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把一個問題分成並列的幾個方面,然後逐一論述的方式。
我給你個材料,可以作為參考,其中所舉例文用的都是橫向議論。
從橫向展開
【導寫】
把好的開頭比作“鳳頭”,能夠給人美感;把好的結尾比作“豹尾”,則充滿著力量;可是把好的文章主體比作“豬肚”,多少有點欠雅觀。好在大家都知道“比喻總是蹩腳的”之類的道理,聯想到的不是豬肚裡的糟糠,而只是兩者的相似點——“充實”。顯而易見,議論文也應當是“豬肚”般的言之有物,倘若像“上海的癟三”,是不受讀者歡迎的。
議論文的主體部分怎樣才能寫得而有序?我們擬分“從橫向展開”、“向縱深拓展”、“多層面對照”、“總分成佳構”、“縱橫任揮灑”等五節文字來講述,現在先說“從橫向展開”。
怎麼展開?很簡單,從中心論點中解析出若干個並列的分論點,每個分論點獨立成段加以闡述,共同論證中心論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供料:有人曾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說:“砌磚。”第二個工人說:“我正在賺錢。”第三個工人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據說到了後來,前兩個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工人卻成了有名的建築師。從這則供料中提煉出這樣的中心論點:樹立崇高的理想是獲得事業成功的前提。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從橫向展開:一、理想是奮鬥的起點;二、理想是奮鬥的目標;三、理想是奮鬥的動力。因為要成功就得奮鬥,而沒有理想就不會去奮鬥(故曰“起點”),即使去奮鬥也將失去方向(故曰“目標”),無目的的奮鬥就像無漿的船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上漂流,“動力”從何而來?顯然,這三個並列的分論點是從中心論點分解出來的,又反過來支撐著中心論點,只要依次證明分論點成立,也就論證了中心論點,這便是“從橫向展開”。
但話要說回來,簡單之中也有不簡單的地方。一般地說,從中心論點解析出兩個並列的分論點就算是從橫向展開。但以“三部曲”(即分解出三個分論點寫成三個段落)為佳。因為增加一個分論點及其論證,會使全篇的說理更加充分,更加有力。而在實際思維操作過程中,第三個分論點的提取往往難度較大,這就是不簡單之處,但也是思維價值之所在。怎麼辦?要學會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就上例而言,“目標”和“動力”容易想到,倘以此展開未嘗不可,如果要提取第三個分論點,就得拓寬思路,多方思索理想對奮鬥的作用,才能獲得“起點”之類的分論點。淺思輒止是不會有結果的。
還要注意的是,分論點的展開不能隨心所欲,得講究先後順序。比方說“起點”、“目標”、“動力”排列就比較合理,如果改成 “目標”、“動力”、“起點”,就會顯得不合邏輯了。在句式的構造上,分論點的表述可以力求齊整,排比段首效果很好;也可以靈活遣詞造句,但是要做到清晰醒目,因為分論點是“段眼”,含糊不清是一大忌。在論述過程當然允許有詳有略,一般來說主要的方面詳寫,放在前面;次要的方面略寫,放在後面。如果分論點不止三個,次要者還可以合在同一個段落裡論述。
〖例項一〗
“假貨專買”之我見
市場之大無所不有,然而假冒偽劣商品也乘機悄悄進入了市場。“打假”成為工商部門的緊急行動。哈爾濱市道外區中馬路廉價商品市場設立了“假貨專賣店”。專門低價銷售打假沒收的有使用價值的假貨。我認為這確是一種“打假”的高招。
眾所周知,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能充斥市場,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矇住了顧客的眼睛。由於顧客的眼睛被矇住了,他們辨不清真假,就十有八九吃了虧。現在好了,推出“假貨專買”,讓偽劣假冒商品拉出來示眾。不就提高了顧客對假貨的辨別能力嗎?只要顧客懂得辨識真偽,那麼假貨在市場上會站得住腳根嗎?那時候它們無人問“形影相弔”就只好灰溜溜逃跑了。
其二,設立“假貨專買店”有利於適當地讓“名牌熱”降溫。當今社會有青年總喜歡穿“名牌”,趕時髦,假冒偽劣商品就乘虛而入,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只要標上“進口”、“名牌”的字樣就身價百倍。其實這不就是拿“名牌”坑顧客嗎?“名牌”炒得太熱了,假貨可乘機手的機會就多了。讓“假貨”來個專賣,就可以使那些“追名牌”的顧客冷靜冷靜,瞧瞧習的貨是“名牌”還是“假冒”,看來,設立“假貨專買店”的確是件利民的好事。
