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侃史

    當時英國想要侵佔阿富汗的時候,英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日不落帝國,可見當時英國勢力是多麼的龐大。為什麼英國打阿富汗一直是失敗的呢?

    從道義上來看,阿富汗本身就是屬於保衛運動,是屬於正義的運動,這是阿富汗人民的心理優勢。從軍事來看的話,阿富汗人民本身自衛戰爭,可以說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戰鬥的,但是英國的軍隊大多數是屬於僱傭軍的。

    一句話就是為了錢,順勢還好,也是逆勢的話,就直接北逃了,這也是一方面。還有就是當時的英國軍隊是屬於遠征戰爭的,補給不可能充足,還有就是打仗的時候地勢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英軍異地作戰對於複雜的阿富汗地形是難以掌握的,這就是為什麼阿富汗被稱為了帝國墳場。

    也不是徒有虛名。

  • 2 # 穿越再現彼岸

    被稱作帝國墳場的應該是阿富汗,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心臟區域,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是英國和俄國爭奪的戰略要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蘇聯與美國的爭奪的戰略要地。英國、蘇聯、美國等都曾經佔領阿富汗,英國三次佔領三次失敗;1979年蘇聯佔領阿富汗,1989年撤出,2年後蘇聯解體;美國也曾佔領阿富汗,也是鎩羽而歸,名副其實的“帝國墳場”。(阿富汗地理位置,當時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沒有建國)

    第一次英國侵略阿富汗戰爭

    時間:1839年4月-1842年10月12日;

    英軍兵力:21000人(英華人和印度人組成);

    阿富汗軍力:15000人;

    原因:十九世紀30年代,阿富汗經過漫長的戰爭剛剛統一,英國希望將阿富汗拉進自己的軍事同盟。沙俄不願意看到自己國家旁邊的阿富汗成為英國的軍事同盟,用間諜忽悠阿富汗倒向了沙俄。英國藉口“沙俄威脅”出兵阿富汗。

    戰爭程序:第一階段:英軍很快攻下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首都喀布林,政權逃亡,沙俄拒絕接受避難,英軍留下8000人駐守,主力回到印度。

    第二階段:阿富汗人此後揭竿而起,採取游擊戰打擊英國侵略者,為了提振留守士兵計程車氣,允許士兵在阿富汗攜帶家屬,這一策略引起阿富汗人民的強烈不滿,這是要在阿富汗紮根不走了。

    1841年11月,阿富汗喀布林幾乎所有民眾都起義了,英軍殘部和家屬16000人撤退,最後只跑出一個軍醫彙報喀布林英軍全部被消滅的情況。

    第三階段:英國增兵阿富汗,不久攻佔了喀布林,解救了人質後,大肆屠殺一番,然後英軍全部撤退到印度。

    同一時期,英軍幾千人就把清政府打敗了,可謂有天壤之別。阿富汗是一個山地國家,地形複雜,民風剽悍,英華人被游擊戰和全民參與的戰爭拖垮打敗了。(阿富汗喀布林起義導致駐守喀布林的英軍和家屬全軍覆滅,形象圖)

    第二次英國侵略阿富汗

    時間:1879年-1881年;

    英軍:35000人;

    阿富汗正規軍:50000人;

    原因:英國不甘心失敗,繼續侵略阿富汗這一戰略要地。

    戰爭程序:阿富汗當權者一味希望沙俄的支援,有意將5萬軍隊分散,讓英軍長驅直入,結果沙俄不願意和英軍對戰,英軍輕易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

    阿富汗統治者於英國簽署了《甘達馬克條約》,這一條約引起阿富汗全民的憤慨,紛紛組織起義軍對抗英國殖民者。

    英華人分兵佔領阿富汗遭到阿富汗人民的起義的反抗,小股部隊很多被消滅,英國軍隊只能龜縮在大城市裡面。面對阿富汗人民的反抗,英華人被迫全部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全民皆兵和不間斷的反抗打擊英國軍隊,迫使英軍撤出。(阿富汗的起義軍)

    第三次英國侵略阿富汗。

    時間:1919年。

    英軍:34000人;

    阿富汗:40000人;

    原因:阿富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聯合蘇聯,宣佈外華人在阿富汗的特權無效。

    戰爭程序:英華人分三路進攻,阿富汗政權派遣主力分兵阻攔英軍。在印度和阿富汗邊境的阿富汗人積極參與戰爭,襲擊英軍,阿富汗的軍隊主力也英勇作戰,雙方相持不下。不過此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這讓英華人頭疼不已,只好暫停進攻阿富汗,處理印度問題。1921年雙方簽訂合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的獨立地位。

    英國三次侵略阿富汗時期,英國是日不落帝國,三次在阿富汗折戟沉沙,名副其實的“帝國墓地”。1979年蘇聯佔領阿富汗,佔領期間,士兵陣亡15000人,受傷36000人,軍費450億盧布,讓蘇聯陷入戰爭的泥潭。(蘇聯佔領阿富汗期間的阿富汗叛軍照)

