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太尉觀天下

    英國在二戰中雖然始終維持著勝利者形象,並且是劃分戰後勢力範圍的三大國之一,但是由於二戰的衝擊,損失慘重。戰爭期間,英國的軍費開支幾乎佔其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國家預算的 4/5 被用於軍事需要,這樣還只滿足戰爭需要的 70%,其餘部分都依賴其自治領、殖民地和美國的援助。

    為支付軍需供應,英國不得不出賣大部分海外投資,黃金儲備幾乎枯竭,出口貿易比戰前減少 2/3,戰時國際收支逆差高達 40 多億英鎊。戰爭使英國由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甚至變成了其自治領及殖民地的債務國。截止到 1945 年,英國僅欠所屬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債務達 23.39 億英鎊。丘吉爾對此曾在波茨坦會議上承認,英國“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者走出這場戰爭的。”

    戰後蘇聯勢力大增威脅英國的安全,英國不得不日趨加重在安全防務方面的任務和負擔。由於英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衰弱,無疑使英國防務面臨更為困難的局勢。英國防務傳統上保持其在海軍優勢基礎上的海洋戰略和歐洲均勢的大陸戰略。前者的目的是維持英國的殖民統治體系和國際商業利益,後者的目的是保護英國本土及其門戶的安全。戰後初期,由於蘇聯的軍事威脅和西歐的動盪局勢,英國被迫把保衛本土安全放在第一位,衰弱的經濟無法為英國在世界各地的防務提供必要的實力後盾。

    面對當時的國際形勢,英國不得不選擇依附於美國。面對英國遭遇的困境,美國僅僅會出於同情和道義進行援助嗎?當然不會。美國雖然在戰時不遺餘力地支援英國取得對德、意的勝利,但是對英帝國卻不抱好感,戰爭一結束便著手拆毀英帝國這座遙遙欲墜的大廈。甚至有不少美華人“把摧毀英帝國作為他們的戰爭目的之一”。

    二戰結束後,由戰勝國、中立國組成的聯合國的最初一批成員國中,蘇、美和拉美國家都對英帝國的存在持否定態度。《聯合國憲章》將尊重各華人民的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作為其宗旨之一。大英帝國的舊殖民統治方式已經不得人心,落後於時代潮流了。此時的英國也已耗盡國力,既無力阻擋殖民地的獨立,也因對戰爭中的盟友美、蘇等國欠情太多,明知它們在幹著對英帝國不利的事只能啞巴吃黃連不敢發作。

    事實上,英國戰後對帝國的依賴程度比二戰時期更加強了。為保住龐大的帝國,工黨政府繼承了保守黨政府的做法,增加對殖民地的財政援助。但是由於援助額的分配不平衡,往往是越窮的殖民地越得不到援助。這樣的限制,使英國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引起各殖民地尤其是沒有得到實惠殖民地的不滿,反英獨立情緒日盛。 現實讓工黨政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採取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的方針。

    一戰後,英帝國事務除了聯合王國外,都是由著名的事務部處理的,自治領事務大臣負責處理聯合王國和各自治領的關係。1947 年自治領事務大臣和自治領事務部改為聯邦關係大臣和聯邦關係部。當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時,印度事務部取消,其它需要繼續保持的職員和職權轉入聯邦關係部。1966 年殖民地事務部與聯邦事務部合併,聯邦關係大臣成為聯邦事務大臣。聯邦事務大臣負責處理英國與聯邦各獨立成員國、非正式成員國以及聯合王國其餘的殖民地和保護國的關係。透過對行政的改組以及名稱的改變,透露了英帝國內所發生的深刻轉變。雖然英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勉強佔有一部分殖民地,但昔日帝國的雄風已蕩然無存。

