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承恩鎮

    古時候生產力低下,人口數量一直都上不去,在加上醫療條件不好,新生兒的死亡率非常高,能活到成年的也不多,連選個皇帝都要選個出過天花的孩子,害怕皇帝活不到親政就掛了。

    一般的行軍打仗,除了士兵以外,還要大量的民夫從事後勤工作,比如曹操的青州軍,兵有十萬,可是隨軍家眷就有百萬之眾,這樣才能保證軍隊日常的大量開銷,人吃馬喂,是很可怕的數量消耗,所以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一般將軍出征帶十萬兵馬,就號稱五十萬,因為隨軍還有很多人,真正上戰場拼命的人士兵還是那點人數,古時候的一個士兵培養是很費錢的,從士兵的刀槍,馬匹,還有盔甲都是一大筆錢,不是說拉一個農民給他一把刀就可以上戰場砍人了。所以古代的幾十萬大軍的大戰役並不多見。

  • 2 # 樂觀的火車X

    兵士數目很多時候都是統帥誇大了,一是給自己提氣,二是給敵方造成心理壓力,比如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坐擁八十萬大軍,實際也就二十多萬士兵,攻心策略而已。

  • 3 # 剛子聊金昌

    看題就知道你是不懂軍事的人,現在打仗全部摩托化,都是1拖5的狀態,更別提全靠人力的古代了,1拖10條件艱苦戰線比較長的甚至1拖20。

    什麼是1拖×,就是一個作戰人員,需要的後勤保障人員。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把這個算作參戰人員的!

  • 4 # 朵朵影片

    誰還不會吹了,打不打的贏,先得嚇唬嚇唬對方!一萬也敢稱十萬,畢竟誰去數數多少人唉,嗚哇哇一片就中了,再說了古代多國割據,一個國估計沒現在一個縣城的人口多呢,哪有幾十萬幾十萬的大軍打仗!

  • 5 # 溫州非人類研究中心

    沒有這回事,古代頂天能出動二十萬人就是極限中的極限了,不知道你對上學時期做早操有沒有印象,總之一千人站一起都是密密麻麻很多很多,別說幾十萬了

  • 6 # 香茗史館

    在古代戰爭中,動輒便是數十萬大軍,例如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秦趙出兵多達百萬;又如新莽末年“昆陽之戰”,王莽出兵42萬;再如東晉十六國時期“淝水之戰”,前秦出兵多達112萬等等。那麼,在生產能力相對落後,運輸補給能力相對較差的古代,真的能夠出動如此多的兵馬嗎?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情形之一:徵兵制下出兵數量極為誇張典型例子:秦漢徵兵制、隋唐府兵制、明朝衛所制

    古代軍事制度中,徵兵制和募兵制乃是軍隊組成的兩種主要方式,雖然歷代王朝皆採取兩種制度並存的方式組建軍隊,但卻均存在一定的側重點,秦漢、隋唐(中前期)、明朝便是典型的以徵兵制為主,募兵制為輔。

    所謂徵兵制,便是國家依靠行政手段強制徵集百姓補充軍隊的制度,其典型特點便是戰時為兵、閒時為民,而其典型代表便是秦漢的徵兵制、隋唐的府兵制和明朝的衛所制

    1、秦漢徵兵制

    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各諸侯國便開始相繼改革田制和軍制,從而打破了奴隸不準當兵的限制,開始將兵役擴大至所有男丁。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開始普遍推行郡縣徵兵制,即按郡、縣、鄉、裡等行政體系徵集境內丁壯為兵。於是,各諸侯國除了魏武卒、秦銳士等少數精銳部隊為職業軍人外,戰爭時期出征的軍隊大多以徵兵制為主,百姓們平時務農,農閒時則要接受軍事訓練,戰爭爆發時則應徵入伍出征作戰。

    根據雲夢秦簡《徭律》和《戍律》的記載,當時各諸侯國主要採取“卒更”、“踐更”、“過更”、“貲徭(戍)”和“居役”等方式,確保所有適齡男子全部接受軍事訓練,從而保證戰時國家的動員能力和軍隊戰鬥力。另根據《雲夢秦簡·編年紀》的記載,秦國不僅是普通百姓,就連官吏也要接受軍事訓練,只有達到一定爵位才可免徵。

    根據《漢儀注》等史料的記載,戰國時期的百姓自15~17歲起役,60或65歲而免。如秦國規定,凡17歲的男子必須向官府登記,申報姓名、年齡、健康狀況等,稱為“傅”。傅籍後,隨時應徵,至60歲免役,有爵位者則可提前至56歲止役

