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夯七婚戀指導

    共情是能夠放下自己的立場和價值判斷,站在別人的情感和認知角度來思考。共情,就是你雖然和別人穿了不同的鞋子,但你們走路很有融合的節奏感,好像你也穿著他的鞋子。

    心理暗示,是你誘導性地向對方施加你的影響,讓他接受你的觀點和想法。心理暗示,就是你穿著鞋,對方卻赤腳,但你仍然忽悠著對方看著自己的鞋子,讓他好像也有了鞋子一樣,能夠和你一起邁開腿向前走。

    共情和心理暗示,雖然都涉及你對別人的影響。但影響的方式和方向都一樣。共情暫時是放下自己,好似成為了對方。暗示則是讓對方成為你所期望的樣子。共情,又被翻譯成為“神入”,這種說法更容易理解。以同樣的情緒感受,你彷彿暫時地進入了對方的軀體和視角,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問題。神入並非真入,你也不是真的認同對方,你也需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如果完全認同,那麼你可能就完全地被對方帶跑了。暗示則更具有直接的影響力,會信以為真。暗示又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比如望梅止渴就是一種他人暗示。暗示的主體可能在情緒並不和對方有關聯,只是一種技巧性的。而“杯弓蛇影”,說的則是另一種自我暗示,是自己給自己傳達了某種觀念,並化作行動。共情並不會誘發自我的行動。比如,你去共情他人的焦慮,但你不會變得像他那樣開始搓手,開始踱步。

    當然,共情和心理暗示都是一種巨大的心理作用,甚至會欺騙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當你共情另一個人遭受的苦難時,你的大腦也會同時在體驗悲痛感。當一個癱軟的患者受到暗示,他是一個有力量和能力的人時,他的身體機能可能會真的振奮起來。或許,這些心理功能就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就受到彼此的影響,做到孑然一身是不可能的。

  • 2 # 鵜鶘心理

    共情,也稱為同理心、同感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提出的概念,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之間搭起了一所橋樑。原本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於一致。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共情技巧是心理諮詢分析過程中最有效的。比如:心理諮詢師會用來訪者的語言來接近對方,體察他的情緒與思維;心理諮詢師把握來訪者的行為與意識的聯絡,探索心理問題的實質;心理諮詢師共情來訪者,影響和指引對方。總之,共情以感性為先導,實則指導運用理性的思維,共情不是濫用同情之心,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恢復和建立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心理暗示是指人會不同程度地接受別人直接或間接表述的言語或非言語的影響,而與對方的觀念、情緒或行為趨於接近或相同。是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現象最為常見,可以說人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的心理暗示,有些人較敏感和敏悅,有些則較遲鈍和遲緩。受暗示性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或障礙,而是一種生存發展的能力。具體地說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比如挫折降臨時,人們會安慰自己:“一切都將會過去,時間是治療創傷的良藥。"從而自我勸慰、緩解痛苦。人們在追求事業成功時,會預先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自我暗示,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抵禦挫折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

  • 3 # 暖心理

    首先我們先從定義的角度探究二者之間的區別。共情也稱同理心,設身處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際場合中產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如商場、餐廳等。狹義的共情就是指在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的能力。這種理解並不是說一場車禍中你看到孩子倒在血泊裡有感而發的“好可憐啊”,而是要把自己當成那個孩子,感受到他的恐懼、疼痛與茫然。再說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受到各種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分為自我暗示與他人暗示兩種。生活中我們一般說的心理暗示就是他暗示,比如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72分鐘普通人變殺人犯》,裡面的主試人員透過不斷的暗示,讓毫不知情的參與人放下自己的自尊與思維,一步一步變成了殺人犯。

  • 4 # 青音約

    其實這是區別比較明顯的兩個心理概念。共情或者說同理心,是別人的事,你也能感同身受。尤其是自己沒經歷過的,透過別人的描述,肢體語言,情緒感受,你也能懂。傳統認為,女性共情能力比較強,是因為你和女性說一件事,得到理解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其實女性表現出來的很多是情緒感染力,被你的情緒感染,但是可能並不真正理解你的感受,你的情緒。共情是你對別人情緒的感受,而心理暗示,更多是自己對自己的指導。比如去面試,你自己很緊張,不斷心理說別緊張沒事,這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對自己提示。