  • 2 # 史可見證

    認真來說,日不落帝國由盛轉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轉折點是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在那次戰爭中敗於由法國等國家支援的北美獨立勢力,失去了富饒的北美十三洲殖民地。雖然後來在第二次美英戰爭中挫敗了美國向北侵略擴張的企圖,但從此日不落帝國由擴張漸漸轉為守成與衰落。

    如果說美國獨立是英國走下坡路的開始,那麼一戰、二戰就是大英帝國衰敗的加速期。

    一戰後雖然表面上英國仍是國際社會的領頭羊,但英國已經由戰前的債權國轉變成了負債國。國際金融中心也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海軍力量也不得不承認美國與英國的平等地位;所屬殖民地獨立趨勢也已經逞現。

    然而,一戰後英國又在國際戰略上犯了重大錯誤,那就是為遏制法國跟隨美國一起扶植德國。結果就是在斷暫的休戰後,又迎來了由德國發動的更為殘酷的二戰。二戰後,美蘇上位、英國不僅損失慘重國力大損,其海外殖民地也在美帶頭的支援下紛紛獨立,英國也從此成為了昔日的叛徒美國的小弟和跟班。

    雖然說英國崛起於大海時代,而衰敗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是歷史大勢,但是具體而論說英國其實是敗亡與美國之手也確實是客觀事實。

  • 3 # 毒刺劍客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國力躍居世界前列,伴隨著的當然是海外擴張,最輝煌的時候,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面積是本土的110倍。同時,大英帝國和傳統的帝國主義還有所不同,特點就是英國自始至終都是個商業性帝國,殖民統治在攫取利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商業化發展,但殖民統治終究不得人心,以美國獨立戰爭為例,反抗殖民統治的戰爭此起彼伏,而英國在鎮壓反抗的過程中無形中消耗了國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英國不得已而面對的大規模全球戰爭,新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意志帝國開始有了擴張的利益需求,強盜分贓不均,最後大打出手,一戰結束後英國雖然獲勝,但德皇威廉二世指揮的強悍德軍還是讓英法兩國實力大損,此時的英國已經是外強中乾,靠海軍的老底子拼命支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終結英國霸主地位的最後一戰,納粹第三帝國掃平了歐洲,德國非洲軍團橫掃北非,德國海軍一度掐住了英國的海上生命線,在亞洲,日本法西斯橫掃東南亞和太平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損失殆盡。在本土,英吉利海峽空戰讓倫敦變成了廢墟,同軸心國在各個戰場的作戰,讓英國耗盡了元氣。傲慢的丘吉爾為了和美蘇爭奪戰後利益拼命擴軍,徹底拖垮了英國。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瓜分世界,英國國力大損,根本無力爭取,只能抱美國的大腿,在實力決定話語權的國際社會,英國已經不可能恢復戰前的殖民體系,同時,二戰後全球掀起民族解放的浪潮,之前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沒有了殖民地做支撐,英國只能靠自己在二戰的廢墟上重新發展,所以二戰結束後英國徹底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 4 # 張律明

    從二戰開始,英國的經濟、軍需完全依靠海上運輸,偏偏這時,納粹德國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為了對付德國的潛艇,英國用西半球多個殖民島嶼換取美國的幾十艘驅逐艦,英國的殖民地政策開始瓦解。

    二次大戰結束,英國的海軍日落西山,沒有能力去控制某一個區域。最先宣佈獨立的是印度尼西亞,在東南亞有許多在二戰中被日本佔領的國家,它們是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這些國家在二戰中建立了傀儡政府,日本投降前,將武器和權力交給當地的傀儡政府。從1945年起,先後有印尼、越南、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宣佈獨立。

    1955年以後,獨立運動發展到非洲和中東,斯里蘭卡、新加坡、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肯亞、烏干達等等國家都從英國殖民地中獨立出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擁有的黃金佔世界各國的黃金總量75%。1944年7月,美國邀請聯合國44國政府代表在美國佈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訂了“佈雷頓森林協議”,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使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成為中心地位,英鎊作為國際貨幣體系開始降落。從那以後,美元成為硬貨幣在所有世界上商品中流通,英鎊只有當作陪襯。