第三,讓有使用價值的假貨低價出售也可以節約社會財富。何必一定要將偽劣商品付之一炬,才算是表明“打假”的堅定決心和大公無私的氣魄呢?其實,都將它們一把火燒了,這是浪費。誠然假貨是假冒偽劣之品,但是我們不能它是偽劣品而全部否定它的使用價值。歷史上項羽一把火燒了為秦始皇建築的阿房宮,留下了遺憾。假貨雖比不上阿房宮,但有其可用之處,棄之毀之難道不可惜嗎?對待事物我們不能因為它有錯而全盤否定,對待假貨,我們亦該如此。
綜上所述,在我們“打假”,維護市場純潔的途徑中,設立“假貨專買店”,是其中一種可行的措施。
〖例項二〗
誠信,萬萬不可丟
儘管艄公所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很有道理,但年輕人絕不該在“健康美貌誠信”等七個背囊中,選“誠信”而捨棄。誠信,是萬萬不可丟的。這是因為:
誠信是立身之本。古人崇尚“言必信,行必果”。你有誠信的品德,人們就會信任你、敬佩你,願意與你交往。《史記》載,季布為項羽部將,以誠信在楚梁一帶深孚眾望。當時盛傳:得黃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劉邦得天下後,通緝季布——“購以千金,敢有舍匿者,罪及三族”。儘管這樣,人們無一為貪而告發,也無一人因懼懲而拒匿。直到後來,劉邦竟然為其誠信所感動,下令赦免其罪,並封為高官。這可謂誠信是立身之本的鐵證。否則,你雖然擅長“信誓旦旦”,但總是給人家開“空頭支票”,那也必然因失別人對你的信任,而喪失立身的根本,最後一事無成。正如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成事之源。人不是為吃飯而活著,世間一趟,總該做點什麼,小則常人,大到名流,都應該成就自己應該成就的那份事業。大企業的領導,必須以真誠對待企業中的成員,這樣員工們才能心甘情願地為企業工作,進而奉獻出他們的聰明才智乃至青春熱血。英國哲學家懷特利說:“真誠是處世行事的最好方法。”的成功創業就是很好的例證。領頭人張瑞敏上任之初就鄭重地許下諾言:我做不到的事,就絕不要求員工做到;我應該做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員工們非常信服、敬佩他,都千方百計地爭做開創性工作,從而使海爾成績驕人,享譽世界。
誠信是治國之道。富蘭克林說:“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一個政府,只有取信於民,百姓才會遵規守紀、聽從指揮。秦國欲用商鞅來變法圖強,商鞅深恐百姓不聽從指揮。商鞅先派人在南門立幾丈高的一根木棍,並告之誰能把它移到北門便賞金10兩。見無人相信都不肯做,商鞅又將賞金增加到40兩,有一人試著搬了過去,果然得到如數賞金。此事很快傳遍全國,百姓開始相信了商鞅。因而,雖然觸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人們害怕商鞅會依法懲治,也都不得不聽從。新法很快得以推行,秦國於是日益強大起來。正如中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上述種種,無不說明誠信的重要,它重於金錢、高於容貌、猶如生命,是萬萬不能丟棄的。
[簡評]面對“誠信”這個寬泛的話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先從材料入手,要言不煩、化籠統為具體地高出“誠信不可丟”的觀點。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巧設分論點,。從“立身”、“成事”、“治國”三個方面來分層闡述,不僅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而且水到渠成般地論證了中心論點——既然“誠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源”、“治國之道”,有著如此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自然是“萬萬丟不得”的了。本文內容豐富、翔實而具體,論述雄辯簡潔有力,選材和語言都很不錯。
(2001-10-03)
〖例項三〗
呆 氣
韜 奮
我們尋常大概都知道敬重“勇氣”和敬重“正氣”。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從理直氣壯中所生出的勇氣。孟子說:“。”有人問他什麼叫做浩然之氣,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這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但是我意以為非有幾分呆氣,勇氣鼓不起來,正氣亦將消散;因為“雖千萬人,吾往矣”!非有幾分呆氣的人決不肯幹;“以直養而無害”,亦非有幾分呆氣的人也不肯幹。試想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是呆氣的十足表現嗎?
