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自《詩經》、漢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面向社會,面向人民,無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都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其精湛卓越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凝練、精工的語言,沉鬱頓挫為主的多種藝術風格,兼擅眾美的詩歌體裁,以及詩人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襟懷,都堪稱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光輝典範。高度成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這主要體現在杜甫為數眾多、質量很高的敘事詩(或以敘事為主的詩)上面。首先,杜甫善於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加以藝術的概括,塑造眾多的人物形象,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逾牆而逃的老翁,急應河陽役的老嫗,新安被徵的男子,暮婚晨別的新娘,無家可歸的獨身漢,夔州負薪的老處女,殷勤勸飲的田父,天真稚氣的兒童,瀟灑狂放的飲中八仙,舞劍酣暢淋漓的公孫大娘,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飄逸不群的李太白,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熱的揚國忠兄妹,燒殺掠奪的安史叛軍,昏庸無能的朝廷大臣 -----組成了一個人物形象畫廊。如此眾多的、真實、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勞動人民的形象),是杜詩的傑出貢獻。其次,杜甫善於把主觀的思想感情融化於客觀事實的描述中,讓人物和事實說話,自然感人。如《麗人行》這首詩透過對“遊曲江”這一典型情節的客觀描述,諷刺了楊國忠兄妹勢焰熏天、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詩歌妙在從頭到尾,都用精工細膩的筆觸,鮮明富麗的色彩,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描寫場面和情節,讓詩人自己的傾向和感情從場面、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語,點逗處聲聲慨嘆”( 浦起龍《讀杜心解》),從而有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其他如《石壕吏》、《兵車行》、《垂老別》等著名詩篇,都出色地運用了這種藝術手法。再次,杜甫在描寫人物時還善於用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刻畫心理、塑造形象。無論是獨白(如“三別”)還是對話(如“三吏”),都精彩傳神。比如《新婚別》一詩,完全用新娘的獨白寫出,將她送別丈夫時的無奈、憤恨、抱怨、憂慮、沉痛、勉勵、期待的複雜心理活動展示無遺,從而塑造出一位感情豐富、深明大義的勞動婦女形象。“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作中的人物的語言,均通俗樸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齡特徵,顯示出現實主義的特色。由於人物的語言傳神,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實、親切。最後,杜甫還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人物本質和精神面貌的細節。例如《兵車行》中的“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狠”這一細節,就不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深寓著作者的同情與憤慨。又如《麗人行》用“犀箸厭飫久未下”這一細節刻畫了那班貴婦人的嬌奢;《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暗示出老婦人竟被拉走的慘劇,都是很好的例證。而《北征》中描寫妻子兒女的一段: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兒的天真爛漫,而且也刻畫了妻子的欣喜,烘托了作者自己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杜甫的敘事詩中,以上各種特點往往是同時出現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使杜甫詩歌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 杜甫詩歌以真實客觀反映現實生活見長,同時也有不少作品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人年輕時的博大胸懷和強烈的自信心。以博大之胸懷和壯麗之景色相互映照,創造出了一個高遠雄闊的詩境。後兩句不但表達了詩人對泰山景色的更進一步的嚮往,更抒發了詩人由此所激發的對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又如《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以浪漫主義筆調描寫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又如《洗兵馬》,一方面對收復京城表示了極大的喜悅,一方面對朝廷的弊政進行了諷刺和警告,最後提出: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的壯麗幻想,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美好祝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推己及人,突出地顯示了詩人的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沉鬱頓挫的風格特點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詩歌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表示自己學力深厚,技巧嫻熟。而真正成為其詩歌的主導風格,卻是詩人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只有當他歷盡磨難,詩風成熟之後,沉鬱頓挫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秋興八首》堪稱這種風格的傑出代表作品,或即景含情,或直訴悲憤,或借古諷今,或欲說還休,反覆吞吐,沉鬱迴環,悲慨深沉,音情頓挫,突出表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主導風格。如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元年(766)秋在夔州所作,抒發了作者關懷國事,思念長安的沉痛情懷。詩的前四句,描寫了深秋季節的巫峽景象,渲染出一片蕭瑟、隱晦的氣氛,給人以壓抑、淒涼的感受。這裡的風雲肅殺之狀,實際上象徵了當時的國家形勢,同時也顯示了詩人此時的孤寂而無路可走的心境。