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山易學

    具體追溯何人創立因年代久遠,已沒有多大意義。古代由於生產力原因只有極少數人有文化;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需要,歷史上屢遭封禁;數學水平不高不足以支撐易經高水平發展;現今時機不錯,又受限於人心浮躁。

  • 2 # 安水閒人

    易經由先王伏羲創立其先天八卦,即八純卦,後由周文王推演成後天六十四卦,在由孔聖配以爻詞,使易乃成大道之原泉,參同契為天人合一之妙旨,非常人所能參悟。故百姓只可問,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性與天道不可聞,因不齋不戒心不淨,焉知性命之大道。

  • 3 # 河間金棟

    《周易》之成書過程

    金棟按:今本《周易》分“經”“傳”兩部分。據易學史料及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青銅器、帛書竹簡等,今本《周易》之成書過程大致如下:

    商周甲骨等八卦符(出自卜者、筮官、巫師之手)→西周時期《周易古經》六十四卦卦名、卦畫、卦爻辭(出自祝宗卜史之官之手)→春秋末期《道德經》→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道家、陰陽家、儒家等→今本《易傳》定型完成於西漢宣、元時期(出自受道家、陰陽家影響的孔門後儒經師之手)。

    據出土於西漢文帝初年之帛書《周易》,其《經》只是名“六十四卦”,並無“周”字,可見今本《易經》之名《周易》與某些內容者,當是此後之後儒所為。而帛書《易傳》除了很少一部分見於今本《繫辭傳下》以外,皆是未傳世《易傳》。以帛書《易傳》為據,今本《易傳》皆是漢文帝后之後儒作品。

    何謂“成書”?即該書所有內容完全編纂在一起了才算成書!成書與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作者寫成,但編纂成書是同一時期、一二個或幾個作者所為。

    《周易》之“經”——《易經》(狹義)是一部卜筮書,即算卦的書,並不是哲學,而是宗教巫術,成書於西周時期,出自卜史官之手,與周王室(周文王、周公旦)有關。如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古經是因古人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筮書。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職務。巫史們在給人算卦的時候,根據某卦某爻的象數來斷定吉凶,當然有些與事實偶然巧合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經驗。他們把一些經驗記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漸積累,成為零星的片段的筮書,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補充與編訂,《周易》古經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實際說來,《周易》古經不是一個時期寫定,更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我們從它的內容和形式觀察,它的完成當在西周初年。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班固(《漢書·藝文志》)都說‘文王作卦爻辭’,馬融、陸績等(《周易正義》引)說‘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這在先秦古書中沒有明證,難以置信。”

    李鏡池《周易溯源》:“我們現在認為《周易》的編著,出於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書年代,約在西周晚期。……編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貴族中的僧侶階層,是政治顧問,是當時的高等知識分子。他們掌握了政府的文獻資料,學問廣博,如後來的老聃為周柱下史,司馬遷為太史公,都是這一類人。……我對於《周易》卦、爻辭的成因有這樣的一個推測,就是卦、爻辭乃卜史的卜筮記錄。”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關於《周易》經文形成的年代,近人雖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數認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產物。因為卦爻辭所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沒有晚於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來於占筮的記錄,後來經過加工,逐漸成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書的編纂說,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藝術性……它近於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羅列各種筮辭。但總的說來,這部典籍的形成出於占筮的需要,不是用來表述某種理論體系。宋朝朱熹說:‘易本為卜筮而作’(《語類》卷六十六),這一論斷是可信的。關於《周易》的編纂,近人認為出於當時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經過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這部典籍的編纂,出於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易經》全書六十四重卦,即卦形64個、卦名64個、卦辭64條、爻辭384條、用九1條、用六1條,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辭(辭,乃長短不等之一段話,或有幾個字),經文共4940個字。

    《周易》之“傳”——《易傳》是一部哲學書,以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家的天道觀,闡釋推演、附會發揮《易經》。據帛書《易傳》,今本《易傳》當定型成書於宣、元時期,出自受道家影響的孔門後儒之手。《易傳》,亦名《易大傳》《周易大傳》共七種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篇、《繫辭》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如