研究任何學問,欲求造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據傳發明地心吸力學說的牛頓,有一天清晨正在潛思深究的有味當兒,他的女僕預把雞蛋置小鍋旁備他自煮作早餐,他一面沉思,一面把手上的一隻表放入鍋內滾水中大煮特煮,這不是呆氣的表現嗎?又據傳說電學怪傑結婚之日,與新夫人同車經過他的實驗所,把夫人暫停在門外,自己跑進去取什麼東西,不料進去之後,忘其所以,竟在一張桌上大做其實驗,把夫人丟在外面許久,最後由新夫人進去找了出來,才一同回家去,這又不是呆氣的表現嗎?大概研究學問非研究到有了呆氣的境域,鑽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學家思創造一物,發明一理,當其在未創造未發明之前,人莫不譏為夢想,甚乃狂易,認為徒耗光陰,結果遼遠,而彼科學家獨能不顧譏笑,埋頭研究,甚至廢寢忘食,甘之如飴,非有幾分呆氣為後盾,豈能堅持得下去。
委身革命事業以拯救同胞為己任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彼革命志士,思為國家謀幸福,為人民除痛苦,而當其未達到謀幸福除痛苦之前,無一兵一卒之力,無彈丸憑藉之地,在他人見之,未嘗非紙上談兵,痴人說夢,認為必不可以實現,然卒以彼大革命家之規謀計劃,冒萬險,排萬難,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刀斧不足以懼其心,窮困不足以移其志,置身家性命於度外,而登高一呼,萬方響應,翕然從風,固為萬流景仰,但在流離顛沛之際,非有幾分呆氣為後盾,豈能堅持得下去?誠以凡事非有幾分呆氣來應付,處處只計及一己利害,事事顧慮前途得失,無絲毫之主見,無絲毫之冒險精神,遲疑不前,趑趄不進,永在旁徨歧路之間而已。
此外慾能忠於職務,亦非有幾分呆氣不可。在辦公室中但望公畢時間之速到,或手持公事而目注牆上所懸時計者,大概都是聰明朋友的把戲,事業交在這種人手上是永遠辦不好,這是可以保險的。因為他所缺乏的就是忠於職務視公務如己事的呆氣,降而至於交友,也以具有幾分呆氣的朋友為靠得住。韓退之所慨嘆的“士窮乃見節義”,朋友窮了仍不忘其友誼,此事非有較高程度之呆氣者不辦!
我們尋常的心理,大概無不喜聞他人之譽我聰明,且亦時欲一表現其聰明;又無不厭聞他人之稱我為呆子,而並不願自認為呆子。初不料呆氣也有那麼大的好處!
