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經常因為無法忍受身上一種叫線蟲的寄生蟲而跳水“自殺”。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對其中的具體原因並不清楚。法國發展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終於找到了答案。
據法國國家科研中心3日釋出的公報介紹,當線蟲還在幼蟲時期,會藏身蛐蛐或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的體內。然而,當線蟲幼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度過其成年階段,並在水中進行繁殖。於是,線蟲幼蟲會“迫使”寄主離開自己生活的環境縱身跳入水中。
線蟲幼蟲對寄主如此驚人的控制能力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法國發展研究所的戴維·比龍等人研究了有寄生線蟲的蟈蟈以及沒有寄生蟲的蟈蟈的細胞中蛋白表達的差異,還研究了蟈蟈跳水“自殺”前與“自殺”後細胞蛋白的表達差異,結果解開了蟈蟈等跳水“自殺”之謎。
科學家們首先發現,控制蟈蟈中樞神經細胞生長的特定蛋白,可以控制蟈蟈晝夜更替的節奏感和神經活動等。他們進一步研究後還發現,線蟲可以分泌化學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在結構上模仿蟈蟈等寄主的特定蛋白。如此生成的假蛋白能夠嚴重破壞寄主的中樞神經,從而使蟈蟈等失常,並被假蛋白“誘導”而跳水“自殺”。
蟈蟈屬於螽斯科。螽斯科鳴蟲一般共同的特徵一般有:身體呈扁圓柱狀。頭部較小,顏面傾斜或垂直。頭部有複眼1對。在複眼內側有絲狀觸角一對,細長,一般明顯長於體軀。單眼2—3個。口器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顎各1對、下唇及舌等部分組成。上顎即大牙特別發達,粗壯堅硬,內緣常呈鋸齒狀。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為紅色或紫紅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發達的前胸背板,形狀多變。側片發達,有些種類在側片和前胸背板後緣相交處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狀突起。有些種類前翅和後翅較為發達,但也有些是前後翅強烈縮短或完全無翅。足3足,跗節由4節組成,在最後一節的頂端有爪1對。後足股節十分發達;前足脛節基部有開口式或閉口式聽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塊、腹板8(雌性)或9(雄性)塊,在最後一節背板構成下生殖板,形狀多變,有時還有附屬突出的部分。雌性的產卵管比較長,呈劍狀或鐮狀形。螽斯科的鳴蟲的前翅均具有發音器——音銼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鳴蟲均屬漸變態,經歷產卵、若蟲、成蟲三個蟲態,以卵越冬,大多產卵於樹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蟲或成蟲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與雜食性均有。
蟈蟈的病症與天敵有白僵菌、紅色寄生蟎、螳螂,也有在捕食瑪蜂時有被蜇死的情形。蟈蟈在人工餵養的時候總是喂多水的瓜果會大肚、拉稀、甚至是脫肛而死。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溫度變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遲。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節就可以出現,稱“夏叫”,鳴聲弱,體小色淡。北方見蟈蟈成蟲時間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聽到“夏叫”,稱早蟈蟈。這批蟈蟈對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義。立秋後10天新蛻的蟈蟈稱“早叫”,個大體健,飼養好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蟈蟈可人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來,在春節後蛻的熱蟈蟈可以養到第二年的天然蟈蟈出現,這樣一年四季都能聽到蟈蟈叫聲了。
