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這篇令文,首先詳盡地敘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跡。其次,這篇令文的文筆蒼勁有力,氣勢雄偉飛動,語氣嚴峻而感情濃烈純厚。全篇作者熟練運用歷史事實形象,生動地敘述和詳盡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感情濃厚,直抒胸臆。
作品名稱
述志令
作品別名
讓縣自明本志令
創作年代
漢末三國
作品出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文學體裁
散文
作者
曹操
作品原文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17,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18,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21,後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眾24。又袁術僭號於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又劉表自以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3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夫能以大事小也38。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後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47,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50,以還執事51,歸就武平侯國5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53。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54,申胥之逃楚賞55,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56,仗鉞征伐57,推弱以克強58,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縣60,食戶三萬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62,少減孤之責也。
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孤:古代王侯自謙之稱。曹操當時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稱。孝廉:漢代從漢武帝開始,規定地方長官按期向中央推舉各科人才,分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聽候使用,東漢時每年由各郡、國從二十萬人中薦舉一人,曹操被舉為孝廉時才二十歲。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
巖穴知名之士:指隱居而有名望的人。漢朝風尚,儒生常故意隱居深山,抬高聲價,以待舉薦。巖穴,山洞石室。
海內人:這裡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輕視。
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政教:行政和教化。
世士:世人。
在濟南:曹操於中平元年(184年)為濟南國相,職位相當於太守。濟南國轄境在今山東濟南一帶。
除殘去穢:曹操任濟南國相時,下屬官吏多趨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請撤免八個縣官,下令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近臣。
違迕(wǔ):違背、觸犯。諸:之於。常侍:也稱中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掌管宮廷文書和傳達皇帝命令。東漢末年,中常侍改用宦官,權勢很大,地方官多逢迎他們。
年紀尚少(shào):曹操任濟南相期滿,朝廷調他為東郡太守。他託病辭官還鄉,年方三十來歲。
同歲: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人。
譙(qiáo):今安徽亳縣。曹操的故鄉。精舍: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煉的場所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
底下之地:低窪之地,指瘠薄的土地。
泥水自蔽:意謂老於荒野,不求聞達。
都尉:官名,管軍事,官階相當於太守。
典軍校尉:武官名,掌管近衛兵,多由皇帝親信擔任。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劉宏建立西園軍,設定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討賊:指討伐地方軍閥和鎮壓農民起義軍。
徵西將軍:東漢時授徵西將軍的有四人,他們對東漢王朝都立過功勞。曹操藉此述志,表示願做東漢王朝的功臣。
董卓之難:董卓原是涼州(今甘肅、寧夏一帶)豪強,靈帝時任幷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為了消滅宦官,召董卓領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國,操縱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對,成立討卓聯軍。
興舉義兵:指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都自稱“義兵”。曹操也在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陳留縣)招募五千人起兵討董。董卓挾持獻帝和數十萬居民從洛陽遷都長安,沿路死人無數,洛陽被焚。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汴水之戰: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各州郡聲稱討董,實各懷私利,又怕董卓兵強,不敢先進。曹操獨率軍西進,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南)一帶交戰,因兵少無援失敗。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連夜逃走。
揚州更募:曹操汴水戰敗後,與夏侯惇等到揚州重新召募兵丁。東漢末年,揚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轄今江蘇、安徽一帶。
兗(yǎn)州:東漢十三州之一,轄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
