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江大姐

    在很多業餘球迷都在潛心琢磨拉球發力的問題,追求的越來越細,但還是找不到手感。其實在練球過程中,只要記住一般的發力方法,認真去練習就可以了。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務求把力量全部用到板子上。然後你只要明白,第一點一定要扭腰,第二點一定要擺臂,第三點一定要有收小臂的動作。最重要的是扭腰,收小臂,一系列的爆發一定要在同時完成。有很多人就是追求的過細,一會想蹬右腿,一會又覺得扭動的慣性問題沒解決好。這樣總把自己逼得無所適從。很多小隊員發力出色,你去問他,他保證什麼理論也不知道。只知道放鬆----緊張,擺臂----爆發,扭腰----前迎。堅決反對在練球時,把注意力放到蹬右腿上,因為在你扭腰時只要有重心左移前移的意識,右腿不會不出力,只要不在發力時重心下挫就行。同時在練球把問題考慮的過細還會不自覺導致發力不集中的惡果。平時多做做空動作,體會發力的感覺,練球時注意力集中和發力集中。有一些基本而無誤的常識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必會成功。拉球時重心的轉移拉弧圈沒有重心的轉移,猶如無本之木,既不穩定,也無威力。不但拉弧圈如此,快攻也是一樣,只是快攻動作較小,不如弧圈明顯。如果用上了重心的轉移,就是調動了全身的力量來擊球,顯然力量會打得多。大家可以做如下比較:坐著做拉弧圈的動作,不動腰 vs 用上重心轉移,做拉球的動作比較一下,結論就不言而喻了。說用上重心穩,是因為用上重心時參與運動的肌群多、質量大,運動起來慣性大,不容易變形,自然就比只用手臂穩定。只用手臂,或是亂甩手腕,靈活則靈活了,可容易變形,穩定性也就差了。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合理運用,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首先,要保證發力的順序:從下到上,從大到小,也就是蹬腿-->轉腰--->送肩-->大臂-->小臂-->手腕 (水平不到時手腕可以少用) ;其次,發力時各部位間要保持“緊密聯絡”,力的傳遞過程有部位的先後,但不應有明顯的停頓和滯後。至於發力的主要部位,大家聽得都很多了:近臺在小臂,中遠臺在大臂、腰,臺內則是手腕。要達到好的發力,可真是不大容易,判斷準確、步法到位、協調性和爆發力。。。最後,建議大家多看看高手的發力,最好用慢動作細細地看,好好地體會。就我而言,老瓦的技術動作對我的幫助最大。前衝弧圈、側旋弧圈、高吊弧圈的動作要領前衝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是中上部,在球上升前期、後期擊球,整個動作迎前為主,打跟摩擦的比例是6/4體現衝快的特點,帶有鞭打的感覺。側旋弧圈:手腕稍微往下掉些,接觸球的右側面(右手握拍)在球的下降前期、後期摩擦球。向前上方發力。高吊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中下部在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真個動作以向上為主。摩擦跟打的比例是:8/2業餘球友如何拉弧圈  一、板形的控制  良好的握板方法是拉好弧圈球的基礎,直拍不能吊拍,手腕與前臂成一直線,拍形略向前傾。拍後三指略彎曲,中指、無名指頂住球拍,以中指為主。