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土朝聖者
-
2 # 梁69853253
世上無完人是一種看法,我們處在這三度空間是凡夫天,是俗諦世諦,完人很少。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往往不認識,見不著幾乎沒有,都有過錯,就歷史和經典論述有,那就是佛,應化在世上的應身佛可以算得上完人。現世我們處在佛入滅幾千年後的沒法時代,除了真修行人修行時見,臨終時見或夢中見,其他沒有緣的見不到。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首先謝謝您的邀請,人們都非常喜歡完美的事物,自己身邊的人,我們希望他們是完人,自己的東西,也希望它是完美的,但是透過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以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如果過於追求事物的完美,那這種心態,無異就是一種病態心理。
我們中國文化裡有“天殘地缺”的說法,所謂“天塌西北,地陷東南。”這是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物極必反,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事物發展到了頂點,馬上就會由盛而衰,任誰都改變不了。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去求完美,反而會“抱殘守缺”,萬事都給自己留下餘地,以圖後進,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不少人也都已經明白了這一點,大家都開始去審視另一種美——殘缺美,比如象西方的維那斯雕像,還有我們中國的龍門石窟等等,他們雖然不完整,但正是這種不完整,反而彰顯出另一種無法代替的美。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完美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殘缺,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漢朝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無比的強大,這個從史料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但曇花一現後,馬上由盛轉衰,還有清朝也是一樣,乾隆時期達到極盛,然後迅速衰亡,拉都拉不住。
所以很多朋友現在經常講一個詞,叫“惜福”,運氣好的話,要學會珍惜,慢慢用,不要一下子用完了,這就叫“惜福”,象晚清時期的曾國藩,他給自己的書齋就取名叫“求缺齋”,但求保留些許殘缺,以求福報長久,這就是一個智者的立身原則,與天地之道是不謀而合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平時都給自己積累下了各種各樣的事因,我們起了歪心思,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就會給自己積累下禍因,我們起了善念,說對了話,做對了事,也會給自己積累下福因,萬事都有自己的因果規律,《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規律。
所以我們平時不要總是盡求完美,這樣我們就會把福因提前透支光,福氣用完了,那剩下的只能是去忍受苦果了,所以我們要有“抱殘守缺”的修養,保留些許遺憾,讓那些潛在的禍因有個釋放的通道,只有給它留個釋放通道,它才不會過多的囤積,以至於最後給我們帶來無法逃脫的災難。
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它需要不斷的運動,所以和我們有關的一切,我們都要給它們留有一定的騰挪空間,千萬不要把它的空間給擠死,讓它們保持應有的執行空間,這樣它們才能正常迴圈,事物之間相互維持平衡,這就是中國文化中所講的“和”,這才是一種最佳狀態。
-
4 # 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由於個人經歷和興趣愛好的原因,在現實中,我和不少大人物有過接觸;
在閱讀史料中,也對不少歷史上的大人物有過比較深度的認識;
綜合諸方面看,我至今沒有看到或找到過完人。
我認為,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好人壞人之別,唯獨不見有過完人。
即使偉人,他(她)也不是完人。
我們無法成為完人,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善人,爭取做人要像水那樣避高趨下,順其自然而無所違逆;
爭取心境要像水那樣清明淵深,永遠保持其恬淡虛靜;
爭取對人要像水那樣利澤萬物,博施廣潤而不求回報。
-
5 # 老張說學而君子
古人說“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當我們評價一個人時,可能是在同時評價三個方面,除了被評價的人,還有評價標準和評價人。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一個女人可能在一般人眼中就是個普通人,但在與其熱戀的情人眼裡就是西施。評價人不同,標準不同,對同一個人的評價結果可能天壤之別。
印光大和尚自稱“常慚愧僧”,他說“我看人人是菩薩,唯我是凡夫。”在淨土弟子心中,大師是菩薩再來,可稱完人。他為什麼說自己是凡夫呢?大師和一般信眾對評價的三個方面把握不同。
人們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客觀公正看問題。”最好多看別人長處,取其恰當者認真學習。多看自己短處,不斷努力提升。
當自己不斷提高之後,看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就更多,對不如意者也多了一份寬容和理解。
能不能看到“完人”取決於自己怎麼定義“完人”,以及自己怎麼看。看到“完人”的最佳方法是自己努力成為“完人”。
-
6 # 紹興李珍
“山中無直樹,世上無完人。”是真的嗎?你見過完人嗎?為什麼?