後四句寫自己的家園之念,其哀婉執著,正與上面所描寫的情景諧調合一,因而更見其深沉、纏綿。全詩脈絡清晰,深得起承轉合之妙,尤其是第三聯由景而情,景中寄情,自然流暢,不露痕跡。又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小,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所作,詩中抒發了自己在夔州重陽登高所感,它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詩的前四句寫深秋落寞的氣象,“風急天高”的節候,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只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一切景象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就像這匆匆走過的人生,正在急遽地向著終結墜落,同樣也無可挽回。後四句是杜甫對此生的總結和感慨:漂泊和孤獨的生活,無端的銷蝕了自己的生命,它使得自己的生命體驗只流下“艱難苦恨”四字。句中有無限的悲涼,極其沉痛哀絕!總之,所謂“沉鬱頓挫”,一般認為就是指杜甫詩歌中所包含的博大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和運用蒼老遒勁的筆觸所描繪的廣闊、真實的動盪時代的生活畫面,與洋溢在這畫面上的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悲劇氣氛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謹嚴的格律、鏗鏘的音韻。精練準確、豐富多彩、自然通俗的語言 杜甫自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清詞麗句必為鄰”。他是語言的巨匠,他的詩無論是抒情還是狀物,都能曲盡其妙。杜詩的語言特點首先在於精練準確,這取決於他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對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高度概括,遂成為千古警句;“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洗兵馬》)是對“安史之亂”前後形勢的形象描繪;“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壯遊》)是他憂國憂民的內心自述;“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是細雨微風中魚遊燕翔的傳神之筆。其次,杜甫的語言豐富多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陽樓》),有氣吞八荒之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細草微風岸,危牆獨夜舟”(《旅夜書懷》)有精細入微之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何等悲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又是何等傲岸豪放。“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提煉的是動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錘鍊的是形容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運用疊詞,突出花蝶水蜓的自在生氣;“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光花落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透過虛詞的組合,表達出詩人今昔盛衰的無限感慨。再次,杜甫的語言還自然而通俗。“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月》) ,狀景精切,用語自然。“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之六),“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兵車行》)通俗如口語,又極富表現力。兼擅各體,尤長古體、七律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採用的詩歌形式極為多樣,並且各體裁皆擅長,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無不運用自如,尤其以古體和七律為佳。杜甫的古體詩五百餘首,五古多於七古。在詩中,詩人常用五言七言古體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北征》、“三吏”和“三別”、《洗兵馬》等等都是如此。如《石壕吏》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從暮至曙,依次寫來。雖只是敘事,而詩人的義憤填膺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非愛憎非常鮮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詩歌創作以近體律詩為主,他把律詩的題材範圍擴大到幾乎與古體詩同樣廣闊的程度,在藝術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杜甫不僅對五律把握得非常純熟,而且是七律的第一大家。其七律不僅數量上超過前人創作的總合,而且還打破固定的譜式,創為連章體的七律組詩和拗體七律(如《秋興八首》),其七絕中尤多拗體(如《戲為六絕句》)。杜甫將廣闊的社會生活全面引進到律詩中,形成律詩強大的生命活力,並於晚年致力於近體抒情詩形式的探討,力圖創造律詩獨特的語言和境界。詩的形式之律動與詩人內在生命之律動同步合拍,是杜甫律體詩的長處。總之,杜甫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對此,元稹評價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賅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杜甫墓誌銘》)。四 杜甫詩歌的淵源和影響杜甫詩歌的淵源 杜詩之所以能集古今之大成,與他的用宏取精分不開。他在《戲為六絕句》其六中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所謂“轉益多師”,就是廣泛地向前輩作家學習,總結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藝術經驗,對詩歌的各種藝術形式及表現方法作自覺的探討和追求,採百家之長,並加以創新,鑄就自己一家之體。杜甫詩歌的敘事和寫實,顯然受到《詩經》的雅詩和漢樂府的影響;其愛國憂民、堅持正義的精神,又是對屈原《離騷》的繼承,具體表現為對以屈賦為代表的楚辭詩句詞語的直接運用和點化上。他都能博採眾長,如陳子昂的風骨比興、四傑的繁富、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渾厚、王李的風華、元結的古奧,無不相容幷包。杜甫力崇古調,又兼取新聲;既重古體,又重新體;既要求風格、語言的古樸渾厚,又注重辭采的清麗華美。他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到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兼取各家之長,故能集古今之大成。