蟈蟈的形態
蟈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鳴蟲,體長可達50mm(40—55mm),雌蟲比雄蟲略大。通體有綠色、淺綠、淡褐、草白、黑褐等各種體色。頭較大,頂部色較深,呈綠色或褐色。臉長,色淡,呈藍或淡藍綠色。牙尖紫紅色。二觸角須呈絲狀,可長達60mm,褐色。兩個複眼前方有三個單眼。顏面略前傾,基本垂直。前胸背板寬大而發達,呈馬鞍形,厚而堅硬,呈綠色或褐色。背板側區下緣有白色或淡黃色邊。胸部腹板各有一對錐狀刺,後胸的最大。前胸背板前緣平直,後緣呈弧形,向後突出。
雄蟲膠翅比雌蟲長,厚而發達。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雌蟲前翅很短,僅為6—8mm,不能鳴叫發音。雄蟲前翅有音銼、刮器和發音鏡,兩前翅摩擦可發了鳴聲,優美響亮。後翅已經退化。腹部肚子為圓狀,尾端略尖上翹著,有背板10塊,呈綠色或褐色,腹板8板(雌蟲)或9塊(雄蟲)。雌蟲尾端有軍刀狀的產卵器,約長29—34mm。六足長而發達,後肢強大,跗式4-4-4,1-3跗節有墊,後足第一跗節跗墊分成2個葉片,後足脛節端距6個,背面2個,腹面4個,中間的2個,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稍長。整個體軀呈縱扁或圓柱狀,腹部膨大,體形寬厚長大。
蟈蟈的生活習性
蟈蟈一年一代,以卵越冬,每年的4月卵開始孵化。
蟈蟈的卵為淡褐色,長6—6.2mm,寬1.6—2.1mm,外殼堅硬。當年所產之卵全部都在表土層越冬,第二年4月天氣溼潤,卵迅速膨大,長增加44%—58%,寬增加93%—125%。孵化時卵殼破裂,蟲體在另一層膜內蠕動,最後破膜而出,歷時約2個小時。如天氣乾旱,卵期就延長到隔年孵化。卵期一般為244—270天。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蟲共要蛻6次皮。蛻皮時頭向下,足抓住附著物,頭胸蛻裂線先開裂,再是前足、中足、後足、觸角及腹部蛻出,歷時約65分鐘,最後將蛻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蟈蟈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經1—2周開始交配,歷時30分鐘左右,直至雄蟲排出乳白色直徑達10mm的粘性精託,並附著雌蟲生殖器內外,才算結束了交配。這時雌蟲腹部向前彎曲,並用口咬食精託,將精子擠入貯精囊中,不取食精託則不能產生受精卵。蟈蟈一生可以進行多次交配。雌蟲交配後2—3周就開始產卵,產卵期很長,懷卵後體重可增加3倍左右。產卵時腹部向上提,產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內,產卵瓣上下蠕動,將卵分批分散的產於土中。產完一批卵後抽出產卵管,用力向後彈土,封閉住產卵孔,再繼續產卵。白天產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開始產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結束。每頭雌蟲產卵200—440粒,每粒卵重14mg。雌雄成蟲壽命近似,一般卻為80—90天。進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蟲就死亡了。
蟈蟈屬雜食性。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蟈蟈只有在沒有昆蟲吃,餓急了才會吃植物。蟈蟈如果同種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殘殺,一般雌蟲吃雄蟲的時候居多。蟈蟈的分佈與分類蟈蟈按產地分類
蟈蟈在中國分佈很廣,按產地來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晉蟈蟈、魯蟈蟈。京蟈蟈又叫燕蟈蟈。
主要指北京山區和郊區的蟈蟈,北京人愛講究西大山和東大同的蟈蟈。燕蟈蟈最有名的是安子溝的大山蟈蟈。北京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冀蟈蟈
