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哥侃遊戲
-
2 # 不正經鳩摩智
德俄成不了盟友,是歐洲大陸格局的使然,這就是歐洲大陸的均衡規則。
還記得苦逼的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嗎?就是在歐洲大陸太突出太強壯,打破了大陸平衡,才惹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聯盟來錘。德國跟昔日的法蘭西的境遇是差不多的,因為自己的實力變化收穫了周邊人複雜的目光。
一戰前的德國,如日中天,如龐然大物,已經到了得一群人才能摁得住的地步。它謀求著與自己國力相符的勢力範圍,這就不可避免的侵犯了他國利益,其中就有沙俄。
沙俄在面對這個從普魯士脫胎出來的德國,情感也是複雜的,普魯士過去就是個弟弟,兩國呢雖然友好過,但現在居然實力把自己甩在了後面,很難讓自己不嫉妒。而且,沙俄很明白,歐洲大陸出來一個巨強意味著什麼,別忘了,當年的巨強法蘭西是怎麼把腳伸向自己的,很難保德國收拾完西歐就不會像拿破崙那樣對自己動手,難道傻到讓自己再燒一次莫斯科啊?
所以沙俄也必須學會玩均衡,而不是幹盟好德國這種與虎謀皮的事。
這種盟友變化的事,就跟我們宋金遼蒙時期宋朝的外交很像,宋朝時而聯金攻遼,時而聯蒙滅金,都是形勢的應變。
因此,德國和沙俄能不能成盟友,真的不是德國能決定的,這就是一個國家強大以後得揹負的沉重。
有些東西,看起來像是德國整騷操作丟了盟友,其實,是因為你旁邊的人不是傻子,俄國佬也是雙頭鷹,在玩大陸均衡,外交上玩的是務實主義。
德國其實後來沒有放棄同沙俄聯盟的努力,就以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秘密簽訂的《比約克條約》可以看出,威廉二世為了讓雙方聯盟也是操碎了心。但是,此時的俄國,坐在英法與德國之間,以左右搖擺的姿態當籌碼,當英法給出更大的利益的時候,沙俄自然倒向了英法,(沙俄太過於依賴英法的金融市場了,這個時候還指望著兩國貸款度日呢),導致這個條約,成了一紙空文。
俄德,終究不過是被各自國家利益綁向了對立。
沒辦法,這個世界就是,弱了被眾人欺,強大了又被眾人圍毆。
德意志:我太難了!
-
3 # Crazy歷史
德華人和俄華人確實有一段親密無間的蜜月期,但是,這段蜜月期卻隨著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之間圍繞著巴爾幹地區的鬥爭,最終化為泡影,甚至發展到了敵對的局面。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俾斯麥透過一系列的戰爭,終於使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之後,俾斯麥便開始思考如何奠定Continental第一強國的地位。
其時,法國是德國的強勁對手,無論各種指標進行對比,法德都是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陣容,所以,俾斯麥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拉攏各個國家,對法國實行孤立政策。
於是,1872年的時候,德意志、俄國、還有奧地利皇帝坐在了一起,共同簽署了所謂的三皇協定,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建立後,德俄進入了蜜月期。
尼古拉一世甚至和威廉一世建立了親密無間的私人關係。
然而,事態的發展卻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當時為歐洲大陸所為之痛恨的社會主義運動尚不足為慮,從巴爾幹地區泛起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則暗示著歐洲大陸將迎來更大的風暴。
作為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又有著東正教的歷史傳統,尼古拉一世認為沙俄有責任領導東南歐斯拉夫人的獨立運動。而這就讓東南歐當時實際的控制人奧匈帝國十分憤怒。其實很容易理解奧匈的憤怒,本來在奧匈帝國內就有著很多斯拉夫人,現在因為民族主義的抬頭,各地獨立勢力鬧的正歡,奧匈皇帝焦頭爛額之際,沙俄又來橫插一槓。