感恩邀答:
《增廣賢文·上集》:“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演化而來,“山中有直樹”——杉樹多直焉。
“世上無完人”出自《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我們的人文始祖堯舜都害怕做不到,這是指堯舜對自身的要求。但對我們後人來說,他們對自身如此嚴格要求,皆屬於完人也,聖人也。
“完人”是每個人內心對自己有要求,這便是“仁”之學說,不是對他人的要求,這便無“完人”了。
我們的文明歷史點點滴滴都是人文始祖、賢哲者撐起來的,並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援和歷史的驗證,才有這連連綿綿之可觀性,所有能參與其中者皆是完人啊。真所謂“山中有直樹,世上有完人。”之感嘆是對他人的。敬奉!
-
7 # 檻內小紅
濟公偷偷離家去寺廟當和尚,父母雙雙傷心離世,家產被管家奪走,新婚妻子瘋了。他後來幫助了不少人,對父母和妻子,他一輩子都是愧欠的。
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有妻子和孩子。有一晚,釋迦牟尼離開妻子和兒子,他們正熟睡,他去尋求覺悟,成為佛祖。他走時什麼也沒說。
有沒有想過佛祖的妻子在釋迦牟尼離開後會怎麼樣?她有沒有憤怒?難道沒感到寂寞痛苦?如果當佛祖小孩問她媽,不斷問她同一問題,父親在哪裡?她怎樣回答?她該怎麼跟小孩說?
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完人,每個人的完人形象都不一樣。對某個人來說,自己的另一半不抽菸喝酒、打牌賭寶就是完美了,對另一個來說,這還不夠。而且不同的時期還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讓你嫁給雷鋒,你就心滿意足了麼?
從另一方面說,每個人都是完人,追求完美的想法只是一個妄念,世界變得越來越好也只是一個假象,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完美的。
-
8 # 盛世南迦
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加上前兩句應為: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合起來都是在說一個道理,即:不要輕信那些表面看起來正直的人,更需要防備那些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心存不良的偽君子。山裡有長得筆直的樹木,世界上卻沒有絕對正直的人。這幾句話看似不中聽,但是仔細品味,卻又非常中肯,直指人性的弱點。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最初作為少兒啟蒙讀物,後來經過很多人的修訂、增補,成為了一本雅俗共賞、言簡意賅、老少咸宜的經書,把社會生活中諸多陰暗面高度概括,冰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滿滿的一碗毒雞湯,尤其適合中年人滋補身體,喝完不僅精神矍鑠,還都覺得相見恨晚,如果早點領悟不同的思想觀念和不一樣的人生智慧,前半生得少吃多少虧,少走多少彎路呀。郭德綱給他兒子郭麒麟的信,估計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寫的。
當然會有人存在不同看法,說世上無直人這句話不能一概而論,歷史上明明有很多正直無私的人,一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比如孔孟二聖就是萬世師表,還有包拯、海瑞這些在民間廣為傳頌的清官廉吏,乃至像魯迅先生這樣偉大的文學家和焦裕祿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公僕等等,數不勝數。
對於不同意見,我們不抬槓,只是探討。首先,我認為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因為個人學習、修養和三觀不同,人生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自然就會有很多優秀的人比我們覺悟高、成就大。 同時,自古以來,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都是具有積極向善的價值取向,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時代楷模。比如我們弘揚雷鋒精神,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與和諧社會的凝聚力,雷鋒這種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的精神,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涵。
但是,歷史故事中的閃光點往往都是經過了藝術加工和渲染,並不能代表全部的客觀事實,比如清官海瑞娶了好幾位妻妾,這幾位夫人生活的都不幸福。
圍爐夜話中有個對聯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善行首先講求的是孝,但只能看心中有沒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為,如果考核行為的話,那麼窮人家就沒有孝子了。所有的惡行中最惡的就是淫,但只能考察他的行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話,這世間就沒有完美的人了。 這兩句話雖有點誅心的意味,但您琢磨一下有沒有道理,人的思想和行為有時就是這麼矛盾,人性有時候確實禁不起考驗。還是借用老郭說的一句話:沾酒不醉是喝的少,見色不迷是摸不著,以德服人是打不過,淡泊名利是實在沒有招……怎麼樣?聽著雖然有點彆扭,倒也是逆耳忠言。