河北山區,每年蟈蟈產量大。以中小身量的草白(糙白)山青蟈蟈為多,間或有少量鐵蟈蟈與綠蟈蟈。河北省蟈蟈以易縣為主,名氣最大。魯蟈蟈
主要指山東北部為主的地區,魯蟈蟈又以綠蟈蟈為主,但頭項部區域性泛紅褐色的邊紋,也有個頭較大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蟈蟈。 晉蟈蟈
山西作為主產小蟈蟈的地區,氣候有些乾旱,多產中小身量蟈蟈,以小個為主的山青、草白蟈蟈以及少量的鐵蟈蟈。晉蟈蟈的物點皮實好養,皮粗翅厚,叫聲響,尤其以宣化蟈蟈最為出名,它耐乾旱,生命力特別強。
生長在中國南方各省的蟈蟈都統稱為南蟈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長江流域等地的蟈蟈個頭較小,比札嘴略大,鳴聲也小而尖。總的來說南蟈蟈沒有北蟈蟈筋粗皮厚,皮實耐旱,鳴聲也不如北蟈蟈那樣強勁有力。在南方很難見到北方的大鐵蟈蟈。
蟈蟈按體色分類
從觀賞的角度按體色分類,蟈蟈可分為五類: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異色蟈蟈。 綠蟈蟈
綠蟈蟈多生在平原、農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農作物區。綠蟈蟈講究的是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綠臉紅牙,綠腿綠肚,紅眼棕須,一雙金黃翅(前膀翅側區為鮮綠色)。在滿目蒼茫的嚴冬裡,這種大翡翠綠蟈蟈更能顯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有一時期,綠蟈蟈價超過黑蟈蟈,就是因為綠色比黑色好看,觀賞價值更高。綠蟈蟈翅薄,一般叫聲偏高,但鳴聲沒有黑蟈蟈那樣響亮寬厚。 黑蟈蟈
黑蟈蟈又稱鐵皮蟈蟈,通體都是青黑色,像鐵皮的顏色,故又稱鐵蟈蟈。主要生長在北京郊外的山區,又以西山為主。正宗黑蟈蟈個大,皮堅翅厚,通體青黑色,紫藍臉,紅牙,粉肚皮,白、黃,深褐翅,黃綠膀牆,褐色前翅背,前翅側區斑黃綠色或黃色,黑青腿,棕須,黑眼或棕眼。體色隨時間、年齡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鐵,鳴聲強勁有力,響亮,寬厚。一蟲鳴叫能蓋過群蟲的鳴聲。一膀一膀地叫,沉著而穩重,有大將的風度。 山青蟈蟈
多大夏秋出現,生長在低山丘陵。灌木雜草間及幹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體色以灰綠為主,色淡且雜,頭項腹腿之色也不怎麼統一。山青蟈蟈肚色有綠、黃、白三種,是莊稼地裡最常見的普通蟈蟈,不被愛蟲者重視。 草白(糙白)蟈蟈
多在晚秋時出現,生長在山坡、丘陵、田邊、地角、灌木雜草之中。通體色雜且淡,介於綠褐之間,似淺褐之間,似淺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蟈蟈因蛻皮較晚,故深秋長壽者較多,體質不錯,皮實易養。
異色蟈蟈
蟈蟈體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與黃綠色,經過長期各地環境的影響與個體變異,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見的中間色、過渡色,這就是奇特的異色蟈蟈。
①紅褐蟈蟈:生長在北方燕山山區,紅頭紫臉,紫紅脖項(紅前胸背板),褐紅腹背,粉紅肚皮,紫紅腿,紅須、金黃翅,前翅側區(俗稱膀牆),鮮綠色,佈滿翡翠綠斑,個頭也較大,鳴聲響亮,強勁有力,長壽耐乾旱,體色極美,實為罕見。
②金黃蟈蟈:生長在北方的太行山區,褐黃頭,藍臉紅牙,褐黃脖項,黃腿黃肚黃鬚,金黃翅,惟膀牆(前翅側區)翠綠,通體褐黃閃金光,鳴聲寬厚低沉,蒼勁有力,就像金色閃閃的盔甲在閃爍。這樣的通體褐黃蟈蟈幾十年也難遇一個,甚為稀罕。
④五色蟈蟈:生長在河北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蟈蟈衍變而來的,體分為五種顏色,棕褐頭,藍臉紅牙,紅褐脖項,棕胸花腿綠肚皮,金黃前翅,綠膀牆(前翅側區),深紫色腹背板,蟲體身披五色,各部色調鮮明,對比強烈,很是難得,蟲體大色足,皮堅翅厚,鳴聲響亮,雄渾有力。 `v jmD
⑤白蟈蟈:選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礫荒地,由草白蟈蟈衍變而成。體色很淺淡,微微帶有灰褐淡綠之色,遠看像白色、白項、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綠膀牆(前翅側區),銀裝素裹,個頭中等,鳴聲細脆而悠揚。蟈蟈的鳴器與選膀 蟈蟈的鳴器
