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拳拳拳拳拳是魚

    首先您這個題目寫的就讓人無法回答,事實上,滿清進攻明朝,北韓是積極幫助明朝的,薩爾滸之戰李朝甚至出兵相助明軍,而當明朝和滿清的形勢發生逆轉時,北韓李朝也忠於大明,皇太極憤怒於北韓的態度,曾經征討過北韓,北韓不敵,被迫送質子於滿清,後來李自成吳三桂兩個泥腿子讓滿清漁翁得利,奪取神器之後,北韓還是忠於南明,後滿清大半江山平定,為了改善和北韓關係,將質子送回北韓,也是為了控制北韓,忠於大明的兩班士大夫竟然不惜將質子毒死,信任的北韓國王甚至制定了一個反清復明的計劃,可惜限於北韓的火力也只是紙上談兵,後期南明覆滅,北韓的國策才趨於務實,明朝滅亡六十年時,北韓國王在王宮焚香禱告,祭奠的三位皇帝賜給北韓國號的明太祖、幫助北韓平定倭亂的明神宗、亡國之君明思宗!

  • 2 # 他是陳粑粑

    問題沒問明白,是指滿清進攻明朝前如何對待北韓還是指滿清進攻明朝入關以後如何對待北韓?姑且當是問滿清進攻明朝前吧。因為滿清進攻明朝時,北韓是滿清的屬國,並出兵幫助了滿清。滿清入關以後北韓李朝作為屬國存活了300多年,並得到了滿清軍事和經濟的大力支援。

    17世紀,滿清勢力在山海關外強勢躥起,他們佔據整個遼東和蒙古東部地區,北韓半島在其勢力範圍的南面。當時北韓的李氏政權是明朝的屬國和鐵桿粉絲,並且曾經數次配合明軍北上攻打滿清。清軍也曾經大規模入侵過南方,打得北韓一窮二白並臣服滿清政府,納供作為屬國,無力再為明朝側翼。

  • 3 # 慕藩怪談

    滿清在努爾哈赤時代,一直於明朝對抗,無暇顧及北韓。北韓身為大明的藩屬國和出於明朝抗倭援朝的再造之恩,每次明朝對後金的軍事行動,北韓都積極參與。這讓努爾哈赤深感憂慮,但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也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暫且隱忍。

    到皇太極繼位時,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多次大的戰役和明朝火器部隊的叛逃,再加上幾任遼東經略的胡亂指揮,明朝在與後金的對抗中的優勢喪失殆盡。皇太極開始騰出手來,策劃征討北韓。

    此時,大量遼東漢人逃到北韓,北韓都給予接納,激起後金貴族的不滿。皇太極也剛剛繼位,需要大的戰役,樹立威信,而此時的北韓真的是再好不過了。

    第一次征伐北韓 (北韓稱“丁卯胡亂”)

    公元1627年(大明天啟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派遣阿敏、鄭親王齊爾哈朗、嶽託率八萬大軍,征討北韓。一路上後金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 據北韓文獻《李朝實錄》中記載“八旗,鐵騎長驅,一日之內,可行八九息之程。”沒過多久,後金軍攻克平壤,北韓國王李倧帶著王公大臣和家眷逃至江華島。在後金的逼迫下,又經過近一個半月的談判,北韓與後金簽訂城下之盟。主要內容:

    一:後金與北韓結為兄弟之國,後金為兄,北韓為弟。

    二:納貢。

    三:通商互市。

    二次征討北韓(丙子胡亂)

    鑑於北韓並未完全遵循兄弟之國應做的事和北韓使臣在皇太極稱帝登基典禮上拒不下跪,使得皇太極惱羞成怒,決定再次征伐北韓。

    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以“北韓敗盟逆命”為由開始二次征伐北韓。皇太極親率十多萬大軍直逼北韓王城。清軍所向披靡,僅用十二天便打到北韓王城漢城。北韓國王故計重施,把家眷安置到江華島,自己逃往南漢山城固守待援。並與清軍談判,以此拖延時間,但是各路勤王之師均被清軍擊潰,再加上多爾袞已拿下江華島,且南漢山城糧草也不多,無奈北韓國王只能接受投降北韓仁祖於翌年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受降,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史稱“丁丑下城”,並再次簽訂城下之盟《丁丑條約》。

