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哥徐
-
2 # 矇昧泰晤士
歷山奇談,聊備一格
清明節祭祀先人,採用的是掃墓的方式,而且唯獨清明節叫掃墓,祭奠先人只打掃墳墓,奉獻食物瓜果,而不能燒紙!
這是因為,清明節恰逢春回大地,草木萌發,祭奠先人自然就要修整墳塋,添培新土,拔出雜草,並獻食物瓜果,以告先人春歸之意。
冰心《寄小讀者》二三:“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華人祭奠祖先,必然包括焚化紙錠,紙錢。為什麼清明節只是祭掃,獨不燒紙呢?
這要從中國上古的三個重要節日說起,每年的"仲春時節",華人有依次有三個節日,這三個節日分別是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
上巳節:上古的仲春慶祝上巳(si)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其實就是民間三月三。這個節日上古就有,而且是一個重大節日,在唐朝甚至全年三大節日之一。
《論語》有上巳節的記載,比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說的就是上巳風俗。《詩經•國風•鄭風•溱洧》中描寫的男女相謔,互贈芍藥,同樣是上巳節的風俗。
再熟悉的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上巳節書寫《蘭亭集序》了!當時一大幫文人,齊聚蘭亭,曲觴流水,共賦詩文,堪稱盛事,王羲之一激動,遂寫成了最偉大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這事就是發生在三月三上巳節。
上巳節,是上古人們仲春之時,趁著春日Sunny,到郊外漿洗、沐浴、郊遊、宴飲,是一個非常樸素、美好的節日。
最初的上巳節主要是洗頭髮,叫祓禊(fuxi),洗濯沐浴,去除不祥。這種沐浴淨身的習俗很自然,就是季節使然。你想,一個大冬天,古人也沒暖氣,也沒法洗澡,衣服也該換季了,總得漿洗吧?於是三月三都到水邊來沐浴,好不快哉!就這樣,後來,還發展成男女春天相會的節日。有人就呼籲,把上巳節這個春遊的節日作為中國的相愛節,情人節,我看很合適。
現代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還在過上巳節,山東膠東地區,每年三月三都要“趕三”,我們叫"三月三,趕大三"其實就是大集,非常隆重,其實這也是上巳節的遺蹟。
三月三,大約就在清明節前後,有時候非常貼近,甚至重合,有時候又差幾天,這是因為陰曆的閏法之變化,會導致日期變化。
但是,無論如何,在這個時節,人們自古以來都有出門慶祝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昭示了節氣,物候的變化!日本的賞櫻時節,其實也是上巳節的遺蹟,青年男女見那麼多鮮花盛開,誰能不心動呢?不出門,還待家裡幹啥呀?
寒食節:春季風大,施行禁火。寒食節,又叫冷食節。顧名思義,就是此日不能生活做飯,不僅不能生火,其他跟火有關的都一律禁止。人們只能吃冷飯。古代寒食節隨時代不同時長不一,有時候長達一個月,有時候只有幾天,甚至只是一天。
寒食節與清明節緊緊相鄰,往往是頭天是寒食,第二天就是清明。在膠東地區就是連著過,第一天真的不做飯,吃冷飯,第二天吃清明節的雞蛋,並掃墓。
寒食節的來歷,自古以來都附會成是晉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這個故事起源於漢代,本文為方便讀者,仍然在此簡單說明一下:
春秋時期,晉國宮廷發生內訌,公子重耳逃往他國,隨從中有個人叫介之推。重耳在外流亡期間,吃糠咽菜,生活十分困苦,非常飢餓,介之推就“割股奉君”,就是割下大腿肉煮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晉國成了晉文公。晉文公忘記了介之推,沒有分封獎勵。介之推就攜老母隱居到了綿山。後來有人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大悔,邀請介之推出山入仕,但是介之推不從。晉文公為逼介之推出山,竟放火燒山,結果最後發現介之推揹著老母在山上已被燒死。為紀念介之推之恩德,晉文公遂下令每年此日禁火,這才有了寒食節。這個故事顯然是附會的,始作俑者是漢代儒生。漢朝人很會附會,不僅是這個寒食故事,還有很多附會,比如女媧補天等這種神話傳說也是漢朝儒生附會的,總之,林林總總,這裡也不贅述了。
寒食禁火,應該是上古時期就已經有了。寒食的禁火,其實也與“節候”有關。寒食的產生,許多學者認為是來自於古代中國的“改火”習俗。古人沒有打火機,所以要常年保留火種。每年仲春季節,古人會把燃了一個冬天的“火種”熄滅掉,然後再重新點燃。《論語•陽貨》記載“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舊谷吃完,新谷初生,正是青黃不接之時,也就是仲春之時,那時候要“鑽燧取火”,正好契合古代“改火”習俗。
如此看來,寒食節相必是仲春之時“改火”的一個節點。
繼續來考察,根據《周禮》記載(這個周禮實成書於兩漢,但是記載的事項應該是實事)“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年春季過了一半的時候,(官吏)就敲木鐸警告國內百姓要禁火”。木鐸,大家都知道,就是金屬做成的搖鈴,中間有木舌,或銅舌,帶木舌的叫木鐸,帶銅舌的叫金鐸。周人特別喜歡教化民眾,經常用敲木鐸的方式釋出政令,採集民情、民樂、民歌,勸耕化民。"仲春以木鐸俢火禁於國中",這個記載就是警告民眾要在仲春禁火。
周人為甚要在仲春禁火呢?
