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專治吹牛B

    不是不自量力,也不是受人蠱惑,朱元璋死後不管誰繼位都會削藩,而朝廷掌握的實力哪怕是天下藩王聯手都不好使,一副好牌被他自己打臭了,可能他沒有皇帝命吧,因為削藩初期建文的使者都能把朱棣逼的裝瘋,可見朝廷的實力是多麼強勁

  • 2 # 南朝居士

    儒家講究“師古”,“法先王”,這是儒家的一種政治觀念,意在效法古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制度。

    所以,儒家大師認為,應該效仿前朝,郡縣制集權,而不能分封諸侯王來分權,

    在他們眼裡,朱元璋跟二傻子似的,沒讀過書,沒文化,只想著自己家兒子榮華富貴,明知道劉邦、司馬炎分封天下大亂,還搞分封,

    我們很多歷史愛好者是不是也這樣認為?

    所以,朱允炆剛登基,就把他爺爺的話忘的一乾二淨了,而提拔他的老師們,那些子儒家大師。

    實際上,明朝的諸侯王對皇權沒有一丁點威脅,唐朝李淵、李世民都分封了諸侯王,對大唐有威脅?不能談諸侯王就色變。

    明朝諸侯王在封地沒有治權,地方由當地布政使治理,沒有軍權,由當地將軍帶兵,只是代表皇帝監督布政使和將軍而已,防止軍閥化,因為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隔太遠了,

    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這樣的諸侯王威脅是不大的,只要看看朱允炆怎麼樣削藩的,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呵成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並流放,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諸侯王怕被削藩,知道要削藩了,嚇得自焚。

    漢朝、晉朝、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清朝的那些藩王,聽到削藩什麼反應?肯定是造反啊,明朝藩王聽到削藩,第一反應是自殺,這差距有多大?

    估計建文帝到死都認為他的老師們是對的,看吧,藩王造反了吧!

    這就好比你要結婚,你爸媽跟你說,嫁人了就是那邊的人,要為了小家庭著想,共同維護好小家。

    你閨蜜跟你說,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要為自己著想,為離婚做打算,不然離婚了你就吃虧了。

    你覺得你爸媽老思想,跟社會脫節了,相信了你的閨蜜。

    最後終於離婚了,你更覺得你閨蜜先見之明,你爸媽錯了,為了自己分來的家產沾沾自喜,

    黃子澄、齊泰就是這樣的人

    諸侯王並不一定都有威脅,如果真有威脅,朱元璋會把他們留下來?

    朱棣這樣的人,聽到削藩第一反應就是把三個兒子送去做人質,建文帝要是聰明點就當時就把他們仨抓了,齊泰也這樣建議建文帝,但是黃子澄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

    這智商,也沒誰了。

  • 3 # 老樊說史

    年輕的建文帝學了一肚子傳統文化和儒家那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空洞理論,正好爺爺朱元璋交給他的班底,也是朱元璋眼裡比較完美的、具有傳統道德觀念的飽學之士,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等都是清一色正統學派的代表人物。這個班底的突出特點就是理論功底深厚,知識文化豐富,傳統思想觀念牢固,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社會經驗,沒有經歷社會生活和鬥爭,對朝廷大事和長遠目標的判斷完全來自完美的書本和系統的理論知識。按現在都話說,建文帝完全是用理論指導行動,這個領導班底制定出都一切行動計劃,完全是從理論需要出發,對社會現實需求認識不清。

    設藩的危害是存在的,特別是理論上的威脅更大,究竟是怎樣的狀況,要放到現實中去分析。即就是要扯藩,也要等時機成熟後再安排、再行動,不能為了某種道理、為了理論正確而貿然行動,那隻能是為扯藩而扯藩,不是為實際需要而扯藩。

    當時的藩王並沒有對朝廷造成致命威脅,最多隻是一些財政負擔和思想壓力,朱元璋對藩王已經預設了足夠的前提條件,近期內藩王絕沒有舉旗倒戈的實力和意向。“靖難之役”完全是建文帝領導的朝廷單方面的行動導致的結果,是朝廷的錯誤決策引起的事端。扯藩方案推行以後,多數藩王都表現是恐懼和擔憂,最典型的是有個藩王怕扯藩受苦自焚而死,大家都人心惶惶,對未來擔憂。所以建文帝的扯藩計劃來得太早,是脫離實際的理論,“靖難之役”導致朝廷傾覆,是理論干預實踐的悲慘結果。

  • 4 # 樓哥看歷史

    由於失敗者定律,現在談起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急於求成”、“眼高手低”,甚至“年幼無知”、“文臣誤國”等一頂頂大帽子就扣了上去。

    可是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繼位的時候已經22歲,兒子都3歲了,在古代不能算是一個毛頭小夥子了。何況他從洪武二十五年九月被冊封為皇太孫,在祖父朱元璋的耳提面命之下協助處理朝政也已經近六年,執政經驗已經算是非常豐富了。

    那麼朱允炆登基以後急於削藩的舉動,到底是不自量力,是受人蠱惑,還是謀定而後動呢?

