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南德王問道
-
2 # ruixuezhaofeng
法國屬地(Franch Overseas Territories):暖洋熱土
它曾是僅次於大英的殖民帝國,如今領有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處海外政區,視之為本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注重經濟聯絡的同時強調內部自治比獨立更有益處。
法國海外屬地包括5個海外省:留尼旺、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已升格為中央直屬)、馬約特,4個領地: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1個海外行政區: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總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40萬。
它們或是繼承過去的殖民地,或由探險家發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法國在各大洋均有立足之地,併為本土提供熱帶水果、飲料和礦石,它們還擁有可觀的旅遊潛力和廣闊的海域。法國行使管轄權的海域面積排世界第三,有1,020萬平方公里,可提供多種生物資源,能源及礦產儲備。如今,各地已形成獨立的治理體制,海外省擁有自己的政府,是法國行政體制的組成部分,海外領地則由法國派駐高階專員與當地民選政府委員會一起行使行政管理。
五個海外省均在熱帶地區,三個位於加勒比海與南美洲北部,兩個位於印度洋西部、馬拉加西島以東和以北。
瓜德羅普與馬提尼克均屬小安的列斯群島,前者由向風群島最北7島組成,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主島瓜德羅普為火山島,最高峰為1467米的活火山,可耕地狹小。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25℃-30℃,時有颶風侵擾。全島人口40萬多,混血的克里奧爾(黑人血統為主)人佔90%,白人和亞洲人各佔5%。法語為官方語,通用克里奧爾方言,居民多信天主教。哥倫布於1493年曾登島,1635年起法國控制,與英國多次爭奪易手直至1816年,1946年成為法海外省。加勒比地區旅遊勝地,曾舉辦西方7國峰會。經濟以旅遊、蔗糖、香蕉為主,法國提供穩定的財政補貼。
2007年,聖馬丁從瓜德羅普分離成為直屬中央政府的行政區,它包括聖馬丁島北部(南部為荷屬聖馬丁,法荷於1816年南北兩分該島至今)和附近小島,面積53.2平方公里,人口近3.2萬(2016),預期壽命79.4歲。
馬提尼克亦為火山島,位於瓜德羅普以南,面積1128平方公里,被哥倫布稱為“世界上最美之地”,人口近40萬,人口結構、語言、宗教與瓜德羅普一致。最高點培雷火山1397米,集火山、平原、沙灘多種地貌於一島,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溫24℃-27℃,降水1500毫米以上,受颶風影響,每5年要遭災一次。法國1635年起控制該島,經濟以旅遊和熱帶經濟作物種植為主,法國政府提供補貼。相傳島上分佈有能使人體增高的黑晶石,全島男、女均高190、174釐米,法國國足的前鋒亨利(4700px)就生於該島。
法屬蓋亞那位於南美大陸東北部,西鄰蘇利南,東、南接巴西,北瀕大西洋,面積9.1萬平方公里,人口25萬。地勢南高北低,丘陵高原多在海拔600多米,沿海多沼澤地,內陸灌木叢生,人煙稀少,屬亞馬遜森林,動植物種群豐富多彩,僅鳥類就超過整個歐洲。該地臨近赤道,常年高溫潮溼,年均溫30℃,降水2500毫米。居民中黑人及黑白、黑印混血佔2/3,白人佔12%,餘為印第安人、印度裔、華人等。法語為官方語,通用克里奧爾語,77%的居民信仰天主教,餘為新教等。境內鋁礬土蘊藏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90%。經濟以林、漁為主,旅遊有潛力,需要法國援助。1604年法國殖民者進入該地,在與荷蘭、英國、葡萄牙等長期爭奪後,1817年歸屬法國,成為流放和充軍的“魔鬼之地”,1946年成為法海外省,1968年法國在在臨近海岸遍佈紅樹的庫魯建立航天發射場,歐洲阿利亞那號火箭從這裡發射升空,太空計劃使法屬蓋亞那融入現代世界。
