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史知今

    1820年3月31日,嘉慶突然接報,兵部大印離奇失蹤,此時嘉慶正在前往清東陵祭祀乾隆的路上,這可把他嚇出一身冷汗。

    因為兵部大印至關重要,當時兵部有兩枚大印,一枚是堂印,主要用於兵部日常辦公;另一枚是行印,主要用於皇帝出巡時隨身攜帶,擁有調動軍隊、撤換將領等大權。

    可以說,行印代表著軍權,而失蹤的這枚大印正是行印,嘉慶聽說之後怎能不著急,於是他在盛怒之下,立即下令徹查此事。

    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查出個所以然,根據兵部大學士明亮等人推斷,應該是小偷貪圖銀子才盜取了這枚行印,因為行印是由純銀打造的。

    這個理由明顯過於牽強,嘉慶當然不接受,於是將所有相關大臣盡皆降級罰俸,並再次下令限期破案,否則嚴懲不貸。

    那嘉慶怒了,還真起到了效果,不管真的假的,這些大臣很快就查明瞭行印的丟失原因,根據這些大臣上報的情況,行印已經丟失了大半年之久。

    當時負責看管行印的官員,發現行印丟失後,沒敢上報,而是找了個備用印匣,往裡面裝了五百文銅錢冒充行印,透過賄賂、欺瞞等手段將這件事情暫時壓了下來。

    由於行印只有皇帝出巡時才會使用,加上各個環節的官員都不認真履職,所以行印丟失的事情,在短時間內並沒有被人發現。

    可這次嘉慶要去清東陵了,自然要帶著行印,這才穿幫,不過行印到底是被誰盜走的,到最後也沒查清楚,嘉慶沒辦法,最後又讓兵部重新造了一枚行印。

    可以說兵部行印丟失案荒唐至極,堂堂掌管一國軍事的兵部,竟然管理如此鬆懈,豈能不衰敗,同時這次事件也暴露出了兵部徇私舞弊、貪汙腐化嚴重的現象。

    其實,到了嘉慶時期,不只是兵部,清朝的各個部門都沒好到哪去,只不過兵部倒黴,不小心捅了這麼一個大簍子。

    而嘉慶時期,不只出現過一次這種荒唐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在1803年,嘉慶在透過神武門時,突然一個廚子持刀朝嘉慶砍了過去。

    當時的大內侍衛竟然都愣在了當場,根本沒有第一時間救駕,眼看廚子就要衝到嘉慶身邊時,嘉慶的侄子定親王綿恩一馬當先,攔住了廚子去路,這才救下了嘉慶。

    隨後經過徹查,這個廚子根本沒有什麼背景,也不是受人指使,主要是廚子由於日子不好過,就不打算活了,所以他想轟轟烈烈的死,也就是刺殺皇帝。

    而廚子也說了,他根本沒想過能成功,只不過想借大內侍衛的手,殺死他自己而已,同時他也想借此留得美名,那隨後這個廚子自然被凌遲處死。

    但嘉慶心裡可不得勁了,原來以為自己很安全,可現在一看,身邊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擺設,雖然把現場的那些官員與大內侍衛都處理了,但天知道其他人,到底是什麼德行。

    那除了這種大事之外,嘉慶年間也出現過很多烏龍,都是由於嘉慶的手下,辦事不認真造成的,比如在1818年的一天,嘉慶起得非常早,因為那一天,他要給科舉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搞一個典禮。

    可在大殿上等了很久,也沒見到狀元、榜眼、探花的身影,當時所有朝臣面面相覷,都不知道為什麼見不到人。

    後來查明,這幾個人壓根就沒進來,原來按照慣例,他們要從西華門進宮,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前一天突然改成了從東華門進宮。

    本來這也沒什麼,可沒人通知狀元等人換了入宮的門,所以他們還在西華門那傻等,而西華門管事的並沒有接到通知,自然不敢放他們進去。

    嘉慶等了很久也沒見到人,氣得拂袖而去,並且宣佈將狀元幾人的名次革去,話說明明是你的人辦事不利,為什麼把板子打到狀元幾人的頭上啊?

    透過上面的示例,我們可以看出,嘉慶年間,清朝已經迅速腐朽,隨後的道光時期更是不行,所以才被後世稱為“嘉道中衰”,那回到題主的問題,清朝是從嘉慶開始衰敗的嗎?其實還真不是。

    嘉慶只是比較悲催,他承接了一個表面風光的康乾盛世,可在他死後20年,卻發生了鴉片戰爭這樣的國恥,於是很多人就給他貼上了一個“無能”的標籤。

    表面上看,清朝似乎確實是從嘉慶開始由盛轉衰的,但實際上清朝在乾隆中後期,就已經社會弊病叢生,只不過很多問題沒有徹底爆發出來,粉飾出了一個“太平盛世”的假象。

    乾隆其實就是一個“敗家子”,他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又痴迷於女人和古玩,曾六下江南,可以說他在位的60年時間裡,把康熙和雍正攢下的家底,基本上都折騰光了。