    削藩失敗後的朱允炆大和尚劇照

    依靠文官,打壓武勳

    朱允炆的父親懿文皇太子朱標,做了二十五年的儲君,身邊文臣武將班底雄厚。若是由他繼位,朱元璋本無必要再在洪武朝後期發動“藍玉案”。但是朱標的突然去世,加上彼時的朱元璋已經65歲,而皇太孫才16歲,老皇帝要只爭朝夕,儘量在自己駕崩之前幫皇孫解決所有的隱患。

    因此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武勳集團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空缺的軍權則交到了朱允炆的叔父們,以燕王朱棣為代表的戍邊親王手上。對於朱允炆來說,他能依靠和信任的,只有一直輔佐他的文官集團。因此朱允炆登基之後,首先拔高了文官的地位。洪武朝的時候武將優先,文官最高不過正二品。而現在六部尚書由正二品升至正一品,在朝堂上實現了對武將的反向壓制。

    明初由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互相牽制,武將只有領兵權,並無調兵權,因此建文君臣掌握這一塊的兵權相對比較輕鬆。但由於洪武皇帝親王戍邊的政策,各地星羅棋佈般分佈著大量的親王。這些親王不但直接掌握兵力高達數萬人的王府三護衛官兵,如燕王朱棣還能節制本省軍事。

    懿文皇太子朱標劇照

    從這個角度來說,親王們所統帥的兵力,朝廷難以直接控制,這必然會對中央集權產生威脅和隱患。而在親王之中,太祖次子秦王朱樉、第三子晉王朱棡已經去世,第四子燕王朱棣就是事實上的宗室老大。燕王不除,朝廷不安!燕王之罪,罪在將來!只要搞定燕王,其他宗室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事實上朱允炆在做皇太孫的時候,就已經對親王領兵這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思考。從他和東宮官屬黃子澄在南京皇宮東角門的一段對話,可以知道君臣對此早已達成共識:削藩,是朝廷徹底掌握兵權的唯一途徑。

    惠帝(注:指朱允炆)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削周王,建文朝廷的第一次嘗試

    對於要不要削藩,最終要削誰,建文君臣目標一致,即燕王朱棣。但是如何削,大佬們卻產生了分歧。按照兵部尚書齊泰的想法,應該直接對燕王下手,簡單粗暴,一了百了。太常寺卿黃子澄則認為朱棣平時小心謹慎,輕易難以抓到把柄。雖然大家都想下海,但牌坊還是要立的。如果像你齊尚書那樣硬上,我們燈塔的人設還怎麼維持?

    齊泰曰:“燕王英武,威震海內,志廣氣剛。氣剛者易挫,加以不軌之事,孰信其誣?去其大則小者自懾。”—《明太宗實錄卷一》

    藉著黃子澄告訴皇帝,他已經拿到了汝南王朱有爋檢舉他老爹周王朱橚造反的證據。周王是誰?馬皇后第五子,燕王的親弟弟,現在是宗室中排名第二的人物。而且朱棣是宗人府右宗正,周王犯事,朝廷可以讓燕王來給他定罪。一旦朱棣包庇弟弟,就可以趁機連坐,一網打盡。

    朱元璋孝陵

    謀劃已定之後,曹國公李景隆在八月份(此時距離朱元璋去世尚不足百日)奉旨率領大軍奔襲河南,將周王全家抓往南京審訊。我們要注意這個時間點,為何朝廷在太祖百日祭祀之時就採取行動抓捕周王?難道就不怕燕王打草驚蛇嗎?還真不怕。

    朱元璋在臨終之前,曾經以“虜騎”將於秋天南下的理由,讓朱棣率領大軍前往開平備邊。同時出動的還有遼東的武定侯郭英,北平的左軍都督楊文,西涼的莊德,開平的劉真、宋晟,這些人都是忠於朱元璋的名將。如果我們換個思路,那就是至少十五萬朝廷大軍把朱棣和燕王護衛包圍了個水洩不通。八月份的時候尚未到秋天,這個軍事部署按理仍然存在。朝廷如果要就地擒拿燕王,那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燕王顯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在接到朝廷讓他給弟弟定罪的旨意之後輾轉反側,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最終朱棣苦思良久,在給朝廷上書中寫了一通完全“政治正確”的廢話。裡面搬出祖訓說事,把自己的責任撇了個一乾二淨。