    朱伯崑《周易通釋》:“十翼出於孔門後學之手……此書的編纂當出於儒家之手,但其內容和思想,頗受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從整體上看,乃哲學著作,借用古代易學家的話說,乃窮理盡性之書,既言天道,又講人事。從佔問吉凶禍福,到闡發哲理,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進步。《周易》所以影響後世,確切的說,不是由於佔術,而是基於《易傳》所提出的理論。……《易傳》的作者透過對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辭的解釋,將古代的占筮典籍昇華為哲學典籍。”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各篇非成於同時,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戰國或秦漢之際的作品。以儒家思想雜以陰陽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經》的原有框架,透過闡釋《易經》義蘊、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卦序等,創造了一個結合象數與義理的獨特思想體系。”

    由上可知,《周易》之“經”“傳”二者相差好幾百年,其內容性質完全不同,應分別對待,莫把《易傳》當《易經》讀 !

  • 4 # 有話少說

    《易經》即《周易》,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據《史記》,西伯(即周文王)被紂王囚禁羑里,演繹伏羲易八卦為六十四卦。即,伏羲易為八個三爻卦,周文王易為六十四個六爻卦。周文王六十四卦,《史記》稱《易》。孔子《易傳》也稱《易》。有伏羲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文王易,為區分,後世才有《周易》之名,奉為儒家經典,又有《易經》之稱。

    六十四卦不僅是卦符,還有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為誰所作,《史記》並沒記載。只是說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序《易大傳》,即《易傳》,又稱《十翼》。《易傳》也沒肯定周文王作卦辭爻辭,只是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是故其辭危也”。

    不僅如此,《易傳》還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易傳.繫辭下》有先於周文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位聖人已使用了六十四卦的描述,如,聖人根據六十四卦之“夬”,發明書契:“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百姓以察,蓋取諸 夬”。

    通行本《易經》與《易傳》合為一書,也叫《周易》。然而,孔子與周文王相差幾百年,不可能合作作一本叫作《周易》的書。

    考古發現多個不同的《易經》。阜陽漢簡,上博館戰國楚簡,兩個版本儘管殘缺,但從儲存的資料看,二者不同,也不同於通行本。

    馬王堆西漢帛書,儲存完整,已出版發行。帛書《易經》與通行本不同。一,卦符不同,爻為“一”與“八”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僅八卦,鍵,川,辰,筭,贛,羅,根,奪。三,卦辭爻辭多異文。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鍵,第二婦,,第六十四益。

    這麼多不同版本《易經》,怎麼可能為周文王一人所作?

    不僅如此,《史記》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一本《易經》也找不出來。

    《易經》,託聖人之名的偽作,且有多個不同內容的《易經》。

    龜卜,占卦,兩種算命方法,《易經》是占卦。老百姓中還是常見的,八九十年代,全國城鄉,到處有《易經》八卦算命地攤。現在《易經》八卦算命改變方式,網上大肆宣揚《易經》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源,就是不敢占卦,預測將發生的大事,怕露餡。

  • 5 # 荷塘夜話1

    易經是教導人們如何上位並最終謀取帝位的策略,故而有關人士故意把它弄得玄而又玄,甚至玩起了把戲,所以就聽不同啦。呵呵

  • 6 # 至虛至無

    最遠的傳說是伏羲氏,還有文王將其編纂六十四卦,那麼很可能是上古,史前文明。

    其實一直在我中華文化的底蘊中發揮著燦爛的光芒,也就是自古以來老百姓都用著,感受著。也有不成書,也有不成文。農民預測天氣的諺語包含,孩子辨別陰陽的起碼認知,兵書中的虛實論斷,施政中的無為思想,數學中的數,文字中的筆畫的象,婚姻中的陰陽配位,我們勤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厚德載物的品格,等等已經滲透方方面面,把他寫在骨子裡了,而不是錯誤的認為他只能預測,我認為那是指導。沒有因,談什麼預測?

    雖然普及,但是人各不同,領略不同,結果不同。在道中,你就是行走中的周易,不修為道德,不講道德,那本書看不看無所謂。

  • 7 # 小男孩與芭比

    我們今日所見的易經名為“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經”分上、下二部,由卦名、卦象、卦辭和爻辭構成,古有伏羲畫卦、文王姬昌作經之說。“傳”又稱“十翼”,是對經的解釋和發揮,據說是孔子和他的徒子徒孫所作。

    要說易經沒有普及,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易經對華人的影響,已到了無孔不入、無以復加、根深蒂固的程度!

