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38025718795

    先說概念。

    排量,或者叫排氣量,就是活塞在氣缸中由下止點運動到上止點(或者反過來)所掃過的容積,如果不是單缸發動機的話,還要乘以氣缸數,單位是ml,但更普遍地被稱作cc。

    扭矩(讀作“舉”),也就是力矩,即力乘以力臂。我的理解是,力矩用於描述更普遍的情況,而扭矩著重用來描述一根旋轉的軸究竟“多有勁兒”,或者描述把“多大的勁兒”沿著旋轉的方向(或反方向)施加到一根軸上。發動機曲軸屬於前者,擰螺絲動作屬於後者。

    對於擰螺絲這件事來說,螺母所承受的扭矩就是你在扳手末端切向施加的力乘以扳手的長度。對於發動機輸出的扭矩,是一個反過來的概念,它表達發動機曲軸在活塞的帶動下,在同軸的某個固定半徑的輪子邊緣處能產生多大的力。比如10N·m的扭矩,它意味著如果用這根軸去帶動一個半徑1m的輪子,你至少要在輪子邊緣切向方向施加10N的力才能與之抗衡。或者更容易理解地說,這根軸加半徑1m的輪子,差不多剛好可以提起1kg重的物體。如果換成更大的輪子或者更重的物體,不好意思,臣妾提不動了。

    功率的概念是最簡單的了,它把時間因素也考慮在內。

    勻速直線運動中,功率的定義是:(力 X 距離) / 時間,等同於力 X 速度;

    勻速圓周運動中,可以做個類比:(力 X 弧長) / 時間,等同於(力 X 半徑 X 角度) / 時間。其中 力X半徑 就是扭矩啊,而 角度/時間 是角速度,其實也就是轉速啦。所以勻速圓周運動中功率等於扭矩乘以轉速。

    Emm,本來是說概念的,就突然變成說關係了,那繼續吧。

    所以再說一遍,扭矩乘以轉速得到的就是功率,但由於在發動機上,各個量的單位不全是採用國際單位制,需要加一些常數來修正,如果功率(P)單位使用瓦,扭矩(T)單位使用牛·米,轉速(N)單位使用轉每分的話,這個公式就是:P = pi·T·N / 30,pi是圓周率。

    值得注意的是,發動機曲軸工作時,不會做勻速的旋轉運動,所以公式中的變數都是同一時刻的瞬時值,不要用前一時刻的扭矩和後一時刻的轉速,計算不知哪一時刻的功率。

    每個轉速下,都有與之對應的扭矩和功率,以轉速為自變數,繪出扭矩和功率的函式影象,稱作發動機的外特性圖。我在網上找了一張比較流行的汽車發動機外特性圖,摩托車也應該類似,只不過轉速的範圍會更大。可以發現扭矩的影象是向上微凸的,起伏並不大,在某個轉速達到最大值,其實可以粗略地認為它在某個轉速區間內是恆定不變的。

    因為功率等於扭矩乘以轉速,所以(至少在上述扭矩近似不變區間內)隨著轉速增加,功率一直成不斷增長的態勢,直到高轉區扭矩顯著下降,轉速的增加已經無法彌補扭矩的下降時,功率才跟著降下來。至於高轉區扭矩的下降,主要原因是高轉速導致氣門開啟的時間變短,這就限制了吸氣衝程中氣缸吸入空氣的量,就導致做功衝程中燃燒不足。可變氣門正時、機械增壓或渦輪增壓的發動機,在這方面有很大改善,他們的外特性圖與自然吸氣發動機的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發動機的最佳扭矩在整個轉速範圍的中等偏後一些的位置開始出現,最大功率在比較靠後接近最大轉速的位置達到頂峰,從最大扭矩開始出現到達到最大功率的這段轉速區間,被認為是能穩定提供扭矩,發動機功率隨轉速增加也在不斷變大的區間,是發動機的最佳出力區間,是能獲得最佳加速體驗的區間。

    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扭矩決定加速的快慢,功率決定極速的大小,這是很容易誤導人的。如果提到扭矩不加說明我們都是指發動機曲軸的扭矩,而實際上決定加速快慢的是車輪上的扭矩,稱為輪上扭矩,這之間要經過不同齒比的減速呢。而我們提到的功率是發動機的功率,它涵蓋了扭矩和轉速兩個方面,如果不考慮傳動機構的機械損耗,這也是車輪上功率。

