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東骨科專家團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緩解病人膝關節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但僅僅透過手術而不進行術後康復訓練,則往往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術後的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透過手術後腿部各個肌肉的訓練最終達到手術的最佳效果。那麼術後鍛鍊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 康復室鍛鍊

    患者應儘可能早的在康復室鍛鍊,初期可能患者會感到不適,但堅持鍛鍊的話,會加快患者的康復並減少術後的疼痛及腫脹。

    2、 踝部上下活動

    在收緊小腿肌肉時應有節奏地上下襬動腳,使腳踝處在活動狀態,每次持續2、3分鐘,每小時做2到3組,透過此鍛鍊,踝部及下肢腫脹可明顯減弱。

    3、 腿平伸上抬

    繃緊大腿肌肉並將腿伸直上抬超過5釐米,堅持10秒,再緩慢放下,重複上述動作至腿疲勞,可有效恢復大腿力量。

    4、 膝關節伸直

    在腳踝下墊卷好的衣物或毛巾,使腳踝不能貼到床面,嘗試繃緊大腿伸直膝關節使膝關節完全伸直並貼到床面,堅持10秒鐘,知道腿疲勞。

    5、 股四頭肌伸直

    緊繃大腿肌肉並嘗試把腿伸直持續5至10秒,每次兩分鐘,重複不超過10次,重複間休息1分鐘。

    6、 臥床屈膝

    腳底貼床面滑動,儘可能的屈膝,在最大屈膝位置堅持5至10秒,再伸直,重複至腿部疲勞。

    7、 坐姿支撐屈膝

    患者坐在椅子或床上使大腿有支撐,一條腿在地面支撐,另一條腿儘可能地屈膝,並在最大屈膝位置堅持5至10秒鐘,重複至腿部疲勞

    8、 坐姿非支撐屈膝

    患者坐在椅子或床上使大腿有支撐,一條腿在地面支撐,另一條腿儘可能地屈膝,在腳即將貼地面的時候上身前傾堅持5至10秒鐘,再將腿完全伸直,重複至腿部疲勞。

    下地訓練則需聽從醫生指導,在訓練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也不要過度疲勞或害怕疼痛,若出現劇烈疼痛應及時停止運動並前往醫院。

  • 2 # 中老年保健雜誌

    膝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康復?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終末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手段,也是一種終極治療方法。除了關節置換手術本身,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手術的最終效果。膝關節置換術後如果鍛鍊效果不佳,往往會導致患者對手術效果不滿意,甚至影響到周圍同病患者的治療選擇。結合國內外一些大型醫療中心和本單位的經驗,我們制訂了一套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流程,希望對病友有所幫助。

    我們把膝關節置換術後康復鍛鍊分為3個時間段,分別為術後早期(術後2周內)、術後中期(術後第3周至6周)、術後晚期(術後第7周至12周)。術後康復主要圍繞著肌力訓練、活動度訓練、體位轉移訓練、步態訓練等進行。

    需要著重強調的是,沒有一個完美的康復計劃適用於所有人,應該針對每個個體制訂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並根據每天的恢復情況對康復計劃進行調整。切不可為了追求康復目標盲目加大訓練強度,那樣反而容易造成人為的損傷。

    第一階段:術後早期

    手術當天~術後第1天(手術當天為第0天)

    本階段康復目標:麻醉恢復後,在充分鎮痛的前提下儘早活動患肢,進行下肢肌力恢復訓練,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股四頭肌靜力等長收縮運動:仰臥位膝關節伸展位,有意識地用股四頭肌向近心端牽拉髕骨同時膕窩向下壓床面,努力讓膝關節伸直。可透過大腿肌腹是否隆起或變硬來判斷有無肌收縮。開始時緩慢收縮,收縮完全後用盡全力,保持3~5秒,然後放鬆。5~10次為1組,每小時練習1~2組。

    2.踝泵運動:用力、緩慢、全範圍地屈伸踝關節,透過上下勾腳來牽拉小腿前後的肌肉。雙腳向上勾到不能勾為止,停留3~5秒,再向下勾到底,堅持3~5秒,週期性練習2~3分鐘,每小時練習1~2次。

    3.區域性冰敷:間斷性冰敷治療,可以用冰袋或者專業冰桶進行區域性冰敷治療,每次持續20~30分鐘。注意不要讓冰袋或冰桶直接接觸面板,以免凍傷。區域性冰敷應自始至終貫穿康復期,尤其在關節活動鍛鍊之後進行冰敷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觀察足趾上下運動是否自如,色澤有無改變,有無明顯腫脹。一旦出現足趾不能活動、麻木或者肢體腫痛加重,應及時通知醫務人員。

    術後第2天~術後第14天

    本階段康復目標:傷口此時已經拔除引流裝置或者拆除了外部包紮棉墊,進行過傷口換藥處理。應儘早進行膝關節的活動範圍鍛鍊(本階段內至少膝關節屈曲大於90°);減少傷口併發症,促進傷口癒合;繼續恢復下肢肌肉力量;可以利用助行器站立和短距離負重行走。