今天的雞湯熬的挺濃,別不好意思喝,捫心自問,您的內心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思想鬥爭?雖然很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但處理一些小節就不一定能時刻保持清醒了。所以說,從人性的角度考量,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難怪在妻子的眼中,丈夫都不是英雄,因為一旦生活在一起,他的缺點也就暴露無疑。而在社會生活中,英雄的優點被放大,光芒四射,掩蓋或者讓我們忽略了他的缺陷。 我們常說揚善抑惡,為什麼要抑惡?抑的什麼惡?其實就是要抑制住我們的私心。一旦有私心,就難免底氣不足,說話就不硬氣,正直就打了折扣。
什麼是私心?損人利己是私心,巧言令色是私心,假公濟私是私心,謀財害命更是私心。但這還不是根本,只要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以我的想法為出發點,以我的利益為核心訴求的,我認為都是私心。比如這句話中的我認為三個字,就是私心,因為出發點是我想讓你認同我的觀點。當然,這屬於善意的私心。
有人肯定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我太偏激了。可是您知道嗎?人生下來就有私心呀,時刻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餓的時候連兄弟姐妹的飯都要搶一口吃,遇到危險自己先逃之夭夭,這都是人自私的天性。世界上除了父母能夠捨己為你、無私對你,其他人都不會,即使有人能做到,也必然要經過後天的培養,而不是出於本能。可以說,人的思想、心計,在利益關頭都是向著自己的。說的再露骨一點,即使您在別人眼中是一位愛惜羽毛的君子,也是你權衡利弊的結果,為的是追求自己的名譽。不是嗎?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月有盈缺,潮有漲落,連太陽裡面還有幾顆黑子,人怎麼能夠沒有缺點呢?就算您意志再堅定,像柳下惠那樣身殘志堅,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涮一圈出來,能不沾點顏色嗎?名利權情,必佔一樣,酒色財氣,必有一好。所以,沒必要諱疾忌醫,接受人性的瑕疵,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多麼樸素的道理呀,如果一個老闆,事無鉅細,事必躬親,眼裡不揉一點沙子,不給手下人留一點發揮才智或者自由的空間,那麼公司管理上就會出現問題,小弟們就會另投明主,畢竟大多數人沒有那麼高的敬業精神和責任心,所以違揹人性是很危險的行為。人心有善就有惡,每個人都如此,不善不惡是菩薩境界,但絕不是非黑即白,在不同的人眼裡善惡總有些邊界不清。所以我們為人處世,要時刻保持警覺與分辨,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標榜自己多麼正直、無私的人。因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的天花亂墜,往往另有企圖。
如果您境界再高一點,可以做到大智如愚或者和光同塵,看破不說破也是一種大智慧。無論怎樣,對於人性的至善千萬不要太樂觀。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夠做到真、至、聖、賢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有,大多也是蓋棺定論由後人評判的,以我們的肉眼凡胎估計在其活著的時候很難辨識的出來。
從古至今,人類文明再怎麼發展,朝代再怎麼更替,科技再怎麼進步,人性的弱點和幾千年前還是一樣,沒有太大的起色。紅樓夢裡有句詩: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情世故的學問太深了,文章太大了,雖然教材千年不變,但很多人一輩子也畢不了業。 真正看透人性,我們為人處世的方法和態度就會與眾不同,比如有句名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想告訴各位,疑人也要用,用人也要疑。否則,您就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傻瓜,在社會上一點生存、自保的能力都沒有了。
雖然我支援世上無直人的觀點,但是和追求正直不矛盾。我認真反省了一下,自己還算是個追求正直的人。雖說為人正直的代價不小,會有煩惱,會吃虧上當,會被人說成傻叉,但所有正直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可以每天踏踏實實地睡個安穩覺。
言多必失,到此為止。
-
9 # 曠劫精勤
學佛修行,就是為了成為完人,覺者!那時有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10 # 廣水徐家河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意思是:世界上長得筆直的樹木多得是,可是梗直的人,沒有心計的人卻絕對沒有的。
回覆列表
人道的意思就是煩惱的意思。煩惱就意味著不完美。但是這並不是說,人道就沒有”完人”
孔子曾經說過仁義禮智信。范仲淹,岳飛,王安石,于謙等人都是得忠孝仁義禮中的德行很不錯的。事實上。中國正是有了他們才能在世界屹立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