    在《商君書·兵守》中,則有“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的記載,可見國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基本可以說是男女皆兵,從而達到最大動員能力,《漢書·嚴安傳》也有類似記載。彼時,一旦戰爭爆發,“十丁抽一”幾乎就是常態,而在危及國家存亡的戰爭中,甚至可以達到“六丁抽一”,乃至“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直到漢武帝后,國家出征才開始逐漸以募兵制為主,至東漢後募兵制開始逐漸取代徵兵制。

    2、隋唐府兵制

    隋唐府兵制其實早在南北朝時便已經開始出現,東魏於“邙山之戰”中敗於西魏,為了補充兵力,於此後數年內不斷收編關隴漢人豪族的鄉兵部曲,選任當州豪望為鄉帥,後建立起八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又稱二十四軍)的府兵系統。

    後歷經宇文泰、宇文護的發展,至北周武帝年間,改府兵軍士為“侍官”,將府兵納為皇帝的親軍,不隸屬國。同時,廣募漢民入伍,免其服役,只要一人充當府兵,全家即編入軍籍,不屬州縣。軍人及其家屬居城者置軍坊,居鄉者為鄉團,置坊主、團主以領之。

    隋朝建立之後,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十年(590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自此,府兵本身歸軍府統領的組織系統雖然保持不變,但卻標誌著兵農合一的完成。

    唐朝基本沿用了這一制度。根據《歷代兵制》和《唐六典·兵部》的記載,唐初規定,內府即“三衛”“五府”之兵,從二品至五品官家子孫中徵集,非高官子弟不得躋身此列。而設於諸道折衝府的外府之兵,“皆取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爵人家)無職役者點充”。

    年齡一般在20或25歲以上,56或60歲以下,每3年或6年點選一次,“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擅興》)。為兵者依均田令授田,免租庸調,並可立功得爵入官。凡出征作戰或番上宿衛,須自備一定武器、資糧。

    府兵制乃是唐朝初期的主要兵制,直到唐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壞之後,府兵制才開始衰敗,徵兵制逐漸被募兵制取代。

    3、明朝衛所制

    在反元建國這段時期,明朝積攢了大量兵力,戰亂年代一口吃的便可養活一個士兵,可隨著天下平定,朝廷要養如此多的軍隊,卻並不是一件易事,為了減少朝廷負擔,朱元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國各軍事要地設立衛所,正式建立衛所制。

    衛所制下,每衛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為一千一百二十人,設千戶。千戶下轄十個百戶所,約一百一十二人,設百戶。百戶之下又設總旗、小旗等單位。衛所官兵於各地開墾屯田耕種,從而實現自給自足,而負責屯田種地的,便被稱為屯軍,而負責駐守操練的,則被稱為旗軍,兩軍定期輪換。

    衛所之中,除了京城的上直衛等為皇帝親軍外,各地衛所分別受各省省都指揮使司統領,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而為了確保衛所充裕,朝廷還設立了一套軍戶制度,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特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明朝中期以後,雖然由於軍士佔役,軍戶大量逃亡,軍屯遭到破壞等因素影響,衛所制趨於崩潰,逐漸被募兵制所取代,但明朝的衛所制還是一直延續到了明末。

    如上,無論是秦漢時期的徵兵制,還是隋唐時期的府兵制,亦或是明朝的衛所制,龐大的兵力來源,都極大確保了國家的動員能力,除了明朝中後期因軍屯崩壞導致朝廷需要支付軍餉之外,戰國、秦漢和隋唐出兵朝廷的負擔相對均較小,這便是朝廷動輒能夠出動數十萬大軍的原因

    事實上,“昆陽之戰”和“淝水之戰”,朝廷之所以出兵數量如此之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從各地抽調大量百姓入軍參戰。但如此大規模的徵調,軍隊數量固然能夠保障,但軍隊的質量卻相對較低,這也是其他朝代很少以徵兵制為主的重要原因。

    情形之二:虛張聲勢誇大自身兵力典型例子:赤壁之戰

    古代戰爭中,誇大兵力似乎是個習以為常的事情,哪怕僅有幾萬甚至數千人馬,也敢“號稱”數十萬大軍,這也是導致史料記載之中,動輒出現數十萬大軍的一個主要原因。

    例如《漢書·高帝紀》中便記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也就是說,“鴻門宴”發生之前,劉邦與項羽在關中相會,項羽統兵四十萬(本部兵馬+諸侯聯軍),卻號稱百萬大軍,劉邦統率著十萬兵馬,卻號稱二十萬之眾。