有一段時間我一直為自己的握拍所困擾,嘗試各種握拍法,其間走了一段彎路,但對弧圈球的認識卻是越來越深刻,如今我認為不論如何握拍,最重要的是拉球時拍形要控制好,根據來球旋轉不同利用手腕進行微調。  二、基本要領  拉球時手臂與身體不能夾得太緊或者離得太遠,以能容下一拳為宜。大臂放鬆,拍頭要挺得住,不能吊。重要的是轉腰,轉腰一詞說來容易做到很難,難的是要把力量從腰上傳遞到大臂再到小臂再到球拍,最後利用收臂的力量把球拉出,注意球拍要往前送,即張曉蓬教授所謂吃球。收前臂時要快,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忌諱拉球時做慢動作,否則即使動作做對,拉出去的球也不會太轉,威脅不大。  三、幾個誤區  1.只轉屁股不轉腰。要分清轉腰與轉屁股是兩回事,拉球時千萬要用腰帶動大臂,而不是隻動大臂而不用腰。有些球友拉球時初看動作不錯,有模有樣,但高手一看就知他只能是用死力,而腰部力量用不上,所謂拉球不協調即是此說。  2.步法不到位。我以前拉球時,每一局比賽(平時)中有時能拉出幾個漂亮球,但有時卻感覺拉不到球,現在回想起來是自己的步法不到位所致。至於步法的種類我想大多數球友已然知道,但要能在比賽中用出來卻需要平時的苦練,比如撲正手用的交叉步即需要多次的練習,乃至成了習慣即可,練步法最好是徒手練習。  3.拉球時身體後仰。此乃大忌,拉球時身體必須前傾,重心在腳尖上,而且重心不能上下起伏太大。淺談業餘選手怎樣學習弧圈球技術業餘選手在學習弧圈球技術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問題:(1)什麼時機選擇拉弧圈球?(2)怎樣拉不轉或者上旋球?(3)怎樣拉強烈的下旋球?(4)擊球的部位。(5)弧線在拉球中的作用。(6)拍面角度與發力方向(7)身體部位跟拉球的關係。下面我將逐個做介紹:一:什麼時機選擇拉球?進攻的技術很多,有拉、打、彈、撥、撕、加力推、推擠、撇、挑都屬於進攻的技術,在什麼時候運用這些技術是業餘選手感到頭痛的問題,我見過一些拉球的業餘選手,打法非常的單調,進攻的時候一律用拉的動作去回擊球,他不管來球的性質跟弧線的高低,都一律的拉,以至於形成了:該發力打的球不打延誤了戰機。在不出臺的球只能用搓的技術去回擊,因為心虛。正常的情況下:對方來球只要弧線高無論網前與底線我們都應該發力打,給對方造成壓力,而來球的弧線低,出臺或者半出臺,可以選擇拉,當步法不到位或者碰到對方強烈的下旋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拉吊結合的方法,這樣你的球就比較有章法。二:怎樣拉上旋球與不轉球?拉上旋與不轉的球,許多業餘選手感到是球去頂球拍,不容易發力,出手的弧線長,球容易出界,在拉上旋與不轉的球的時候:我們的拍面前傾,引拍與球同高或者高與來球,擊球的中上部,整個動作迎前,以向前發力為主,有種“帶”出去的感覺,手感好,熟練的球友還可以向對拉的方向發展。錯誤的動作:擊球的中下部,引拍低,沉肩,髖關節與腰下沉得太多,向前上方發力。平時跟朋友練習的時候,多注意提拍跟迎前去擊球就有所體會了。三:怎樣拉強烈的下旋?有的球迷一味的追求“暴”的感覺,覺得十分爽,過癮,我覺得這樣的意識要不得。因為你不可能每個球都能“暴”對方的。後果是:拉球頻頻下網,影響自己的信心,以至於對自己的拉球技術產生懷疑,或者怪器材的問題,當對方強烈的下旋的時候,假如你還沒有王勵勤那樣的爆發力,與移動的速度你就應該:引拍低於來球,擊球的中下部,向前上方摩擦球,同時還注意用身體的重心與拍面的角度去擊球,以減低球的旋轉,引拍的時候身體的重心應該在右腳(右手握拍者),同時身體放鬆,在找到球的點的時候,重心由右腳向左腳轉移,接觸到球的時候整個身體略有緊張感,拍面不要前傾過多,以至於找不到球的點,這個點就是擊球點。