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焦點說

    歷任南韓總統都會中國漢字,會寫毛筆字,這是不可辯白的事實,文在寅在2018年底視察了南韓京畿道的第五師團,文在寅的背後,寫著“天下無敵和常勝五師團”,這是李承晚和朴正熙所題的字,而廢止漢字運動,也是從朴正熙開始的,文在寅題沒題就不知道了,暫時沒訊息。

    以前南韓是沒有自己文字的,據說在中國的周朝時期,武王姬發把商人臣子箕子發配到這裡,這裡當時還處在原始的新石器時代,箕子到了以後,統領了大部分地區,同時也釋出了最早的法律和政令,這是最早漢字傳入的記載,在西漢一部叫《方言》的書中,記載了半島方言和當時北京以北地區的語言相似,可以說從語言到文字都差不多。

    後來箕子延續下來的王朝被燕人衛滿推翻,再後來就由吉林一帶的少數民族統治的高句麗,但是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王權如何更迭,漢字是始終如一不變的。

    不過漢字在以前,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學的,只有所謂的上層權貴才可以去學習漢字,這也成了他們區分自己身份的重要硬指標,庶民是沒資格學習的,當然,我認為朴正熙就是為了顯擺自己才搞得這麼一出,因為他自己非常喜歡到處去題字,是南韓留下墨寶最多的總統,但是卻不允許南韓人去學習,這完全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嘛。

    朴正熙和朴槿惠父女。

    南韓的身份證上,目前還有漢字名字,其實南韓後來發明的像窗戶稜子似的韓文,說白了,就是發育不全的文字,它是音素字,沒有音調,有時候你會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只能透過上下文的關聯去猜,所以準確性不高,更有意思的是,因為以前作為一個附庸國,那裡跟地名都是咱們朝廷給他們賜的,所以很多經典名勝古蹟都是漢字(曾經看過一個節目,中日韓代表坐一起討論,結果張玉安把日韓代表關於中日受多少漢文化影響,懟的啞口無言,南韓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幾乎不怎麼了解,還沒張玉安知道的多,氣氛一度很尷尬)。

    這是張玉安懟日本人不清楚侵華事實。

    在比拼惡女環節,日本人拐彎抹角說慈禧不好看,因為只有晚年的照片,但是日本的歷史人物代表日野富子,是個打仗的時候放高利貸的有錢女人,留下了一座她本人樣子的坐像,被張玉安嫌棄的說是一座佛像。日本人還說成吉思汗是日本人,結果也是,不過當年蒙古軍要是船沒翻,可能日本祖宗就得變成成吉思汗了……

    廢除漢字後,很多南韓人甚至自己國家的一些地點都不認識,還不如一個華人知道的地方多,並且南韓歷史都是漢字寫的,包括以前的小說也都是韓文,南韓人自己看不懂自己寫的書,等於是把歷史和自己割裂,雖然後來在民眾的抗議之下恢復漢字,但是在南韓文化圈,一直有再次廢除的聲音,這根本就是兒子好不容易脫離老子的管教,就想要放飛自我,改名換姓,這可是自由了。

  • 2 # 東方知雲

    漢字不光是一種文字,也是一種文化,她取決於中國五千文明史,是勞動者創造社會,改造自然,是推動歷史發展的記憶,如果世界要文字統一的話,肯定選擇漢字。

  • 3 # 陽城幹部860

    重大關鍵時必須用漢字,用朝文易產生異意。特別在書法題詞時非漢字莫屬。

    李承晚1952年的“天下無敵”是吹捧美軍,千萬別當是韓軍,他可不敢。李承晚最後還是去了美國,他才不敢得罪美國呢。

  • 4 # 寧靜觀世界

    其實,倘若追溯歷史,一水之隔的南韓作為藩屬國,使用漢字已有千年歷史,它不僅傳承了東亞的文明與文化,而且漢字也已經深深滲透與演變為東亞文化的精髓。

    不過,南韓歷史上曾經三次開展“去漢字化”。最早的一次不去考究,以二戰以後的南韓結束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來看,半島戰爭爆發後的李承晚政府為了鞏固江山,強行推動了“去漢字化”,此時南韓的文字在經歷第一次“去漢字化”後,才徹底得以改變。