當然,沙俄橫插一槓也有著歷史的原因。曾經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時期,就和奧斯曼互看不服,怒懟過幾次,不過都是以沙俄的勝利而告終。現在巴爾幹地區火熱的形式,讓沙俄看到了插手的最好時機。其暗中支援塞爾維亞和黑山對奧斯曼土耳其宣戰。
結果,奧斯曼土耳其竟然大獲全勝,這樣本想著火中取栗的沙俄很沒面子,在國內的壓力下,沙俄開始光明正大的干涉。擔心沙俄干涉會影響自己國內的斯拉夫人暴動,奧匈就堅決反對沙俄的干涉行為。
就這樣沙俄點燃了巴爾幹火藥桶。而德意志作為當時的歐洲調停者面目出現在兩國面前。但是,因為和奧匈帝國的淵源,以及顧忌奧匈比沙俄更加強大的實力,威廉一世也顧不上和尼古拉一世親密的私人關係了,採取了偏袒奧匈的政策。
本來對德國寄予厚望的俄華人發現自己被套路了以後大為震怒,沙俄認為遭到了德國的背棄。同年三皇同盟宣告瓦解,而沙俄則迅速和法國去的聯絡,結成同盟。就這樣,德國和沙俄的關係徹底破裂,甚至進入了相互敵對的狀態當中。
-
4 # 爬到井口看天下
首先我們要先看清一站前夕德國這個國家的戰略困境,因為它處於整個歐洲的中半部分,所以它的戰略非常的艱苦。西邊是法國,是世仇,因為1871年你把人家打敗了,然後你又把人家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塊領土給割讓了,法華人一憋著這個復仇,所以這是一個敵人。右邊是一個龐然大物俄羅斯,俄羅斯這個國家雖然不發達,但是它的人口,它的土地,它的規模,導致它的戰爭潛力幾乎是無窮無盡的。北邊是強大的英國,由於英國曆來的“大陸均勢”政策,所以面對可能成為歐洲唯一強權的德國,英國不可能與他結盟。旁邊是一個同文同種但又麻煩不斷的奧匈帝國。
這就是一戰前夕德國面臨的局勢,所以剛開始的首相俾斯麥就很聰明,對歐洲各國是有打有拉,是一種充滿彈性,不認死理的外交邏輯,甚至在德國、奧匈帝國、俄國之間成立一個三皇同盟。極大的緩和了德國的外交困境。
但是俾斯麥執政20年之後,在1890年他服侍了一輩子的威廉一世國王死了,威廉一世國王的兒子登基沒幾天也死了,然後威廉的孫子威廉二世上臺。
這個年輕人眼裡就容不得這個老頭,他覺得你這個老頭幹嘛啊,天天在歐洲大國之間鬼鬼祟祟的搞一些陰謀詭計,德國多強大啊,我們不是按照你在執政府的時候,搞什麼大陸政策,我們要追求所謂的歐洲政策之外的世界的政策,我們德國要稱霸啊,我們也需要Sunny下的地盤啊,憑什麼全世界的殖民地都被英國兩國分一分,我們也要來一點!
在他眼裡俾斯麥這個老頭就越來越礙眼,所以在1890年俾斯麥不得不卸任,他在自己的莊園裡也度過了最後的八年,非常落寞的八年。
威廉二世上臺後決定一定要把俾斯麥模糊的那些東西,清晰化出來。就像毛主席當年寫的一篇文章,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事兒得弄清楚啊,你跟俄國,你說到底是朋友呢還是敵人呢?
你跟我們的小兄弟奧匈帝國經常搞摩擦,然後跟法國也眉來眼去,你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呢?所以到後來,德華人就決定,不去續約三皇同盟,那麼導致了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就是,逼的俄華人,因為俄華人一下子變得特別孤立啊,所以他必須跟別人結盟,跟誰?就是歐洲大陸上另一個被孤立的大國法國結盟,於是德國徹底淪入了兩面作戰的一種戰略環境。
第二條,誰是我們的朋友他不是清楚嗎?好,奧匈帝國是你的朋友,所以與奧匈帝國同盟。
由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與俄國有著強烈的利益衝突,不斷產生摩擦,俄國又與德國的世仇法國結了盟,所以德國與俄國之間就變得完全不可能結盟了。
德國徹底淪入兩面作戰的困境,而為什麼德國一定要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他這個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但這是另一個故事。
所以說,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個人,難道非要把周圍的人、事搞得那麼關係清楚嗎?一定要敵我分明嗎?
