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內參
-
2 # 李雅彬
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佈局。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鐸降清後八、九年時間,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之氣,而轉為理性和孤冷。
-
3 # 翰諾書法
你的問題兩層意思。
一個王鐸的書法作品怎麼樣?我的回答是很好,非常好,特別好。
尤其是他的大草。
中國的書法歷史長河如同一桌滿漢全席,各式各樣的佳餚都有。
而王鐸的書法風格特點,給人一種爽,辣,過癮的感覺,一點不油膩,像是菜譜中的夫妻肺片。
但那也是一陣風頭,現在好像評委換了口味。
這陣風頭也起了一種導向作用,導致很多書法練習者開始跟風。
-
4 # 老廣行書
王鐸的行草書非常奔放有個性,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每一種書法風格都有人喜歡,也與不同時代追求的時尚風格有關。
-
5 # 狂喜淡墨a
王鐸,河南孟津人,字覺斯,明天啟二年進士,順治間降清,官至禮部尚書。
工書法,諸體悉備,法兼篆隸,筆筆可喜,其書險勁沈著,其行草宗山陰父子,正書出自鍾元常,雖以魏晉鐘王楷模,也能自出胸襟,蒼鬱雄物,皆有力也,勁也,草書尤物,為人稱小王,效於二王,屬一派別系列,更兼縱橫取勢,又備悉縱亦能斂緊,晚年喜組佩雍容,轉作纏繞掩仰之貌狀,無此風力,俗稱五官移位,
古人評其畫,山水梅蘭竹石皆用書中關鈕,寂寂無餘情,略有淡之,不免枯乾,尪贏病夫,奄奄氣息。即謂之輕秀,薄弱甚矣。
一生經過兩朝,都為禮部為官,卒年六十一。
而今倍加崇之,學其草字,極致錯落空間大,布白疏闊,疏密相間,未離縱軸之線,如此如盪鞦韆一般,曲折蜿蜒,頗有氣勢。為後人所賞。無關乎其生平的孤鬱不易。
-
6 # 我們一起寫書法
王鐸的書法,宗法二王而盡脫窠臼,完全寫成了自己。其書法中鋒行筆,連綿纏繞,奇曲險絕,看似粗放實則謹嚴而氣勢磅礴,改二王的秀媚瀟散為勢大力沉恢宏闊達。
王鐸與董其昌齊名,然而風格迥異。但是相比起來,王鐸的書法特徵明顯,更具性情。
觀其書如直面其人,更如置身大軍陣列,四圍盔明甲亮、長槍如林、強兵如海、陣法森嚴,給人的衝擊力極大,不管是視覺衝擊還是精神衝擊。
這樣的書法,愛者恆愛之,恨者猶大不喜。
喜歡的人為什麼會喜歡呢?昭明書館嘗試分析如下:
一、首先是王鐸的書法藝術水平的確很高,在當世即為人所推重;
二、學二王而入規出矩自成面目的,以王鐸最為徹底,且頗具一代宗師之氣象,用功既深又天分昭昭,能為人所不能,使人驚豔,為二王書法的發展開闢蹊徑,開一代風氣;
三、王鐸幼時家貧,及長又仕途多舛明亡降清成為二臣,心理糾結意志困苦而不奪心志,縱情寄託於詩書畫,其書法與精神高度契合,其書即其人。這是治藝的最高境界。
查閱更多文章,請關注昭明書館。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特殊的角度
以往我們也曾經談到過王鐸,但是大多著眼於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他的人生經歷、生平狀態對於他書法風格的影響以及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位置——二王書法一脈的譜系傳承者。
但實際上,王鐸這一文人形象、士大夫形象、書法家形象三者的綜合體,很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中央集權的社會後期、由明入清這一段時間內,文人書法家一種普遍的遭遇和內心的波折,反映了那一個時代文人書法家所承受的巨大苦痛。
那麼我們在這裡就從書法心理學的角度,探求王鐸的書法特色。
二、何謂書法心理學
這一門學科是書法學和心理學的結合,旨在透過探求藝術家當時書寫書法的心境,以及在這個心境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把這些進行考量、研究,進而幫助人們理解書法家的書法創作,以期望對作品能有更加清晰、準確的定位。