留尼旺島西距馬拉加西約750公里,東北離模里西斯近200公里,全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人口85萬。該島為火山島,中部高、四周低,內陸多山,最高峰海拔3069米,東部富爾奈斯火山仍然活躍,沿海有狹窄平原,為人口聚居區。沿海為熱帶氣候,全年溼熱,均溫20℃以上,年均降水2000—3000毫米,時有豪雨重新整理紀錄,內陸呈山地特徵,相對溫和涼爽。居民構成較複雜,有馬拉加西人和非洲黑人、歐洲裔人、混血克里奧爾人、南亞印、巴人、華人等。法語為官方語言,大多數居民信天主教,再有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1638年歸屬法國,現為法在印度洋的軍事戰略要地。經濟以旅遊、甘蔗等作物種植、蔗糖、香草加工等為主,半數財政開支依賴法政府,島上貧窮黑人同富裕歐裔、印度裔經濟社會地位差距較大。
馬約特島為葛摩群島的一部分,面積374平方公里,人口18萬。島上有火山分佈,沿海珊瑚礁環繞,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溫24℃-27℃,降水4000毫米以上。居民構成與葛摩類似,多為受法國文化影響的穆斯林,餘為天主教徒。法語為官方語,葛摩語普遍使用。1843年法國吞併該島,作為葛摩的一部分,它在上世紀70年代科獨立運動中選擇留在法國,2009年公投中絕大多數贊成其升級為法國海外省,2011年如願。經濟以農業種植和香料等為主,旅遊業可望成為新支柱。
四塊海外領地的三個位於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在澳洲以東1500公里處,是一個狹長的多山島嶼,島周圍有珊瑚礁,包括洛亞蒂(小)群島,主島像法棍麵包西北—東南走向。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7.8萬,預期壽命77.7歲。當地鎳礦儲藏豐富,信風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和發展旅遊。1853年歸屬法國,該地屬法國海外特殊行政單位,懸掛不同於法國三色旗的旗幟。當地土著卡納克人與外來移民處於對立狀態,他們以獨立為最終目標。
法屬波利尼西亞地處南迴歸線和西經150度附近,由130個小島和珊瑚礁組成,面積3521平方公里,人口28萬,預期壽命76.7歲。波利尼西亞人佔近60%,餘為混血、歐裔和亞裔。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塔希提語,通用波里尼西亞語,居民的一半多信奉新教,30%為天主教徒。該群島年均溫20℃-29℃,降水1500多毫米。傳統上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為生,20世紀後半期法國軍事服務和旅遊興起。1843年起由法國控制,1966—1996年,法國在所屬環礁進行系列核試驗,受到南太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瓦利斯-富圖納群島在國際日期變更線西側,由20個小島組成,面積274平方公里,人口1.8萬,絕大多數為波利尼西亞人,法語為官方語,通用當地土著語,居民多信天主教。1842年起由法國控制,與新喀和塔希提相比,它自治或獨立的聲音極微弱。經濟以熱帶種植、海外匯款和向東亞國家出售捕魚權為主。
位於南極洲的南部領地由科洛則群島、新阿姆斯特丹島、聖保羅島和凱爾蓋朗島組成,這裡經常遭受強烈暴風雨的襲擊,主要用作科研基地,只有技術和支援人員近八千人。
位於南極大陸冰川的阿德利屬地面積43.2萬平方公里,用作科研基地,其主權並不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北大西洋上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位於加拿大紐芬蘭海岸以南,面積242平方公里,人口六千多。島上荒蕪,冬季均溫-20℃,夏季10℃以上,年降水1400毫米。居民多法華人後裔,信天主教,講法語。周邊漁業資源豐富,以漁產和漁業服務為生。該地1604年歸屬法國,前身是包括魁北克在內的“北美法國領地”。
-
3 # 一位笨家長
剛剛回答了一個類似問題。先複製過來。
你的問題就不對。
殖民地,是咱們華人對歐洲列強曾經佔領殖民過的地區的泛稱,對應的英文等外文詞彙,已經是歷史名詞。現在,英法已經沒有海外殖民地了。曾經的殖民地,一部分獨立了,一部分還留在英法的國家框架內,但不能稱之為殖民地。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這類地區的叫法是在不停的變化的,而且英法還有美國等的叫法也都不同。
而我們的翻譯,一般也是混亂的。屬地、海外屬地、海外省、海外領土……如果說海外領土,在漢語語境裡,就是在說本國領土,如果說海外屬地,漢語語境裡就好像是在說殖民地了。其實,對應的是一個外文概念 Overseas Territory 。
殖民地地區,在政治上有個動態“進化”的過程,如果這個地區被稱為“自治領”了,那下一步就是主權國家了。例如澳洲。
——————————————————
以下為新增內容:
1、殖民地和海外領地不是一回事,不要混亂概念。