〖例項四〗 名師效應
陳魯民
50週年大慶前夕,國家隆重表彰為“”研製作出突出貢獻的32位著名科學家。有心人也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其中11位功勳科學家都出自同一個老師門下。他就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名師、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一個老師培養出11位堪稱國家棟梁之才的大科學家,其意義怎麼估價也不會過分。由此,我想起“名師出高徒”這句老話。進而又想到“名師效應”這一題目。
名師是一面旗。名師這面大旗一豎起來,四面八方的學子就會慕名而來,聚集其麾下。孔夫子當年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人稱“萬世師表”。東漢馬融,才高學博,一代通儒,門徒也常有千數。葉企孫教授早在20年代就名聞國內,是物理學界一面大旗,許多學生就是衝著他的名義,報考他所在的院系。他也沒有讓學生們失望,培育出了一個個聲震華夏的大科學家。
名師是一盞燈。這盞燈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名師蔡元培不拘一格聘人才,把年輕有為嶄露鋒芒的“落榜生”梁漱溟聘為大學教授,造就了一代鴻儒。名師葉企孫也以自己的睿智和遠見,照亮了學生們前進的道路。他的高徒趙九章本是學習經典物理的,但他考慮到趙的特點及國家的急需,毅然動員趙留學時改學氣象學,使趙成為中國大氣物理、地球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並被公認為是“中國衛星第一功臣”。他的另一學生王大珩回憶道:“葉先生有深謀遠慮,在抗戰前中國的光學工業是零,而國防急需光學機械,為此他要我改學應用光學。”王大珩學成回國後,成為中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名師是一座橋。這座橋是連線奮鬥與成功的必經之途,是由名師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胸懷凝聚而成的。陶行知“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楊昌濟“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華羅庚“心甘情願當人梯,鞠躬盡瘁育英才”,葉企孫則終生未娶,視學生如子女,殫精竭慮,以一生心血培養出大批高科技人才。
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大師即名師。當今我們大學裡的大樓確實一棟比一棟漂亮壯觀.但我們更需要名師、大師。葉企孫一個名師,就培養出一批國寶級科學家,倘若我們每個學校都有那麼幾個名師、大師,又何愁不能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果如此,經濟的騰飛,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光明日報》 2000-01-12)
就是把一個問題分成並列的幾個方面,然後逐一論述的方式。
我給你個材料,可以作為參考,其中所舉例文用的都是橫向議論。
從橫向展開
【導寫】
把好的開頭比作“鳳頭”,能夠給人美感;把好的結尾比作“豹尾”,則充滿著力量;可是把好的文章主體比作“豬肚”,多少有點欠雅觀。好在大家都知道“比喻總是蹩腳的”之類的道理,聯想到的不是豬肚裡的糟糠,而只是兩者的相似點——“充實”。顯而易見,議論文也應當是“豬肚”般的言之有物,倘若像“上海的癟三”,是不受讀者歡迎的。
議論文的主體部分怎樣才能寫得而有序?我們擬分“從橫向展開”、“向縱深拓展”、“多層面對照”、“總分成佳構”、“縱橫任揮灑”等五節文字來講述,現在先說“從橫向展開”。