    總的來說,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商業等徹底衰落,並且一蹶不振,只能成為一個地區二流國家。從那以後,只能是美國的小跟班,“日不落”帝國的雄風一去不復返。

  • 5 # 陌上雲白

    寄生蟲失去了宿主,還能活著就不錯了。

    為什麼從1914年到1945年的短短30餘年內接連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

    因為“利益”分配不均。

    隨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第一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衰落,英國,法國,美國等第二代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後,開始了滿世界搶佔殖民地的大潮,美國下手稍晚一些,是因為美國在搞內部大開發。

    此時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因為它佔領的殖民地太多了,太陽幾乎每時每刻都能照到它的殖民地。這時,也是大英帝國綜合國力的巔峰時期。綜合實力穩居第一,控制著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人口和貿易。它可以像寄生蟲一樣瘋狂的從殖民地汲取血液,來維持它強大的國力。

    英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保守的英國領導人並沒有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有清醒的認識,因此,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沒有繼續保持領先,從而嚴重阻礙了英國後來的發展。使得英國的綜合國力先後落後於了美國和德國。

    而在時間進入20世紀以後,德,日,奧,意,俄等國家也迅速崛起,而此時,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地盤可供這些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用來殖民了。因此,“殖民地再分配”使得每個國家都能雨露均霑成了諸強矛盾的焦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一戰結束後,德國雖然戰敗,但它成了資本主義強國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美國憑藉其自身的優勢,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了。蘇聯也崛起並逐漸在國力上超過了英國,而英國則已經屬於吃老本的苟延殘喘,勉強維持了。

    當時間到了1929年的時候,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全球經濟大危機,產品滯銷,堆積如山,失業成群,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成了很多國家的選擇,比如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有的則選擇了基建,比如美國,而英國則在自己的殖民地上四處滅火。以維持其“日不落”的聲譽。

    二戰的爆發,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殖民地再分配”的問題。而這場史無前例,波及全球的大戰徹底打掉了英國最後一絲維持“日不落”地位的心思。二戰結束以後,全世界迎來了“獨立潮”。在這個潮流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統治徹底崩盤。從曾經的世界第一,一躍成為了美國的小跟班。並持續至今。

    英國的衰落,始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戰時崩盤只是它無力維持對殖民地的控制的結果。因此,不能說英國衰落始於二戰,而應該是終於二戰。

  • 6 # 燕北林叢

    有人給德黑蘭會議期間,美英蘇三國首腦畫了一幅漫畫,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碩壯的美洲野牛和北極熊中間夾著一頭可憐巴巴的愛爾蘭毛驢!雖然有調侃和惡搞的意味,但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英國和美蘇在體量上差著十萬八千里,決不是同一個級別。

    英國的發達,其實是偶然因素促成的必然結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衰落也是必然的。

    從宗教改革到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這幾個第一都發生在英國。率先擺脫羅馬教廷,率先進入更先進、更文明的社會,率先掌握了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就像大航海時代成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而後荷蘭從西班牙獨立出來,又取代了西班牙成了海上霸主。

    此時英國正忙活著變法、創新。革命,是英國崛起的主要推動力。在英國之前,歐洲是在行動上靠勇氣走出去,實現了輝煌。英國靠的不是勇氣,是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用先進去淘汰落後,當然這個淘汰的手段充滿了血腥。

    頭兩天有人問過,“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相對衰落,是主觀原因大還是客觀原因大?”由於近來很忙,還沒來得及回答。現在看來,還是客觀原因大一些。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失去了在技術上的壟斷地位,與其他進入了工業化的國家,形成了競爭,那麼技術加資源就是英國19世紀70年代後逐漸衰落的原因。