    阿富汗是山地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內鬥不止。不過一旦有侵略者試圖佔領阿富汗,這些部落和各民族出奇的團結,一致對外,出其不意的游擊戰和大規模的圍殲戰結合,讓帝國在這裡嚐盡了苦頭。

  • 3 # 挑劍論古今

    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絕不是浪的虛名,英國、蘇聯包括現在的美國想要徹底的征服它,都沒有成功,現在時不時塔利班還搞個春季攻勢、秋季攻勢的。特別是殖民時代,英國殖民者吊打全球,可是確在對阿富汗的三次征服中損兵折將,前後死了幾萬人,要知道英法聯軍從廣州一路打過來,打到北京也沒有死幾個人。究其原因有這麼幾點:

    一、殘酷的環境養成了阿富汗人好戰不屈的精神

    阿富汗地處中亞十字路口,地緣優勢明顯,各方勢力插手,內部矛盾眾多,平時就戰亂不斷,養成了阿富汗人英勇好戰、善戰的特別,幾乎成年男子都會打仗,人民也是亦兵亦農,好勇鬥狠。

    二、多山的環境利於其抵禦強敵

    阿富汗五分之三的國土都是山區,且樹木茂密,易於藏身,便於開展遊擊作戰,每次強敵入侵,都能很快的擊潰阿富汗的中央政權,但是馬上就會陷於人民的抵抗海洋中去。今天被偷襲死五個,明天被偷襲死十個,日積月累,就承受不住巨大的傷亡了。

    三、阿富汗農牧業不發達無法提供駐紮大軍的補給

    因為農牧業不發達,所以本地的補給不足,因為補給不足,特別在19世界交通不便時,無法供養一隻大軍,軍力薄弱只能龜縮在有限的幾個城市裡,而廣大的部落區是自治獨立狀態,也是反擊英國勢力的溫床。

  • 4 # 網言軍事

    從1838至1919年,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平均每隔30多年,就要發兵進攻一次阿富汗,然而,其雖損兵折將、耗費軍餉無數,卻從來沒能征服這個山地小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是阿富汗地形複雜,多崇山峻嶺,高原、山地佔全國面積的80%,這種環境既不利於英軍發揮火力優勢和大兵團作戰,也給英軍造成很大的後勤壓力。

    實際上直到今天,國力強大、技術先進的美軍在阿富汗也沒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尤其前些年,北約輜重車隊經常在漫長的山間運輸線遭塔利班武裝襲擊,最多時曾發生過40輛油罐車全被摧毀的事件。

    19世紀的“日不落帝國”雖然強大,但其力量優勢在於海洋(海軍),一旦深入遠離海岸的內陸山區,英軍就變成了“菜鳥”。相比之下,阿富汗人雖然裝備落後,卻因歷史、文化等原因,十分擅長山地游擊戰。

    第一次侵阿戰爭期間,英軍出動2.1萬名兵力,卻需要4萬民夫、3萬頭駱駝組成的龐大後勤隊伍支援,就這樣還花費了半年時間才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林。

    但短暫勝利之後,英軍很快感到後勤壓力太大,加上不習慣當地氣候(夏季酷暑、冬季嚴寒),於是將主力部隊撤回印度,只留下約8000兵力分散駐守喀布林、坎大哈等戰略要地。

    隨著阿富汗抗英武裝逐漸興起、壯大,兵力分散且後勤補給被切斷的英軍逐漸感到力不能支。1842年1月,困守是喀布林的英軍約1.65萬人(約4500名軍人,另有1.2萬名腳伕、軍屬)倉皇撤離,結果被佔據有利地形、埋伏在沿途險要山口和關隘的阿富汗游擊隊一路痛擊,短短几天時間這股侵略軍就基本上全部被殲,只活著逃出來一名軍醫。

    30多年後,“記吃不記打”的英國又出動5萬大軍發起第2次侵阿戰爭,照樣沒討到便宜。最後,英軍只能死守著從一條從邊境到喀布林的狹長交通線苟延殘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望著阿富汗游擊隊控制的廣大山區興嘆卻無計可施(如今美軍也一樣,已經放棄了遠離交通線的偏遠陣地和崗哨)。就這樣耗了3年時間,在耗費2億英鎊軍費(當時英國GDP不過12億英鎊)後,英軍又一次灰溜溜撤走。

    第二,阿富汗民風尚武剽悍,民族自尊心和宗教情感頗為強烈。第一次阿富汗抗英大起義爆發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就在於當時的英國殖民軍以“征服者”自居,在阿富汗境內作威作福,特別是勾引、調戲當地婦女,令當地民眾極為反感和憤怒。