也就是球的中下部,這樣的動作不容易吃轉,發力機制好的話,有很好的弧線、速度跟旋轉。四:擊球的部位:上旋球、不轉球的擊球部位是:中部、中上部、上中部。球越上旋我們的點就越應該靠上。下旋球:中部、中下部、下中部。越下旋的球點就越應該靠下,多多的體會與練習你的命中率就有很大的提高。我們不管練習哪個單項的技術首先必須保證有命中率才去追求質量。否則即使你的球很衝、刁鑽,沒有命中率對方都不怕你的。五:弧線在拉球中的作用:有的球迷不理解弧線的作用,結果是失誤很多,自己都沒有興趣了,主要的毛病在於擊球的時候沒有給球製造弧線,沒有製造弧線的意識,除非近網的高球或者搓、擺的技術不用什麼弧線外,其它的技術一律的要有弧線,否則是失誤很多的。這樣的才能製造合理的弧線呢?通常的,上旋球以向前為主,下旋球以向上略帶向前就有弧線了,反覆的去體會弧線你會學習到乒乓球很多的奧妙的。六:拍面的角度與發力的方向:上旋球,拍面前傾以保證球拍能擊打到球的點,發力向前,下旋球,拍面不要過分前傾,向前上方發力。七:身體過部位跟拉球的關係:有的球迷反覆的問我:我拉的球為什麼總是無力?速度慢?我看了他的動作以後,主要的是他的發力機制不好,動作不協調、出現發力的脫節現象。跟拉球有密切關係的部位有:腳、腰、肘關節、髖關節、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與身體的重心用動的過程是:迎球是:腰放鬆,髖關節自然的壓在右腳,調節要拍型,大臂前臂引拍到身體的正後方,同時手腕外展,重心始終在右腳,擊球時:腳加力蹬地,肘關節迅速收,手腕內收,身體適當的緊張。髖關節前挺,身體的重心轉移到左腳。別往了,手指去輔助發力,跟調節弧線。球出手身體馬上放鬆,還原。首先,要保證發力的順序:從下到上,從大到小,也就是蹬腿-->轉腰--->送肩-->大臂-->小臂-->手腕 (水平不到時手腕可以少用) ;其次,發力時各部位間要保持“緊密聯絡”,力的傳遞過程有部位的先後,但不應有明顯的停頓和滯後。至於發力的主要部位,大家聽得都很多了:近臺在小臂,中遠臺在大臂、腰,臺內則是手腕。要達到好的發力,可真是不大容易,判斷準確、步法到位、協調性和爆發力。。。最後,建議大家多看看高手的發力,最好用慢動作細細地看,好好地體會。就我而言,老瓦的技術動作對我的幫助最大。前衝弧圈、側旋弧圈、高吊弧圈的動作要領前衝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是中上部,在球上升前期、後期擊球,整個動作迎前為主,打跟摩擦的比例是6/4體現衝快的特點,帶有鞭打的感覺。側旋弧圈:手腕稍微往下掉些,接觸球的右側面(右手握拍)在球的下降前期、後期摩擦球。向前上方發力。高吊弧圈:接觸球的中或者中下部在球的下降期摩擦球,真個動作以向上為主。摩擦跟打的比例是:8/2業餘球友如何拉弧圈  一、板形的控制  良好的握板方法是拉好弧圈球的基礎,直拍不能吊拍,手腕與前臂成一直線,拍形略向前傾。拍後三指略彎曲,中指、無名指頂住球拍,以中指為主。有一段時間我一直為自己的握拍所困擾,嘗試各種握拍法,其間走了一段彎路,但對弧圈球的認識卻是越來越深刻,如今我認為不論如何握拍,最重要的是拉球時拍形要控制好,根據來球旋轉不同利用手腕進行微調。  二、基本要領  拉球時手臂與身體不能夾得太緊或者離得太遠,以能容下一拳為宜。大臂放鬆,拍頭要挺得住,不能吊。重要的是轉腰,轉腰一詞說來容易做到很難,難的是要把力量從腰上傳遞到大臂再到小臂再到球拍,最後利用收臂的力量把球拉出,注意球拍要往前送,即張曉蓬教授所謂吃球。