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麼麼噠
-
2 # 小丁丁6666
文治武功,不需要兵臨城下,但要有這個實力並擁有控制權,不聽話的才需要用武力征服,聽話的,還得辨識是真是假,所以,自治屬於上層授權,在封建社會,類似於冊封,分封,如果地區領導者不執行中央的指令,必然會被討伐或者剿滅,再調遣合適的人選走馬上任,因此,只要是朝拜,覲見的地區領導者,都算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其轄區,最多是塊飛地,跑不了
-
3 # 錢品聚
明朝的疆域變化非常大,一般而言分為兩個時期:
一個是根據現在流行的主權計算方法,推算明朝巔峰時期的大概疆域,為997萬平方公里,所參考的史料正是《明史·地理志第十六》:
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但由於明中後期的多方面消極因素,如治理不當等問題,最終導致疆域逐年大面積收縮,到明朝後期只有大約350萬平方公里。
為何二者的差距能達到600萬平方公里之多,主要還是由於計算的標準不同。
明朝巔峰時期的疆域,是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直轄區,二是土司羈縻區。(羈縻:jī mí),前者包含兩京十三省,後者則是大明朝廷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自治州”,因明朝時採取羈縻政策,即針對少數民族地區“以俗而治”,通俗來說就是按照當地的民俗來治理,同時設定“土司”一職,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管理,所謂土司,其實是部族頭目或首領,任命當地人為該地區最高長官,方便進行管理和溝通。
而在嘉靖皇帝以後,明朝疆域逐漸開始收縮,正是因為設定的一些羈縻區逐漸脫離了明朝的控制,或者反過來說,由於明朝的國力衰退,難以再對西北或西藏等羈縻區進行有效統治,當地統治權自然就會被新興的強勢政權所取代。
所以通常看待明朝疆域,是一個較為複雜的話題,而且古代的疆域觀念,與現在的主權觀念有大不同,因為古代科技有限,所以並沒有精準的地理測繪,也就難以計算出準確的疆域面積,但整體而言,明朝疆域的變化,自永樂以後便很直觀,整體呈逐年收縮趨勢。
至於明朝時期的羈縻區,到底算不算疆域?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我就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咱們要搞清楚現代人和古代人的主權觀念,是存在巨大差異的。
如果按照現代主權觀念來說,廣義上的國家,應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對內具有統治一切的最高權,即疆域內的所有中央與地方的行政、立法、司法機關等,都必須服從國家管轄,對外則享有獨立權與自衛權,這是國際共識,也是每一個尊重他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國家,所必須要遵守的首要原則。
再說直接一點,現代主權觀念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平等關係,不存在“誰大誰小”,任何一個國家,哪怕疆域(領土)再小,但在政治關係上是互相平等的,理應得到他國的尊重,更不允許任何國家或組織,對本國內政進行干涉。
然而在古代,主權的完整與否,並沒有一個十分具體的概念,大多數情況下,古人並不承認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平等的,根據疆域以及國力來看,是存在著大小之分,同時也兼備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我打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比方,現在的新加坡,我們都知道面積很小,但國家經濟很繁榮,在東南亞一直佔據著舉重若輕的地位,所以周邊國家會基於平等原則,與其友好交往,但在古代,如新加坡這樣面積不大與人口也不多的小國,即使經濟發達,但一定程度上也會被大國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這句話我承認說的很籠統,是因為沒法展開說,話題太敏感,但大家應該能理解我的意思。
因此中國自古以來有一種主流觀念,深深紮根於每個王朝的帝王內心深處:
中國由於疆域,人口,經濟,軍力等各方面優勢,是屬於“上邦”,為世界上最優等的國家,天子並非中國的天子,在廣義上應是“世界的天子”,理論上就是“天下共主”,但這個“天下”,那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人認為天子有權干涉所有國家的內政,這種觀念如果放在現代,那肯定會被國外媒體狂批,但在古代的主權觀念裡,這是很順乎尋常的一件事,然而由於各國的民俗與文化不同,即使古代天子認為自己可以干涉他國內政,但在使用這一權力時,往往也會謹小慎微,從大局的角度出發儘可能的謹慎對待。
對待當時的少數民族地區,所採取的羈縻政策,正是基於這種觀念,從而謹慎採取的一種政治手段。