破降黃巾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農民軍起義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濟北鮑信與兗州官吏迎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領兵攻黃巾軍於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追至濟北,黃巾軍三十萬被迫投降。曹操從中挑選精壯,組成自己的強大軍事力量,號為“青州兵”。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異母弟,九江郡太守,東漢末年江淮一帶世族豪強大軍閥。僭(jiàn)號:盜用皇帝稱號。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以九江太守稱帝於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九江:郡名,轄今江蘇、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
露布:佈告,宣示。
禽:同“擒”。建安二年(197年)九月,袁術攻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曹操引兵出擊,大勝,擒斬袁術的四個部將橋蕤(ruí)、李豐、梁綱、樂就。
解沮(jǔ):瓦解崩潰。
袁紹:字本初,袁術之兄。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消滅了公孫瓚,佔有黃河以北的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梟(xiāo):即梟首,斬首而懸之示眾。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年縣東北)之戰中,以少勝多,消滅袁紹軍的主力。兩年後,袁紹病死。後來,其子袁譚、袁尚因爭奪冀州互相攻殺,袁譚求援曹操後,袁尚退軍。但是袁譚背叛了曹操,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出兵擊殺袁譚,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烏桓。袁熙、袁尚又逃往遼東,九月為曹操部屬公孫康所殺。曹操於是將他們懸頭示眾。
劉表:字景升,漢皇族魯恭王劉餘的後代,東漢末豪強軍閥。獻帝初平(190—193年)年間任荊州刺吏。
乍前乍卻:忽前忽後。意喻投機。據史載:官渡之戰,袁紹向劉表求援,劉表暗地裡與曹操勾結,未敢出兵。有人勸他歸附曹操,他也持觀望態度。
當州:當地,即荊州,轄今湖北、湖南等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其幼子劉琮即以荊州降曹操。
“人臣”二句: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獻帝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烏桓的功績,廢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恢復西漢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曹操為丞相。
不遜之志:不忠順的想法。指別人認為曹操有代漢自立為皇帝的野心。
垂稱:垂名,稱頌。
“《論語》雲”四句:見《論語·泰伯篇》。
以大事小: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曹操借用《論語》中的話,表示自己擁護東漢王朝,並無奪取帝位之心。
樂毅:戰國燕昭王時名將,曾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破齊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後封為昌國君。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讓騎劫代樂毅為將,樂毅擔心留在燕國被害,於是投奔趙國。
趙王:趙惠文王。
徒隸:犯人和奴隸,此泛指地位低賤的人。
後嗣:後代,指燕惠王。以上“昔樂毅”以下一段,據《太平御覽》卷四二〇可知,系轉引《史記》。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不載。
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兒子,繼始皇立,稱二世。蒙恬(tián):秦始皇時名將,秦統一六國後,他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秦始皇死後,趙高偽造始皇遺詔,逼使蒙恬自殺。
三世:蒙恬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連他自己共三代。均為秦國名將。
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曹騰在漢桓帝時任中常侍、大長秋(管理皇宮事宜的官),封費亭侯;養夏侯氏的孩子為子,即是曹嵩,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
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萬年:死的代稱。
肝鬲(gé)之要:出自內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金縢(téng):《尚書·周書》篇名。其中記述武王病時,周公曾作禱辭祭告於神,請求代武王死,祭畢將禱詞封藏在金縢櫃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成王的另兩個叔父管叔、蔡叔等誹謗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懷疑。於是周公避居東都(現河南洛陽市)。後來成王啟櫃發現禱詞,知其忠貞,大為感動,親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緘。金縢密封的金屬櫃。
便爾:就此。委捐:放棄,交出。
執事:指朝廷統率軍隊的主管權。
武平侯國:建安元年(196年),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縣西。
為萬安計:曹操此令公佈後,據《魏書》記載:漢獻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
介推(tuī):即介子推,春秋時晉華人,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大封從亡諸臣。介子推不掛念自己的功勞,與他的母親隱於綿山而死。後世又傳說重耳曾燒山要他出來做官,他堅不出山,抱木被燒而死。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子胥率吳軍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於秦,痛哭七日,終於感動了秦哀公,求得救兵,擊退吳軍。楚昭王回到郢都,賞賜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賞。
威靈:指漢皇室祖宗的威武神靈。
鉞(yuè):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時的一種儀仗。皇帝授鉞給主將,即象徵代表天子出征。
推:指揮。
天助漢室: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氣話。
四縣:指武平、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縣)、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苦(hù,今河南鹿邑縣東)。
食戶三萬:受三萬戶人家所納賦稅的供養。