雄蟈蟈的鳴器是用兩葉前翅摩擦發出醇美響亮的叫聲,這種鳴聲作用於吸引異性、呼喚同性、驚叫敵人。雄蟈蟈的鳴器前翅在背區,前寬後窄而扁,前翅背呈黃褐色,前翅側區多呈綠色,多翅脈網紋,翅背很厚,翅側較薄。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也有少數的大翅者,長度可以達到20—30mm。雌蟲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蟲前翅一般為左搭翅,即左翅蓋於右翅之上。鳴叫發聲時兩前翅斜豎起,來回摩擦,從而發出巨大的音響。兩翅愈發達(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強勁有力,叫聲愈大。 蟈蟈選膀的要點
挑選優質的蟈蟈首先要選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還平面寬而長。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邊的左膀緊貼於下邊的右膀。閉膀時不能有大的縫隙,要閉嚴蓋緊。音銼與刮器應該突出些,翅脈要飽滿。左上膀的右邊膀翅要足以蓋夠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鏡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靜止時候兩膀要在蟈蟈的背上離開肚高高翹起來的為佳。膀牆愈寬愈大愈好,不論是黑蟈蟈還綠蟈蟈,膀牆均應為綠色者,真正的黑鐵蟈蟈或金蟈蟈(雄)前翅膀的特點 翅蟈蟈膀牆應為黃色或淺黃綠色。 蟈蟈膀的點藥技術與方法
蟈蟈膀與蟋蟀膀是不同的:1、蟈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質化程度較強。2、蟈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沒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響,摩擦出聲。3、蟈蟈的左右膀在構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脈與刮片,摩擦脈末端處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脈,更為明顯的有透明的發音鏡,在發音鏡的左側邊緣有特別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邊。4、蟈蟈的前翅側區寬大厚長,特別發達,大多呈翠綠色,與革質化的黃褐色前翅背區、臀區相連線,構成了一個直角,組成芒鳴的音箱。故雙翅磨擦鳴叫聲音響亮,音量大大超過蟋蟀,但蟈蟈的後翅已完全退化了。
蟈蟈膀(前翅)的點藥技術
蟈蟈膀的叫聲可以透過人工丫站藥來改善,這是餵養鳴蟲中一項古老傳統的技術,也是欣賞鳴蟲中的一種藝術。紅色的點藥是硃砂,綠色的是銅渣,其點藥技術與點油葫蘆、點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蟈蟈膀上點藥的輕重、大小與位置是都很有講究,可以根據蟈蟈的型別、大小、形狀、厚薄來具體決定,酌情下藥。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三種:1、把藥點在膀根,左上膀紅點弧形溝摩擦脈的後方,膀側膀溝的裡邊;右下膀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鏡片)與膀根中間的翅脈膀筋上,靠近鏡片邊緣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邊為暗藥。2、藥點在左右膀背區與側區之間的左右兩邊縱向平行的兩個膀溝中間,左右膀均為明藥。3、藥點在左上膀背區後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兩個弧形膀溝中間最凸起的翅脈上為明藥;左下膀藥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鏡片)邊緣下側向的翅脈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為暗藥。點膀下暗藥時要用特製的支子把蟈蟈的雙膀都支起來,從膀下伸進點藥。
蟈蟈如果在草叢裡的聲音再大些,它便比蟬更高一籌