    主要內容:

    一:北韓與大清為君臣關係,並只能認大清為宗主國,斷絕與大明關係。

    二:把國王的長子和次子全部送到盛京(今瀋陽)

    三:納貢。

    至此,皇太極透過兩次對朝戰爭,滿清消除了後顧之憂,開始專心對抗大明。

  • 4 # 北洋水兵

    其實歷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北韓在給明朝提供僕從軍的時候經常出工不出力,但是給清朝提供僕從軍的時候卻又能發揮很大的用處。

    實際上,北韓光海君即為之後,對於明朝和滿洲奉行的是兩邊都不得罪的政策,雖然看著首鼠兩端,但是兩邊都打不過,所以只能奉行這種比較圓滑的政策,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也是小國對付大國一種務實的政策。但是這種務實外交讓深受儒家思維影響的北韓知識分子不滿,因此搞了個仁祖反正,推翻了光海君。但是北韓上下的明白人也都知道,誰也得罪不起,所以在奉明朝為宗主的大前提下儘量不介入明朝同滿洲的戰爭。

    所以,北韓對於明朝往往是消極應對,這樣對於明朝宗主的孝心面子盡到了,出工不出力也不得罪滿洲。薩爾滸大戰的時候北韓僕從軍就是出工不出力,一看抵擋不住滿洲大軍直接投降,北韓方面還向滿洲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努爾哈齊也立即投桃報李,釋放了姜立弘等被俘將領。而且,仁祖反正以後對於蝸居北韓的東江游擊隊北韓也試圖將其禮送出境。皇太極登基之後,立即對北韓展開了攻擊,因為皇太極必須要穩住後方,再者皇太極也需要解決國內的糧食危機,所以北韓就成了繼明朝之後得另一個小受。所以,在達成了邊境貿易得協定之後,這場攻擊也就告一段落。

    效果也很明顯,滿洲人在之後對明朝的攻擊之中,北韓一直很老實,反正就是明朝千呼萬喚也不出來,所以雙方之間也一直在維持一個比較微弱的平衡。但是,在皇太極登基之後這個平衡被打破,因為這個平衡的前提就是北韓奉明朝為宗主,但是皇太極稱帝就代表要取代明朝,那麼北韓就要切斷和明朝的宗主關係,奉清朝為宗主,這是北韓不能接受的。所以,皇太極就展開了第二次對北韓的征伐。北韓國王被迫躲進南漢山城裡,而且嚇得不敢出來,不過北韓國基本上被清軍禍害慘了,大量的民眾被擄走為奴,漂亮姑娘也被清軍貴族將領抓去當小妾。而且,清軍還從北韓蒐羅了大量的糧食,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

    最後,在清軍消滅了北韓援軍並架起大炮猛轟南漢山城之後,北韓就只能投降,改奉清朝為宗主,也就是又認了一個新的乾爹,還向乾爹繳納了大量的貢賦。心裡不服氣,身體很誠實

    之後北韓就心安理得的給清朝當了孝子,在清朝對明朝的戰爭中,北韓就為清朝提供了僕從軍。清朝由於不相信窩囊兒子的戰鬥力,所以一般只要求北韓提供火槍兵。因為滿洲人早就瞭解火器的威力,所以對火器有著很濃厚的興趣,在努爾哈齊時期就把繳獲的明軍火器分發給精銳的擺牙喇兵,皇太極時期就建立了成建制的炮兵部隊。北韓軍隊雖然戰五渣,但是在倭亂之後就大規模裝備了日本火繩槍,所以清朝只要求北韓提供火槍兵。而且,後來在雅克薩之戰前清軍同俄國的歷次武裝衝突中,也沒少徵調北韓火槍兵當僕從軍。