    到了朴正熙時代,在將南韓帶入現代化國家的同時,作為一個自己文化缺失的國家,朴正熙更是強制“去漢字化”,強行樹立大韓民國的形象。2005面1月,使任市長的李明博對外宣佈,將“漢城”正式更名為“首爾”。

    這一方面反應了當時南韓的強盛,另一方面則折射出南韓的自卑感。特別是對單一民族的南韓而言,沒有自己的文化,更易不自信與分裂。所以就不難理解南韓民族的“自尊”與“自卑”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性,不難理解為什麼經常會出現一些毫無釐頭的所謂民族主義大遊行。

    而作為南韓總統的朴正熙,儘管強行“去漢字化”,但卻是喜歡漢文化,並且深深影響了他的女兒朴槿惠。朴正熙的青瓦臺辦公室曾經掛有一幅用漢字書寫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的字畫。而朴槿惠不僅寫有一手精湛的漢字,且從小就喜歡父親送給她的第一本書《三國志》,並十分崇拜趙子龍。據南韓媒體報道,今年元旦前夕,文在寅視察了南韓前線部隊並發表了演說,特別醒目的是,與文在寅相對稱的是,其身後螢幕上打出的漢字:天下無敵與常勝五師團。

    其實,這不是文在寅的題字,而是兩次強行“去漢字化”的李承晚與朴正熙的題字。

    不過,此次文在寅首次視察前線部隊,以漢字形式做為其背景的大螢幕,還是頗有深意的。

    首先,不置可否漢文化歷史的悠遠,已經深深滲透在東亞諸多各國,比如,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當然,南韓更是不可迴避,它是一段根本無法割斷的歷史。其次,作為南韓總統的文在寅,其成長經歷中親歷“去漢字化”,但是也沒有泯滅漢字文化的根深蒂固。在視察前線部隊時,同樣用漢字形式的宣言來勵志與激勵戰士。

    其實,在文在寅出現不同場面時,其背景出現漢字應該是“常態”。2018年7月,文在寅出席“三一運動推進委員會”的成立儀式上,活動現場懸掛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國旗中,有一面太極旗上面有來自《易經》的漢字“不逺復”;2018年1月,文在寅在青瓦臺向軍官“授劍”現場,牆面清晰可見“必死則生,必生則死”的漢字,並且用漢字將此句話刻在了劍柄上。

    儘管南韓“去漢字化”已經幾十年了,但是,現如今的韓文中依舊有40%的詞彙與漢字相通,而國會中的300名議員中,依舊有4%的議員稱呼使用漢字命名,這是文在寅在內的歷屆南韓總統根本無法擺脫的事實。

    文在寅就任總統後,親自任命精通漢文化的幕僚做為駐這裡的大使,足可以說明漢文化在南韓的重要。

    總而言之,漢字對於南韓而言,不是想不想用的問題,也不是願不願意承認的問題,而是漢字原本就是南韓無法割斷的傳統文字,特別是如今旅遊業的極速發展,“去漢字化”反而起了普及漢字的推波助瀾作用。

    閱盡世間滄桑,寧靜感悟人生,謝謝閱讀!喜歡可點贊評論及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哦!

  • 5 # 自由行所見所聞

    2018年5月,我去歐洲。在遊覽哥本哈根皇家公園準備離開時,碰到一位正在發宗教傳單的亞洲面孔的年輕女士。英語交談中,發現竟是華人,早年隨父母從無錫來到這裡,嫁給了丹麥人。閒聊中我問她,除了漢語,你在這裡平時講丹麥語,可你的英語非常不錯。她說,丹麥人基本都會講英語,而且在丹麥有好多英語電視臺,丹麥人都能聽得懂。

    後來,回到國內,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丹麥人有自己的語言,卻非要講英語呢?是丹麥語有自己的弱點,而需要英語的輔助嗎?還是這裡的英國移民多呢?安徒生童話原文就是用丹麥語寫的,成為世界經典。丹麥是維京海盜誕生地,曾大肆海外擴張,現代英華人很多都是丹麥人後裔。那麼丹麥人為何熱衷於講英語呢?