羈縻區的羈縻政策,正是透過中央政權委任當地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作為治理該地區的最高長官,從而實現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實際上該地區仍屬於“自治”,並且大明朝廷在當地既沒有行政機構,也不會駐軍。
所以從現代主權觀念的角度上來說,當時的外部羈縻地區,並不屬於大明的實際疆域之內,這也是為何明後期國力衰退,羈縻地區脫離朝廷控制後,大明朝的疆域迅速“收縮”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現在所說明朝巔峰時期的疆域,也是後人從現代主權的角度出發,從而計算的疆域面積,如果按照當時明朝統治集團的觀念來說,整個“天下”都是大明天子的,那自然大明天子能觸及之處,就算作明朝疆域。
但是當中央政權實力衰弱、鞭長莫及,或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反叛時,羈縻地區便不再屬於中央政權,完全脫離朝廷政權的控制,幾乎一夜之間就能達到。
所以對於地廣人稀的羈縻地區,從始至終的疆域界限就非常模糊,對於大明朝廷來說,那是屬於“王土”,但從不會像現代這般進行具體測繪,也無法有效統計當地的人口與活動範圍,再加上少數民族的遷徙活動與工商業發展刺激的人口流動,大明朝廷對這些名義上是屬於大明疆域的地區,實際上的控制卻非常弱,但現在看來,既然是控制,按照現代主權觀念來計算,那麼這些羈縻地區就屬於大明疆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明前期繼承元朝統治的疆域,能夠達到上千萬平方公里之巨,但一部分羈縻地區礙於時局背景,選擇依附於大明朝廷,可以獲得利益與好處,所以才會在名義上暫時稱臣,一旦朝廷出現混亂或勢弱,在既無行政機構,又無駐軍的情況下,那麼脫離大明朝廷控制,脫離出大明疆域,也就是朝夕之間的事情了。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可認為外部的羈縻地區,並非現代主權觀念所理解的實際的明朝疆域,只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雙方為了維持關係所建立的一種特殊形式,大明朝廷藉由羈縻政策穩定地區秩序,而羈縻地區也依附大明進行經濟或民生髮展,雙方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統治與被統治”關係,而是一種依附關係,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認為,大明的疆域,嚴格意義上來說的直轄地區,應是兩京十三省,而外部的羈縻地區,則不算作現代所理解的“主權疆域”之內,但這是屬於站在現代主權概念的角度來看,如果是當時的大明皇帝眼中,就還是那句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4 # 庭州行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夥看一張圖
在這張地圖上,明朝的控制範圍廣袤無垠,北抵北冰洋沿岸,南至於加里曼丹島,向西越過了巴爾喀什湖,向東則達到了白令海峽。說實話這種圖的出現,真的是在侮辱人的智商,這和南韓繪製的該國自嗨版古代地圖,沒有任何區別。
言歸正傳,“領土”一詞是一個近現代詞彙,其所包含的內容不僅包含控制的地表土,還包括領海,領空,以及海底土等等,因此這個詞不能亂用。對於古代王朝所控制的區域,不妨稱之為“疆域”,更為妥帖一些。
明朝的疆域,自立國以來便一直在變化,但始終在一定範圍內變化:向北,最遠到達長城以北幾十公里(朱元璋,朱棣時期);向南,最遠到達安南,即越南北部(永樂中期到宣德前期);向西則最遠到達哈密衛,正德年間哈密衛丟失,明軍退守嘉峪關,徹底放棄西域;東北方面,最遠則達到庫頁島(永樂年間到宣德前期,且沒有駐軍)。
對於古代王朝而言,所謂的疆域,指的是能夠穩定控制區域,即在某區域擁有徵發徭役賦稅權,駐軍權和設立統一行政管理機構的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羈縻統治並不屬於某一王朝的疆域範圍,因為羈縻地區的稅收,財政,駐軍等重要權力都沒有實際掌握在王朝統治者手中,只不過是當地的首領名義上接受王朝的官職。這種統治極為不穩定,一旦王朝衰弱,則羈縻地區便會立即脫離統治而令王朝中央毫無辦法。
-
5 # 小川說史
這張地圖是被中國歷史地圖冊收錄的明朝地圖,從這張地圖上來看明朝的疆域除了新疆、蒙古以外今天中國的所有疆域都被納入其中了,尤其是東北地區甚至包含今天的外興安嶺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總面積近1000萬平方公里,壯哉大明王朝。是中國古典王朝時期疆域第三大的王朝。
但是實際上這1000萬疆域只是停留在地圖上,不甚至連明朝自己也沒把這些“化外之地”算作自身的領土,下圖是明繪兩京十三省行政區圖,也就是隻有兩京十三省才是被明朝官方承認的統治區域。
眾所周知代表國家對於一個地區行使主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駐軍二是外交,例如今天的香港,中國內地省份還要加上司法和行政、稅收等權力,只有具備以上的權力,才有資格稱這片疆域是你的領土。以此為對比,明朝對除去兩京十三省以外的地區有沒有過行使以上權力就成了評判這些地區是不是明朝疆域的重要標準。