    股四頭肌靜力等長收縮運動和踝泵運動繼續同上,應該逐漸增加頻次和運動量,堅持練習,直至感到疲倦。另外開始增加一些改善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1.仰臥位的直腿抬高運動:仰臥位膝關節伸展位,首先患側踝關節背伸,然後整個下肢有意識地向膝部用力,同時直腿抬高離床面15~20釐米(或直腿抬高與床面夾角30°左右),在空中保持5秒,落下後充分放鬆2~3秒。反覆練習直至感到肌肉疲倦。注意事項:術後前幾天可能不能完成這項動作,但要堅持反覆嘗試。

    2.膝關節伸直練習:做一個毛巾卷或者用枕頭墊在足跟後方,使得患肢離開床面,先使腿部肌肉完全放鬆,膝關節自然伸直,保持15~20分鐘。若伸直效果不明顯,繃緊大腿部肌肉,膕窩部位向下壓來儘量伸直膝關節,持續5~10秒後放松,直至疲勞。倘若仍不能伸直,可以在膝關節上方放置一個沙袋(2~3公斤)或者他人輔助向下壓腿。注意事項:向下壓腿時力度應均勻、平穩,切忌用力過猛或者快速發力,以免造成人為損傷或者使膝關節疼痛加重。

    3.膝關節屈曲練習(俗稱“打彎”),可以進行多套動作的練習。

    仰臥位抱腿屈膝法:仰臥位,雙手十指交叉抱住大腿中三分之一段,最大程度屈曲髖關節,使大腿貼近腹壁並維持住,向下繃緊腳尖,用力彎曲膝關節,達到最大忍受限度後維持5秒,再緩慢伸直膝關節,休息5秒後重復。

    主動有支撐屈膝法:仰臥位,將腳沿著床面緩慢滑向臀部,膝關節儘可能屈曲到最大角度,保持5~10秒,然後緩慢伸直;坐於床邊或者椅子上,大腿有支撐,健側足放在患側足跟後方進行支撐,緩慢屈膝,重複上述動作即可。每次3~5分鐘,每天2~3次。

    主動輔助屈膝鍛鍊:半坐於床上,後背靠住床頭或者枕頭,用毛巾或者一根沒有彈性的寬布帶輔助,可以將毛巾或者布帶纏繞到足踝處,緩慢握住兩端向臀部牽拉,使得足跟沿床面緩慢向臀部靠近,拉到有疼痛的角度保持住,疼痛緩解後再進一步彎腿,直至達到最大限度,保持5~10秒後緩慢伸直。注意事項:牽拉時用力均勻、緩慢,腿部肌肉充分放鬆,伸直時應緩慢伸直,避免動作過猛增加疼痛感。這個階段應該以患者主動鍛鍊為主,避免施加外在壓力,否則會增加患者的恐懼、抵抗及肌肉反射性的拮抗,影響康復效果。

    4.站立及負重鍛鍊:術後當日或者第1天即可下地站立(一般在拔除引流管後,如果沒有使用引流管則視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扶助行器於床邊站立,由家屬或者護理人員站在身後保護和糾正站姿。保持膝關節繃直,雙肩及骨盆對稱,避免身體傾斜。扶助行器時保持雙腳和雙肩同寬,可以緩慢向左或者向右移動身體重心,使兩條腿分別能夠部分負重,然後雙腳可以前後開立,緩慢向前或者向後移動身體重心,使得兩條腿分別負重。注意事項:站立過程中應保持膝關節儘量繃住勁伸直,避免膝關節突然打軟。

    5.行走練習:調整助行器或者柺杖到合適的高度(一般雙手握住扶手時肘關節屈曲30°左右),先向前移動助行器或者柺杖,然後將手術側肢體向前移動並保持膝關節伸直,這樣可以使足跟先著地,腳掌後落地,然後健側腿跟上,然後重複上面動作。注意事項:儘可能有節奏平緩地向前小步行走,切莫著急,逐漸增加患肢的負重、行走距離和時間。

    第二階段:術後中期

    此階段康復目標: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應該達到或超過術前的活動範圍,膝關節活動範圍應該儘量達到伸直0°,屈曲度達到120°(需要由患者自身情況和假體本身設計角度決定)或更好。患肢負重逐漸能夠與健側接近,步態接近正常,可以藉助單手杖或者柺棍進行短距離行走。如患者傷口癒合良好可以增加水中運動(最好專業人員看護指導)。

    除了堅持前期鍛鍊方式外,增加一些阻力或者負荷練習。

    1. 弓步練習:兩側腿前後分開,交替弓步壓膝,腳掌不離地,後腿伸直,每天3組,每組10次。

    2. 固定腳踏車練習:首先調整好座椅高度,讓腳掌踩在腳踏上時膝關節差不多伸直,膝關節最大彎曲角度最好不要超過90°。從零負荷及10~15分鐘/次開始,逐漸增加腳踏車阻力和鍛鍊時間,使得關節活動更加自如。

