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高興18
-
2 # 南橋布衣
如題,這種現象很正常,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正確,
雖然表現為各有不同,但就中國的現狀而言,有一點卻是大多數父母都具有的共性,即啥都管,不放手,溺愛!這就造成了為數不少的媽寶,巨嬰,這類孩子成年後,於生活中常表現為,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弱,凡事都得去問父母該怎麼辦,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這一現象的產生,與父母的思想觀念出了偏差是分石開的,並與大量的獨生子女的出現,不能說沒有一點關係,究其最根本的源由,還是與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密切相關的,這也應引起大家的深思,
-
3 # 瑞華春風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養育子女”的態度是不同的,但目的基本是相同的這很正常。因為父母的背景不同,也就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方式和個人素質不同,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不同,與子女接觸的方式和時間不同等等。所以,態度就會有不同。但父母為了培養教育好子女,一般會採用:討論、交流、溝通儘量行成一致的意見,去處理生活中養育子女的問題;其次會形成一個誰主、誰次的方式去教育子女,解決子女生活、教育中的問題;其三是父母注重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處處事事做子女的榜樣,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畢竟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財產,對其教育培養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希望他們知書達理,才華出眾,光宗耀祖。
-
4 # 瑩盈飛雪
如果夫妻兩個人三觀相似,婚前雙方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文化程度都差不多,婚後遇到問題時,應該比較好溝通,多數情況下會取得一致的,家庭也會比較和睦。
但一旦兩個人的上述條件都不一樣,當有了孩子後,對孩子的教育培養等方面往往很難一致,家裡矛盾叢生,甚至雞飛狗跳也就不可避免了。
就以我的一對朋友夫妻為例,說一下這個事情。他們的情況很典型,平時總是因為孩子的教育撫養等產生矛盾,甚至一度鬧到想要離婚等不可開交的地步。
具體情況和原因如下:
1、夫妻兩個人的家庭出身和成長經歷不同,對待孩子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同。
夫妻倆在一個四線城市裡生活,兒子也出生於市裡,今年8歲。
男方是一名工人,出身於普通家庭,父親是農民,母親是城市普通工人,30年前全家由農村搬到市裡住。
男方小時候在農村學校學習不錯,後來轉到城裡,因為貪玩,父母也不重視,逐漸不愛學習,初中畢業後只好四處打工,幸而遇到機會當上了兵,轉業之後,四處託關係成為了一名國企工人。
在即將孩子上小學之前,丈夫竟然認為農村的教育比城裡好,應該把孩子送到農村去學習。因為他自己從小在農村學習時挺好的,進城之後才變差的。
女方也是出生農村,後來全家進了縣城,但父母十分重視教育,家庭算是書香世家。她父親是一名教師,幾個孩子都是大學畢業,工作都很好。女主大專畢業分配後,成為了一名國家機關幹部,工作後不斷學習,考取了本科和中級職稱,她不知足,還將學習的知識延伸到其他領域,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女方透過自己的經歷,深深感到城市的教學環境和資源要比農村好多了,應該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多讀書才能成才。
女方認為社會發展變化很快,如今各行業競爭激烈,知識更新快,只有唸書學習才會有出息,不讀書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必須在城裡唸書,選擇一個好的學校。
2、在教育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上,態度截然不同。
丈夫認為養孩子應該是散放羊的方式,多帶孩子出去玩,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不用太使勁管,長大了自然會懂事。
而妻子認為,孩子從小應該適當嚴加管教,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比如少看或不看手機,適當看電視裡面有益於兒童的教育節目,培養孩子的獨立習慣,學會穿衣吃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讀書看報,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等。
3、夫妻倆對孩子做錯事時的態度反應上,截然不同。