比如,運用這一思路,其實我們可以很好的去理解顏真卿、蘇軾、鄭板橋、劉墉的書法。
以劉墉的書法為例子,劉墉生活在清朝封建統治的中後期,文人的社會壓力很大,來自皇權的壓迫很深,整個社會有對他們寄予更多希望,這樣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讓他們不得不去逃避,將自己裝扮成一幅圓滑世故的樣子。如果說劉墉的父親劉統勳還是一位骨鯁忠臣的話,那麼劉墉卻變得更加世故圓滑了,更懂得明哲保身。
所以這一細膩的社會心理轉變,反映在劉墉的書法中,就是肥碩、圓滑的書法姿態。
三、王鐸的書法心理
要想探求王鐸一生書法心理的變化,我們仍然需要從他的生平經歷入手。
基本上,對於王鐸的一生,我們可以說是悲劇性的,是處處充滿悲劇的。早年間王鐸家裡貧寒窮困,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史書記載“不能一日兩粥”。
但是王鐸還算是有志氣的,古代想要飛黃騰達,只能走科舉考試的路子,所以王鐸使勁發奮讀書,中了進士,也算是謀得了一官半職。但是無奈明王朝氣數已盡,隨著各地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大明江山遂只能拱手讓人。
此時擺在王鐸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條是投降歸順清朝,一條是拒不仕清。這兩條道路在我們今天人看來都無可厚非,都是個人的選擇罷了,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可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評價、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
顯然,王鐸選擇了歸順,仍然做他的大官。但是王鐸心中其實並不痛快。清朝建立以後,仍然有很多明朝遺民,他們聲勢和話語權都很大,對於王鐸這樣一個在他們眼中的“叛徒”,自然是不肯放過的。因此晚年的王鐸基本上都是在譴責中度過,內心備受煎熬。
我們可以從當時傅山對於趙孟頫的評價中看出當時明代遺民的心態。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明朝遺民,但是他對幾百年前同樣做出投靠“新貴”的趙孟頫都如此貶低損毀,稱他書法媚俗無骨,那麼對於他們那個時代早已經投向清朝人懷抱的書法家更沒有好臉色了。
但是,更為諷刺的是,王鐸一生不僅沒有被當時明朝遺民所接受,而且清朝統治者對他也並不“感冒”。據稱王鐸死後,乾隆皇帝趁著編修《四庫全書》之際,將王鐸的著書全部禁燬,並且將他打入《貳臣傳》。
不知王鐸九泉地下有知,會做何感想。
四、王鐸的痛苦——那個時代文人普遍的痛苦
在文學史上,清代文壇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盛行感傷悲切的文風,這一文風的推動者,就是那些由明到清的“貳臣”們。我們想象一下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難得知王鐸當時所面臨的道德困境了,那也就不難理解當時王鐸的心理感受了。
但是究其本質,這根本就不是他們能左右的。這股巨大的社會習俗力量,讓他們在面臨社會、政治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的時候,更加無奈和彷徨,就像之前無數文人所遭遇的,以及後來無數文人也終將遭遇的一樣,他們面臨社會這個巨大的齒輪,沒有絲毫改變他們的力量。個人的渺小微弱幾乎是註定的。
所以,在這種道德的困境中,他們所面臨的還不是陳舊的社會習俗以及思想約束的羈絆,而是一種更大的、難以名狀的不確定感和無力感。當王鐸選擇仕清的那一刻,一切都不能回頭了,當他走向這條路的時候,結局也就註定了,畢竟,那個時代沒有那麼多可能性讓王鐸做出選擇。
五、怪、奇——王鐸書法的怪異化
如果說米芾的書法是中國書法開始怪異化、奇險化的先兆,那麼王鐸則把這一方面的特徵發揮到了極致。他已經不再滿足於米芾那種斜取勢,而是大幅度傾斜,甚至故意拉長字形,向縱深的方向探求書法的內在的表現空間。
曾經有過一個朋友問我,說王鐸的書法和現在那些國展上胡塗亂抹的展覽體有啥區別?我看他就是醜書、展覽體的最早開創者!