    首先,易經造就了華人中庸的思維模式。我族自古崇尚一個“中”字,得益於孔門創新及後世發揚,中庸之道已成為華人頭腦中不可磨滅的思維模式。過猶不及,謙虛謹慎,和諧共處,生生不息……諸如此類的思想,都和“中”分不開,那麼,這與易經有啥關聯?實際上,秉持中道,遠離旁門,元亨利貞,正是易經通篇體現出來的宗旨。

    其次,易經與古代天文學結合,影響了華夏農業文明的程序。華夏先賢透過觀察自然,特別是星空,創造了陰陽五行學說,並使用干支陰陽合曆計時,後世進一步“納甲”,將易經與曆法結合,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起到了指導作用。

    第三,易經用語已大量滲入漢語,其中很多沿用至今。在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中,有不少是與易經有關的,例如:錯綜複雜、匪夷所思、厚德載物、囊括、咸亨、震驚、反覆、否極泰來、渙散……我們十幾億人天天說著易經的用語卻不自知,恰恰成了“大道無形”的最佳例證!

    此外,易經的作用還體現在建築風水、擇日、取名、婚喪嫁娶、預測命運等方面,其中一些現在連科學也不能解釋,這裡就不多說了。

  • 8 # 齊謙書院孟子厚

    感覺?這是感覺嗎?因為我們的教育不但不教傳統文化,還詆譭傳統文化。學校教學生就是封建落後,愚昧腐朽。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這樣的觀念,誰還能對易經感興趣?

    感興趣,認真學習的都是不安於學校教育的人。

  • 9 # 閒看秋風999

    《易經》的著作權已經不可考證了;只有傳說留在今天。再者說,現在通行的是《周易》,而還有兩種比如說《連山》《歸藏已經失傳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易經》的普及在最近的幾十年中是由通俗武俠小說以及電視連續劇來完成的,比如說金庸先生的大量著作都有《易經》的影子。

    由於年代久遠,而且《易經》又充滿了所謂“迷信”等等的神秘色彩;古人用《易經》來卜卦,如今的老百姓直接其看黃曆或者天氣預報,如果投資理財參考財務報表,誰會去卜卦呢?

    《易經》的精華部分不是“卦象”也就是“六十四卦”,它的精華是《卦辭》也就是《易傳》,相傳是孔子所做,而這一部分的普及程度非常高。

    舉個例子。比如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等這樣的成語都是源於卦辭;而“飛龍在天“潛龍勿用”也都是來自通俗小說。

    《易經》最重要的思想是“乾坤”(陰陽),這個思想影響了包括儒家道家等中國主流思想幾千年,這些也都是老百姓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核心。

    不得不遺憾的說,中國大陸出現了文化斷層,看看海峽那邊就知道了。

  • 10 # 嚴師說字

    易經是我們古代先哲們創造的,最初並沒有文字,只是採用最簡單的符號來記錄太陽的變化規律。一橫為陽,兩橫為陰。陽為白天,陰為黑夜。逐漸細化、深化,來描述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萬事萬物都有相同的變化規律,依據太陽從初升到降落,從有到無,再到初升到降落,再到從有到無。發現了萬事萬物也有這個變化規律。在逐漸深化細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用文字來描述這些變化的現象。從天干地支到陰陽五行,無不體現易經中變化規律。從兩爻到八卦,再到六十四卦,開始用文字來命名。由於時代遙遠,古文字的本義人們逐漸忘記,或者模糊不清,理解起來就有了障礙。在現代就無法普及和推廣,逐漸被現代西方哲學體系所代替。我們中學教材中“哲學”部分也是西方哲學體系。原因就是我們的國學大師在十八世紀,用現代文字,或者說白話文,翻譯了西方哲學,便於人們學習和理解。如果把我們古代哲學體系,用我們現代人們所熟悉的現代文字去描述,人們會很好的理解,也會逐漸普及。

    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是一樣的,但是東西方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是相對立的。比如我們的文化是講“孝”;西方文化講的是“愛”。“孝”是尊老,“愛”是助幼。地理位置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基因,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出發點就不同。哲學的思維也是對立的,我們是從“統一”的角度出發,西方則是從“分散”的角度開始。我們的國畫是平面的,西洋畫是立體的。我們的國畫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一樣的,西洋畫則是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防護等級國家標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