怎麼展開?很簡單,從中心論點中解析出若干個並列的分論點,每個分論點獨立成段加以闡述,共同論證中心論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供料:有人曾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說:“砌磚。”第二個工人說:“我正在賺錢。”第三個工人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據說到了後來,前兩個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工人卻成了有名的建築師。從這則供料中提煉出這樣的中心論點:樹立崇高的理想是獲得事業成功的前提。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從橫向展開:一、理想是奮鬥的起點;二、理想是奮鬥的目標;三、理想是奮鬥的動力。因為要成功就得奮鬥,而沒有理想就不會去奮鬥(故曰“起點”),即使去奮鬥也將失去方向(故曰“目標”),無目的的奮鬥就像無漿的船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上漂流,“動力”從何而來?顯然,這三個並列的分論點是從中心論點分解出來的,又反過來支撐著中心論點,只要依次證明分論點成立,也就論證了中心論點,這便是“從橫向展開”。
但話要說回來,簡單之中也有不簡單的地方。一般地說,從中心論點解析出兩個並列的分論點就算是從橫向展開。但以“三部曲”(即分解出三個分論點寫成三個段落)為佳。因為增加一個分論點及其論證,會使全篇的說理更加充分,更加有力。而在實際思維操作過程中,第三個分論點的提取往往難度較大,這就是不簡單之處,但也是思維價值之所在。怎麼辦?要學會多方面地思考問題。就上例而言,“目標”和“動力”容易想到,倘以此展開未嘗不可,如果要提取第三個分論點,就得拓寬思路,多方思索理想對奮鬥的作用,才能獲得“起點”之類的分論點。淺思輒止是不會有結果的。
還要注意的是,分論點的展開不能隨心所欲,得講究先後順序。比方說“起點”、“目標”、“動力”排列就比較合理,如果改成 “目標”、“動力”、“起點”,就會顯得不合邏輯了。在句式的構造上,分論點的表述可以力求齊整,排比段首效果很好;也可以靈活遣詞造句,但是要做到清晰醒目,因為分論點是“段眼”,含糊不清是一大忌。在論述過程當然允許有詳有略,一般來說主要的方面詳寫,放在前面;次要的方面略寫,放在後面。如果分論點不止三個,次要者還可以合在同一個段落裡論述。
〖例項一〗
“假貨專買”之我見
市場之大無所不有,然而假冒偽劣商品也乘機悄悄進入了市場。“打假”成為工商部門的緊急行動。哈爾濱市道外區中馬路廉價商品市場設立了“假貨專賣店”。專門低價銷售打假沒收的有使用價值的假貨。我認為這確是一種“打假”的高招。
眾所周知,假冒偽劣商品之所以能充斥市場,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矇住了顧客的眼睛。由於顧客的眼睛被矇住了,他們辨不清真假,就十有八九吃了虧。現在好了,推出“假貨專買”,讓偽劣假冒商品拉出來示眾。不就提高了顧客對假貨的辨別能力嗎?只要顧客懂得辨識真偽,那麼假貨在市場上會站得住腳根嗎?那時候它們無人問“形影相弔”就只好灰溜溜逃跑了。
其二,設立“假貨專買店”有利於適當地讓“名牌熱”降溫。當今社會有青年總喜歡穿“名牌”,趕時髦,假冒偽劣商品就乘虛而入,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只要標上“進口”、“名牌”的字樣就身價百倍。其實這不就是拿“名牌”坑顧客嗎?“名牌”炒得太熱了,假貨可乘機手的機會就多了。讓“假貨”來個專賣,就可以使那些“追名牌”的顧客冷靜冷靜,瞧瞧習的貨是“名牌”還是“假冒”,看來,設立“假貨專買店”的確是件利民的好事。
第三,讓有使用價值的假貨低價出售也可以節約社會財富。何必一定要將偽劣商品付之一炬,才算是表明“打假”的堅定決心和大公無私的氣魄呢?其實,都將它們一把火燒了,這是浪費。誠然假貨是假冒偽劣之品,但是我們不能它是偽劣品而全部否定它的使用價值。歷史上項羽一把火燒了為秦始皇建築的阿房宮,留下了遺憾。假貨雖比不上阿房宮,但有其可用之處,棄之毀之難道不可惜嗎?對待事物我們不能因為它有錯而全盤否定,對待假貨,我們亦該如此。
綜上所述,在我們“打假”,維護市場純潔的途徑中,設立“假貨專買店”,是其中一種可行的措施。
〖例項二〗
誠信,萬萬不可丟