分損:減少,平息。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這篇令文,首先詳盡地敘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跡。其次,這篇令文的文筆蒼勁有力,氣勢雄偉飛動,語氣嚴峻而感情濃烈純厚。全篇作者熟練運用歷史事實形象,生動地敘述和詳盡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感情濃厚,直抒胸臆。
作品名稱
述志令
作品別名
讓縣自明本志令
創作年代
漢末三國
作品出處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文學體裁
散文
作者
曹操
作品原文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17,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18,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21,後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眾24。又袁術僭號於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又劉表自以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3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夫能以大事小也38。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後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47,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50,以還執事51,歸就武平侯國5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53。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54,申胥之逃楚賞55,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56,仗鉞征伐57,推弱以克強58,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縣60,食戶三萬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62,少減孤之責也。
註釋譯文
作品註釋
孤:古代王侯自謙之稱。曹操當時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稱。孝廉:漢代從漢武帝開始,規定地方長官按期向中央推舉各科人才,分孝廉、賢良、方正等科目,聽候使用,東漢時每年由各郡、國從二十萬人中薦舉一人,曹操被舉為孝廉時才二十歲。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
巖穴知名之士:指隱居而有名望的人。漢朝風尚,儒生常故意隱居深山,抬高聲價,以待舉薦。巖穴,山洞石室。
海內人:這裡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輕視。
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政教:行政和教化。
世士:世人。
在濟南:曹操於中平元年(184年)為濟南國相,職位相當於太守。濟南國轄境在今山東濟南一帶。
除殘去穢:曹操任濟南國相時,下屬官吏多趨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請撤免八個縣官,下令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近臣。
違迕(wǔ):違背、觸犯。諸:之於。常侍:也稱中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掌管宮廷文書和傳達皇帝命令。東漢末年,中常侍改用宦官,權勢很大,地方官多逢迎他們。
年紀尚少(shào):曹操任濟南相期滿,朝廷調他為東郡太守。他託病辭官還鄉,年方三十來歲。
同歲: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人。
譙(qiáo):今安徽亳縣。曹操的故鄉。精舍: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煉的場所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
底下之地:低窪之地,指瘠薄的土地。
泥水自蔽:意謂老於荒野,不求聞達。
都尉:官名,管軍事,官階相當於太守。
典軍校尉:武官名,掌管近衛兵,多由皇帝親信擔任。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劉宏建立西園軍,設定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討賊:指討伐地方軍閥和鎮壓農民起義軍。
徵西將軍:東漢時授徵西將軍的有四人,他們對東漢王朝都立過功勞。曹操藉此述志,表示願做東漢王朝的功臣。
董卓之難:董卓原是涼州(今甘肅、寧夏一帶)豪強,靈帝時任幷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為了消滅宦官,召董卓領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國,操縱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對,成立討卓聯軍。
興舉義兵:指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都自稱“義兵”。曹操也在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陳留縣)招募五千人起兵討董。董卓挾持獻帝和數十萬居民從洛陽遷都長安,沿路死人無數,洛陽被焚。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
汴水之戰: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各州郡聲稱討董,實各懷私利,又怕董卓兵強,不敢先進。曹操獨率軍西進,與董卓部將徐榮在滎陽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滎陽縣西南)一帶交戰,因兵少無援失敗。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連夜逃走。
揚州更募:曹操汴水戰敗後,與夏侯惇等到揚州重新召募兵丁。東漢末年,揚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轄今江蘇、安徽一帶。
兗(yǎn)州:東漢十三州之一,轄今山東西南部和河南東部。