    思考:我總覺得這是一個民族的觀念問題。很多華人,對於朝韓和越南放棄漢字一直耿耿於懷。理由是韓語多音異議太多,他們連用漢字記載的古籍都看不懂了,如此等等。可是仔細想想看,漢字同音異義的字少嗎?中國的古籍都是用古漢語寫的,如今又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呢?

    反觀丹麥人對不同歷史文化的包容態度可不可以值得我們去思考呢?包容是什麼?我夠包容嗎?還是我不愛滋潤著我的中華文化了呢?

  • 6 # 五味社

    雖然南韓實行去漢字化,但南韓軍隊是漢字的鐵桿粉絲。

    口號,標語,漢字在南韓軍隊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次出現的“天下無敵”是李承晚書寫,李承晚的毛筆字非常漂亮,“常勝五師團”是朴正熙書寫。

    南韓軍隊中除了口號,標語使用漢字外,武器裝備中也存在漢字,如F-15K戰鬥機上寫著“枕戈待敵,刻骨延坪”,因為在延坪海戰中,南韓海軍被擊沉一艘炮艇。

    2016年,南韓空軍“Taurus”導彈服役,導彈身上赫然寫著“枕戈待旦”四個大字。南韓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部大樓懸掛著“常勝艦隊”,南韓軍隊似乎對“常勝”二字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

    與空軍,海軍相比,南韓陸軍使用漢字的傳統根深蒂固,軍營門口寫著“絕對服從,絕對忠誠”,圖書館裡寫著“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頒獎時寫著“為國獻身,軍人本分”。不過南韓軍隊使用的漢字均為繁體字。

    為何南韓軍隊如此鍾愛漢字,據推測,漢字比韓文美觀,表意精準,更能鼓舞士氣。

    當然,有人推測,其實南韓士兵並不能完全讀懂漢字,南韓空軍上曾出現“見敵必墜”的標語。

    作為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到後來去漢字化,再到如今重新恢復使用漢字。

  • 7 # 尼基Li

    先來一張大統領們的御筆題詞鎮樓。

    這是2018年10月去南韓坡州的烏頭山統一瞭望臺玩的時候拍的。

    (歪個樓,這個瞭望臺是漢江與臨津江交匯的地方,號稱是看北韓最近的地方。三層四層都有望遠鏡可以看對岸。當地人介紹說對面有個學校,有時候可以看到學生們在操場玩或者放學,也有時候回看到北韓人騎腳踏車過去。給我感覺就像是遠觀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不過南韓人把這裡當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去的那天還遇到一批兵哥哥去參觀。)

    好了,言歸正傳。

    北韓半島有著悠久的使用漢字的傳統。

    歷史上看,雖然北韓半島地區一直擁有自己的方言,但是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人們都使用漢字。但是,即便是漢字,也並非人人都會。在古代,基本只有貴族階子弟、達官顯要才能夠學習讀寫漢字,一般的普通民眾多為文盲。

    直到15世紀北韓王國的世宗大王的出現,才開始發生改變。

    (首爾光華門前主幹道上,最為顯眼的世宗大王塑像。是南韓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古代帝王。)

    世宗大王為了讓普通百姓都能識字,於是發明了一種比較簡單的28個字母的語言文字,就是現在的韓文。不過在當時,世宗大王想要推行簡化的韓文的努力,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強烈反對,覺得棄漢字就等於捨棄中華文明,淪落成為了夷狄之邦。

    世宗大王一共就在位32年,前期成天忙著打仗(他的另一大功績就是打倭寇),後期雖然文字雖然發明了,但是也沒能真正推行開來。

    這一晃,就過了500年。這五百年間,逐漸形成了韓文字與漢字並行的情況。但韓文始終是“諺文”,即非正式文字,因而在一些正式正規的場合,用的還都是漢字。

    (首爾昌德宮的宣政門,帶我去的南韓小姐姐還要看邊上介紹才能知道這是哪兒,然後我拆字解意,告訴她“宣”和“政”分別是什麼意思,透過這兩個字就能知道這兒一定是傳達皇帝旨意的地方)

    (昌德宮正殿仁政殿門外的小石碑,一排排大臣跪在地上的畫面躍然眼前。)