    從物件來看,共情是對別人,心理暗示是對自己。從內容來看,共情是理解別人的感受,主動的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心理暗示是對自己的暗示,或者周圍環境最自己的暗示與影響。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較好區分。作為普通人,其實沒有必要詳細瞭解共情,移情,心理暗示等概念的區別聯絡,因為具體能做到,能認清自己,幫助別人就好了。共情能力,其實很像我們一直說的換位思考,換位思考的多了,這種能力就內化了,我們就是個善於理解別人的人。這種能力是社交、溝通等方面的重要能力。心理暗示,也可以採取積極的方式,使自己更積極。重要在於用,而不是區別。

  • 5 # 照見

    區別還是很大的,我先簡單介紹一下,然後再說說『為什麼有時候它們會被搞混?』

    簡單來說共情和心理暗示的區別在於:

    共情是我們感受別人的感受,也就是感同身受。共情不是控制別人或自己。

    心理暗示是要引導人的心情、行為、想法,取到你希望他去的方向。心理暗示是控制別人或自己。

    共情(empathy)

    如果要選出一個專業詞彙,是所有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師都知道的,同時又是經常被外界所誤解的,那應該就是「共情」了。

    共情這個詞,是翻譯來的,它的英語原文是empathy。它有很多不同的翻譯。比如,神入、同理心、投情、同感。

    共情最簡單的一個理解是——感同身受。

    卡爾·羅傑斯是第一個在助人職業中大規模引入共情這一概念的,他認為公頃是心理諮詢核心條件中的關鍵因素(共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真誠)。

    羅傑斯把共情描述為:

    「治療師準確得理解來訪者正在體驗的感受和個人意義,並把這種理解傳遞給來訪者。」

    「理解來訪者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並不丟去『似乎』注這一身份。」

    共情也是有多種不同的——

    格恩尼(Guernry,2002)把心理諮詢中能夠做到的理想的共情稱之為「深度共情」(deep empathy),意思是:這種共享同樣感受的體驗如此強烈,以至於你的共情反應有時候會包含「說話者接下來所說的情緒……下一個願望或渴望,或這個人已經告訴了你,但未用言語表達的潛在衝突。」簡單說,「深度共情」是說出別人心裡想的、感受到的,但是還沒說出口的話,別人還沒說出口的需求(願望或渴望),別人還沒表達的潛在的內心衝突。

    還有「完全共情」(full empathy)是指與某個人完全聯結在一起,你對於這個人的理解已經超過了他所告訴你的有關資訊,你能夠透過他向你傳達的資訊體驗到他的世界。有時候你的共情可能包含了思維模式和行為。例如,來訪者告訴你,他的父母經常不敲門就突然入他的房間,每次他都會對父母大吼。「完全共情」的情況下,諮詢師可能會用憤怒和激動的語氣說:「你很確定父母跨越了界限!你對此簡直怒不可歇!所以你必須大聲告訴他們,吼出來!」

    「共情」經常和「同情」混淆。

    同情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可憐別人。但共情不是可憐別人,共情是要和別人站在一起。

    比如說,有個人掉進一個深坑裡。你地面,從上往下對著深坑了裡的人說:「你掉下去啦,好可憐哦。不要怕我這就叫人來救你。」——這是同情。

    有一個人掉進深坑裡。你也跟著爬下深坑,然後站在他身邊說:「哇,這裡好黑,好嚇人。真想快點出去。我們一起想辦法吧。」——這是共情。

    同情容易把對方看成弱者、受害者,雙方是不同的。

    共情是和對方「共鳴」、「同在」,是設身處地的。

    心理暗示——不是一個專業名詞

    心理暗示並不是一個心理諮詢和治療裡面的專業名詞。

    催眠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是對他人,也可以是自己對自己(自我暗示)。

    只要是要讓人產生某種他本來沒有的狀態、情緒、行為、想法,但不透過直接命令、不直接表達,而透過環境、潛臺詞、音樂、畫面等方法去影響人,那都可以說是心理暗示。

    比較常見的是透過潛臺詞暗示

    比如說,你到朋友家做客,聊得很晚了。這時候你朋友說:「哎,我老婆總是說我們家太小,留客人過夜都不方便。還有她總是嫌棄我晚上睡覺晚。」這潛臺詞就是:時間晚了,你該走了,繼續聊下去他不方便。