破降黃巾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農民軍起義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濟北鮑信與兗州官吏迎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領兵攻黃巾軍於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追至濟北,黃巾軍三十萬被迫投降。曹操從中挑選精壯,組成自己的強大軍事力量,號為“青州兵”。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異母弟,九江郡太守,東漢末年江淮一帶世族豪強大軍閥。僭(jiàn)號:盜用皇帝稱號。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以九江太守稱帝於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九江:郡名,轄今江蘇、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
露布:佈告,宣示。
禽:同“擒”。建安二年(197年)九月,袁術攻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曹操引兵出擊,大勝,擒斬袁術的四個部將橋蕤(ruí)、李豐、梁綱、樂就。
解沮(jǔ):瓦解崩潰。
袁紹:字本初,袁術之兄。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消滅了公孫瓚,佔有黃河以北的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梟(xiāo):即梟首,斬首而懸之示眾。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年縣東北)之戰中,以少勝多,消滅袁紹軍的主力。兩年後,袁紹病死。後來,其子袁譚、袁尚因爭奪冀州互相攻殺,袁譚求援曹操後,袁尚退軍。但是袁譚背叛了曹操,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出兵擊殺袁譚,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遼西烏桓。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烏桓。袁熙、袁尚又逃往遼東,九月為曹操部屬公孫康所殺。曹操於是將他們懸頭示眾。
劉表:字景升,漢皇族魯恭王劉餘的後代,東漢末豪強軍閥。獻帝初平(190—193年)年間任荊州刺吏。
乍前乍卻:忽前忽後。意喻投機。據史載:官渡之戰,袁紹向劉表求援,劉表暗地裡與曹操勾結,未敢出兵。有人勸他歸附曹操,他也持觀望態度。
當州:當地,即荊州,轄今湖北、湖南等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其幼子劉琮即以荊州降曹操。
“人臣”二句: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獻帝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烏桓的功績,廢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恢復西漢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曹操為丞相。
不遜之志:不忠順的想法。指別人認為曹操有代漢自立為皇帝的野心。
垂稱:垂名,稱頌。
“《論語》雲”四句:見《論語·泰伯篇》。
以大事小: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曹操借用《論語》中的話,表示自己擁護東漢王朝,並無奪取帝位之心。
樂毅:戰國燕昭王時名將,曾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破齊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後封為昌國君。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讓騎劫代樂毅為將,樂毅擔心留在燕國被害,於是投奔趙國。
趙王:趙惠文王。
徒隸:犯人和奴隸,此泛指地位低賤的人。
後嗣:後代,指燕惠王。以上“昔樂毅”以下一段,據《太平御覽》卷四二〇可知,系轉引《史記》。但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不載。
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兒子,繼始皇立,稱二世。蒙恬(tián):秦始皇時名將,秦統一六國後,他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修築長城。秦始皇死後,趙高偽造始皇遺詔,逼使蒙恬自殺。
三世:蒙恬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連他自己共三代。均為秦國名將。
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曹騰在漢桓帝時任中常侍、大長秋(管理皇宮事宜的官),封費亭侯;養夏侯氏的孩子為子,即是曹嵩,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
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萬年:死的代稱。
肝鬲(gé)之要:出自內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金縢(téng):《尚書·周書》篇名。其中記述武王病時,周公曾作禱辭祭告於神,請求代武王死,祭畢將禱詞封藏在金縢櫃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成王的另兩個叔父管叔、蔡叔等誹謗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懷疑。於是周公避居東都(現河南洛陽市)。後來成王啟櫃發現禱詞,知其忠貞,大為感動,親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緘。金縢密封的金屬櫃。
便爾:就此。委捐:放棄,交出。
執事:指朝廷統率軍隊的主管權。
武平侯國:建安元年(196年),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縣西。
為萬安計:曹操此令公佈後,據《魏書》記載:漢獻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
介推(tuī):即介子推,春秋時晉華人,曾隨晉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大封從亡諸臣。介子推不掛念自己的功勞,與他的母親隱於綿山而死。後世又傳說重耳曾燒山要他出來做官,他堅不出山,抱木被燒而死。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子胥率吳軍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於秦,痛哭七日,終於感動了秦哀公,求得救兵,擊退吳軍。楚昭王回到郢都,賞賜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賞。
威靈:指漢皇室祖宗的威武神靈。
鉞(yuè):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時的一種儀仗。皇帝授鉞給主將,即象徵代表天子出征。
推:指揮。
天助漢室: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氣話。
四縣:指武平、陽夏(jiǎ,今河南太康縣)、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苦(hù,今河南鹿邑縣東)。
食戶三萬:受三萬戶人家所納賦稅的供養。
分損:減少,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