    (仁川博物館,一份百年前檔案,不僅用漢字書寫,時間也是用大清王朝的紀年。)

    這一晃,就過了500年。時間來到了20世紀。

    北韓戰爭後,南韓獨立。相比北方全面拋棄漢字,雖然李承晚政府也一定程度上地推行了一些“去漢字”的政策,但效果寥寥。

    真正出現轉變的是朴正熙。

    1970年,時任南韓總統朴正熙突然下令,在南韓全面推行韓文教育,取消中小學課本中的漢字教學,僅在初中、高中階段分別教授900個,共1800個基礎漢字。此外,漢字也逐漸從南韓官方檔案中慢慢消失了。

    這一舉措,一方面是一個獨立的現代國家為加強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必須舉措,同時也是加強對內統治手段的一種方式。

    因此,今日之南韓,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在讀寫漢字問題上的年齡斷帶。普遍而言,年過半百的人,都至少能夠看懂中文,雖然大多數人也是不會說中文的。而年輕人則幾乎看不懂漢字,頂多能認得滿大街的“參雞湯”幾個字吧。

    不過,由於漢字承載了北韓半島的歷史與文化,拋棄了漢字,也便拋棄了民族自身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

    即便是大力推行了“去漢字化”的朴正熙,他的葬禮上橫幅也是由漢字寫的,其本身也是精通漢字。有一張朴槿惠配朴正熙練書法寫漢字的圖片就是一證,朴槿惠的漢字書法也很棒(反正都比我寫得好)。

    從第一張圖片的南韓大統領們的統一寄語中,也可以直觀看到,寫漢字的是寫韓文的兩倍。其中,寫了中文的有李承晚(簽名也很好認呀)、朴正熙、全斗煥、金泳三、金大中、李明博,寫了韓語的是盧泰愚、盧武鉉和朴槿惠。現任文大統領的題詞還沒來得及掛上這面牆~

    “去漢字”政策執行四十多年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少不便,也在南韓民間造成了一定的反響。因此,從2019年起,漢字將有望重返南韓小學課堂,據悉,南韓全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註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

  • 8 # 風雲焦點說

    歷任南韓總統都會中國漢字,會寫毛筆字,這是不可辯白的事實,文在寅在2018年底視察了南韓京畿道的第五師團,文在寅的背後,寫著“天下無敵和常勝五師團”,這是李承晚和朴正熙所題的字,而廢止漢字運動,也是從朴正熙開始的,文在寅題沒題就不知道了,暫時沒訊息。

    以前南韓是沒有自己文字的,據說在中國的周朝時期,武王姬發把商人臣子箕子發配到這裡,這裡當時還處在原始的新石器時代,箕子到了以後,統領了大部分地區,同時也釋出了最早的法律和政令,這是最早漢字傳入的記載,在西漢一部叫《方言》的書中,記載了半島方言和當時北京以北地區的語言相似,可以說從語言到文字都差不多。

    後來箕子延續下來的王朝被燕人衛滿推翻,再後來就由吉林一帶的少數民族統治的高句麗,但是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王權如何更迭,漢字是始終如一不變的。

    不過漢字在以前,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學的,只有所謂的上層權貴才可以去學習漢字,這也成了他們區分自己身份的重要硬指標,庶民是沒資格學習的,當然,我認為朴正熙就是為了顯擺自己才搞得這麼一出,因為他自己非常喜歡到處去題字,是南韓留下墨寶最多的總統,但是卻不允許南韓人去學習,這完全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嘛。

    朴正熙和朴槿惠父女。

    南韓的身份證上,目前還有漢字名字,其實南韓後來發明的像窗戶稜子似的韓文,說白了,就是發育不全的文字,它是音素字,沒有音調,有時候你會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只能透過上下文的關聯去猜,所以準確性不高,更有意思的是,因為以前作為一個附庸國,那裡跟地名都是咱們朝廷給他們賜的,所以很多經典名勝古蹟都是漢字(曾經看過一個節目,中日韓代表坐一起討論,結果張玉安把日韓代表關於中日受多少漢文化影響,懟的啞口無言,南韓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幾乎不怎麼了解,還沒張玉安知道的多,氣氛一度很尷尬)。