儘管艄公所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很有道理,但年輕人絕不該在“健康美貌誠信”等七個背囊中,選“誠信”而捨棄。誠信,是萬萬不可丟的。這是因為:
誠信是立身之本。古人崇尚“言必信,行必果”。你有誠信的品德,人們就會信任你、敬佩你,願意與你交往。《史記》載,季布為項羽部將,以誠信在楚梁一帶深孚眾望。當時盛傳:得黃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劉邦得天下後,通緝季布——“購以千金,敢有舍匿者,罪及三族”。儘管這樣,人們無一為貪而告發,也無一人因懼懲而拒匿。直到後來,劉邦竟然為其誠信所感動,下令赦免其罪,並封為高官。這可謂誠信是立身之本的鐵證。否則,你雖然擅長“信誓旦旦”,但總是給人家開“空頭支票”,那也必然因失別人對你的信任,而喪失立身的根本,最後一事無成。正如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成事之源。人不是為吃飯而活著,世間一趟,總該做點什麼,小則常人,大到名流,都應該成就自己應該成就的那份事業。大企業的領導,必須以真誠對待企業中的成員,這樣員工們才能心甘情願地為企業工作,進而奉獻出他們的聰明才智乃至青春熱血。英國哲學家懷特利說:“真誠是處世行事的最好方法。”的成功創業就是很好的例證。領頭人張瑞敏上任之初就鄭重地許下諾言:我做不到的事,就絕不要求員工做到;我應該做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員工們非常信服、敬佩他,都千方百計地爭做開創性工作,從而使海爾成績驕人,享譽世界。
誠信是治國之道。富蘭克林說:“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一個政府,只有取信於民,百姓才會遵規守紀、聽從指揮。秦國欲用商鞅來變法圖強,商鞅深恐百姓不聽從指揮。商鞅先派人在南門立幾丈高的一根木棍,並告之誰能把它移到北門便賞金10兩。見無人相信都不肯做,商鞅又將賞金增加到40兩,有一人試著搬了過去,果然得到如數賞金。此事很快傳遍全國,百姓開始相信了商鞅。因而,雖然觸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人們害怕商鞅會依法懲治,也都不得不聽從。新法很快得以推行,秦國於是日益強大起來。正如中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上述種種,無不說明誠信的重要,它重於金錢、高於容貌、猶如生命,是萬萬不能丟棄的。
[簡評]面對“誠信”這個寬泛的話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先從材料入手,要言不煩、化籠統為具體地高出“誠信不可丟”的觀點。更為可貴的是,作者巧設分論點,。從“立身”、“成事”、“治國”三個方面來分層闡述,不僅使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而且水到渠成般地論證了中心論點——既然“誠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源”、“治國之道”,有著如此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自然是“萬萬丟不得”的了。本文內容豐富、翔實而具體,論述雄辯簡潔有力,選材和語言都很不錯。
(2001-10-03)
〖例項三〗
呆 氣
韜 奮
我們尋常大概都知道敬重“勇氣”和敬重“正氣”。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從理直氣壯中所生出的勇氣。孟子說:“。”有人問他什麼叫做浩然之氣,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這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但是我意以為非有幾分呆氣,勇氣鼓不起來,正氣亦將消散;因為“雖千萬人,吾往矣”!非有幾分呆氣的人決不肯幹;“以直養而無害”,亦非有幾分呆氣的人也不肯幹。試想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是呆氣的十足表現嗎?