杜甫詩歌的影響 杜甫每念社稷,動憂蒼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他自覺用詩歌反映社會、謳歌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影響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和作家。如元白的新樂府,李商隱的憂世傷時之作,皮日休、杜荀鶴等人針砭時弊的篇什,都是杜詩的嗣響。宋代陳與義、陸游、文天祥志在興國,生死以赴,他們的慷慨悲歌,得杜精髓。元遺山歷經國事身世之滄桑,他的七律感慨深沉,直承杜甫。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曲大均等人,也都發揚了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杜詩的藝術成就也為後人開啟無數法門。他們從各自的性格愛好、學力才分出發,學習杜詩的風格技巧,各有所得。“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鬱;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闊。”(《峴傭詩說》)總之,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詩人。第二節 大曆、貞元間詩人唐代宗大曆年間是盛唐詩風向中唐詩風演變的過渡時期。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7),字文房,先世宣州(今安徽宣城)人,但他出生於洛陽。曾因剛而犯上,兩度被貶,後任隨州刺史,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逆境中度過的。有《劉隨州集》。劉長卿多在逆境中度過,長期悒鬱寡歡,使其詩歌於冷落寂寞的情調中,又平添一些惆悵衰颯的心緒,顯得極為悽清悲涼。其詩又多寫得省淨流暢,既有極工的對偶句,又有結構自然,不講字句對仗的流水對句,整散協調而節奏流暢,風格清冷淡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在安史之亂以後,是位地道的大曆詩人。他的詩主要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感、遷謫之怨和離別之情,以及描繪山水景物。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以“五言長城”自許,工五言律絕,描繪精緻,聲律工穩,字斟句酌。他詩歌的題材、風格的特點都開中唐詩風之先。大曆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曆年間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一個詩人群體,包括李端、盧綸、吉中孚、韓�� 、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韋和夏侯審。“十才子”之名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的《極玄集》。“十才子”因大曆初年在長安參加重要的唱和活動而為世人所矚目,他們齊名的重要原因,還在於他們的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他們的作品多為應制、贈別唱和、羈旅鄉愁和吟詠山水之作。他們都擅長五言律詩,都追求格律工穩,無論是體裁的選擇,還是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無不偏於工整精練,故其風格大體相同,沒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但他們在詞語色彩和意象構成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求懸賞
杜甫的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自《詩經》、漢樂府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面向社會,面向人民,無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都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其精湛卓越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凝練、精工的語言,沉鬱頓挫為主的多種藝術風格,兼擅眾美的詩歌體裁,以及詩人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襟懷,都堪稱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光輝典範。高度成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這主要體現在杜甫為數眾多、質量很高的敘事詩(或以敘事為主的詩)上面。首先,杜甫善於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加以藝術的概括,塑造眾多的人物形象,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逾牆而逃的老翁,急應河陽役的老嫗,新安被徵的男子,暮婚晨別的新娘,無家可歸的獨身漢,夔州負薪的老處女,殷勤勸飲的田父,天真稚氣的兒童,瀟灑狂放的飲中八仙,舞劍酣暢淋漓的公孫大娘,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飄逸不群的李太白,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熱的揚國忠兄妹,燒殺掠奪的安史叛軍,昏庸無能的朝廷大臣 -----組成了一個人物形象畫廊。如此眾多的、真實、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勞動人民的形象),是杜詩的傑出貢獻。其次,杜甫善於把主觀的思想感情融化於客觀事實的描述中,讓人物和事實說話,自然感人。如《麗人行》這首詩透過對“遊曲江”這一典型情節的客觀描述,諷刺了楊國忠兄妹勢焰熏天、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詩歌妙在從頭到尾,都用精工細膩的筆觸,鮮明富麗的色彩,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描寫場面和情節,讓詩人自己的傾向和感情從場面、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嘆語,點逗處聲聲慨嘆”( 浦起龍《讀杜心解》),從而有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其他如《石壕吏》、《兵車行》、《垂老別》等著名詩篇,都出色地運用了這種藝術手法。再次,杜甫在描寫人物時還善於用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刻畫心理、塑造形象。無論是獨白(如“三別”)還是對話(如“三吏”),都精彩傳神。比如《新婚別》一詩,完全用新娘的獨白寫出,將她送別丈夫時的無奈、憤恨、抱怨、憂慮、沉痛、勉勵、期待的複雜心理活動展示無遺,從而塑造出一位感情豐富、深明大義的勞動婦女形象。“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作中的人物的語言,均通俗樸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齡特徵,顯示出現實主義的特色。由於人物的語言傳神,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實、親切。