    19世紀的英國就是世界的超級霸主,比現在美國的威風還大。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領地、託管地、保護國加上本土,控制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約四分之一,人口約達五億多,同時還敲開了閉關自守的大清帝國的大門。

    就在這時,英國的對手也在崛起,那就是美國和德國。當時的德國體量差不多是三個英國本土那麼大,是英國在歐洲的勁敵。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戰敗,是因為它挑戰了不該挑戰的對手:法、俄。美國倒是趁機悶聲不響地發了大財。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期結束,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迅速萎縮,只剩下了現在的零零星星的十四島嶼。土地面積縮小了近百倍,人口也減少了近十倍。這才是大英帝國衰落的主要原因。

    與英國相比,戰後德國領土也縮小了近一倍。但德國一是佔了技術創新的優勢,二借了歐洲一體化的光。歐洲一體化,可以把德國看成是歐洲的,也可以把歐洲看成是德國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德國的領土縮小了,但可攝取資源的土地面積卻擴充套件到了整個歐洲。我想,戰後德國之所以迅速崛起超過了它的歐洲鄰居,不在於它有多大領土面積和多少人口,而是它在科學技術和製造業上的創新,即“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以及它靈活的外交努力。設想一下,如果當初希特勒不發動反人類的戰爭,和平崛起到現在,德國可能不輸於美國。

    法國與德國和英國的情況又不一樣,法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海外領土最大的國家,有四個海外省、四個海外領地,土地面積合計十多萬平方公里。而英國就剩幾個袖珍小島,島上也就幾百、上千人口,與法國比,海外島嶼大多在數千、上萬平方公里、人口多的都在數十萬,英國真的很難望其項背。

    與競爭和戰爭改變國情不同的是,英國現在又走了一招似乎很不該走的棋,就是脫歐,從歐盟脫離出來。英國脫歐會不會削弱歐盟的實力卻不一定,但英國卻是在削弱了自身的實力和在歐洲的價值。與歐洲打交道的國家,大約歐盟的份量要比英國大吧?

  • 7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英國一戰爆發前在南非進行的布林戰爭時衰落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這時候世界第一已經是美國了,只是美國刻意保持了低調,不大參與歐洲事務,而且和歐洲大陸隔著浩瀚萬里的大西洋。歐洲最強的國家是新崛起的德國,英法要維持世界特別是歐洲大陸的原有秩序,而崛起的德國需要擴張成為一戰爆發的根源,說穿了就是一夥強盜分贓不均爆發了一戰。直到二戰時德國入侵蘇聯和美國因珍珠港偷襲參加二戰以前,英國孤軍奮戰抵抗納粹德國仍然有歐洲最強的話語權。但是英國在亞洲被日本完爆,歐洲戰場反法西斯的主力則是美國和蘇聯,世界頭等強國“日不落帝國”的光環在二戰結束時徹底終結了

  • 8 # 無痕ty

    因為失去殖民地了。

    人口和麵積,是成為大國的基本條件。

    只要擁有眾多的人口和廣闊的面積,就會被視作大國。即便衰落了,也有東山再起的資本——參見中國。

    儘管到了現代史,英國的實力逐漸衰弱,又有美國、德國、蘇聯等新興強國發起挑戰,但由於有廣闊的殖民地和人口,英國依然被視作世界大國,具有全球影響力。

    可二戰後,英國實力衰落,已經無法控制殖民地,再加上兩個超級大國——美國打著“民族自決”的旗號,蘇聯打著“解放全人類”的旗號,把英國的殖民地土崩瓦解。(雖然美蘇兩國在冷戰中針鋒相對,但在瓦解老牌殖民帝國的殖民地上出奇的一致。)

    失去了殖民地的英國,儘管仍然發達,但已經失去了作為世界大國的基礎。

    最明顯的,英國“去工業化”。由於英華人口較少,在產業選擇上只能選擇一些比較高階的產業(如金融),而低端的產業只能向外轉移,最後造成英國這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如今工業卻萎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後放下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