自然界中的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經常因為無法忍受身上一種叫線蟲的寄生蟲而跳水“自殺”。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對其中的具體原因並不清楚。法國發展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終於找到了答案。
據法國國家科研中心3日釋出的公報介紹,當線蟲還在幼蟲時期,會藏身蛐蛐或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的體內。然而,當線蟲幼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度過其成年階段,並在水中進行繁殖。於是,線蟲幼蟲會“迫使”寄主離開自己生活的環境縱身跳入水中。
線蟲幼蟲對寄主如此驚人的控制能力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法國發展研究所的戴維·比龍等人研究了有寄生線蟲的蟈蟈以及沒有寄生蟲的蟈蟈的細胞中蛋白表達的差異,還研究了蟈蟈跳水“自殺”前與“自殺”後細胞蛋白的表達差異,結果解開了蟈蟈等跳水“自殺”之謎。
科學家們首先發現,控制蟈蟈中樞神經細胞生長的特定蛋白,可以控制蟈蟈晝夜更替的節奏感和神經活動等。他們進一步研究後還發現,線蟲可以分泌化學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在結構上模仿蟈蟈等寄主的特定蛋白。如此生成的假蛋白能夠嚴重破壞寄主的中樞神經,從而使蟈蟈等失常,並被假蛋白“誘導”而跳水“自殺”。
蟈蟈屬於螽斯科。螽斯科鳴蟲一般共同的特徵一般有:身體呈扁圓柱狀。頭部較小,顏面傾斜或垂直。頭部有複眼1對。在複眼內側有絲狀觸角一對,細長,一般明顯長於體軀。單眼2—3個。口器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顎各1對、下唇及舌等部分組成。上顎即大牙特別發達,粗壯堅硬,內緣常呈鋸齒狀。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為紅色或紫紅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發達的前胸背板,形狀多變。側片發達,有些種類在側片和前胸背板後緣相交處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狀突起。有些種類前翅和後翅較為發達,但也有些是前後翅強烈縮短或完全無翅。足3足,跗節由4節組成,在最後一節的頂端有爪1對。後足股節十分發達;前足脛節基部有開口式或閉口式聽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塊、腹板8(雌性)或9(雄性)塊,在最後一節背板構成下生殖板,形狀多變,有時還有附屬突出的部分。雌性的產卵管比較長,呈劍狀或鐮狀形。螽斯科的鳴蟲的前翅均具有發音器——音銼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鳴蟲均屬漸變態,經歷產卵、若蟲、成蟲三個蟲態,以卵越冬,大多產卵於樹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蟲或成蟲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與雜食性均有。
蟈蟈的病症與天敵有白僵菌、紅色寄生蟎、螳螂,也有在捕食瑪蜂時有被蜇死的情形。蟈蟈在人工餵養的時候總是喂多水的瓜果會大肚、拉稀、甚至是脫肛而死。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溫度變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遲。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節就可以出現,稱“夏叫”,鳴聲弱,體小色淡。北方見蟈蟈成蟲時間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聽到“夏叫”,稱早蟈蟈。這批蟈蟈對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義。立秋後10天新蛻的蟈蟈稱“早叫”,個大體健,飼養好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蟈蟈可人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來,在春節後蛻的熱蟈蟈可以養到第二年的天然蟈蟈出現,這樣一年四季都能聽到蟈蟈叫聲了。