收前臂時要快,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忌諱拉球時做慢動作,否則即使動作做對,拉出去的球也不會太轉,威脅不大。  三、幾個誤區  1.只轉屁股不轉腰。要分清轉腰與轉屁股是兩回事,拉球時千萬要用腰帶動大臂,而不是隻動大臂而不用腰。有些球友拉球時初看動作不錯,有模有樣,但高手一看就知他只能是用死力,而腰部力量用不上,所謂拉球不協調即是此說。  2.步法不到位。我以前拉球時,每一局比賽(平時)中有時能拉出幾個漂亮球,但有時卻感覺拉不到球,現在回想起來是自己的步法不到位所致。至於步法的種類我想大多數球友已然知道,但要能在比賽中用出來卻需要平時的苦練,比如撲正手用的交叉步即需要多次的練習,乃至成了習慣即可,練步法最好是徒手練習。  3.拉球時身體後仰。此乃大忌,拉球時身體必須前傾,重心在腳尖上,而且重心不能上下起伏太大。淺談業餘選手怎樣學習弧圈球技術業餘選手在學習弧圈球技術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問題:(1)什麼時機選擇拉弧圈球?(2)怎樣拉不轉或者上旋球?(3)怎樣拉強烈的下旋球?(4)擊球的部位。(5)弧線在拉球中的作用。(6)拍面角度與發力方向(7)身體部位跟拉球的關係。下面我將逐個做介紹:一:什麼時機選擇拉球?進攻的技術很多,有拉、打、彈、撥、撕、加力推、推擠、撇、挑都屬於進攻的技術,在什麼時候運用這些技術是業餘選手感到頭痛的問題,我見過一些拉球的業餘選手,打法非常的單調,進攻的時候一律用拉的動作去回擊球,他不管來球的性質跟弧線的高低,都一律的拉,以至於形成了:該發力打的球不打延誤了戰機。在不出臺的球只能用搓的技術去回擊,因為心虛。正常的情況下:對方來球只要弧線高無論網前與底線我們都應該發力打,給對方造成壓力,而來球的弧線低,出臺或者半出臺,可以選擇拉,當步法不到位或者碰到對方強烈的下旋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拉吊結合的方法,這樣你的球就比較有章法。二:怎樣拉上旋球與不轉球?拉上旋與不轉的球,許多業餘選手感到是球去頂球拍,不容易發力,出手的弧線長,球容易出界,在拉上旋與不轉的球的時候:我們的拍面前傾,引拍與球同高或者高與來球,擊球的中上部,整個動作迎前,以向前發力為主,有種“帶”出去的感覺,手感好,熟練的球友還可以向對拉的方向發展。錯誤的動作:擊球的中下部,引拍低,沉肩,髖關節與腰下沉得太多,向前上方發力。平時跟朋友練習的時候,多注意提拍跟迎前去擊球就有所體會了。三:怎樣拉強烈的下旋?有的球迷一味的追求“暴”的感覺,覺得十分爽,過癮,我覺得這樣的意識要不得。因為你不可能每個球都能“暴”對方的。後果是:拉球頻頻下網,影響自己的信心,以至於對自己的拉球技術產生懷疑,或者怪器材的問題,當對方強烈的下旋的時候,假如你還沒有王勵勤那樣的爆發力,與移動的速度你就應該:引拍低於來球,擊球的中下部,向前上方摩擦球,同時還注意用身體的重心與拍面的角度去擊球,以減低球的旋轉,引拍的時候身體的重心應該在右腳(右手握拍者),同時身體放鬆,在找到球的點的時候,重心由右腳向左腳轉移,接觸到球的時候整個身體略有緊張感,拍面不要前傾過多,以至於找不到球的點,這個點就是擊球點。也就是球的中下部,這樣的動作不容易吃轉,發力機制好的話,有很好的弧線、速度跟旋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恐婚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