    還有一些更為隱蔽的暗示,它悄悄地限制你的選擇範圍,引導你選擇

    你和朋友要一起出去吃晚飯,正在決定吃什麼。你朋友不喜歡吃辣,他說:「我們是吃日本料理好呢,還是吃西餐好呢,或者吃點廣東菜呢?這三個你喜歡哪一種?」他這麼說的時候,就已經排除了「川菜、火鍋、辣的」這些選項。但是聽起來,卻給你3種選擇。但是其實是在他的框架下,你是無法選擇「吃辣」的。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共情」和「心理暗示」弄混呢?

    雖然概念上,「心理暗示」和「共情」,這兩個概念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有人弄混它們。來訪者有時候會覺得心理諮詢師在暗示自己,但其實心理諮詢師可能是在嘗試共情而已。

    關鍵就在於——有些「共情」是針對「潛在的情緒、想法」。

    既然是「潛在的」那麼就是別人現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的。

    當心理諮詢師走得太快,遠離了來訪者當下的狀態,太著急說出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假設的時候,就容易給他的來訪者一種「你在暗示我」的感覺。

    下面舉例說明

    來訪者說:「我媽媽總是會突然不敲門就進我的房間,我要是鎖門她就特別大聲敲門而且抱怨我孤僻。我跟她講道理也講不通。在家裡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樣和她相處,感覺下這麼下去我要被煩死了。」

    諮詢師說:「哦~聽起來你希望可以獨立、可以被尊重,或許你想要搬出去住?」

    來訪者說:「你的意思是說,我應該搬出去住?」

    在這個例子裡,來訪者就開始會覺得自己被「心理暗示」了。 因為來訪者自己還沒有明確的說想自己一個人住,但是諮詢師猜測他可能有這個想法。

    如果來訪者的思維還沒有走到「我決心要獨立出去住」的那一步,這時候諮詢師提前說出那句話,就會被覺得是「心理暗示」了。

    另外一種情況是,來訪者心裡有某種情緒,但是他還不想承認這個情緒存在。但是諮詢師太快地把這個情緒引出來了,來訪者就會怪諮詢師:「都是你暗示我,我才有這個情緒的。」

    舉個例子:

    來訪者說:「我媽媽總是會突然不敲門就進我的房間,我要是鎖門她就特別大聲敲門而且抱怨我孤僻。我跟她講道理也講不通。在家裡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樣和她相處,感覺下這麼下去我要被煩死了。」

    諮詢師說:「這聽起來很傷心,你反反覆覆努力地想讓母親理解你,但是卻得不到理解,反而被傷害了。這會很讓人覺得委屈。」

    來訪者哭了,然後說:「你幹嘛把我說哭啊?我本來沒那麼難過的……」

    總而言之,要避免「共情」和「心理暗示」被弄混,心理諮詢師(或者其他日常交流的情景下)不能太著急。不能太快地把自己的假設說出來,應該節制一點、一點。

    恰當的節奏是,平行的跟著對方。不要搶先、也不要落後太多。

    搶先了,就算你方向是對的,別人也會覺得你在「暗示」。

    落後了,別人則會覺得你不理解他、你遲鈍、你和他不是一路人……。

  • 6 # 心生領界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共情指理解別人的情緒,而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秦韜

    心理動力學取向諮詢師

    專職心理諮詢師、督導師

    性多元文化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俄敘聯軍順利拿下伊德利卜,是否可以說敘利亞政府才是伊朗危機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