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鑑於今

    已經無力迴天了。李自成從長安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打到北京城了,這時候全國各地除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其他的軍隊基本上在追擊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過程中也打的差不多了,有的也加入到叛軍之中。

    大明朝的一些將領,如盧象升,孫傳庭,楊嗣昌等都戰死了。後期基本上沒啥人了,誰來領兵打仗。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沒有調令,別的地方軍也不敢隨便進京城。

    直到後來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順軍隊佔了北京,還派人招降吳三桂。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吳三桂降清,帶領八旗兵打進北京。

    那時候的明朝,外有強敵清朝,內有流民鬧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打了很多年,基本上國家都爛攤子了。完蛋也是遲早的事了。

  • 2 # 江上神思者

    崇禎皇帝有一個非常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刻薄寡恩。當年,皇太極率軍攻到北京城下,袁崇煥緊急馳援,把後金軍趕走,非但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嘉獎,反而成為袁崇煥被判處死刑的罪狀。

    從此以後,將領們都傷透了心,不再死心塌地為崇禎皇帝效力,明哲保身,儲存實力。

    李自成快到北京時,吳三桂也率領關寧鐵騎回京勤王,但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走到半路上就得到崇禎皇帝上吊的訊息。

    因此,崇禎上吊,既有性格原因,也有主力部隊遠在遼東,來不及救援的原因。

  • 3 # 北地君

    李自成從西安一路打到北京,速度非常快,一路上和明軍進行了數次戰鬥,明軍將士慘敗,崇禎皇帝沒想到李自成的軍隊行進之快,他也沒想到京城如此快的陷落,精銳之師都由吳三桂帶領守衛山海關,防止清軍,造成北京城防空虛。其他外地的軍隊沒有調令是不能隨便進京的。崇禎要求吳三桂進京回防北京,等到崇禎反應過來時,北京城已被圍困。崇禎釋出了各地將士進京勤王的諭旨,可是已經太遲了,這諭旨都傳不出去了,即使傳出去,都來不及了,吳三桂拾掇人馬,走到半路時,得到崇禎已經上吊的訊息。悲哉!

  • 4 # 轉世輪迴追夢人

    要是那年京城四周的高速公路修好的話,火器兵器裝備到位的情況下,明朝有充足的糧餉的話,要是沒有這個愚蠢的問題的話,不說了

  • 5 # 遠處吹來陣風

    明末李自成襄陽建立大順政權後進軍北京時,大明九邊精銳已經在松錦之戰中全軍覆沒。而此時關內的孫傳庭部也被闖軍在潼關殲滅,餘下可用的有荊襄一帶的左良玉部,以及北直隸的劉澤清部,還有在山海關守禦的吳三桂部。問題在於崇禎為人刻薄寡恩,凡是上京勤王的基本沒有好下場。己巳之變進京勤王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第一個抵京的耿如杞因軍隊譁變鬧餉也被斬首,聽從指揮圍繞北京跑了一圈的顏繼祖也被殺,關外呼叫的祖寬頻領的關寧軍喪失殆盡後也被殺。所以此時的軍隊實力派都各自明哲保身打著自己的算盤了。左良玉以清剿張獻忠的名義在湖北一帶盤踞不動,劉澤清甚至直接南下山東置崇禎不顧,吳三桂帶著大批軍民家屬磨磨蹭蹭,只有唐通趕到了北京又被監軍太監氣的一怒之下離開了北京。為什麼崇禎遭困沒重兵過來相救,應該反思的是崇禎本人。

  • 6 # 江東汪郎

    事實上,大明朝走到最後這一步,汪郎認為,崇禎真的要好好反思自己的。

    為什麼要用太監監軍,為什麼要多疑,以致成為了亡國之君。

    不是諸臣誤他,而是他誤了諸臣!

    自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潼關一戰,孫傳庭戰死後,大明朝北方的忠臣良將幾乎絕跡。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闖軍攻陷大同,唐通、吳三桂、左良玉、黃得功奉詔勤王,但因為路途遙遠,只有唐通及時趕回了京城。

    李自成的大順軍速度很快,打下大同後根本不給大明朝喘息的機會,駐守廬州的黃得功還沒有來得及回援,北京城就已經被闖軍拿下了。而吳三桂、左良玉都是尾大不掉、擁兵自重的主,軍閥本質讓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儲存實力。

    所以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拖拖拉拉,駐守湖湘的左良玉更是置聖旨於不顧,這也是崇禎十七年的困境。

    事實上,先趕回北京的定西伯唐通還是可以一戰的,但崇禎多疑的性子讓他丟了居庸關,最後讓大順軍長驅直入,滅了大明。

    唐通入京後,崇禎犒賞四千兩白銀慰軍,但隨手又派了太監杜之秩作為監軍,和唐通一起防守居庸關。

    誰又能知道皇家家奴居然背叛了崇禎。

    居庸關下,杜之秩趁唐通出關和大順軍作戰的時候,居然開關向李闖投降了。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唐通為了能活著,不得不降。

