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87133395689

    酒精所致的神經及心理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可對神經組織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另外,酒精引起的身體其它器官(如肝臟)損害反過來也影響正常的神經功能。長期酒濫用可伴有腦損害及相應的心理功能改變。腦成像技術證明,酒依賴可造成大腦結構的改變(Pfefferbaum等,1992)。神經心理測驗有助於描述酒依賴伴發的心理過程損害的特點。酒依賴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害後果是Korsakoff綜合徵,其特點是記憶缺陷,最明顯的是順行性遺忘及許多其它認知損害。雖然有上述缺陷,但病人的智商保持相對完整,因為智商所評定的知識和能力許多是在遙遠的過去學到的,而Korsakoff綜合徵病人一般保留未出現長期重度飲酒時形成的記憶。在最近20餘年中,臨床和實驗研究發現,不論有無Korsakoff綜合徵,酒依賴者均有認知缺陷。這些缺陷包括資訊處理減慢;注意力不集中;抽象、解決問題和學習新資訊困難;情緒異常和脫抑制;以及視覺空間能力(即組織和分析二維或三維空間中物體的能力)下降(Parsons等,1993)。

    1酒精相關的大腦結構性損害及伴隨的神經心理改變

    大腦的結構性損害可採用屍體解剖來確定,也可以在活體中採用MRI(核磁共振成像)、CT(計算機輔助斷層掃描)進行分析,還可以用功能成像技術(如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或電生理技術(如ERP,事件相關電位)來檢查。在對嗜酒者的研究中,採用這些方法已經發現腦功能異常和腦萎縮的證據。特別容易受到損傷並導致心理功能損害的腦區包括小腦、邊緣系統、間腦和大腦皮質(Charness,1993)。重要的是,因為有無數的神經元通路與大腦的這些區域和其它區域相互聯結,對一個結構或系統的損傷可能影響其它結構或系統。在嗜酒者中,小腦的損害導致運動協調功能喪失,表現為步態蹣跚。雖然嗜酒者的小腦有結構改變,但是對這些改變與運動障礙之間的聯絡機制知之甚少。下面僅就已經瞭解較多的其它大腦結構的改變進行討論。邊緣系統:包括海馬、扣帶回及杏仁核。邊緣系統的活動對於記憶形成、情緒功能、嗅覺及整合來自各種感覺的資訊起決定作用。在嗜酒者中所有這些功能的缺陷均可能見到,其中記憶缺失與Korsakoff綜合徵病人的遺忘類似,與海馬和杏仁核的損害有關(Petri等,1994)。Korsakoff綜合徵病人根據表情和言語資訊對情緒的知覺及記憶有明顯損害,而無Korsakoff綜合徵的嗜酒者則只有輕微的損害。Korsakoff綜合徵病人的嗅覺損害與特定皮質和皮質下腦區的體積減少有關,而這些腦區或者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或者與邊緣系統有直接的聯絡(Sherar等,1992)。在交叉感覺功能(即用一種感官去了解另一種感官中事物的能力)研究中,Kor sakoff綜合徵病人也有明顯的缺陷,這種功能缺陷可歸因於邊緣系統和皮質相關區域的損害,而無Korsakoff綜合徵的嗜酒者則只有輕微的改變(Oscar-Berman等,1990)。間腦:是許多其它腦區傳入和傳出神經訊號的中轉站,在記憶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據認為參與記憶功能的主要間腦區域為下丘腦的乳頭體。因為間腦與海馬和杏仁核有解剖上的聯絡,而且許多記憶障礙的病人可見到間腦結構的破壞,所以選擇間腦進行研究(Victor等,1989)。不管酒依賴病人是否進展為Korsakoff綜合徵,他們都會發生間腦病變,而且間腦病變是酒依賴和營養不良的共同特點(Blansjaar等,1992)。大腦皮質:神經放射學檢查及屍檢均發現嗜酒者的大腦有結構改變,包括腦室擴大及腦裂、腦溝增寬,這兩種表現均提示有皮質萎縮(Pfefferbaum等,1992);與無Korsakoff綜合徵的嗜酒者相比,Korsakoff綜合徵病人的腦室更大,皮質內特定部分的灰質體積更小(Jernigan等,1991)。對嗜酒者死後的大腦病理檢查表明,大腦皮質的體積縮小,其中大部分是大腦白質的體積縮小造成的;但是,大腦灰質也可見到萎縮,而且皮質神經元缺失在額葉部分特別明顯(Harper等,1993)。嗜酒者還可以出現提示有廣泛性皮質萎縮的神經認知缺陷,如在測驗中難以解決問題及形成視覺聯想(Bowden等,1992),有空間記憶和觸覺學習缺陷(Oscar-Berman等,1992),所有這些缺陷均與皮質損害一致。神經心理學研究也發現,Korsakoff綜合徵病人表現出的體徵與額葉皮質損害有關,如情感平淡、脫抑制、判斷力和計劃能力差以及不必要地重複以前的或不恰當的行為。以腦成像、腦功能成像和神經心理測驗技術對嗜酒者進行了大量的綜合性研究,結果均支援酒依賴與額葉皮質的代謝和神經心理功能受損有關。