    當然,這時候也由不得北韓人出工不出力,因為清朝更為強勢,北韓人敢出工不出力有北韓國好看。同時由於清軍戰鬥力更強,基本上是壓著明軍打,北韓人也能跟著打順風仗,何樂而不為。

    而之後清朝也投桃報李,原先清朝給北韓定了高額的貢賦,到了後來就給簡化了,並多次減免北韓國繳納的貢品、歲幣。因為清朝入關之後為了彰顯天朝上國的身份,就開始減免對北韓的剝削,到最後也就是意思一下罷了,只要能維持宗藩關係就可以。

    全文完

  • 5 # 論史

    此題還是有一點小瑕疵的,其實在丙子之役(皇太極第二次發動對北韓的征服戰爭)後,儘管北韓屈服於清朝,並且助兵助糧,但是這態度實在算不上積極,最多隻能是消極應付,這敷衍的態度有時候會氣的皇太極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裝個翅膀直飛漢城痛扁北韓國王李倧。

    皇太極第二次徵北韓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軍集結12萬大軍,浩浩蕩蕩的跨過鴨綠江。從軍隊規模來看,很顯然皇太極感覺第一次徵北韓給北韓國王的教訓不夠深刻,這次決心一口氣擺平北韓,使之絕對屈服於清朝。戰鬥過程基本上就是北韓倒地挨宰,清軍勢如破竹,將北韓國王包圍於南漢山城,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北韓國王李倧於崇德二年一月三十日率昭顯世子和文武百官等出城西門,至漢江東岸的三田渡對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率三公六卿行三拜九叩頭之禮於平地”,獻明朝所頒之印綬,築壇盟誓投降,簽訂了屈辱的《三田渡盟約》,主要條款有去明之年號,奉清之正朔;選派質子;助兵助糧攻明;納貢等項,至此清、朝之間建立了宗藩關係。

    在皇太極眼裡看來,此番出兵那肯定是達到預計的效果了。首先就讓北韓國感受到了八旗軍的“無敵兵威”。其次,還簽訂了正式條約,並且北韓世子為質,可以作為脅迫北韓履行盟約的籌碼。在簽訂盟約之後,為了檢驗北韓對新宗主的忠誠度,根據盟約中“朕若徵明國,降詔遣使,調爾步騎舟師,或數萬,或刻期會處,數目限期,不得有誤”一款,令北韓助戰船50艘征伐皮島。

    《清太宗實錄·卷三十四》:又命貝子碩託、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率每牛錄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軍,升紅衣炮十六位,並北韓戰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島。

    此次北韓助兵迫於清軍兵威,還是非常積極的,尤其是北韓方面的主帥林慶業提供的情報極有價值,讓清軍得以突破明軍的防線攻陷皮島,此役北韓方立下了大功。

    《丙子錄》:慶業曰:“島之一面阻山,山下海水想通,島人不裝置於此,若乘夜舉船窬山,潛渡以入,則可以陷之。”賊大善其計,一如林言,終以此謀陷島。

    皮島攻克之後,皇太極設宴款待隨徵北韓將士,給首功林慶業大量的財物以示表彰,“慶業以攻島之功,多受賊賞,至受賊爵”。

    《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五》:賞北韓國總兵林慶業綵緞、貂裘、鞍馬、銀兩,以其從徵皮島有功也。

    從以上動作來看,皇太極對北韓的合作極其滿意,畢竟投名狀都交了,怎麼看你和我當然就是捆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了。可是,接下去的事態,絕對會讓皇太極心裡拔涼拔涼的,史載:太宗有云:“北韓人真會玩,朕還是太年輕了。”(開個玩笑)

    對北韓方面來說,200餘年來一直以“至誠事大”的態度侍奉明朝,這回由於武力值不足的原因不得已從“奉明”轉向了“事清”,且明之於北韓有存亡繼絕之恩,成為清王朝的臣屬,北韓君臣從心理上實在是難以接受,仍然對明懷有深厚的情感,因而儘管與清朝簽訂了君臣盟約,可是私下裡仍然開動腦筋抵制與清朝建立的宗藩關係。