    不考慮機械損耗的話,發動機功率 = 發動機扭矩 x 發動機轉速 = 車輪扭矩 x 車輪轉速=車輪上功率。

    所以我們談論發動機曲軸的扭矩意義不大,我們關注的點是輪上扭矩(即車輛牽引力)和車輪轉速(直接影響車速),也就是發動機的功率才是我們需要的全部。發動機動力經過變速箱傳輸到車輪上的過程,可以認為是固定功率下,用轉速換取扭矩的過程。一擋換的更多一些,六擋換的相對少一些。至於沒有做這種轉換之前發動機曲軸有多大扭矩,其實無需太關注。就好比,轉換之後的輪上扭矩是1000,轉換之前它是20還是80其實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反正都是一樣小到根本不能直接拿來驅動車輪。

    通識是,排量越大,發動機所能達到的峰值扭矩和峰值功率就越大;

    以及,相同排量,活塞的行程越大,缸徑則越小,發動機的扭矩越大,但是能達到的最高轉速也越低;

    廢話般地,相同排量,氣缸數越多,發動機運轉時震動越小、越平順,

    但氣缸數越多,發動機結構越複雜,也會導致重量更大;

    單缸突突的,雙槓噹啷噹啷的,三缸稀里嘩啦的,四缸嗡嗡的,六缸滋滋的。。。

    然後再簡單說下功率。

    車輛上,功率常用單位有3個:千瓦(kw),公制(米制)馬力PS,Pferde Starke,英制馬力HP,Horse Power。

    1PS = 0.735kw,1HP = 0.746kw。

    1kw = 1.36PS = 1.34HP。

    車輛的功率又分為:制動馬力和輪上馬力。

    制動馬力,B(rake)HP,是指發動機飛輪輸出的功率,就是發動機輸出的功率。

    輪上馬力,W(heel)HP,是車輪輸出的功率,這是減掉傳動機構的機械損耗,真正用於牽引車輛前進的實際功率。

    發動機外特性圖上的功率,我們有理由認為是指前者。

    ================分割線================

    本著買一贈一的心態,說說摩托車傳動系統,順便理清轉速、擋位和車速的關係。

    首先明確,轉速錶顯示的轉速,是指發動機曲軸的轉速,不是車輪的轉速。

    我們知道,動力從發動機傳輸到車輪的途徑是: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鏈條——車輪。

    總體來說,其本質上就是槓桿原理。比如以150cc單缸發動機為例,它汽油燃燒一次膨脹的容積連一聽可樂容積的一半都不到,這麼小規模的燃燒,這麼小規模的膨脹,這麼小的活塞在這麼小的氣缸裡做著這麼小幅度的往復運動,卻能帶動車輛自身加駕駛員加乘客將近300kg的負荷前進。就是因為我們逐級地減速,犧牲掉了很多發動機曲軸的轉速,來換取車輪上更大的扭矩。

    換個直截了當的說法,發動機曲軸轉的很快但很無力,車輪轉得相對慢了很多但很有力,這中間的轉換是透過逐級減速來實現的。

    汽車不瞭解,摩托車的動力從發動機到車輪經過了三級減速:初級,中間級,末級。

    從發動機曲軸輸出的轉速,並不是直接傳送給離合器的,而是在這裡先經過一級減速再傳送給離合器。類似於曲軸接了一個小齒輪,離合器接了一個大齒輪,由小齒輪帶動大齒輪。假設小齒輪有20個齒,大齒輪有40個齒,小齒輪轉了2圈才能帶動大齒輪轉動1圈,此處的減速比就是2。這個在發動機曲軸箱和離合器之間的減速機構的減速比,叫做初級減速比。

    中間級減速機構由變速箱來充當,目前普遍採用國際六擋變速箱,從一擋到六擋,每個擋位分別對應著一個減速比,一檔對應的減速比叫做一級減速比,六擋對應的減速比叫做六級減速比。

    末級減速機構就是變速箱的輸出飛輪到後輪上的牙盤的動力傳輸了,絕大部分摩托車都是鏈條傳動的,這個減速比叫做末級減速比。

    下圖我從車輛說明書截取了這幾個減速比的取值大小,每款車都是不同的,但是不會差的太離譜。圖中叫做“傳動比”,不過我還是喜歡叫做減速比,因為這樣能表明轉速和扭矩的轉換方向。

    突然想到,春風400NK的後牙盤做得很大,我特此查了一下,它的末級減速比達到了3.857(400NK與650NK共用說明書,括號部分為650NK的資料)。

    所以某個時刻發動機曲軸的轉速,就等於車輪的轉速乘以這三個級別的減速比

    換擋的本質,就是變換動力傳輸的減速比,換到更大減速比的一檔,雖然犧牲掉了更多的發動機轉速,但獲得了更多的輪上扭矩,用來克服起步、爬坡、加速時的阻力。當速度上來以後,不再加速只需維持勻速的時候,就不需要太大的動力,於是逐步換到減速比相對較小的六擋,只需拿出小部分轉速換取少量輪上扭矩克服行駛阻力就可以了。