蟈蟈的形態
蟈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鳴蟲,體長可達50mm(40—55mm),雌蟲比雄蟲略大。通體有綠色、淺綠、淡褐、草白、黑褐等各種體色。頭較大,頂部色較深,呈綠色或褐色。臉長,色淡,呈藍或淡藍綠色。牙尖紫紅色。二觸角須呈絲狀,可長達60mm,褐色。兩個複眼前方有三個單眼。顏面略前傾,基本垂直。前胸背板寬大而發達,呈馬鞍形,厚而堅硬,呈綠色或褐色。背板側區下緣有白色或淡黃色邊。胸部腹板各有一對錐狀刺,後胸的最大。前胸背板前緣平直,後緣呈弧形,向後突出。
雄蟲膠翅比雌蟲長,厚而發達。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雌蟲前翅很短,僅為6—8mm,不能鳴叫發音。雄蟲前翅有音銼、刮器和發音鏡,兩前翅摩擦可發了鳴聲,優美響亮。後翅已經退化。腹部肚子為圓狀,尾端略尖上翹著,有背板10塊,呈綠色或褐色,腹板8板(雌蟲)或9塊(雄蟲)。雌蟲尾端有軍刀狀的產卵器,約長29—34mm。六足長而發達,後肢強大,跗式4-4-4,1-3跗節有墊,後足第一跗節跗墊分成2個葉片,後足脛節端距6個,背面2個,腹面4個,中間的2個,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稍長。整個體軀呈縱扁或圓柱狀,腹部膨大,體形寬厚長大。
蟈蟈的生活習性
蟈蟈一年一代,以卵越冬,每年的4月卵開始孵化。
蟈蟈的卵為淡褐色,長6—6.2mm,寬1.6—2.1mm,外殼堅硬。當年所產之卵全部都在表土層越冬,第二年4月天氣溼潤,卵迅速膨大,長增加44%—58%,寬增加93%—125%。孵化時卵殼破裂,蟲體在另一層膜內蠕動,最後破膜而出,歷時約2個小時。如天氣乾旱,卵期就延長到隔年孵化。卵期一般為244—270天。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蟲共要蛻6次皮。蛻皮時頭向下,足抓住附著物,頭胸蛻裂線先開裂,再是前足、中足、後足、觸角及腹部蛻出,歷時約65分鐘,最後將蛻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蟈蟈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經1—2周開始交配,歷時30分鐘左右,直至雄蟲排出乳白色直徑達10mm的粘性精託,並附著雌蟲生殖器內外,才算結束了交配。這時雌蟲腹部向前彎曲,並用口咬食精託,將精子擠入貯精囊中,不取食精託則不能產生受精卵。蟈蟈一生可以進行多次交配。雌蟲交配後2—3周就開始產卵,產卵期很長,懷卵後體重可增加3倍左右。產卵時腹部向上提,產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內,產卵瓣上下蠕動,將卵分批分散的產於土中。產完一批卵後抽出產卵管,用力向後彈土,封閉住產卵孔,再繼續產卵。白天產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開始產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結束。每頭雌蟲產卵200—440粒,每粒卵重14mg。雌雄成蟲壽命近似,一般卻為80—90天。進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蟲就死亡了。
蟈蟈屬雜食性。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蟈蟈只有在沒有昆蟲吃,餓急了才會吃植物。蟈蟈如果同種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殘殺,一般雌蟲吃雄蟲的時候居多。蟈蟈的分佈與分類蟈蟈按產地分類
蟈蟈在中國分佈很廣,按產地來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晉蟈蟈、魯蟈蟈。京蟈蟈又叫燕蟈蟈。
主要指北京山區和郊區的蟈蟈,北京人愛講究西大山和東大同的蟈蟈。燕蟈蟈最有名的是安子溝的大山蟈蟈。北京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冀蟈蟈
河北山區,每年蟈蟈產量大。以中小身量的草白(糙白)山青蟈蟈為多,間或有少量鐵蟈蟈與綠蟈蟈。河北省蟈蟈以易縣為主,名氣最大。魯蟈蟈