    2神經傳導的損害在記憶功能中,神經遞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膽鹼能、兒茶酚胺能和五羥色胺能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是一種膽鹼能神經遞質,對於記憶有決定性作用。產生部位較多,包括位於前腦底部的Meynert基底核,後者與海馬和大腦皮質等參與酒精相關神經心理改變的其它腦區有聯絡。前腦基底部的乙醯膽鹼缺乏被認為與酒精性Korsakoff綜合徵的記憶障礙有關(Arend,1993)。兒茶酚胺:Korsakoff綜合徵病人腦脊液中的兒茶酚胺代謝產物水平降低與記憶缺失有關。給這些病人使用兒茶酚胺能藥物後,病人的注意力增強,因而看起來能促進記憶過程(Martin等,1993)。然而,當這些病人死後對其藍斑的病理檢查卻未發現明顯的細胞病理改變,表明藍斑不是Korsakoff綜合徵遺忘的決定性病變部位(Halliday等,1992)。五羥色胺:使用五羥色胺能藥物能促進某些嗜酒者和Korsakoff綜合徵病人的記憶過程(Martin等,1995)。嗜酒者腦幹中生成五羥色胺的神經元有變性表現,但是不管有無記憶損害,這種病變都很明顯(Halliday等,1993),因此與酒精有關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損害不可能引起記憶損害。

    3影響酒精所致腦損害發生的因素據估計,在沒有Korsakoff綜合徵的嗜酒者中,有50%-85%表現出認知能力下降的徵象(Parson,1993),並且個體差異很大,這提示可以引起酒精相關認知能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如酒精相關的健康或營養問題、性別、問題飲酒的開始年齡、遺傳因素及戒斷症狀的發生次數等。

    3.1可以影響大腦功能的酒精相關病理改變許多嗜酒者患有維生素缺乏和肝臟疾病,這兩種疾病均可以產生代謝和生理改變,對神經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還可以與酒精相互作用造成神經系統損害。營養不良在嗜酒者中比較常見,部分原因是長期飲酒抑制食慾並干擾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過程。長期飲酒加上飲食不當可引起維生素B1缺乏,它與Korsakoff綜合徵的神經病理學改變有關。有些研究者提出,Korsakoff綜合徵病人的間腦損害可歸因於維生素B1缺乏,而皮質異常(特別是額葉皮質異常)則是由於酒精的神經毒性或其它與酒依賴有關的疾病(如肝臟疾病或頭部外傷)所致。Lishman(1990)提出嗜酒者可根據對酒精所致腦損害的易感性不同分型。這種易感性來源於兩個不同的病理過程,它們在有的病人中單獨起作用,而在其它病人中則起協同作用。第一個過程在腦掃描上的特徵是大腦皮質萎縮及可能存在的前腦基底區萎縮,它被認為是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的。第二個過程的特徵是間腦損害,原因是維生素B1缺乏,這種維生素缺乏可造成該區的血管破裂。只對酒精的神經毒性敏感的嗜酒者可產生與皮質萎縮有關的永續性或短暫性認知缺陷,只對維生素B1缺乏敏感者則會出現以順行性遺忘為顯著表現的輕微或短暫Korsakoff綜合徵狀態;而對兩種病變均敏感的嗜酒者可出現大腦皮質和深層結構大片區域的廣泛性損害,這些病人會出現嚴重的順行性遺忘和其它認知損害(Jocobson等,1990)。酒精相關的肝臟疾病也可參與重度飲酒伴發的神經紊亂(Tarter等,1993)。酒精性肝損害的危險性取決於性別、營養狀況、飲酒的數量與方式等因素。肝性腦病是一種進行性的可影響智力功能的代謝性肝臟疾病,經過治療或肝臟移植其病變是可逆的。

    3.2性別雖然一些研究支援在酒精介導的神經心理缺陷中存在性別差異,認為女性對酒依賴所致的神經心理損害較男性敏感,但是人們對於這種差異是否存在及其程度仍有爭議(Glenn,1993)。採用電生理、影像學和神經心理方法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互相矛盾的。但是Drake等(1990)所做的研究是一個例外,他採用對於左右大腦半球功能敏感的雙耳分聽任務研究大腦側性模式(亦稱左右大腦半球功能不對稱模式),比較男性和女性嗜酒者與不嗜酒的對照被試識別競爭性言語和非言語訊號的能力。訊號是透過立體聲耳機呈現的由兩個單詞或兩段音樂構成的系列。結果發現,男性嗜酒者表現為不典型的側化模式,特點是與對照被試相比辨別單詞呈較強的左側半球優勢,辨別音樂呈較弱的右側半球優勢。相比之下,女性嗜酒者的側化模式在兩種雙耳分聽任務下與對照被試均無差別。研究者對這個結果的解釋是男性嗜酒者有右側半球機能障礙,而女性嗜酒者沒有。