顯然明朝對這些地區的,行政、司法、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掌控都十分有限,這些地區基本上都處於高度自治的狀態,與其說是領土不如說是藩屬國來的恰當。明朝採取這種羈穈統治也是實屬無奈。
明朝自,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大力開拓疆域以來其後基本處於固守狀態,隨著土木堡之變以後,軍事力量的衰弱明朝對疆域的控制力不斷下降,不斷的放棄邊疆領土,最後只能維持兩京十三省在內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就是明朝的國力只能允許他維持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中國歷史上開疆拓土的王朝不少但是能夠維持疆域的卻不多,長則幾十年,短則幾年,對於能否維持疆域完全取決於皇帝是否英明和國家國力強大與否。中國古典王朝大都在國力鼎盛時期開疆拓土,隨後漸漸的也都退回來長城以南,正是這個道理。
中國古典王朝時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所獲得土地大部分都用做耕種只用,像西藏、新疆、東北、蒙古等地區顯然不適合農耕的要求,所以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並沒有多大價值,如果硬要佔領,反倒會消耗巨大成本,實在得不償失。
明朝在中國古典王朝當中是個相當內斂的王朝,如果把明朝和秦、漢、唐宋、元明清,放在一起比較,明朝也就比宋朝強一點。上文已經說了明朝除了開國時期有過短暫的開拓疆域外,大部分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海路兩方面全面禁止。相反是明朝後來的清朝不僅讓中國古典王朝來了一次迴光返照,還打下了13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
-
6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年頭,說實話容易被明吹咬。如果說一個政權或者說是一個國家的疆域,要以實際控制為標準。所謂的實際控制,就是要滿足中央派駐的駐軍、各級行政官吏、核查人口、發行貨幣、收稅等條件,而羈縻地區則不滿足這些條件,因為所謂的羈縻統治說白了就是封貢關係,根本不受朝廷的節制。
這一點中國著名邊疆史學者譚其驤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我們知道,府、州的長官是流官,是中央政府可以隨時調動的。府、州秉承中央政府的政令進行統治,向中央繳賦稅,服徭役。但羈縻府、州只是給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一個都督或刺史的名義,實際上是當地基本上自主的統治者,他的地位是世襲的。王朝動不了它,它只是歸附而已,你要動他他就會舉兵叛亂。羈縻府州和正式府州完全是兩回事。因為正式的找不出來,所以硬要把羈縻府州算正式府州。這在實際上是違反歷史事實的。如此說來,所謂的羈縻根本算不上統治,因為封貢關係和統治根本劃不上等號。舉個例子,北韓和越南給中國朝貢了一千多年,日本還曾經接受過漢朝的冊封,這能說明這些國家是古典中國的疆域嗎!顯然不能。所以,羈縻根本算不上統治,羈糜地區也並非疆域。
所以,明朝的疆域實際上僅僅侷限在長城之內的一隅之地,不包括北方、西北、西南方向的邊疆區以及臺灣島。
當然,有人會拿中學歷史教科書裡的明朝疆域來說事,但是這個疆域是有水分的。雖然這也是譚其驤先生畫的,但是隻要了解歷史背景就知道這麼畫純屬正常。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中蘇論戰,中蘇交惡之後雙方圍繞政治、歷史展開了一系列論戰,你也可以理解為互相放嘴炮。
蘇聯人說中國的邊界就到長城,中國只有一個民族,也就是漢族,清朝不是中國歷史,是滿洲人殖民中國。蘇聯人這一玩法,是透過否定中國的合法性的方式來洗白近代俄國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中國從歷史的角度反駁了蘇聯的謬論,但是也放了嘴炮,也就是把明朝和元朝的版圖北段給說的非常遠,其中明朝的嘴炮就是從所謂羈縻的角度來的。說白了,明朝疆域長成上面那樣就是地圖開疆的結果。
全文完
回覆列表
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的奴兒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定有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這些都屬於羈縻性質。
所謂“羈縻”,就是一方面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源自唐宋,元朝完善成土司制度,明朝時期達到鼎盛中後期開始崩潰,至清朝基本土改歸流完畢。
這種羈縻狀態,不利於落後各族,有點屬於國中之國的樣子。表面上看他歸屬於明朝。實際上所有政治都是在脫離明朝的統治範圍內進行的。其實它們更像是明朝的藩屬國。而不是所謂的實際政治統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