    3. 單手杖的使用:當患側肢體能夠負重超過對側腿負重的大約70%時,可以換用單側輔助行走器械。單手杖應放在健側手上,與患側腿同時向前移動,然後再向前邁健側腿。

    4. 上下樓梯鍛鍊:使用或者不用助行器時,首先應保證肢體平衡及雙柺支撐體重。上樓梯時先健側肢體,然後健肢支撐助行器及患肢同時跟上;下樓梯時先下患側肢體。原則是保證健側肢體在上一級臺階(即“好腿先上,壞腿先下”)。

    5. 抗阻直腿抬高:待到能很輕鬆地完成直腿抬高時開始踝部掛重物練習(在家訓練時可用米或沙袋做0.5公斤的袋子數個),起始用0.5公斤,以後每次以0.5公斤遞增,最大加重至4.0公斤。

    第三階段:術後晚期

    此階段康復目標:不需要助行裝備,步態恢復正常,患者可以在扶或者不扶欄杆的情況下連續上下數級臺階。患者能夠自如完成坐下及站立的姿勢變換。透過這個階段鞏固鍛鍊,患者基本恢復正常生活。

    繼續堅持前面的鍛鍊動作,根據自身情況逐漸進行運動量和負荷的增加,一般以當天或第二天不增加顯著疼痛為限,此時逐漸脫離助行裝置,恢復正常步態。此外還有一些增加的活動鍛鍊。

    1.坐下-起立練習:屈膝坐位起立,做站起坐下的練習,儘量勿用手扶膝關節作支撐,每天3~4組,每組30次。

    2.下蹲-起立練習:坐位起立無困難時開始做蹲起訓練,開始時可以用手扶膝蓋或者欄杆作為支撐,之後逐漸取消支撐,每天2~3組,循序漸進。

    運動注意事項: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已是一項成熟的手術,人工假體的工藝也日益成熟,膝關節置換術的20年生存率能夠達到90%以上,但這並不表明可以術後隨意運動,那些劇烈跑、跳、投擲、攀登及負重等運動會增加聚乙烯墊片磨損,影響膝關節假體使用壽命,應該儘量避免;而正常散步、游泳、騎腳踏車、打太極拳、舒緩的舞蹈、慢跑等運動可以正常進行。但應告誡患者術後前三個月每次下床活動時間儘量別超過30分鐘,活動後應抬高患肢(可以用枕頭或者被子墊在膝關節和小腿下方,使其高於心臟平面)。加強肌肉力量鍛鍊,預防肢體腫脹,如果腫脹持續加重或者難以緩解,應及時就診。這個階段脫離助行裝置後仍會有步態不穩及膝關節打軟現象出現,應注意防跌倒,一旦跌倒後出現膝關節腫痛、區域性畸形或者伸膝無力等表現,應及時就診行X線檢查,除外假體周圍骨折發生。

    總之,膝關節置換術後有效、正確的康復訓練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透過系統快速的功能鍛鍊能夠明顯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減少肢體腫脹、增強下肢肌肉力量、預防關節僵硬,促進患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術後康復鍛鍊方法多種多樣,在掌握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制訂個體化方案,在“無痛”的前提下,讓患者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切忌半途而廢。若出院後未進行良好的後續康復鍛鍊,患者可能因疼痛及肢體腫脹出現功能丟失,因此患者出院後定期門診複查極為關鍵,可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糾正。康復鍛鍊是一個長期和循序漸進的過程,上述的階段劃分並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所有的專案都必須做到,每個人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或根據醫生的建議做適當調整。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 3 # 南方健康

    (1)術後膝關節區域性間斷冷敷,3d後區域性熱敷,可以減輕術後傷口的疼痛、腫脹、滲出,促進下肢肌間靜脈迴流。

    (2)術後在患者疼痛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下,可指導做早期的膝關節屈伸運動及踝泵運動,每小時20次,直至引流管拔出。

    (3)引流管拔出後,CMP被動練習,角度從30°開始,根據患者可耐性程度,適當調整。(4)術後採用平臥位休息,抬高患側肢體,可在踝關節或小腿下方墊枕,有利於促進下肢靜脈迴流,消除腫脹,防止術後膝關節缺少活動導致肌肉屈曲攣縮。

    (5)術後下肢肌肉按摩,每1.5h按摩15min以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緩解肌肉疲勞。

    (6)營養支援,TKA物件大多屬於老年性,可能術後產生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必要時指導患者食用熱量高、高蛋白、富含微量元素、膠原蛋白等容易吸收的食物,術後營養的攝入,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身體情況,還可以提高血液中的血漿蛋白,減少術後滲出,促進關節腫脹的消退。

    (7)康復踏車配合脈衝磁療,透過運動與生物電磁療法結合促進血液迴圈。

    (8)環境及情志護理,為MCVT患者恢復提供一個良好的人體機能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吒之魔童降世》真是一部毫無缺點的國產動畫嗎?如果不是,槽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