    3.3年齡酒依賴一直被認為與過早衰老有關。過早衰老假說的證據來自大腦成像、神經病理學(Pfefferbaum等,1992)和神經心理學(Ellis,1990)。許多影像學研究發現,嗜酒者的大腦體積較同齡人小,其影像學改變與年齡大一些的非嗜酒者相似。人們提出兩種假說以解釋過早衰老的機制,每種假說都有支援和不支援的研究證據。一種假說認為,不管是多大年齡,只要問題飲酒開始,衰老速度就被加快了,這就是加速衰老假說。按照這個假說,所發現的認知損害反映的是酒精與衰老的影響之和,嗜酒者的神經心理和大腦改變應該與年齡更大的非嗜酒者類似。另一種假說認為,只有到了中年以後,即正常的衰老表現已經開始之後,對酒精相關腦損害的易感性才被加快。該易感性增加假說提出,高齡嗜酒者的大腦更容易受酒濫用的後果影響,因此高齡嗜酒者表現出來的認知缺陷會超過衰老和酒濫用各自的影響,他們患有的年齡相關症狀和損害將多於年齡匹配的不嗜酒同齡人和有類似飲酒史的年輕嗜酒者。

    3.4家族史雖然嗜酒者的大腦異常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起因於飲酒,但是最近的證據提示,一些大腦改變在酒依賴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甚至可以預測酒依賴的發生。研究者發現,嗜酒者的青少年和成年子女在尚未開始飲酒時就表現出神經心理功能的缺陷(Porjesz等,1993)。一些證據提示,嗜酒者的子女在行為控制(Windle,1994)、視覺空間能力(Garland等,1993)、新奇資訊的組織和短時記憶(Peterson等,1992)等方面存在問題。許多學者對嗜酒者的不飲酒兒子的異常腦電活動進行研究證實,家族史在這些異常腦電模式的表現中是重要的貢獻因素(Polich等,1994)。這種異常腦電活動之一是事件相關電位P3成分的波幅降低。由於戒酒的嗜酒者表現出類似的P3異常,研究者將這些腦波看作是酒依賴可能的表型標誌。沿著這條推理思路,Berman等(1993)在年輕男孩中測量事件相關電位,以確定事件相關電位是否可以預測青少年的物質使用。他們發現,P3波幅降低與潛伏期延長相結合可明顯地預測青少年的物質濫用,包括酒濫用。另一項研究發現,與一二級親屬中沒有酒依賴者的低危兒童相比,一二級親屬中有酒依賴者的高危兒童P3波幅降低(Steinhauer等,1993)。

    3.5戒斷中毒濃度的酒精可以非特異性地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增強正常的抑制過程,抑制正常的興奮過程(Hoffman等,1989)。但是,酒精戒斷卻產生相反的效應:興奮過程增強,抑制過程減弱。這種過度興奮狀態涉及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水平的升高。這些改變伴有震顫、癲癇發作、大汗和焦慮等症狀,並可造成神經元損害。皮質醇和去甲腎上腺素對神經細胞可能都具有毒性,特別是皮質醇似乎能損害海馬神經元(Sapolsky等,1986)。多次戒斷可能意味著對海馬的多次損害,伴有相應的邊緣系統功能損害。皮質醇的神經毒性效應還可以與酒精相關的維生素B1缺乏或酒精的神經毒性相互影響,從而導致酒依賴病人的認知缺陷(Adinoff等,1991)。與戒斷相關的腦損害的另一條途徑是穀氨酸受體,它是大腦中的主要興奮性神經遞質。實驗室大鼠長期攝入酒精後,大腦中有一型穀氨酸受體數目增加,這種增加與酒精戒斷性癲癇發作的易感性增強有關。受體數目增加使這些細胞更容易受穀氨酸“興奮毒性”的影響,結果因過度的穀氨酸刺激導致細胞死亡(Hoffman,1995)。反覆的戒斷髮作還可以導致進行性加重的戒斷症狀。4恢復與治療研究表明,嗜酒者戒酒至少4周後才會出現神經心理和認知功能的緩慢恢復,而大腦影像學指標(CT、MRI和葡萄糖代謝)的恢復需要更長時間(Volkow等,1994)。但是,有些病人戒酒後表現出永續性的神經心理損害,包括特殊認知功能任務的缺陷。為改善嗜酒者受到損害的認知功能,人們嘗試過許多藥物治療,療效不一(Martin等,1993)。在恢復認知和改善神經功能的治療方面,研究結果不一致,部分原因是研究者尚未建立可確定完全恢復或恢復所需時間的標準。Drake等(1995)檢查了戒酒治療後3-4個月時的恢復情況,發現在重新飲酒的嗜酒者中,有酒依賴家族史者認知測驗的成績要比沒有家族史者差。但是,不論有無酒依賴家族史,戒酒後都表現出明顯的改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年級上冊數學應用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