主要指山東北部為主的地區,魯蟈蟈又以綠蟈蟈為主,但頭項部區域性泛紅褐色的邊紋,也有個頭較大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蟈蟈。 晉蟈蟈
山西作為主產小蟈蟈的地區,氣候有些乾旱,多產中小身量蟈蟈,以小個為主的山青、草白蟈蟈以及少量的鐵蟈蟈。晉蟈蟈的物點皮實好養,皮粗翅厚,叫聲響,尤其以宣化蟈蟈最為出名,它耐乾旱,生命力特別強。
生長在中國南方各省的蟈蟈都統稱為南蟈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長江流域等地的蟈蟈個頭較小,比札嘴略大,鳴聲也小而尖。總的來說南蟈蟈沒有北蟈蟈筋粗皮厚,皮實耐旱,鳴聲也不如北蟈蟈那樣強勁有力。在南方很難見到北方的大鐵蟈蟈。
蟈蟈按體色分類
從觀賞的角度按體色分類,蟈蟈可分為五類: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異色蟈蟈。 綠蟈蟈
綠蟈蟈多生在平原、農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農作物區。綠蟈蟈講究的是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綠臉紅牙,綠腿綠肚,紅眼棕須,一雙金黃翅(前膀翅側區為鮮綠色)。在滿目蒼茫的嚴冬裡,這種大翡翠綠蟈蟈更能顯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有一時期,綠蟈蟈價超過黑蟈蟈,就是因為綠色比黑色好看,觀賞價值更高。綠蟈蟈翅薄,一般叫聲偏高,但鳴聲沒有黑蟈蟈那樣響亮寬厚。 黑蟈蟈
黑蟈蟈又稱鐵皮蟈蟈,通體都是青黑色,像鐵皮的顏色,故又稱鐵蟈蟈。主要生長在北京郊外的山區,又以西山為主。正宗黑蟈蟈個大,皮堅翅厚,通體青黑色,紫藍臉,紅牙,粉肚皮,白、黃,深褐翅,黃綠膀牆,褐色前翅背,前翅側區斑黃綠色或黃色,黑青腿,棕須,黑眼或棕眼。體色隨時間、年齡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鐵,鳴聲強勁有力,響亮,寬厚。一蟲鳴叫能蓋過群蟲的鳴聲。一膀一膀地叫,沉著而穩重,有大將的風度。 山青蟈蟈
多大夏秋出現,生長在低山丘陵。灌木雜草間及幹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體色以灰綠為主,色淡且雜,頭項腹腿之色也不怎麼統一。山青蟈蟈肚色有綠、黃、白三種,是莊稼地裡最常見的普通蟈蟈,不被愛蟲者重視。 草白(糙白)蟈蟈
多在晚秋時出現,生長在山坡、丘陵、田邊、地角、灌木雜草之中。通體色雜且淡,介於綠褐之間,似淺褐之間,似淺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蟈蟈因蛻皮較晚,故深秋長壽者較多,體質不錯,皮實易養。
異色蟈蟈
蟈蟈體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與黃綠色,經過長期各地環境的影響與個體變異,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見的中間色、過渡色,這就是奇特的異色蟈蟈。
①紅褐蟈蟈:生長在北方燕山山區,紅頭紫臉,紫紅脖項(紅前胸背板),褐紅腹背,粉紅肚皮,紫紅腿,紅須、金黃翅,前翅側區(俗稱膀牆),鮮綠色,佈滿翡翠綠斑,個頭也較大,鳴聲響亮,強勁有力,長壽耐乾旱,體色極美,實為罕見。
②金黃蟈蟈:生長在北方的太行山區,褐黃頭,藍臉紅牙,褐黃脖項,黃腿黃肚黃鬚,金黃翅,惟膀牆(前翅側區)翠綠,通體褐黃閃金光,鳴聲寬厚低沉,蒼勁有力,就像金色閃閃的盔甲在閃爍。這樣的通體褐黃蟈蟈幾十年也難遇一個,甚為稀罕。
④五色蟈蟈:生長在河北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蟈蟈衍變而來的,體分為五種顏色,棕褐頭,藍臉紅牙,紅褐脖項,棕胸花腿綠肚皮,金黃前翅,綠膀牆(前翅側區),深紫色腹背板,蟲體身披五色,各部色調鮮明,對比強烈,很是難得,蟲體大色足,皮堅翅厚,鳴聲響亮,雄渾有力。 `v jmD
⑤白蟈蟈:選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礫荒地,由草白蟈蟈衍變而成。體色很淺淡,微微帶有灰褐淡綠之色,遠看像白色、白項、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綠膀牆(前翅側區),銀裝素裹,個頭中等,鳴聲細脆而悠揚。蟈蟈的鳴器與選膀 蟈蟈的鳴器