    而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軍事上百般敷衍,消極怠戰。如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極第六次破塞功明,命北韓助兵5000。然而北韓不肯履行義務,以《瀋陽狀啟》觀之,清朝從七月初開始催促北韓助兵,直到九月,師期已過,北韓軍隊還未全部到齊,清廷大為惱怒,北韓所派軍隊悉數發還,皇太極派使者英俄爾岱、馬福塔交涉此次援兵失期之事,對北韓進行指責。

    《瀋陽狀啟》:北韓軍兵至今不來。往在戊午年,明朝所徵,則鑿山通谷,不分晝夜,及期赴戰,廝殺我人;今番所徵,則百般稱煩,至今不送。存亡繼絕之恩則有大於明朝,而命令則慢侮不行,不亦怪甚乎?軍既失師期,此後則雖來,更無可用之處。故馬伕大明日出去鳳凰城,入來軍兵盡為驅逐還送。此意世子知之!”

    而在崇德五年,清軍兵圍錦州,命北韓率兵5000,船115艘,載米10000包支援清軍,途中竟遭風浪,又遇明軍,三船飄沒於明境,此事讓皇太極大生疑惑,懷疑北韓與明暗通訊息(此事在松錦會戰後得到洪承疇的證實,確有此事)。

    《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二》:託言三舟飄入明境,暗通訊息。及見明之兵船,不即迎敵,乃諉於過載,退避不前,豈非私與明人通謀而然耶?

    迨至崇德五年十月,皇太極對北韓的敷衍態度忍無可忍,歷數北韓國王十大罪狀,表示北韓國王“種種罪狀,難以悉數”。

    甚至就連派往錦州前線的北韓軍隊也是質量不精,所派之1500人之中,只有200人習炮者,其餘根本不堪作戰,“柳琳所領炮手中百名,則技藝頗精;又百名則之次;其餘則皆為生疏不精”。而這些炮手甚有不配合清軍作戰之事,比如北韓炮手李士龍由於放虛銃,被清將識破斬殺。

    《丙子錄》:星州居炮手李士龍囊配四十餘丸,虛放見覺,為胡將所殺。

    所以,北韓還談不上積極出兵幫助,基本上本著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延就拖延的心態替清朝做事。

    至於,皇太極對北韓的態度就是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首先,對北韓境內的反清勢力,那是肯定要肅清的,一經查獲,不是斬殺便是囚禁。就比如在崇德二年徵朝結束後,對極力主戰的北韓國臺諫官洪翼漢、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斬殺。再如崇德七年十月,由於洪承疇等人投降清朝,供出了北韓暗通明朝之事,皇太極憤怒不已,立刻遣人調查此事,將閣臣崔鳴吉,兵使林慶業兄弟三人皆拿至瀋陽拘押,其餘如吏部判書李名翰、禮部判書倪傑英、都察院參判霍傑等俱削職為民。

    其次,不斷安撫北韓,爭取認同。如清與北韓自結宗藩關係以來,雖然對北韓敷衍了事的態度極其憤怒,但仍不忘施恩於北韓,其意就在於透過懷柔手段逐漸改變北韓君臣、百姓對清的看法。如崇德五年,下詔書免去北韓歲貢米萬包,減其九成,只貢千包便可。

    《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三》:想爾國歲貢米萬包,皆取給於民者,令減去九千,止貢千包,俾爾臣民,同沾浩蕩。

    當然,隨著清王朝統治的逐漸穩固,最後北韓也不得不面對現實,改變了傳統事大於明的觀念,轉向事大於清,在順治、康熙、雍正時期清朝、北韓宗藩關係得到牢固。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丙子錄》、《瀋陽狀啟》、《燃藜室記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熟讀歷史書的你在南宋後期給你100萬大軍能否滅掉蒙古並征服東歐及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