原來,夏商周時期,還沒有發明鐵器,也就沒有犁,當然也就不會翻耕土地,農業還是"刀耕火種"居多。
每年仲春,人們為了開荒種地,就開始燒荒,而仲春之時,天氣特別乾燥,也適合焚燒荒草,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農業技術。
然而仲春時節,萬物萌發,天乾物燥,春天又極多風,燒荒極易引發山火,危機百姓貴族安全。遂有官吏“以木鐸休火禁於國中”。因為農業生產和太陽執行的節候密切相關,則燒荒、修火禁就會在基本固定的時間,後來逐漸形成了習慣。既然修了火禁,自然從這一天開始這可能就只能吃冷飯了,這是可能“寒食節”的真正來歷。
到了漢代,鐵器已經普及,農人早就學會用犁翻耕土地了,燒荒的闢新地的人也少了,火禁的事情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也沒有搖木鐸宣佈禁火的官吏了。但是,仲春禁火的傳統習俗卻保留下來,這就是寒食節。而 介之推與晉文公的傳說,同樣是有關“放火燒山”的故事,最後的結局同樣是禁止燃火,這可能是漢代儒生試圖透過故事的方式“教化民眾”,目的已經主要不是"禁火"了,而是教化民眾"知恩圖報",敬重先人。遂,寒食節也有了祭祀的淵源了。
清明節:祭祀先人,源自唐玄宗!當然了,對於節氣,過去華人也都是要慶祝的,只是分大小節氣,慶祝方式不一樣,有的節氣不是很明顯,大家也都一帶而過。有的節氣則正當時令節序之大變,自然要引起重視,也就會有各種慶祝儀式了。
節氣最早商周時期就有了,商朝有了四個節氣,分別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早戰國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八個節氣。可以看出,東周時代應該已經逐漸出現了節氣的說法。這是節氣產生的大概時間。到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就完備了。
有人不明白節氣是個啥玩意。這麼說吧,節氣其實就是太陽曆。
中國古代很早就實行陰曆,也叫月亮歷。因為是夏朝就有了,所以也叫夏曆。但是這個陰曆是根據月亮的執行來制定的,對農時沒有什麼幫助。人們忙農時,秋收冬藏,完全是按照太陽的執行規律來安排的,因此必須要有太陽曆才能指導農事。於是,二十四節氣就誕生了,按照二十四節氣,人們安排耕種收穫非常方便準確,就把夏曆和二十四節氣結合起來,形成了“農曆”。
因此,清明作為一個節氣,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只是表明春天的一個節候而已。但是,清明又有個非常特殊的特點,清明的日期,恰好與三月三上巳節、寒食節(禁火節)重合了!
三個節日挨的很近,又都有慶祝春天,除舊佈新之意。而且上巳節在唐朝成為大肆慶祝的三大節日之一,華人又逢節日必定紀念先人,唐朝時,城裡的大貴族經常舉行各種明目的祭祀,向先人私人大肆奉獻,而且互相攀比,唐玄宗時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費的歪風,一氣之下,唐玄宗於公元732年宣佈,祭祀只在清明節這一天舉行,其他日子(上巳,寒食)都不要搞祭祀了。
從此以後,人們祭掃先人墓地,拜山就只在清明這一天舉行。
綜上所述,上古的"上巳節"形成了仲春慶祝的風俗;而寒食節由農業生產形成了禁火的風俗;清明節,則是根據農業、物候、太陽曆,綜合上巳節和寒食節形成了"掃墓"的風俗!