    而此時的吳三桂正在勤王的路上慢悠悠的看風景呢!明末這種武將持觀望的態度和現象,病根還出自在崇禎身上。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的己巳之變後,低情商的袁崇煥被千刀萬剮;第一個抵京的耿如杞,因為魏忠賢餘黨作梗導致軍隊譁變鬧餉,被崇禎一刀砍了。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抗清力戰而亡的盧象升,只因為反對和皇太極議和,結果身後名譽硬是被崇禎給拖了三年。在此期間,根本不顧盧家人的苦苦哀求。

    這也是大順軍進逼北京城時,北直隸駐軍劉澤青不但不勤王,反而退守山東的原因。他曾經是盧象升的部下,雖然他是軍閥。

    關鍵還在於武將的心寒!

  • 7 # 淡看天上月

    有些人在答問題的時候就有一個“錨定效應”,所以這些人不去懷疑這個問題本身有沒有問題,而是就依照這個問題的方向一直前行,直到漸行漸遠。此說法不是特定的針對於某一個問題而言。

    手握重兵?

    重兵一詞是什麼意思就不用多解釋了吧?若是此時在京城,崇禎身邊真的有手握重兵的將軍,那麼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這麼輕易就攻進京城?崇禎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嗎?那麼這重兵不要也罷。所以這基本的邏輯問題還是得知道的,那就是崇禎那時候身邊根本就沒有重兵抵抗起義軍。

    重兵在哪?

    當時明朝還是有一支實力非常強勁的軍隊,那就是吳三桂的軍隊。在李自成的起義軍聲勢浩大,漸漸開始危機北京城的時候,當時的朝廷就一再猶豫該不該把吳三桂的部隊調回來保護京師,但是又怕調回來之後遼東就會失守,清兵可以趁機南下。但是最終決定調吳三桂回京的時候,這時候時機已去,吳三桂的軍隊還沒有到京師,李自成就攻進了北京城,這時候不想受辱的崇禎不得不自縊而亡。

    這關鍵時刻,還真是猶豫不得。因為有些時機就是稍縱即逝,很顯然晚明的朝廷浪費掉了這個關鍵時機。所以說根本就不是見死不救,而是一再猶豫,才會造成的這種結果。

  • 8 # 醉愛侃足球

    其實那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支離破碎,可供崇禎皇帝調遣的兵力並不多,那些所謂的手握重兵的將軍們,之所以對崇禎皇帝見死不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敢。

    一是因為將士們自身力量不足以抗衡起義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重蹈袁崇煥等忠臣良將的覆轍。

    崇禎帝18歲登基,是一位勤政又節儉的皇帝,上任之後也頗有作為,他剪除魏忠賢,消除了閹黨干政的弊端。

    (崇禎皇帝劇照)

    但是他的運氣實在太差,趕上大旱瘟疫,百姓生活極端困苦,很多地方爆發起義。崇禎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鎮壓起義上。而北方的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又迅速崛起,並不斷南犯,明朝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即便如此,崇禎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他派出的部隊多次把李自成和張獻忠逼入絕境,但由於他性格上的弱點,又讓李、張二人得以死灰復燃。

    (李自成劇照)

    那麼崇禎到底有怎樣的性格弱點呢?

    答案是生性多疑。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叫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崇禎帝卻不是這樣,他對手下的總督和巡撫很難信任。大明朝不是沒有人才,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光是鎮壓義軍的主帥,就能列出一大幫: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洪承疇,盧象升和楊嗣昌等。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卓異的軍事人才,但是崇禎帝對他們卻一概不信任。鎮壓義軍的十三年間,他屢屢易帥,這些人就是他在十三年間換過的主帥,這還不包括中間像洪承疇、楊嗣昌曾經兩度起用。

    (崇禎皇帝劇照)

    這樣頻繁的更換主帥,當然會影響用兵策略的連續性,也就給義軍留下了喘息的機會。可以說,如果不是這樣折騰,義軍很可能早被剿滅了。

    單純換將對明朝的影響還不是最大的,崇禎皇帝還有個毛病,就是濫殺忠臣良將。單是總督,他就殺了7人,巡撫殺了11人。

    眾所周知,他殺的最大忠臣是袁崇煥,袁崇煥那可是柱國之臣,殺掉袁崇煥等於自毀長城。崇禎帝連這樣的事都能做,他能不滅亡嗎?

    (袁崇煥劇照)

    說到袁崇煥,他死的真是冤。當時清軍一改從遼東進軍的習慣,改從蒙古直接殺奔北京。袁崇煥奉命帶兵勤王,他在京城外打敗了清軍,保衛了京師,但是守城的部隊卻不讓他進城。

    後來用籮筐把他吊進城去,崇禎卻把他投入監獄,不久就對他用了凌遲的酷刑。殺了一個袁崇煥,可以說寒了天下將士的心。赤膽忠心的人得到這樣的結果,那誰還會拼了性命保衛朝廷?