    同時,在乾隆中後期,清朝腐敗日趨嚴重,民不聊生。而且,乾隆還大興文字獄130餘起,對比康熙時期的10餘起,雍正時期的20餘起,乾隆徹底將當時的思想文化牢牢地禁錮起來。

    後來龔自珍在《詠史》中曾憤慨地說道: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再加上乾隆無知的以天朝上國自居,徹底閉關鎖國,更使得清朝的思想、文化、科技都無法與世界接軌,這更讓盡顯頹勢的清朝雪上加霜。

    以上的種種原因,導致清朝從乾隆中後期開始,就急轉直下,走起了下坡路,所以說,等到嘉慶繼位後,他接手的實際上是一個爛攤子。

    那嘉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肯定地說,嘉慶是一位既勤儉又勤政的皇帝,但他並不是一位優秀的皇帝。

    我們知道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從1711年出生到1799年去世,乾隆整整活了89歲,這對於乾隆自身來講是幸運的,但對於他的繼承人來講卻是不幸的。

    眼盯著皇位,卻無法繼承,絕對是莫大的煎熬,可這對於嘉慶來講又是幸運的,因為乾隆活活熬死了很多嘉慶的競爭對手。

    那也正是因為如此,乾隆才選擇了嘉慶,因為到乾隆晚年,可供他選擇的繼承人並不多,矬子裡拔大個,只有嘉慶最合適。

    所以說,嘉慶並不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繼承人位置的,歷史上對嘉慶的評價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平庸”,平庸到什麼程度呢?歷史學家這樣說:

    “嘉慶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

    這個評價其實說得挺狠的,基本上給嘉慶扣了一個碌碌無為的帽子,其實嘉慶最初是有著雄心壯志的,只不過經過一系列的事情,使他墨守成規起來,下面我們就聊一聊嘉慶到底是因為什麼轉變的:

    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他的母親是乾隆寵妃魏佳氏,所以說,嘉慶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能當上皇帝,純屬他的哥哥們太短命。

    不過嘉慶也有一個優點,就是跟他的爺爺雍正一樣,有著隱忍的性格,他從來不強出頭,一直以“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至誠”為處事箴言。

    由於看到乾隆的折騰,把清朝霍霍的夠嗆,所以嘉慶當了皇帝后,時刻提醒自己要節約,比如清朝皇帝的例行狩獵,嘉慶也只是象徵性地走走過場,然後就收隊回宮。

    而關於嘉慶勤政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有一次嘉慶祭祀結束,感覺時間還早,就回到工作崗位,準備召見官員處理朝政。

    可是下屬以為嘉慶累了,應該休息,就私自把當天要召見的官員安排在了第二天,嘉慶知道後大發脾氣,狠狠地把下屬收拾了一頓。

    同時,嘉慶很體恤下屬,他曾允許年邁體弱的官員,坐軟轎進入紫禁城。夏天時,臣子們向他彙報工作時,由於天熱揮汗如雨,又不能扇扇子,可以說是非常煎熬。

    嘉慶看到之後,就決定也不讓太監給他扇扇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表現出,他能與臣子們同甘共苦的態度。

    當然了,嘉慶也非常重視反腐,比如,乾隆死後,他立即拿最大的貪汙犯和珅開刀,一下子從和珅家中抄出了至少八億兩白銀的財富,這筆錢超過了清朝十五年的財政收入。

    查處了和珅之後,嘉慶立即在全國掀起了反腐風暴,短短几年時間,清朝的十一個總督就被他撤換了六個,當時幾乎每個月都有大的人事變動。

    但很快嘉慶就發現,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朽到了骨子裡,換個人當官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出現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比如,當時有個御史,面對和珅的腐敗慷慨陳詞、深惡痛嫉,嘉慶非常欣賞,就提拔他擔任兵部侍郎,可僅僅一年後,這個傢伙就貪汙了四萬兩白銀。

    關鍵是在這名官員事發之前,嘉慶還號召全體官員向他學習,這件事真的很打臉,嘉慶也無奈地發現,無論怎麼反腐,都改變不了現狀,無論怎麼做,都杜絕不了貪汙。

    而嘉慶時期,反對異族的高潮再次襲來,為了鎮壓白蓮教,嘉慶耗費了大量銀兩,加上各種開支,嘉慶很快就把從和珅家裡抄來的八億兩白銀,花的差不多了。

    那此時,對於嘉慶來講,反腐政策沒有成績,國力更加衰敗,百姓也生活疾苦,使得嘉慶意識到了危機,他開始反思自己,但他的平庸並沒有讓他找到正確的出路。

    反而被這些苦難磨滅了所有的銳氣,他覺得既然改革行不通,就還按照老規矩來幹,所以嘉慶放棄了銳意進取,開始了墨守成規。

    於是嘉慶遇事就去看看前輩是怎麼做的,順著前輩的思路去做,可他的前輩是誰啊?是“敗家子”乾隆啊!跟乾隆能學出來什麼好東西?