最後,杜甫還善於捕捉富於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人物本質和精神面貌的細節。例如《兵車行》中的“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狠”這一細節,就不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深寓著作者的同情與憤慨。又如《麗人行》用“犀箸厭飫久未下”這一細節刻畫了那班貴婦人的嬌奢;《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暗示出老婦人竟被拉走的慘劇,都是很好的例證。而《北征》中描寫妻子兒女的一段: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兒的天真爛漫,而且也刻畫了妻子的欣喜,烘托了作者自己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杜甫的敘事詩中,以上各種特點往往是同時出現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使杜甫詩歌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 杜甫詩歌以真實客觀反映現實生活見長,同時也有不少作品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人年輕時的博大胸懷和強烈的自信心。以博大之胸懷和壯麗之景色相互映照,創造出了一個高遠雄闊的詩境。後兩句不但表達了詩人對泰山景色的更進一步的嚮往,更抒發了詩人由此所激發的對人生、社會的積極進取的豪情壯志。又如《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以浪漫主義筆調描寫富有浪漫色彩的人物,呼之欲出,光彩照人。又如《洗兵馬》,一方面對收復京城表示了極大的喜悅,一方面對朝廷的弊政進行了諷刺和警告,最後提出: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的壯麗幻想,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美好祝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推己及人,突出地顯示了詩人的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沉鬱頓挫的風格特點 沉鬱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詩歌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表示自己學力深厚,技巧嫻熟。而真正成為其詩歌的主導風格,卻是詩人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只有當他歷盡磨難,詩風成熟之後,沉鬱頓挫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而波瀾老成的含義。《秋興八首》堪稱這種風格的傑出代表作品,或即景含情,或直訴悲憤,或借古諷今,或欲說還休,反覆吞吐,沉鬱迴環,悲慨深沉,音情頓挫,突出表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主導風格。如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元年(766)秋在夔州所作,抒發了作者關懷國事,思念長安的沉痛情懷。詩的前四句,描寫了深秋季節的巫峽景象,渲染出一片蕭瑟、隱晦的氣氛,給人以壓抑、淒涼的感受。這裡的風雲肅殺之狀,實際上象徵了當時的國家形勢,同時也顯示了詩人此時的孤寂而無路可走的心境。後四句寫自己的家園之念,其哀婉執著,正與上面所描寫的情景諧調合一,因而更見其深沉、纏綿。全詩脈絡清晰,深得起承轉合之妙,尤其是第三聯由景而情,景中寄情,自然流暢,不露痕跡。又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小,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所作,詩中抒發了自己在夔州重陽登高所感,它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詩的前四句寫深秋落寞的氣象,“風急天高”的節候,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只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一切景象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就像這匆匆走過的人生,正在急遽地向著終結墜落,同樣也無可挽回。後四句是杜甫對此生的總結和感慨:漂泊和孤獨的生活,無端的銷蝕了自己的生命,它使得自己的生命體驗只流下“艱難苦恨”四字。句中有無限的悲涼,極其沉痛哀絕!總之,所謂“沉鬱頓挫”,一般認為就是指杜甫詩歌中所包含的博大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和運用蒼老遒勁的筆觸所描繪的廣闊、真實的動盪時代的生活畫面,與洋溢在這畫面上的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悲劇氣氛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謹嚴的格律、鏗鏘的音韻。精練準確、豐富多彩、自然通俗的語言 杜甫自道:“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清詞麗句必為鄰”。他是語言的巨匠,他的詩無論是抒情還是狀物,都能曲盡其妙。杜詩的語言特點首先在於精練準確,這取決於他深邃的思想、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對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高度概括,遂成為千古警句;“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洗兵馬》)是對“安史之亂”前後形勢的形象描繪;“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壯遊》)是他憂國憂民的內心自述;“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是細雨微風中魚遊燕翔的傳神之筆。其次,杜甫的語言豐富多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陽樓》),有氣吞八荒之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細草微風岸,危牆獨夜舟”(《旅夜書懷》)有精細入微之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何等悲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又是何等傲岸豪放。“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提煉的是動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錘鍊的是形容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運用疊詞,突出花蝶水蜓的自在生氣;“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光花落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透過虛詞的組合,表達出詩人今昔盛衰的無限感慨。