我只能說,這句話並不正確,如果瞭解過王鐸的一生,能夠體察他內心的世界之後,你再去看,大概就會不同了。
這就是我對王鐸書法心理的分析和對其一生的評價。
-
8 # 筆墨瞬間
王鐸的書法最顯明的持色就是氣勢雄渾,逸靈飛動,陣馬風檣,率真快意,一掃魏晉之風,在南韓,新加坡,日本等國深受喜愛。
王鐸書法章法奇特,尤以佈局取勢見長,其書風蒼鬱雄暢,以力取勝,筆力洞達,靈氣俊逸,端正莊重,其書法功底極為深厚,多體皆能,遍臨諸帖,他宗法“二王”,取韻米氏,作所手卷變化出神,佈勢連綿,蒼勁跳躍。
王鐸運筆取勢濃淡虛實,變化多端,一氣呵成,其書體蒼老勁健,骨力暢達,他以卓而不凡的書學成就與獨特的書風,打實了自己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堅實地位。他善於創造新美境界,勇於開拓書法藝術境界,當見出其卓越的藝術創造力。
他的書法代表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瓊蕊廬帖》及晚年的數本《臨淳化閣帖》等。另外,王鐸還臨習了《聖教序》、《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蘭亭序》、《臨王獻之鵝群帖》、《臨王羲之闊別帖》等諸帖,在這些臨帖作品中,他都能忠實於原帖,在行氣章法、筆墨使用、映帶、筆畫粗細等方面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書風,這也是他開創自我書風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
9 # 皇甫荔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石樵、痴仙道人等,是明末清初時被譽為“神筆”的書法家,他主張書法理應學古不要妄為,只有學古後才能創新,認為學書最難的一是入帖,一是出帖,這一入一出道出學書的關鍵所在。王鐸書宗魏晉二王,臨遍唐、宋名家書帖,小楷取法鍾繇,高古典雅,大楷得力顏、柳最多,行草宗山陰父子,又融入米芾筆法,飛騰跳擲,險勁沉著,是明末清初法古而出新最有成就的一代書家,著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後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官至禮部尚書,因此氣節受到非議,至六十一歲時便告老還鄉,抵家不滿十日就去世了,有誰能懂其內心的悲苦?不管怎麼評價他,但其學書方法和理念值得現代人借鑑。
從王鐸的學書中你會得知:書法有兩重境界,一曰“書技”,即法度技術,只要訓練得當,人人皆可獲得,屬基礎技能範疇;一曰“書藝”,即藝術創造範疇,非一般人能企及,只有少數具備藝術天賦而又耐得住寂寞長期孜孜以求的人才可駕馭。這也是宋人所說的“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妙不在於法”的含義。而這一切都要遵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這一書道的核心!
-
10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王鐸的書法,在取法高古,崇尚晉人的基礎上而獨樹一幟。
他的書法作品,筆意有"印印泥",”錐畫沙"的境界。體現出既險勁而又穩重的意趣(見下圖)。
王鐸在學二王時,大膽而又簡化了點畫形態,大體上只用方、
圓兩種筆法來揮灑,力始終在養精蓄銳的情況下運動,這種獨特的蓄勢方法,使用筆縱而能斂,給人有種力將爆發而未發的臨界狀態的感覺,更造成勁、險之勢,這樣就給觀賞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天地,也給後人借鑑發揮以啟示。
回覆列表
王鐸書法也是“二王”這根藤上的瓜,一脈承續一千多年後到王鐸有了更大的發揮和創新。王鐸臨摹效法尤以王獻之為主,點畫結體線條等更接近於“小王”的狂放不羈,在字形結構上做了很多誇張和拉伸。王鐸對《閣帖》有很深的研究,宗法“二王”並廣泛涉獵唐宋各名家,師古臨帖是他學習書法的主要方法,用功甚勤不廢一日,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自家面貌。他曾說,一日臨帖,一日創作。如此交替臨創,將古人筆墨化為己有,人稱“神筆王鐸”,與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齊名,還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將大草由唐朝之後推向另一個巔峰,五百年一人而已。其連綿草書縱逸灑脫,放而不流,骨氣深厚。線條更具有張力和視覺衝擊力。這得益於明代中後期,大尺幅宣紙的出現,使得書法家有更大的介質來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有更大的空間來宣洩自己的情感。 王鐸的書法歷來為人寶愛,尤其連綿大草汪洋恣肆,一瀉千里,才情學養非一般人所能敵,其位高權重也非一般人所能匹,故有足資供其揮灑,有家僮為其磨墨牽紙,才可放手一揮,任情恣肆落筆雲煙,丈許鉅製駕輕就熟,書至王鐸乃奇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