2、現在的海外領地,處境都不錯。
比如:安圭拉,賴在英國框架內,都讓他獨立了後來又跑回來了。
詳見https://www.toutiao.com/i6718550225784406536/
比如:馬約特島,也是賴法國身上了。
詳見http://toutiao.com/item/6717178389955887624/
還比如:波多黎各,要變成美國第51個州,美國就是不要。
回覆列表
法國現在大量的海外領地,其範圍幾乎遍佈五大洲。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1 法國的很多海外領地並不願意獨立
2 法華人在歷史上將自己國內的偏中央集權模式,帶到了殖民地和海外屬地。客觀上讓法國的殖民地有很多不具備自立能力。
今天的法國,除了本土和科西嘉島之外,還擁有諸如法屬蓋亞那和新喀里多尼亞這樣的大面積海外領地。至於像法屬波利西尼亞、聖誕島這樣,在地圖上都很難一眼找到的小領地就更多了。再算上法國對外宣佈擁有的南極領地,那麼法國就是當今世界的第二大海洋專屬經濟區擁有者。其領域範圍僅次於美國。
雖然和一戰結束後的殖民地巔峰面積相比,今天的海外省可能不如過去的某片殖民地總督轄區大。但相比過去的那些殖民地大國來說,法國是保留海外領地最多的。而且這些領地的大部分非自主權利都完全服從法國政府,緊密程度上遠超諸如英聯邦這樣的國際合作機構。
要解釋這個現象,首先就必須看到有很多前殖民地地區,本身是不具備獨立建國能力的。雖然這話說出來在政治上並不正確,但歐洲國家在19世紀開始後才進入真正的殖民地開拓高峰。包括黑非洲在內的很多地區,一直到當時才被殖民者探索或開發。到20世紀的60-70年代,他們中的大部分又紛紛獨立。也就是說,這些地區作為殖民地的歷史僅僅100年,甚至都沒有達到。
在包括黑非洲和遠海島嶼一類的地方,原本連穩固的國家主權機構都不存在。今天的國家概念、邊界領土和國際地位,恰恰是殖民者從母國帶入的。就如同沒有英印帝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國。沒有法國統治的廣大黑非洲地區,也不會出現後來突然冒出的一大批國家。作為母國的各歐洲國家,也很快發現自己必須一直貼錢去養殖民地。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教育普及和軍政部門的開支。
在50-70年代的獨立大潮中,很多地方就覺得自己沒有獨立建成國家和政府的能力。而且一旦脫離了法國構建的經濟體系,當地的收入就會立刻銳減。沒有法國提供的國防保護,當地人連自己的基本權益都無法維護。又因為養軍隊是非常花錢的事情,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能力負擔一支自己需要的武裝。所以,留在法國內部做海外省是最划算的事情。
其次,法國的殖民地管理手段也讓缺乏基礎的地方,很難脫離對法國的依賴。這點也是英國殖民地更容易脫離而法國殖民地不太容易的原因。
一般而言,殖民地的管理制度都類似母國。英國比較重視地方自治權力,是比較典型的小政府屬性。在行為模式和思考上偏向自由主義居多。所以,很多殖民地的土生精英,在英國的殖民保護下成長。在英華人決定退出前後,他們已經可以填補英華人離開後的大部分空檔。英國的官員和軍人,一般繼續以僱員身份留在殖民地任職10年左右,就可以完美交班走人。
相比之下,法國的國內政治就是強化中央而弱化地方的,是比較典型的大政府擁護者。在行為模式和思考上偏向大陸君權模式居多。法華人會派遣很多官員去殖民地任職。他們不僅控制上層,也會進入關鍵的中層,甚至滲入基層職位。很多殖民地的土生精英也可以加入法國殖民地體系,但只是政府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等到法華人撤退的前後,他們就很容易出現空缺甚至癱瘓。
所以,法國殖民地中的很多國家,在獨立後就陷入了各種麻煩。哪怕是敘利亞、北非和越南這樣有古老文明系統作為基礎的地方,也在法華人離開後20-30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社會革命。原有的文明體系被大量替代或摧毀,變成我們後來看到的樣子。但拿下連土生精英和本土文明都沒有的地方呢?是選擇像非洲那樣自己貧窮,還是繼續靠在法國的樹蔭下乘涼呢?非洲因為地域廣大,還有法華人為了管理需要培養的基層螺絲釘。太平洋島嶼上連這類“螺絲釘”都沒有,如何獨立建國呢?
今天的法國,不僅保留了最多的海外領地,還在原本基礎最薄弱的西非地區保持長期存在。不僅有涉及能源開發、商貿合作,還有很多純粹的軍事保護。但法國的海外部隊,帶著多個西非國家的政府軍去打擊恐怖分子或反政府武裝時,法華人出的錢絕對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有基礎建國能力的非洲尚且如此,眾多太平洋島嶼可能做得更好嗎?以上這些,就是法國保持龐大海外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