    而第2次侵阿期間,英國殖民者故技重施,在取得初步軍事勝利後派出一個帶有600人衛隊的英國使團,進駐喀布林當起了“太上皇”。趾高氣揚的侵略者對阿富汗人驅使如牛馬,還隨意逮捕阿軍官兵,從而激起喀布林民眾的極大憤慨。後來起義爆發時,阿富汗抗英武裝更是以宗教信仰為旗幟號召、團結各族民眾。

    當時有個小故事,也很能說明廣大阿富汗民眾的樸素愛國情懷。1880年7月27日著名的梅旺德戰役打響,但因裝備落後,再加上正值酷暑時節又無水源,傷亡慘重的阿富汗抗英武裝軍心動搖,準備撤退。這時,一位跟隨家人、鄉親來支前的阿富汗少女馬拉萊挺身而出,高唱戰歌激勵士氣,還摘下面紗(這在當時需要極大的勇氣)充作戰旗帶領將士衝鋒。

    在馬拉萊的鼓舞和感召下,阿富汗抗英武裝重新鼓起鬥志奮勇衝殺,終於取得了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的輝煌勝利。而少女馬拉萊卻不幸獻出了寶貴生命。直到今天,這位巾幗英雄的傳奇故事仍在阿富汗的土地上世代傳揚,許多女孩子更是特意取名“馬拉萊”以此紀念她。

    第三,由於屢戰屢敗,英軍士氣受到不小打擊,這一點在第2/3次侵阿戰爭中表現得很明顯。

    第一次侵阿慘敗後,在與阿富汗接壤的英屬印度西北邊境前線,有關“1.65萬大軍只活下來1個人”“數百公里撤退道路上屍橫遍野”“被俘士兵被綁在汙水坑活受罪”等可怕傳聞,在當地英軍中間流傳很廣。

    而第3次侵阿戰爭爆發後,英軍雖有30餘萬重兵,還有大量機槍、重炮、裝甲車和20多架飛機助陣,但部隊士氣卻十分低落,基層官兵普遍存在較大厭戰情緒,尤其是來自歐洲的白人士兵,不願再充當類似一戰西線那樣的炮灰。

    另外,英軍中作為主力的印度士兵的民族意識也迅速覺醒,特別是1919年4月阿姆利則慘案的訊息傳到前線部隊後,印度部隊更是群情激昂、軍心渙散。竟然出現了大批印度士兵倒戈加入阿富汗抗英武裝、1個步兵團在前線集體“開小差”等嚴重事件。

  • 5 # 沉140769451

    實際上,在侵略戰爭中,各帝國都可以輕鬆擊敗阿富汗,佔領阿富汗。但問題卻出在佔領阿富汗之後,如何鞏固統治上,而不是武裝力量的較量。與各帝國的佔領目標有關,是打算把目標國變成自己的國土,消滅一個國家,還是僅僅為控制和掠奪一個國家。變成自己的國土,就不能高高在上,人為製造不平等,搞統治者特權,而要多用軟實力,一味軍事鎮壓和打擊是沒有用的。吸引人、傳統、有底蘊的先進文化,才是重點,文明國家與民族國家的區別。

  • 6 # 銳不可當1799

    帝國墳場,是誰的墳場?如果是帝國失敗的墳場,怎麼會是徒有虛名?

    阿富汗百分之八十的領土都是山地,居住在那裡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信仰堅定。其中部地區屬於什葉派,與伊朗關係密切,原教旨主義者眾多。面對外部勢力的入侵,人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利用有利地形展開山地游擊戰。它與巴基斯坦、伊朗、前蘇聯(俄羅斯)、中國接壤,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也是東西方勢力的交匯處,各方勢力對其都非常重視。

    但是,阿富汗土地貧瘠,本地的物產,不足以提供給眾多人員的給養。

    正是由於上述人文自然條件,使得阿富汗很難被徹底征服。大英帝國經歷十九、二十世紀上半葉三次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蘇聯時期,也重蹈覆轍。前者,大英帝國與俄國存在競爭對抗關係,後者,發生在美蘇對抗時期。阿富汗游擊隊,或多或少會得到另一方陣營的支援。因此,入侵容易,取勝難。

    9.11事件後,由於塔利班奧馬爾拒絕配合小布什美國政府交出本拉登,被美國認定為支援包庇恐怖主義,是本拉登的幫兇。悍然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塔利班政權。在奧巴馬時期,擊斃本拉登。但是,也造成兩千多名士兵傷亡,花費近萬億美元的代價。至今仍然不能消滅塔利班,使美國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沼。如今,特朗普不得不調整對塔利班政權的政策,希望在撤軍以前,達成和解協議。然而,分歧巨大。

    前不久,特朗普甚至說,美國可以很快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只要不害怕犧牲阿富汗一千萬人口。惹得阿富汗現政權的不滿,要求白宮予以澄清。

    明明是個大麻煩,還要裝作很輕鬆,還拿一千萬人民的生命開玩笑,怎麼著也笑不出來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氏璧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