再次,杜甫的語言還自然而通俗。“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月》) ,狀景精切,用語自然。“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前出塞》之六),“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兵車行》)通俗如口語,又極富表現力。兼擅各體,尤長古體、七律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採用的詩歌形式極為多樣,並且各體裁皆擅長,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無不運用自如,尤其以古體和七律為佳。杜甫的古體詩五百餘首,五古多於七古。在詩中,詩人常用五言七言古體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北征》、“三吏”和“三別”、《洗兵馬》等等都是如此。如《石壕吏》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從暮至曙,依次寫來。雖只是敘事,而詩人的義憤填膺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非愛憎非常鮮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詩歌創作以近體律詩為主,他把律詩的題材範圍擴大到幾乎與古體詩同樣廣闊的程度,在藝術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杜甫不僅對五律把握得非常純熟,而且是七律的第一大家。其七律不僅數量上超過前人創作的總合,而且還打破固定的譜式,創為連章體的七律組詩和拗體七律(如《秋興八首》),其七絕中尤多拗體(如《戲為六絕句》)。杜甫將廣闊的社會生活全面引進到律詩中,形成律詩強大的生命活力,並於晚年致力於近體抒情詩形式的探討,力圖創造律詩獨特的語言和境界。詩的形式之律動與詩人內在生命之律動同步合拍,是杜甫律體詩的長處。總之,杜甫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對此,元稹評價說:“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賅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杜甫墓誌銘》)。四 杜甫詩歌的淵源和影響杜甫詩歌的淵源 杜詩之所以能集古今之大成,與他的用宏取精分不開。他在《戲為六絕句》其六中說:“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所謂“轉益多師”,就是廣泛地向前輩作家學習,總結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豐富藝術經驗,對詩歌的各種藝術形式及表現方法作自覺的探討和追求,採百家之長,並加以創新,鑄就自己一家之體。杜甫詩歌的敘事和寫實,顯然受到《詩經》的雅詩和漢樂府的影響;其愛國憂民、堅持正義的精神,又是對屈原《離騷》的繼承,具體表現為對以屈賦為代表的楚辭詩句詞語的直接運用和點化上。他都能博採眾長,如陳子昂的風骨比興、四傑的繁富、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渾厚、王李的風華、元結的古奧,無不相容幷包。杜甫力崇古調,又兼取新聲;既重古體,又重新體;既要求風格、語言的古樸渾厚,又注重辭采的清麗華美。他能夠比較全面地認識到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兼取各家之長,故能集古今之大成。杜甫詩歌的影響 杜甫每念社稷,動憂蒼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他自覺用詩歌反映社會、謳歌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影響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和作家。如元白的新樂府,李商隱的憂世傷時之作,皮日休、杜荀鶴等人針砭時弊的篇什,都是杜詩的嗣響。宋代陳與義、陸游、文天祥志在興國,生死以赴,他們的慷慨悲歌,得杜精髓。元遺山歷經國事身世之滄桑,他的七律感慨深沉,直承杜甫。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曲大均等人,也都發揚了杜甫的愛國主義精神。杜詩的藝術成就也為後人開啟無數法門。他們從各自的性格愛好、學力才分出發,學習杜詩的風格技巧,各有所得。“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鬱;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闊。”(《峴傭詩說》)總之,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詩人。第二節 大曆、貞元間詩人唐代宗大曆年間是盛唐詩風向中唐詩風演變的過渡時期。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7),字文房,先世宣州(今安徽宣城)人,但他出生於洛陽。曾因剛而犯上,兩度被貶,後任隨州刺史,晚歲入淮南節度使幕,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逆境中度過的。有《劉隨州集》。劉長卿多在逆境中度過,長期悒鬱寡歡,使其詩歌於冷落寂寞的情調中,又平添一些惆悵衰颯的心緒,顯得極為悽清悲涼。其詩又多寫得省淨流暢,既有極工的對偶句,又有結構自然,不講字句對仗的流水對句,整散協調而節奏流暢,風格清冷淡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在安史之亂以後,是位地道的大曆詩人。他的詩主要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感、遷謫之怨和離別之情,以及描繪山水景物。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以“五言長城”自許,工五言律絕,描繪精緻,聲律工穩,字斟句酌。他詩歌的題材、風格的特點都開中唐詩風之先。大曆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曆年間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一個詩人群體,包括李端、盧綸、吉中孚、韓�� 、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韋和夏侯審。“十才子”之名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的《極玄集》。“十才子”因大曆初年在長安參加重要的唱和活動而為世人所矚目,他們齊名的重要原因,還在於他們的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他們的作品多為應制、贈別唱和、羈旅鄉愁和吟詠山水之作。他們都擅長五言律詩,都追求格律工穩,無論是體裁的選擇,還是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無不偏於工整精練,故其風格大體相同,沒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但他們在詞語色彩和意象構成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求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