古人也是有所不知,漢代人尤其喜歡微言大義,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記載被付之一炬,到漢代,知識分子無據可查,遂牽強附會牽涉出了"介之推"的故事。附會是附會,目的是好的。至少,寒食節清明節禁火的傳統保留下來了。
這就是為什麼,唯獨清明節祭奠先人叫“掃墓”,而不焚燒紙錢,一是承接上巳節拔禊汙垢,二是古人主要是為春季風大,乾燥,為防山火也。
清明節掃墓,與家人一起去郊外祖墳拔除墳墓的雜草,清掃墳頭使之清潔,添培新土使之乾淨清新,並踏春遊覽,歌唱遊戲,這不是很好嗎?
呼籲大家,清明節掃墓,就是打掃墳墓,獻上食物瓜果而已,我們應遵循古制,不要再在清明節燒紙了,這與古人樸素的保護生態觀念背道而馳!
請諸君,務必大力宣傳之,從我做起!
-
3 # 棍哥觀史
清明節的踏青掃墓習俗由來已久,是傳承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習俗,而清明節的不繞紙則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那就是“寒食節”時的禁火令。
清明節的起源清明節從歷史上看,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時期的干支曆法的形成與制定就是傳統節日形成的基礎,中華文明起源中的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也是清明祭祖習俗形成的基礎,而曆法與習俗的結合就是清明節最終形成的原因。清明節氣在干支曆法二十四節氣中,代表著吐故納新、萬物復甦之象,因此踏青感受自然與墓祭緬懷先祖就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旋律。“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是清明節最好的體現。
清明節的發展“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周禮》在歷史長河的積澱中,清明節不斷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並將各地民俗融為一體,更加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
其中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此節日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由於中國北方比較寒冷,春初三四月間的氣溫回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
在先秦的一些文獻中記載,北方的禁火制度已經比較完善了,因為初春時節,氣溫剛回升,枯草幹木還未出新芽,人們保管的火種和春雷都容易引發火災,春雷難避,火種易控,因此官與民都遵從改火的習俗。《周禮》所載的“司炬”官就是為火禁所設的職位,在此季節人們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司炬官就會監督人們把火種熄滅,以免天乾物燥,引發火災,這就是“禁火”。而當祭祀活動結束後,才準鑽燧取火,稱為“新火”,也象徵新的一年,這一過程就叫作“改火”,禁火期間人們只能吃生食,因此而得名為寒食節。
根據《後漢書》記載,漢朝時期的寒食節名叫禁菸節,朝廷規定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傍晚時分,皇宮中則點燃燭火,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但這種吃生食的習俗確實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到了唐代,寒食節由之前的長則一個月變成了固定的三天,稱之為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到宋元時期,清明節就徹底取代了寒食節。
清明節的定型清明節不僅傳承了寒食節的習俗,還傳承了上巳節的一些郊遊習俗。而上巳節也幾乎在宋代就被清明節所取代,因此在宋元時期就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以寒食節的禁火、冷食與上巳節郊遊為主要習俗的節日內容,這基本標誌著清明節文化習俗的定型。
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涵蓋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隨著各地方的地域文化差異與習俗,更是隨著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清明節又不斷的吸收著不同的節日內容,比如植樹與插柳,但終究離不開兩個主題,那就是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
-
4 # 桃媽之寶媽要加油
我自己家是湖北的,老公家是海門的,我們這兩邊上墳都燒紙錢的,海門這邊更注重祭祖,一年好像有4次祭祖。
對了,明天清明,大家也該注意一下:孕婦不適合掃墓;不能在墓地拍照;禁忌穿大紅大紫去掃墓;外人不要參與他人掃墓;墳頭長草必須清掃乾淨;禁忌嬉笑,非議先人;還有上墳時間最好是上午9點到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最好不要掃墓。我知道的就這些,歡迎大家補充,說說你們那的風俗。
-
5 # 飛魚勸學
誰說清明掃墓不能燒紙?
有詩為證: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高翥《清明日對酒》
回覆列表
可能是十里不同俗的緣故吧,我們這裡沒有題主說的規矩,逢上墳是必燒紙的。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現在清明節也是法定節假日了,很多人都會選擇清明節上墳,祭祀先人。而上墳的時候,燒紙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那麼,上墳一定要燒紙,是什麼原因呢?人們認為,地下也如人間一般,同樣需要錢,上墳時燒紙就如同給先人送錢一樣。但地下的先人究竟能否收到這些錢,大家都心知肚明。
上墳燒紙,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唐朝時開始盛行,一直延續到今天。可以說,上墳燒紙是我們祭祀的傳統儀式,雖然說現在提倡文明祭祀,但要燒紙好像也沒說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