俗話說,孩子的認知和生活方式就是父母生活方式的複製。因為在夫妻倆的原生家庭裡,老人對於孩子未成年時的教育方式不同,所以作為子女的他們,在成家之後,對自己年幼孩子的成長上和犯錯等事情上,表現出來的態度也完全不一樣。
孩子的爸爸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孩子總是經常採取打擊性教育。所以當兒子做得好時,並不表揚和鼓勵,認為做好是應該的;一旦孩子犯了錯,就立刻加以斥責,罵孩子笨,“什麼也不是”,“你這輩子就沒有出息了”等等。
而孩子的媽媽,從小經常受到自己父母的支援和鼓勵,明白人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當發現自己孩子的智力很普通的時候,經常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對成績進行肯定,對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並告訴孩子怎樣做才能更好。不斷提高孩子的自信,為他指明方向。
孩子的媽媽經常跟老公溝通說,不要總打擊和斥責孩子,這會讓他自卑和不自信,但老公不以為然。不僅對孩子,對老婆也是一樣,經常予以打擊,給差評。
媽媽痛恨爸爸的態度,認為爸爸總貶低自己和孩子,進行打擊性教育是錯的,因此,妻子常常向丈夫表達不滿,兩個人不時發生爭吵。
4、男女之間性格的差異,造成兩人培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截然不同。
男人一般比較心大,遇事考慮整體全域性,不喜歡事無鉅細和繁瑣。女人則做事比較細心,考慮周到。男人卻粗粗拉拉,做事急於求成,缺乏耐心,埋怨妻子效率差。
比如女人出門之前做好計劃,認真檢查手機和鑰匙,錢包和證件,幾乎事無鉅細,難免會拖拖拉拉慢一些;而男人做事情,想到就要一腳邁出去,效率也高多了。但有時不是忘了帶手機,就是忘了帶鑰匙,經常落在家裡或外面。
有兩次,丈夫上夜班後才發現,自己忘了帶手機資料線,就讓妻子給他送到單位去。妻子只好趁著夜色,給他送去了。
在妻子的影響下,孩子做事細緻認真,一絲不苟,連衣服紐扣都扣得整整齊齊,上下樓進出電梯的時候總是緊緊拽著媽媽。
在爸爸的帶領下,孩子到海邊去玩,皮涼鞋都被海水浸泡壞了。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孩子爸爸開車回來的時候,發現用於野外休息的價值280元的帳篷不見了。
結果妻子又埋怨了丈夫一會兒。丈夫心煩,吃完晚飯後,索性帶孩子進裡屋玩起了電腦遊戲。
妻子很生氣,想把孩子拽出來去做數學題,但丈夫不讓。
結果孩子在爸爸懷裡一會就睡著了,天黑下來了,整個晚上數學題也沒做上。
妻子很無奈,只好在第2天下班後,抽空把數學課補上了。
5、兩個人的消費觀念不同,沒生孩子前,還能夠相互妥協和包容。有了孩子以後,事情日漸增多,兩人的分歧也越發嚴重。
丈夫說妻子小氣,妻子說丈夫亂花錢。
丈夫喜歡兒子,經常帶孩子到公園和遊樂場去玩,給孩子買比較貴的品牌兒童裝。
妻子卻認為應該把有限的錢花在培養孩子上,讓孩子多讀書參加培訓班,而且孩子長得太快,買太貴的衣服沒有必要。
丈夫則表示,自己也賺錢,想給孩子買什麼就買什麼,只要孩子喜歡。
丈夫每次帶孩子上街,總會買很多玩具;妻子則會事先跟孩子講好,限制孩子的要求,講好只能買一件。
丈夫花錢無節制,總是說,錢花沒了就不花了。妻子則要求過日子有規劃。
結果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兩個人就開始實行AA制。丈夫負責孩子上幼兒園費用和買衣服錢,妻子負責全家的伙食費。其他的各分擔一半。
AA制在短期內看似消除了矛盾,實則限制了夫妻感情的發展,兩個人遇事容易分心,明裡暗裡地相互計較和算計,感情也逐漸淡化了。
朋友夫妻兩個人,遇事總是分歧很大,上述的各種事件在結婚近十年中,屢屢發生,經常爭執不休,很難達成一致。而孩子夾在中間,眼看著他們整日爭吵,實在不明白,自己親愛的爸爸媽媽為何總是如此。
時間長了,他們夫妻兩人都感覺很疲累,不禁心生厭倦,甚至想要離婚。只是礙於孩子,還在維持。
在沒生孩子前,夫妻雙方性格和思維認知的差異,在彼此的遷就和忍讓中並不明顯,有了孩子後,突然將兩個人各方面的差異不斷地放大,從而引發了各種矛盾。
婚姻本身就是一場合作,兩個人應該形成合力,認準方向一起往前拉車,而不是任由一個人拖後腿,或者往其他方向拽。
可見,孩子的到來,是檢驗兩個人是否合適的試金石。
總之,思維和認知不同,思想觀念不同,三觀上不契合,做不到“門當戶對”的兩個人,千萬不要結婚。
-
5 # 閒言碎語不逾矩
男女戀愛、結婚,絕大多數不是因為彼此已經學會、徹底懂得了如何做一位文明、高雅、厚道、可長期信賴的丈夫或妻子的“奧秘”後的深思熟慮行為;戀愛時柔情蜜意“你儂我儂”,婚後則可能齟齬層出不窮;婚前男女雙方即使經過主動同居“試婚”的“磨合期”,婚後仍不能確保長期“琴瑟和鳴”,日日快樂。“如何做一個好丈夫”和“如何做一個好妻子”的問題永遠存在,永遠值得雙方自覺深入地探究、求解。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也沒有標準答案和可以直接效法的法定榜樣。許多人以為結婚生子(女)後就“天然”具備了做高質量父母的資格,其實大謬不然。做好子女需要刻苦虛心長期學習,做好丈夫需要刻苦虛心長期學習,做好妻子需要刻苦虛心長期學習,做好父母仍然需要刻苦虛心長期學習。“二十四孝”中多有行為極端、奇怪者,故而不能成為現在所有人子(女)的直接仿效榜樣;梁鴻孟光大概也絕非現在青年男女心目中的光輝夫妻形象,不是他們首選的膜拜楷模;張敞畫眉也不是現在小夥子們津津樂道並加以“追捧”的“模範丈夫”行為,班大姑好像也不是女孩羨慕的“賢惠媳婦”,“孟母三遷”苦心孤詣教子成才也很難成為現在年輕母親心目中的“英雄”。