    所以當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時候,周圍還有很多可調的部隊,崇禎也下達了勤王的詔令,但崇禎望穿雙眼,也沒有盼來勤王的部隊。

    當時北方有吳三桂的遼東鐵騎,那可是明朝的精銳。吳三桂當然接到了勤王的命令,但是他卻沒有袁崇煥那麼傻,他帶著部隊,慢悠悠地向京城運動,一邊走一邊看,終於他收到了崇禎吊死煤山的訊息。

    於是,他的部隊非常及時地來到了山海關,扼住了清兵入關的要道,實際上是抓住了要挾清兵的籌碼。

    (崇禎皇帝自縊)

    還有一位將領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雖然他的部隊實力比較差,但是畢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他連吳三桂都不如,吳三桂畢竟還象徵性地做了一個勤王的動作,他連這個象徵性的動作也沒做,而是眼睜睜看著李自成逼死崇禎。

    崇禎之死,固然可悲可嘆,但也可以說他是咎由自取。

  • 9 # 沉墨I方之城

    崇禎吊死煤山的時候,說了句:諸臣誤我。其實,誤他的不是諸臣,而是他自己。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們寧願投降李自成也不願意來北京救駕。

    當李自成快到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崇禎皇帝是頒佈聖旨,急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可是沒有一路兵馬前來。

    在明朝末期,經過長年的平亂戰爭,各路總兵基本都成了兵油子,甚至是軍閥,他們其實與農民起義軍沒啥區別了,無非是正規一些,服裝統一些,有朝廷的官銜,但對百姓的騷擾甚至比起義軍還大。

    而崇禎被困北京城的時候,全國還是有幾路大軍是可以進京勤王的,甚至是可以直接消滅李自成的,但是一路人馬都沒來。

    山東總兵劉澤清,在接到崇禎皇帝加急的救駕聖諭後,直接回復自己由於從馬上摔下來受傷,無法前往。河南總兵劉良佐,同樣接到救駕聖旨,他與黃得功兩人的態度是直接無視,按兵不動。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推脫要抵禦滿清,無法前往,同樣拒絕回援,這都可以理解。而擁兵最多的左良玉在湖北一帶擁兵八十萬,崇禎皇帝的聖旨一到,就開始與皇帝講價錢,要封王,要錢等,崇禎皇帝急得沒有辦法,等他們價格談好了,左良玉也打算進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已經在找上吊的白綾了。

    如果以上的四路兵馬齊進北京城,完全可以把李自成包圍在北京城外,甚至全線殲滅的,可惜,沒有一路前往,甚至連象徵性的出兵都沒有。

    那為什麼大家都不出兵救駕呢,這一切都是崇禎皇帝造成的,他對出征武將的態度非常的明確,先用,能幹活就死命的幹,有點疏忽就殺,整個大明一朝,崇禎帝殺的大臣是整個大明皇帝裡面最多的,甚至比朱元璋殺的還多。

    總兵、總督、首輔、兵部尚書等等,沒有崇禎皇帝沒殺過的,有些重要位置的人還殺過幾輪,比如遼東總督這個位置上。崇禎皇帝的這種做法令在外拼命的將領非常的寒心,所以就慢慢的選擇了擁兵自重,養寇自保了。

  • 10 # 小喇叭的歷史觀

    在明朝的歷史中,左良玉可以說是一代名將,雖然他的出身不好,但是隨著自己的一路努力也走到了後來手握八十萬雄兵的地位,所以那個時候也算是崇禎身邊的得力干將,但是讓世人震驚的是,當年崇禎面對李自成的軍隊無奈之下選擇自縊的時候,左良玉居然不為所動,手握兵力最終眼睜睜看著崇禎自縊於煤山,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左良玉沒有救崇禎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雖然左良玉號稱手裡有八十萬的精兵,但是實際上在之前朱仙鎮的戰役中,幾乎已經把主力消磨掉了,整體的戰鬥力已經下滑,尤其是後來雖然徵收了一些新兵,但是基本沒有戰鬥力,即便是想要去救崇禎,以當時他收編的雜牌軍來看,肯定不可能成功。

    第二點原因是,對於左良玉來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前邊有袁崇煥的例子,曾經忠誠於崇禎,但是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崇禎的不信任,結果袁崇煥被處死,崇禎到最後都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失誤讓大臣冤死,所以這一點來看,當時的左良玉已經心寒了,他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甚至於有可能把自己推向死路,與其這樣有可能重蹈覆轍,還不如直接不去救,可能結局還會好一點,所以直接選擇觀望,沒有出兵救援,最後的結果就是崇禎自縊於煤山。

    總的來說造成這樣的結局不是左良玉見死不救,而是各種原因造成的,崇禎自身佔了很大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戰略版s1董卓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