    而古代之所以會如此誇大兵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冷兵器戰爭中,軍心士氣是影響戰局的一個極為重要因素,一定程度的誇大本方兵力,能夠起到穩定軍心、提振士氣的作用,同時也可恐嚇對方,打擊對方計程車氣。二是具體兵力難以統計,正所謂“人一過萬,無邊無際”,這種情況下要統計清楚對方兵力,實在不是件易事。

    而誇大兵力的一個典型戰例,便是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軍南下,荊州劉表去世之後,劉琮望風而降,後曹操想要趁機消滅東吳,於是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而在《江表傳》中有“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記載,也就是說曹操當時是自稱統兵八十餘萬的。

    得知曹操的兵力後,東吳諸多大臣均勸孫權投降,周瑜卻對曹操的兵力進行了一番分析,說道,“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要知道,“官渡之戰”時期,曹操東拼西湊才拿出三萬兵馬,而根據《三國志》和《後漢紀》的記載,曹操擊敗袁紹之後,雖有七八萬軍隊投降,但袁紹並未予以收編,反而將其全部坑殺。也就是說,“官渡之戰”後曹操雖然實力大漲,但軍隊擴充規模實際極為有限,而“赤壁之戰”前西北威脅仍在,曹操必然要留守兵力防禦,再加上各地的守軍,周瑜所說的“十五六萬”其實已經是極限。

    曹操南下之後雖然荊州歸降,但荊南四郡卻只是名義上的歸順,荊州雖有軍隊七八萬之多,但實際上投降曹操的,也就襄陽一帶的兩三萬人馬而已。也就是說,劉琮投降之後,曹操手中最多也就十七八萬的兵力而已。

    此外,“赤壁之戰”爆發之時,曹操還令徐晃駐紮樊城,又令曹仁鎮守江陵,因此曹操實際上抵達赤壁前線的軍隊,滿打滿算也就十萬人左右,而這其中還包含有剛剛投降的兩三萬荊州水軍。

    其實“淝水之戰”與“赤壁之戰”極為類似,當時苻堅雖然抽調了各地兵馬一百餘萬,但由於各種原因的影響,其實最終抵達前線的還不足30萬人。

    綜上,古代動輒出兵數十萬,其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徵兵制下出兵數量本就比較龐大,另一種情況則是源於虛張聲勢誇大自身兵力

  • 7 # 山野論史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裡面都說了,“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三國時代後期,三華人口總數不足百萬,哪來的百萬大軍?以赤壁之戰為例,曹操率領80萬大軍南下,實際上當時的人口總數只有140萬。因為瘟疫大流行,三國時期,人口總數一度低於100萬。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連吃奶孩子和婦女都加上也湊不夠。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不完全是誇張,戰爭只是人口銳減的原因之一,關鍵是瘟疫,三國時期,三次大的瘟疫,90%的人口減員,完全符合生民百遺一的說法。

    古代動不動破敵十萬,破敵百萬,都是無限誇大的結果,正如《三國志》魏志所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

    瓦崗寨收了魏文通10萬 ,然後邱瑞20萬 ,裴仁基16萬 合計46萬人,開什麼玩笑。隋末人口不足三百萬戶,充其量兩千多萬人,除去婦女、小孩、老人、殘疾,能夠打仗的能有多少?竇建德還號稱30萬人馬,虎牢關一戰就損失10萬。全國該有多少?

    古代戰爭。軍隊數量幾倍誇大很常見,隋煬帝徵高麗人數只有110萬,但對外號稱200萬,實際上出去後勤人數,真正計程車兵幾十萬而已。宋朝就更不靠譜,部隊是帶家屬的。

    《晉書·地理志》“劉備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其戶20萬,男女90萬口。小說一忽悠,劉備大軍成了70萬。90萬總人口,70萬去打仗,小孩是不是打一會回去吃幾口奶再打?史書記載5萬,實際上,五萬都是吹出來的,以當時的人口數量,蜀中總兵力都湊不夠10萬,一次出征五萬,邊境防守,穩定地方不要人了嗎?

    火燒連營

    春秋戰國更是誇張,前秦時期。各華人口總數不過兩千多萬,趙國不是最大的,長平之戰被坑殺40萬,隨後與秦交戰,到滅國又冒出幾十萬趙軍,按照這規模,趙國沒有千萬人口都支撐不起這樣的連年大戰。

    《呂氏春秋·應言篇》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長平之戰長達三年,應該是前後參加戰爭的總人數,但是雙方投入百萬大軍仍有很大水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子的排量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