    現在已經能夠透過發動機轉速和傳動比(減速比),得到車輪的轉速(角速度)。為了得到車速,也就是車輪的線速度,我們還需要知道驅動輪也就是後輪的半徑。

    有一點小麻煩,車輪包括輪轂和輪胎,輪轂的規格是直接給出直徑的大小的,單位是英寸。而輪胎的規格,一般是類似於這種形式:130/70-17。這裡包括三個值,130指的是輪胎的寬度,就是輪胎放倒時,它的高度,單位時毫米;70叫做扁平比,或者扁平度,扁平率,意思是……我不知道從輪轂邊緣到地面的這段距離叫什麼,暫且管它叫“高度”吧。……意思是輪胎的高度比上前面提到的輪胎寬度等於70%。所以前面這兩個引數實際上告訴我們,輪胎的“高度”是130 X 70% = 91mm。而最後一個引數17是指輪胎內徑也就是輪轂直徑的大小,所以結合這三個數我們知道了車輪半徑有多大。

    需要注意的是,胎壓和載重的變化,會和算出來的值有誤差。

    過程不表,我得到的利用轉速和擋位來計算車速的公式是:

    W、K、D為形如W/K-D的輪胎規格,

    I0為初級減速比,I7為末級減速比,In為當前擋位的變速箱減速比,

    以上引數可查閱車輛說明書,

    N為當前發動機轉速。

    眾所周知,車輛表顯速度和實際速度是有誤差的,我們也相信表顯轉速和實際發動機轉速也會有誤差,而且如前面所說由於車輛工作狀況不同,求得的車輪半徑也存在誤差,所以這只是一個大致估算的結果,閒得無聊時算算當作娛樂,切勿叫真兒。

    最後附上我的小車兒的轉速、擋位和車速關係表格。

    其實從日常騎車來看,還蠻吻合的。

    表頭轉速刻到了10000,實際轉速是拉不到10000的。

    8500往後是紅區……

    8000達到峰值功率12.5kw,可以算得此時扭矩約15N·m,在一擋時可以產生470N·m的輪上扭矩,在六擋時可達到960r/min的車輪轉速,額,理論上。

    6500達到最大扭矩16.5N·m,可算得此時功率約11kw,

    作為比較,附上650NK的相關引數

    8750達到峰值功率52kw,可以算得此時扭矩約57N·m,在一擋時可以產生860N·m的輪上扭矩,在六擋時可達到1600r/min的車輪轉速。

    7000達到最大扭矩62N·m,可算得此時功率約45kw。

    其實廠家標註的扭矩和功率也不一定是絲毫不差的真實數值,所以上面的計算只能當作一個參考,或者乾脆當作娛樂。

    再說一個聽起來可能有點反直覺的結論,一輛車的極速不一定是出現在最高擋位上。

    極速這個水桶,有兩個板,哪個最短,哪個就是它的極限。

    一個是發動機的最高轉速經過傳動機構的減速,獲得車輪的最高轉速,此時車輪的線速度就是這輛車車速所能達到的極限。鑑於輪徑不能改、變速箱改起來太麻煩,改初級傳動機構也不現實,換髮動機成本太高,所以改末級傳動比也就是換一個更小尺寸的後牙盤,是想要提升一輛車極速的最容易上手的途徑了。但是換了更小的後牙盤,不一定會提升極速,因為如果一輛車的極速是被另一塊板限制住了,你所作的一切都是白忙一場。

    另一個限制因素就是輪上牽引力或者說輪上扭矩。當一輛車達到極速時,剛好是牽引力等於阻力,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它還會繼續加速。牽引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輪上扭矩,而阻力涵蓋的方面就太多了,車輛本身的機械阻力就不說了,再外部就包括地面阻力和空氣阻力,空氣阻力又與車速和車身外形有關。單就空氣阻力而言,速度越快阻力越大,而且還是平方的關係,想要更快,就必須保有更大的輪上扭矩去克服更大的空氣阻力,而改小後牙盤恰恰是一件降低輪上扭矩的事。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發動機功率。第一個短板是說,車輪轉速越快,車速就越快,這個很直觀。第二個短板是說,輪上扭矩越大,車輛就能克服更高速度下的阻力,車速就更快。但是對於同一個發動機而言,這兩者是不可兼得的,這塊板長了,另一塊必然就會變短,最好的方式是取個折中,讓他們一樣長。我相信大部分車出廠的狀態都是近似於這種折中的狀態。

    那極速不是發生在最高擋位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最高擋位時,輪上扭矩這塊板太短了,而車輪轉速這塊板又太長。而在次高擋二者是一個折衷的狀態。這樣的車沒問題,大家都是普通人,沒有誰上車就往極速開的,這種車在最高檔巡航時更省油更划算。

    最後我想說,估計大部分想透過改小後牙盤來提高極速的人,最後車都變成了這個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所有集數名稱(一直到63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