歷史上華人長期強調父“嚴”母“慈”,把父母社會、家庭角色及責任“程式化”“固定化”,且更側重父親“一言堂”,“父訓”(“庭訓”)就是教育子女的主要方式和內容。現在“男女平等”了,更多的家庭是“女主”當政,大趨勢已是女人“一言堂”了。正因為男女婚前都缺乏做父母必須的充分理性學習和彼此求同存異的細緻溝通交流,彼此都自以為是地以慣性思維支撐“新角色”,都想成為支配者,互不服氣,相互爭奪“主導權”;沒有“相輔相成”的清醒意識,沒有“一正一副”的主輔明確分工,不能各司其職,明確“養育”大方向和最終目標,所以,“在對待養育子女的問題上態度不同”,甚至紛爭不斷,就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
“養育子女”、培養子女成才是一個長期艱鉅的重大工程,必須做父母者長期通力合作,絲毫容不得其中一方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唯我獨尊。養育、教育子女不能搞彼此爭論不休的“群言堂”,但必須有堅定不移、始終如一的理智的長期“指導思想”,需要做父母者在此原則下“互諒互讓”“集思廣益”。做父母者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養育子女思想認知上的“軟肋”,都有自己接受其家庭“養育”遺留的“成長缺陷”烙印,所以還是要時時接納對方意見而不固執“專任”為好。即使高學歷、高職稱名聞遐邇的專家、學者,也未必都是稱職、合格、成功的父(母)。
“養育子女”過程中出現的夫妻矛盾,恰恰證明所有做父母者都需要不斷學習,不斷虛心努力提高自己做父母的“合格程度”。
-
6 # 噯噷蹇萏
很正常啊!因為就算是夫妻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想法有所不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是2個三觀差不多的話,應該很容易理解對方的意思,可以在對待小孩的事情上就算有分歧也很容易達成一致。但如果一方非要另一方按自己的要求來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
7 # 美麗到永遠
這是普遍現象,原因歸結起來無外乎一下幾點:
1. 夫妻倆對孩子的期望不同。
丈夫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每次考試都得第一,而妻子呢,認為孩子不要太差,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更重要,這就產生了分歧。
2.夫妻倆的生長環境不同。
生長環境不同,自然對事物的看法就不同,有分歧再自然不過了。
3.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同。
一方覺得要嚴格要求,一方認為鼓勵式教育更有成效,所以產生分歧。
那有了這些分歧,我們作為家長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要避免無謂的衝突。這樣做有利於對教育理念有更深入、更廣泛的瞭解,進而找到對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同時孩子也會覺得這個家庭無比溫暖,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
如果夫妻經常為孩子的教養問題而起爭執,那麼不妨先試著跳出來,對自己的婚姻關係來一個徹底的檢測,看看是否應該先從改善夫妻關係著手,進而化解經常出現的育兒爭執。
其次要檢測雙方關係。對夫妻關係來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檢測,看夫妻之間究竟像什麼。是像母子,還是像父女?良好的夫妻關係應是讓彼此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互相接納、欣賞和尊重。良好的夫妻關係更有益於對子女的教育。
最後父母一定要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就算因為意見不和也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夫妻在教育問題上一定要身體力行,夫妻和睦,去關注彼此需要,去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回覆列表
謝邀。其實父母養育兒女是大同小異,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兒女成才有出息的大目標是相同一致的,但在如何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具體方法上常有不同意見。這首先是由於父母自身的經歷不同,出現不同的育兒觀。其次是由於對兒女的期望不同,產生不同的要求。第三是由於父母在工作,家務,育兒等方面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不同,影響到對兒女的關心照顧的不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