是十萬禁軍,後來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禁軍人數達到了二十多萬。
到了太宗皇帝伐北漢和契丹,所以禁軍人數不斷增加。到了太宗皇帝去世後,禁軍已然達到了五十多萬人。
久而久之,隨著北宋國力的增強,這禁軍也就不斷增多。到了宋仁宗期間,全國軍隊達到了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單是禁軍就達到了八十二萬六千人,且大部分集中在東京開封周圍。“八十萬禁軍”就是這麼來的。
不過你問到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時,禁軍戰鬥力怎麼那麼差?這問得很好。任何事物都會經歷由盛轉衰的過程,八十萬禁軍也亦然。
我們在瞭解兩宋歷史時,通常會聽到“三冗”這一個詞。三冗指的就是冗兵、冗官和冗費。隨著北宋一百多年,中央禁軍基數過於龐大,難以管理,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各種吃空餉、虛報人數的事情屢見不鮮。
雖然真宗時期,王安石變法,為了節省軍費開支,於是對禁軍人數進行裁減,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對外號稱八十萬的禁軍,其實也就二十多萬,而且還是一些地痞無賴組成的,面對虎狼之勢的金兵,那隻能是丟盔卸甲。到後來還要靠西北的種家軍等一些地方軍來勤王救駕。可以說禁軍是爛到了骨子裡,沒救了!
靖康二年,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兵第二次南下,東京陷落,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