黑與白之間還是應該有個“灰色”。 -
5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德國和沙俄兩家的和諧關係其實一直相當脆弱。威廉二世把俾斯麥給幹掉後,兩者的衝突就難以避免了。
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其前身和核心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位於歐洲中部,正所謂四徵之地。其與東部的俄羅斯,西部的法國,可以說從地緣上都是天然敵對。因為無論東西哪個大帝國要崛起擴張,都會與中部的普魯士形成衝突;而普魯士如果自己要崛起,更是可能威脅到東西兩處強鄰。基本上,只有當來自一個方向的敵人過去強大時,普魯士才可能與另一邊的強國結盟。
這裡不談普魯士和西邊法國的關係,單說普魯士和東邊俄羅斯兩者,歷史上的矛盾就是不小的。
普魯士原本的建立,就是德意志人征服斯拉夫民族的結果。
在18世紀的兩場歐洲大戰中,普魯士依靠腓特烈大王的軍事才能,正式崛起成為歐洲五強之一。這兩次戰爭中,普魯士與沙皇俄國始終敵對。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是普魯士+法國對抗奧地利+英國+俄羅斯,七年戰爭中則是普魯士+英國對抗法國+奧地利+俄羅斯。雖然此後普魯士和俄國三次瓜分了波蘭,但那只是分贓而已。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普魯士和俄羅斯共同加入反法同盟,暫時站在同一戰線上。
打垮拿破崙後,俄羅斯和普魯士一度勾結,此後又建立由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組成的“神聖同盟”共同維護歐洲的舊秩序,但這種同盟是因為俄羅斯本身實力遠遠凌駕於普奧兩國之上,形成的一主二從的結構。等到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普奧的實力提升,兩國與俄羅斯的矛盾就起來了。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對俄宣戰,而普魯士和奧地利暗中都站在了英法一邊,神聖同盟名存實亡。
到了19世紀晚期,普魯士打敗奧地利和法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Continental第一強國。這時候如何處理各方關係就非常微妙了,一不小心就會遭到四面圍毆。所以德國宰相俾斯麥絞盡腦汁,拿出“八面逢源”的手段來,儘可能在歐洲建立一種均勢,讓德國和儘量多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然後集中防範西邊的宿敵法國。
所以,俾斯麥一面拉攏俄國,一方面對奧匈帝國伸出手來,結成了“三皇同盟”。當然,三皇同盟內部也有矛盾。俄國和奧匈帝國為了爭奪巴爾幹就勾心鬥角。這種情況下,俾斯麥一面支援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山,拉住這個曾經的德意志大哥;另一方面,對怒氣沖天的俄國儘量籠絡,哪怕哥們做不成,至少別做仇人。
逐漸強大的德國,在全球擴張上與英國有了矛盾。俾斯麥利用英國與法國、俄國更早存在的矛盾,儘量和英國保持良好關係。俾斯麥還鼓勵法國在非洲擴張。這樣一方面分散法國在歐洲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讓法國和英國、義大利為爭奪非洲產生了矛盾,俾斯麥趁機把義大利拉到德國這邊。
但是到了1883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皇太子腓特烈三世繼位僅3個月也死於喉癌。接下來登基的皇帝是腓特烈的兒子,威廉一世的孫子——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年輕氣盛,充滿了野心和豪情壯志。他罷免了俾斯麥,企圖憑藉德國的強大實力直接搶蛋糕。
在巴爾幹問題上,威廉二世秉持“大日耳曼主義”,支援同為日耳曼人的奧匈帝國擴張勢力,這就得罪了俄國。在過去,俾斯麥竭力走一條鋼絲,安撫俄國,避免徹底翻臉。如今威廉二世可不管這麼多。咱要奪取世界霸權,誰耐煩看你老毛子的臉色?
本來,俾斯麥在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密約“再保險條約”,約定兩國之間任何一國與第三國發生戰爭,另一國將保持“善意的中立”。俾斯麥藉此密約防止法俄結盟夾擊德國。然而1890年密約到期後,威廉二世竟然拒絕續約。他的想法是保留支援奧匈對付俄國的權力,然而這一結果直接推動了法俄結盟。
(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
1908年威廉二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大放厥詞,首先說德國和英國並不友好,又說是俄國和法國煽動德國對抗英國的。至於說到德國擴張海軍,他回答說,這不是對付英國,是對付日本的。這樣一來,威廉二世一番話把英、法、俄、日四國都得罪光了。
透過威廉二世不懈的“努力”,原本矛盾重重的英國、法國、俄國開始越走越近,最終在1907年結成了“三國協約”。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在歐洲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
由上可知,日益崛起的德國,本來就與俄國構成了潛在利益衝突;德國支援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更是直接動了沙皇俄國的乳酪。過去俾斯麥費盡心力維持一種勉強的平衡,卻被威廉二世給拆散了。那麼到20世紀初,兩國也就不可避免走向戰爭了。
最終,在殘酷的一戰絞肉機中,兩大帝國都流盡了鮮血,最終在革命中崩潰。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一個客死他鄉,另一個更是全家遭到處決。
回覆列表
俄國和德國關係交惡主要巴爾幹問題 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隨著日俄戰爭的慘敗,俄國海軍名存實亡,黃俄羅斯計劃已經破產。此時俄羅斯把目光重新放到了巴爾幹地區,而當時的巴爾幹地區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敗控制權大部分已經落入了奧匈帝國的手中,剩下的也被視為口中肉盤中餐。俄羅斯想要插手巴爾幹地區事務必然和奧匈帝中國產生衝突,而當時德意志德國在巴爾幹問題是選擇了支援自己堅定的盟友奧匈帝國,也可以說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問題上綁架了德意志帝國。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塞爾維亞敢於和奧匈開戰就是因為身後有俄羅斯的支援,而一戰本質也是奧匈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英法德的加入名義上也是幫助各自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