    這是張玉安懟日本人不清楚侵華事實。

    在比拼惡女環節,日本人拐彎抹角說慈禧不好看,因為只有晚年的照片,但是日本的歷史人物代表日野富子,是個打仗的時候放高利貸的有錢女人,留下了一座她本人樣子的坐像,被張玉安嫌棄的說是一座佛像。日本人還說成吉思汗是日本人,結果也是,不過當年蒙古軍要是船沒翻,可能日本祖宗就得變成成吉思汗了……

    廢除漢字後,很多南韓人甚至自己國家的一些地點都不認識,還不如一個華人知道的地方多,並且南韓歷史都是漢字寫的,包括以前的小說也都是韓文,南韓人自己看不懂自己寫的書,等於是把歷史和自己割裂,雖然後來在民眾的抗議之下恢復漢字,但是在南韓文化圈,一直有再次廢除的聲音,這根本就是兒子好不容易脫離老子的管教,就想要放飛自我,改名換姓,這可是自由了。

  • 9 # 東方知雲

    漢字不光是一種文字,也是一種文化,她取決於中國五千文明史,是勞動者創造社會,改造自然,是推動歷史發展的記憶,如果世界要文字統一的話,肯定選擇漢字。

  • 10 # 陽城幹部860

    重大關鍵時必須用漢字,用朝文易產生異意。特別在書法題詞時非漢字莫屬。

    李承晚1952年的“天下無敵”是吹捧美軍,千萬別當是韓軍,他可不敢。李承晚最後還是去了美國,他才不敢得罪美國呢。

  • 11 # 寧靜觀世界

    其實,倘若追溯歷史,一水之隔的南韓作為藩屬國,使用漢字已有千年歷史,它不僅傳承了東亞的文明與文化,而且漢字也已經深深滲透與演變為東亞文化的精髓。

    不過,南韓歷史上曾經三次開展“去漢字化”。最早的一次不去考究,以二戰以後的南韓結束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來看,半島戰爭爆發後的李承晚政府為了鞏固江山,強行推動了“去漢字化”,此時南韓的文字在經歷第一次“去漢字化”後,才徹底得以改變。

    到了朴正熙時代,在將南韓帶入現代化國家的同時,作為一個自己文化缺失的國家,朴正熙更是強制“去漢字化”,強行樹立大韓民國的形象。2005面1月,使任市長的李明博對外宣佈,將“漢城”正式更名為“首爾”。

    這一方面反應了當時南韓的強盛,另一方面則折射出南韓的自卑感。特別是對單一民族的南韓而言,沒有自己的文化,更易不自信與分裂。所以就不難理解南韓民族的“自尊”與“自卑”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性,不難理解為什麼經常會出現一些毫無釐頭的所謂民族主義大遊行。

    而作為南韓總統的朴正熙,儘管強行“去漢字化”,但卻是喜歡漢文化,並且深深影響了他的女兒朴槿惠。朴正熙的青瓦臺辦公室曾經掛有一幅用漢字書寫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的字畫。而朴槿惠不僅寫有一手精湛的漢字,且從小就喜歡父親送給她的第一本書《三國志》,並十分崇拜趙子龍。據南韓媒體報道,今年元旦前夕,文在寅視察了南韓前線部隊並發表了演說,特別醒目的是,與文在寅相對稱的是,其身後螢幕上打出的漢字:天下無敵與常勝五師團。

    其實,這不是文在寅的題字,而是兩次強行“去漢字化”的李承晚與朴正熙的題字。

    不過,此次文在寅首次視察前線部隊,以漢字形式做為其背景的大螢幕,還是頗有深意的。

    首先,不置可否漢文化歷史的悠遠,已經深深滲透在東亞諸多各國,比如,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當然,南韓更是不可迴避,它是一段根本無法割斷的歷史。其次,作為南韓總統的文在寅,其成長經歷中親歷“去漢字化”,但是也沒有泯滅漢字文化的根深蒂固。在視察前線部隊時,同樣用漢字形式的宣言來勵志與激勵戰士。