    若周王橚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著,祖訓具在,臣何敢他議?臣之愚議,惟望陛下體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實錄卷一》

    這一次的嘗試,一拳打到了棉花上面,顯然讓朱允炆君臣並不滿意。但周王束手就擒,燕王示弱求饒,也讓朝廷堅定了藩王們絕不敢反抗的信心。

    十面埋伏,必除燕王

    朱棣雖然很想當縮頭烏龜,奈何大侄子完全不想放他過關。既然抓不到把柄,那就只能主動創造機會了。燕王手下的燕山三護衛,是掃蕩過北元王庭、追殺過朵顏三衛、清剿過遼東女真的勁旅。對於朝廷來說,這支部隊無疑是最大的威脅。為此建文君臣使出一招釜底抽薪的絕招,把燕山三護衛建制打亂。

    復召齊泰問曰:“今欲圖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勁,奈何?” 泰對曰:“今北邊有寇警,以防邊為名,遣將戍開平,悉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圖也。” 從之。—《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朱允炆的盤算是這樣,如果燕王不能接受,那就趁機將其剿滅。如果朱棣忍氣吞聲,那拿掉燕王護衛,對朝廷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由於朱棣在封國北平深耕近二十年,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朝廷方面外則更換北平軍政首腦,內則策反王府官員。

    一番操作安排之後,燕王護衛被悉數徵調,隸屬於錦衣衛指揮使出身的都督宋忠麾下。年底的時候工部侍郎張昺調任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出掌北平都指揮使司。而燕王長史葛誠則被成功策反。

    南京明故宮遺址

    據清初歷史學家谷應泰在其著作《明史紀事本末》中所說,朱棣曾經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南京朝覲新皇帝。並在四月份的時候,派出僅有三個兒子燕王世子朱高熾,高陽王朱高煦、三郡王朱高燧一起到南京臨祭太祖朱元璋小祥(指去世週年祭)。朱棣的種種舉動,無不是在向皇帝示弱,究其原因,在於藩王的實力和朝廷相差懸殊。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臨。或曰:“不宜偕往。”王曰:“令朝廷勿疑也。”—《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燕山三護衛,哪怕加上北平都司、行都司的兵馬,最多二十萬人,和擁有百萬兵力的朝廷相比,自然是遠遠不及。基於這種考慮,哪怕燕王頻頻示弱示好,朱允炆依然鐵了心也削藩。除宋忠領著三萬大軍以及燕王護衛主力坐鎮開平外,都督徐凱、耿瓛率軍分駐臨清和山海關。

    臨清位於北平之南,是京杭大運河中的重要樞紐。山海關位於北平之東,是連線遼東和北平的門戶。徐凱出身四川都司,其頂頭上司蜀王朱椿,是方孝孺的好友。耿瓛是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的兒子,他的夫人是朱標的長女江都公主。

    三面合圍之後,朱棣可能的幫手,大同的代王朱桂和青州的齊王朱榑被相繼廢黜。荊州的湘王朱柏被逼自盡,雲南的岷王朱楩被貶居福建漳州。四王之中,代王的王妃和燕王妃是姐妹,大同又在北平以西,是朝廷大軍唯一的缺口。齊王曾隨朱棣出塞,其封國青州的戰略位置又十分重要。當年的皇太孫冊封大典,親王中只有燕王和湘王參加,荊州又扼守長江咽喉,朝廷唯恐二王聯手。至於岷王,則是爭取雲南沐家全力相助的投名狀。

    結語:三路大軍包圍北平,燕山三護衛被悉數調離,燕王可能的援手都被一一剪除。北平城內三司長官都是朝廷的人,燕王府中最重要的長史官又是內應。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困守在王宮中的朱棣都是一個必死之局。

    可惜燕王憑藉著超強的人格魅力,在起兵之後登高一呼,立刻得到了舊部的快速響應。以藍玉為首的勳貴雖然遭到了肉體消滅,但他們在軍中的影響力卻不是一時半刻能全部清除的。何況朱棣又是開國第一武勳魏國公徐達的女婿,大明軍中誰不是出自徐大將軍的帳下?北平保衛戰的時候徐王妃親自往城頭一站,有幾個朝廷將領忍心對她下死手?

    朱允炆削藩,無論是策略、時機、軍事佈置,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隻能說人算不如天算,誰能想得到只剩八百王府衛士的燕王竟然能夠絕地反擊成功呢?

  • 5 # 鄭小磊5

    主要是心太急耳根子太軟,缺乏城府,與其說是自不量力如說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明明自己開始佔盡優勢,最後就是優柔寡斷,做事不分輕重緩急,造成白白喪失了許多挽救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蘋果CEO庫克對5G技術發展的判斷,稱「目前5G還是有點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