雄蟈蟈的鳴器是用兩葉前翅摩擦發出醇美響亮的叫聲,這種鳴聲作用於吸引異性、呼喚同性、驚叫敵人。雄蟈蟈的鳴器前翅在背區,前寬後窄而扁,前翅背呈黃褐色,前翅側區多呈綠色,多翅脈網紋,翅背很厚,翅側較薄。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也有少數的大翅者,長度可以達到20—30mm。雌蟲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蟲前翅一般為左搭翅,即左翅蓋於右翅之上。鳴叫發聲時兩前翅斜豎起,來回摩擦,從而發出巨大的音響。兩翅愈發達(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強勁有力,叫聲愈大。 蟈蟈選膀的要點
挑選優質的蟈蟈首先要選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還平面寬而長。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邊的左膀緊貼於下邊的右膀。閉膀時不能有大的縫隙,要閉嚴蓋緊。音銼與刮器應該突出些,翅脈要飽滿。左上膀的右邊膀翅要足以蓋夠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鏡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靜止時候兩膀要在蟈蟈的背上離開肚高高翹起來的為佳。膀牆愈寬愈大愈好,不論是黑蟈蟈還綠蟈蟈,膀牆均應為綠色者,真正的黑鐵蟈蟈或金蟈蟈(雄)前翅膀的特點 翅蟈蟈膀牆應為黃色或淺黃綠色。 蟈蟈膀的點藥技術與方法
蟈蟈膀與蟋蟀膀是不同的:1、蟈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質化程度較強。2、蟈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沒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響,摩擦出聲。3、蟈蟈的左右膀在構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脈與刮片,摩擦脈末端處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脈,更為明顯的有透明的發音鏡,在發音鏡的左側邊緣有特別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邊。4、蟈蟈的前翅側區寬大厚長,特別發達,大多呈翠綠色,與革質化的黃褐色前翅背區、臀區相連線,構成了一個直角,組成芒鳴的音箱。故雙翅磨擦鳴叫聲音響亮,音量大大超過蟋蟀,但蟈蟈的後翅已完全退化了。
蟈蟈膀(前翅)的點藥技術
蟈蟈膀的叫聲可以透過人工丫站藥來改善,這是餵養鳴蟲中一項古老傳統的技術,也是欣賞鳴蟲中的一種藝術。紅色的點藥是硃砂,綠色的是銅渣,其點藥技術與點油葫蘆、點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蟈蟈膀上點藥的輕重、大小與位置是都很有講究,可以根據蟈蟈的型別、大小、形狀、厚薄來具體決定,酌情下藥。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三種:1、把藥點在膀根,左上膀紅點弧形溝摩擦脈的後方,膀側膀溝的裡邊;右下膀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鏡片)與膀根中間的翅脈膀筋上,靠近鏡片邊緣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邊為暗藥。2、藥點在左右膀背區與側區之間的左右兩邊縱向平行的兩個膀溝中間,左右膀均為明藥。3、藥點在左上膀背區後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兩個弧形膀溝中間最凸起的翅脈上為明藥;左下膀藥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鏡片)邊緣下側向的翅脈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為暗藥。點膀下暗藥時要用特製的支子把蟈蟈的雙膀都支起來,從膀下伸進點藥。
蟈蟈如果在草叢裡的聲音再大些,它便比蟬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