    其實,在文在寅出現不同場面時,其背景出現漢字應該是“常態”。2018年7月,文在寅出席“三一運動推進委員會”的成立儀式上,活動現場懸掛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國旗中,有一面太極旗上面有來自《易經》的漢字“不逺復”;2018年1月,文在寅在青瓦臺向軍官“授劍”現場,牆面清晰可見“必死則生,必生則死”的漢字,並且用漢字將此句話刻在了劍柄上。

    儘管南韓“去漢字化”已經幾十年了,但是,現如今的韓文中依舊有40%的詞彙與漢字相通,而國會中的300名議員中,依舊有4%的議員稱呼使用漢字命名,這是文在寅在內的歷屆南韓總統根本無法擺脫的事實。

    文在寅就任總統後,親自任命精通漢文化的幕僚做為駐這裡的大使,足可以說明漢文化在南韓的重要。

    總而言之,漢字對於南韓而言,不是想不想用的問題,也不是願不願意承認的問題,而是漢字原本就是南韓無法割斷的傳統文字,特別是如今旅遊業的極速發展,“去漢字化”反而起了普及漢字的推波助瀾作用。

    閱盡世間滄桑,寧靜感悟人生,謝謝閱讀!喜歡可點贊評論及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哦!

  • 12 # 自由行所見所聞

    2018年5月,我去歐洲。在遊覽哥本哈根皇家公園準備離開時,碰到一位正在發宗教傳單的亞洲面孔的年輕女士。英語交談中,發現竟是華人,早年隨父母從無錫來到這裡,嫁給了丹麥人。閒聊中我問她,除了漢語,你在這裡平時講丹麥語,可你的英語非常不錯。她說,丹麥人基本都會講英語,而且在丹麥有好多英語電視臺,丹麥人都能聽得懂。

    後來,回到國內,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丹麥人有自己的語言,卻非要講英語呢?是丹麥語有自己的弱點,而需要英語的輔助嗎?還是這裡的英國移民多呢?安徒生童話原文就是用丹麥語寫的,成為世界經典。丹麥是維京海盜誕生地,曾大肆海外擴張,現代英華人很多都是丹麥人後裔。那麼丹麥人為何熱衷於講英語呢?

    思考:我總覺得這是一個民族的觀念問題。很多華人,對於朝韓和越南放棄漢字一直耿耿於懷。理由是韓語多音異議太多,他們連用漢字記載的古籍都看不懂了,如此等等。可是仔細想想看,漢字同音異義的字少嗎?中國的古籍都是用古漢語寫的,如今又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呢?

    反觀丹麥人對不同歷史文化的包容態度可不可以值得我們去思考呢?包容是什麼?我夠包容嗎?還是我不愛滋潤著我的中華文化了呢?

  • 13 # 五味社

    雖然南韓實行去漢字化,但南韓軍隊是漢字的鐵桿粉絲。

    口號,標語,漢字在南韓軍隊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次出現的“天下無敵”是李承晚書寫,李承晚的毛筆字非常漂亮,“常勝五師團”是朴正熙書寫。

    南韓軍隊中除了口號,標語使用漢字外,武器裝備中也存在漢字,如F-15K戰鬥機上寫著“枕戈待敵,刻骨延坪”,因為在延坪海戰中,南韓海軍被擊沉一艘炮艇。

    2016年,南韓空軍“Taurus”導彈服役,導彈身上赫然寫著“枕戈待旦”四個大字。南韓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部大樓懸掛著“常勝艦隊”,南韓軍隊似乎對“常勝”二字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

    與空軍,海軍相比,南韓陸軍使用漢字的傳統根深蒂固,軍營門口寫著“絕對服從,絕對忠誠”,圖書館裡寫著“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頒獎時寫著“為國獻身,軍人本分”。不過南韓軍隊使用的漢字均為繁體字。

    為何南韓軍隊如此鍾愛漢字,據推測,漢字比韓文美觀,表意精準,更能鼓舞士氣。

    當然,有人推測,其實南韓士兵並不能完全讀懂漢字,南韓空軍上曾出現“見敵必墜”的標語。

    作為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到後來去漢字化,再到如今重新恢復使用漢字。

  • 14 # 尼基Li

    先來一張大統領們的御筆題詞鎮樓。

    這是2018年10月去南韓坡州的烏頭山統一瞭望臺玩的時候拍的。

    (歪個樓,這個瞭望臺是漢江與臨津江交匯的地方,號稱是看北韓最近的地方。三層四層都有望遠鏡可以看對岸。當地人介紹說對面有個學校,有時候可以看到學生們在操場玩或者放學,也有時候回看到北韓人騎腳踏車過去。給我感覺就像是遠觀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不過南韓人把這裡當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去的那天還遇到一批兵哥哥去參觀。)