研究任何學問,欲求造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據傳發明地心吸力學說的牛頓,有一天清晨正在潛思深究的有味當兒,他的女僕預把雞蛋置小鍋旁備他自煮作早餐,他一面沉思,一面把手上的一隻表放入鍋內滾水中大煮特煮,這不是呆氣的表現嗎?又據傳說電學怪傑結婚之日,與新夫人同車經過他的實驗所,把夫人暫停在門外,自己跑進去取什麼東西,不料進去之後,忘其所以,竟在一張桌上大做其實驗,把夫人丟在外面許久,最後由新夫人進去找了出來,才一同回家去,這又不是呆氣的表現嗎?大概研究學問非研究到有了呆氣的境域,鑽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學家思創造一物,發明一理,當其在未創造未發明之前,人莫不譏為夢想,甚乃狂易,認為徒耗光陰,結果遼遠,而彼科學家獨能不顧譏笑,埋頭研究,甚至廢寢忘食,甘之如飴,非有幾分呆氣為後盾,豈能堅持得下去。
委身革命事業以拯救同胞為己任者,也不可不有幾分呆氣。彼革命志士,思為國家謀幸福,為人民除痛苦,而當其未達到謀幸福除痛苦之前,無一兵一卒之力,無彈丸憑藉之地,在他人見之,未嘗非紙上談兵,痴人說夢,認為必不可以實現,然卒以彼大革命家之規謀計劃,冒萬險,排萬難,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刀斧不足以懼其心,窮困不足以移其志,置身家性命於度外,而登高一呼,萬方響應,翕然從風,固為萬流景仰,但在流離顛沛之際,非有幾分呆氣為後盾,豈能堅持得下去?誠以凡事非有幾分呆氣來應付,處處只計及一己利害,事事顧慮前途得失,無絲毫之主見,無絲毫之冒險精神,遲疑不前,趑趄不進,永在旁徨歧路之間而已。
此外慾能忠於職務,亦非有幾分呆氣不可。在辦公室中但望公畢時間之速到,或手持公事而目注牆上所懸時計者,大概都是聰明朋友的把戲,事業交在這種人手上是永遠辦不好,這是可以保險的。因為他所缺乏的就是忠於職務視公務如己事的呆氣,降而至於交友,也以具有幾分呆氣的朋友為靠得住。韓退之所慨嘆的“士窮乃見節義”,朋友窮了仍不忘其友誼,此事非有較高程度之呆氣者不辦!
我們尋常的心理,大概無不喜聞他人之譽我聰明,且亦時欲一表現其聰明;又無不厭聞他人之稱我為呆子,而並不願自認為呆子。初不料呆氣也有那麼大的好處!
〖例項四〗 名師效應
陳魯民
50週年大慶前夕,國家隆重表彰為“”研製作出突出貢獻的32位著名科學家。有心人也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其中11位功勳科學家都出自同一個老師門下。他就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名師、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一個老師培養出11位堪稱國家棟梁之才的大科學家,其意義怎麼估價也不會過分。由此,我想起“名師出高徒”這句老話。進而又想到“名師效應”這一題目。
名師是一面旗。名師這面大旗一豎起來,四面八方的學子就會慕名而來,聚集其麾下。孔夫子當年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人稱“萬世師表”。東漢馬融,才高學博,一代通儒,門徒也常有千數。葉企孫教授早在20年代就名聞國內,是物理學界一面大旗,許多學生就是衝著他的名義,報考他所在的院系。他也沒有讓學生們失望,培育出了一個個聲震華夏的大科學家。
名師是一盞燈。這盞燈會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名師蔡元培不拘一格聘人才,把年輕有為嶄露鋒芒的“落榜生”梁漱溟聘為大學教授,造就了一代鴻儒。名師葉企孫也以自己的睿智和遠見,照亮了學生們前進的道路。他的高徒趙九章本是學習經典物理的,但他考慮到趙的特點及國家的急需,毅然動員趙留學時改學氣象學,使趙成為中國大氣物理、地球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並被公認為是“中國衛星第一功臣”。他的另一學生王大珩回憶道:“葉先生有深謀遠慮,在抗戰前中國的光學工業是零,而國防急需光學機械,為此他要我改學應用光學。”王大珩學成回國後,成為中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名師是一座橋。這座橋是連線奮鬥與成功的必經之途,是由名師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胸懷凝聚而成的。陶行知“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楊昌濟“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華羅庚“心甘情願當人梯,鞠躬盡瘁育英才”,葉企孫則終生未娶,視學生如子女,殫精竭慮,以一生心血培養出大批高科技人才。
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大師即名師。當今我們大學裡的大樓確實一棟比一棟漂亮壯觀.但我們更需要名師、大師。葉企孫一個名師,就培養出一批國寶級科學家,倘若我們每個學校都有那麼幾個名師、大師,又何愁不能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果如此,經濟的騰飛,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盛,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光明日報》 200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