    所以嘉慶雖然大權在握二十餘年,卻始終未能實現振興清朝的夙願,反而留下了一個比他爹乾隆還爛的攤子給道光。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嘉慶當然要為晚清的衰敗負責,但他的父親乾隆同樣也沒好到哪去,甚至可以說,清朝的衰敗始於乾隆。

    那透過嘉慶的經歷,其實也給我們後人很多啟發,任何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牽絆,如果你剛剛步入管理崗位,想著指點江山,推行新政,要注意對公司整體的把控。

    同時還要與員工經常溝通,千萬不要一上臺就大刀闊斧的改革,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導致新舉措沒實施明白,反而失去了威信和自信心。

  • 2 # 請叫我CEO

    清朝在康乾盛世後期已貪汙成風,全面衰落了。

    清嘉慶皇帝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只不過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積重難返,江河日下,無力迴天了。嘉慶皇帝比較保守,堅持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同世界差距越來越大,開始全面衰敗。

    嘉慶皇帝(公元1760年一公元182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清朝入關後第五任皇帝。嘉慶皇帝讀書經史,才華出眾,下筆成文,對歷史掌故非常熟悉,"上下三千年治跡回了然。入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退位後又當了四年太上皇。嘉慶皇帝繼位四年後才開始親政時已過不惑之年。

    ‬“和珅即倒,嘉慶吃飽。”‬

    嘉慶皇帝非常痛恨貪官汙吏,親政之後便把和坤搬倒。和珅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貪汙的銀子相當於清朝二十年財政收入總和,有一句話叫"和珅既倒,嘉慶吃寶。"但是清朝官場腐敗嚴重,為了維護大局的穩定,不敢從根本上,進行社會改革。

    嘉慶時期,社會矛盾加劇,白蓮教,天理教起義幾乎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北方的天理教,在太監接應下,一度打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直到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五月,白蓮花起義才鎮壓下去,耗盡白銀兩億兩。嘉慶皇帝查抄和珅的收入消耗殆盡。

    在政治上,嘉慶皇帝比較保守,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英華人建交要求,也反對開放浙江沿海島嶼通商,加上這個時候,英華人已把雅片偷偷的運到中國,社會危害嚴重。

    清朝繼續閉關鎖國,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當西方工業革命蒸蒸日上時,清朝已全面衰落,與世界發展漸行漸遠。其實,這不是嘉慶皇帝個人錯誤,而是整個精英階層的腐敗。

    嘉慶皇帝在位25年(公元1796年一公元1820年),正是年富力強精神充沛時,用了近一半時間和精力鎮壓各地起義,整頓吏治,花光了銀子,耗盡了精力,終其一生,政績不佳,但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

  • 3 # 上黨百曉生

    嘉慶皇帝城府極深,但是表現卻很平庸,循規蹈矩。在位期間,平定白蓮教起義,搜剿海盜,整治民間信教,同時對於英國來華貿易,使用洋錢等事務處置。每日閱讀乾隆御批的綱鑑和實錄,以祖法治國,但是對於新生事物和國際世界潮流反應不當,導致了大清的落寞和衰敗。

  • 4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有很多人認為清朝是從嘉慶時期開始衰敗的,然而清朝卻是從康乾盛世時期就開始衰敗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乾隆在其統治的中後期,依仗著國家積累的財富,開始所無忌憚的大肆揮霍,光他下江南遊玩的次數,就足夠國家數年後的開支。而且在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便開始大開殺戒,僅僅因為一個喪葬禮儀,就下手殺死了數十名官員,同時在花費上也開始毫無節制,從全國各地搜刮名人字畫,漸漸將數十年國庫積攢的財富揮霍一空。所以在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即位之後,此時的清朝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再加上嘉慶的某些不作為,其更進一步的將清朝推向了沒落之路。

    在乾隆朝時期,西方各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上已經開始全方面的超越中國,本來乾隆是有大把的機會吸收西方先進技術,是中華大地再次煥發生機,可偏偏他選擇了關起家門,做"十全老人""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去了,這也進一步的拉大了中國與世界各強國之間的距離,並未之後的被大國侵略埋下了伏筆。最終,清朝在最後一位統治者——慈禧的手中,走向了徹底的滅亡。

    所以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極點,因此清朝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也證明了盛極而衰這個道理。然而嘉慶是個很平庸的皇帝,並沒有採取任何的改革措施,來扭轉乾隆時期的一些弊病,而後來的皇帝是一個不如一個,光緒雖然想改革,然而又沒有實權,清朝的滅亡也就勢不可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和快樂二選一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