    好了,言歸正傳。

    北韓半島有著悠久的使用漢字的傳統。

    歷史上看,雖然北韓半島地區一直擁有自己的方言,但是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人們都使用漢字。但是,即便是漢字,也並非人人都會。在古代,基本只有貴族階子弟、達官顯要才能夠學習讀寫漢字,一般的普通民眾多為文盲。

    直到15世紀北韓王國的世宗大王的出現,才開始發生改變。

    (首爾光華門前主幹道上,最為顯眼的世宗大王塑像。是南韓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古代帝王。)

    世宗大王為了讓普通百姓都能識字,於是發明了一種比較簡單的28個字母的語言文字,就是現在的韓文。不過在當時,世宗大王想要推行簡化的韓文的努力,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強烈反對,覺得棄漢字就等於捨棄中華文明,淪落成為了夷狄之邦。

    世宗大王一共就在位32年,前期成天忙著打仗(他的另一大功績就是打倭寇),後期雖然文字雖然發明了,但是也沒能真正推行開來。

    這一晃,就過了500年。這五百年間,逐漸形成了韓文字與漢字並行的情況。但韓文始終是“諺文”,即非正式文字,因而在一些正式正規的場合,用的還都是漢字。

    (首爾昌德宮的宣政門,帶我去的南韓小姐姐還要看邊上介紹才能知道這是哪兒,然後我拆字解意,告訴她“宣”和“政”分別是什麼意思,透過這兩個字就能知道這兒一定是傳達皇帝旨意的地方)

    (昌德宮正殿仁政殿門外的小石碑,一排排大臣跪在地上的畫面躍然眼前。)

    (仁川博物館,一份百年前檔案,不僅用漢字書寫,時間也是用大清王朝的紀年。)

    這一晃,就過了500年。時間來到了20世紀。

    北韓戰爭後,南韓獨立。相比北方全面拋棄漢字,雖然李承晚政府也一定程度上地推行了一些“去漢字”的政策,但效果寥寥。

    真正出現轉變的是朴正熙。

    1970年,時任南韓總統朴正熙突然下令,在南韓全面推行韓文教育,取消中小學課本中的漢字教學,僅在初中、高中階段分別教授900個,共1800個基礎漢字。此外,漢字也逐漸從南韓官方檔案中慢慢消失了。

    這一舉措,一方面是一個獨立的現代國家為加強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必須舉措,同時也是加強對內統治手段的一種方式。

    因此,今日之南韓,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在讀寫漢字問題上的年齡斷帶。普遍而言,年過半百的人,都至少能夠看懂中文,雖然大多數人也是不會說中文的。而年輕人則幾乎看不懂漢字,頂多能認得滿大街的“參雞湯”幾個字吧。

    不過,由於漢字承載了北韓半島的歷史與文化,拋棄了漢字,也便拋棄了民族自身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

    即便是大力推行了“去漢字化”的朴正熙,他的葬禮上橫幅也是由漢字寫的,其本身也是精通漢字。有一張朴槿惠配朴正熙練書法寫漢字的圖片就是一證,朴槿惠的漢字書法也很棒(反正都比我寫得好)。

    從第一張圖片的南韓大統領們的統一寄語中,也可以直觀看到,寫漢字的是寫韓文的兩倍。其中,寫了中文的有李承晚(簽名也很好認呀)、朴正熙、全斗煥、金泳三、金大中、李明博,寫了韓語的是盧泰愚、盧武鉉和朴槿惠。現任文大統領的題詞還沒來得及掛上這面牆~

    “去漢字”政策執行四十多年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少不便,也在南韓民間造成了一定的反響。因此,從2019年起,漢字將有望重返南韓小學課堂,據悉,南韓全國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註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視的未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