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你若盛開76063883

    會用人啊,自古皇帝文韜武略的有幾個…只要會用人會管人,就是將將。當個甩手掌櫃多好,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是會用人。再說劉備,一輩子沒帶過兵打過仗,就帶了一次就把蜀漢帶到坑裡去了……

  • 2 # 山口彭于晏

    在蜀漢集團佔領漢中不久,關羽關雲長率軍北伐,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圍困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第二年,劉備派張飛前往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然後戲劇的是,張飛卻在此過程中,被部下殺害。

    這還了得,眾所周知,關羽和張飛,可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拜把兄弟,這雙雙摺在了孫吳,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劉備都需要為此討個說法。

    於是,劉備開始了他的御駕親征。公元221年,劉備留下阿斗和諸葛守成都,親自點起了11萬兵馬,一路往孫吳殺去。出白帝城,攻打巫山,連克姊歸、夷陵、馬鞍山等,佔據了四分之一個荊州。而就在夷陵,劉備結了700裡聯營,700裡什麼概念?現在的北京市,東西長約160公里,南北長約176公里,700裡大概就是兩個北京那麼長。

    蜀漢和孫吳集團的這場戰爭,必然吸引著曹魏集團高層的注意力。探馬是雪花似的散開。一封封密保,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了國都洛陽。

    一日,一封記載著劉備700裡聯營的密保送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手中。不看不知道,一看完,曹丕樂了,笑著說:“劉備不懂兵法,必有一敗”,“兩虎相爭,吾必得漁翁之利”。

    故事的結局,大家想必是清楚的,那就是吳將陸遜,是一把火燒了劉備的700裡聯營,給劉備生前最後一場親征的戰役,畫上了一個極不圓滿的句號。

    劉備一生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然後,在人生最後一場戰役中,卻落得個灰頭土臉。這又怪誰呢?心態發生了變化而已,前有關、張二人的噩耗使得劉備悲憤異常,後又有出白帝連克數城的輝煌戰績,劉備再也無法保持他平時的軍事眼光和水平,犯下了如此大的紕漏。

    正所謂,一時小心不難,難得是時時小心。現在亦是如此,能在心情激動、悲傷的極端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維持自己一貫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本事。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曹丕說劉備聯營七百里不懂兵法,這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劉備打贏了,那麼曹丕就該換個說法了:劉備連營七百里,老謀深算,生荒子陸遜沒看出其中詭詐之處,這才被那個大耳朵打敗了!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兩個事實:第一,劉備伐吳並不是倉卒出兵,而是準備了兩年;第二,劉備也沒有什麼七十多萬大軍,其人馬滿打滿算也就五萬人。

    看過歷史而不是隻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羽被殺是公元220年初,而劉備起兵是在公元222年春,兩年內劉備並沒有起兵伐吳,而是忙著給還活著併成為山陽公的劉協開追悼會,然後自己登基稱帝,改元章武——禪讓、劉協封公,這都是昭告天下的事情。

    劉備伐吳是經過了充分準備的,而且也沒有什麼諸葛亮帶領群臣勸諫的事情,真正反對伐吳的只有趙雲趙子龍。諸葛亮甚至很有可能是支援劉備伐吳的:跨有荊益才能爭霸天下,荊州不收回來,“隆中對”豈不成了吹大氣?

    關於劉備伐吳帶了多少兵馬,孫權在給曹丕的求救信中說的很明白(此事孫權已向曹丕稱臣):“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陸遜給孫權的報捷文書中也說:“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這樣看來,夷陵之戰只是一場擊潰戰,劉備因為戰線拉得很長,所以避免了全軍覆沒,所以最後跟東吳還有一戰之力:“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如果劉備的家當都被一把火燒光了,孫權早就乘勝追擊了,這個投機分子才不會被嚇得遣使請和呢。

    所以說劉備劉備五萬人連營七百里是對孫權的軍事恫嚇,火燒夷陵也僅是一場擊潰戰,曹丕坐山觀虎鬥,看見的都是問題的表象,他的軍事水平還真不如劉備:如果他不是猴急地想抄孫權後路,讓東吳深入蜀地,跟帶兵星夜馳援的趙雲相持不下,諸葛亮調集魏延馬超合圍會戰,那才叫真正的兩敗俱傷呢。

    結果曹丕猴急,給了孫劉兩家再次結盟的臺階,要不然可能輪不到司馬懿出來三馬食槽,曹丕就把遍體鱗傷的劉備孫權滅了……

  • 4 # 客家小火

    劉備攻打吳國用了聯營700餘里的長龍戰術,歷史上成為“夷陵之戰”,對於這一戰,古今歷史愛好者對於劉備的用兵和戰術,爭議的確很大。

    首先我們看一看夷陵之戰的發生背景,劉備的兩位兄弟都遭遇了不測,關羽失荊州後人頭落地,張飛被部下暗殺一命呼呼,劉備一向視為寶地的荊州也落入東吳之手,兩位難兄難弟也離自己而去,這種悲憤交加的複雜心情使得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有一定的個人情緒的,但我覺得劉備作為一國之君比任何人都明白,此戰的意義和後果他應該是有心裡準備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依然冒著賭徒的心態對東吳發動夷陵之戰,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東吳都督陸遜用以逸待勞及火燒聯營之策把劉備打的落花流水,最後以劉備敗走永安而告終,東吳取得大滿貫。

    對於曹丕來說,這場戰爭他是坐山觀虎鬥,坐享漁翁之利。曹丕本人在兵法韜略上算不上一位成功者,後來他自己幾次伐吳均無功而返也是最好的證明。對於曹丕評論劉備不懂兵法卻能蜀國皇帝的說辭,我覺得這僅僅是曹丕的個人調侃而已,事實劉備不是一位簡單的人,劉備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徒到最後登上蜀國皇帝的人生故事,是偶然卻也是必然。

    一、劉備有大志

    “恢復漢室,克復中原”,這是蜀漢政權的終極目標,劉備從一開始打著劉皇叔的旗號創業開始,他是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的,而且很明確很堅定,哪怕路途再遙遠也堅持到底,這種信念和品質,在今天又有幾人能做到?

    二、善於籠絡人心

    關羽張飛劉備三人桃園結義、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在荊州獲得百姓愛戴擁護、取益州施行仁政……,劉備這一生在為人處世的道路上,從他自己的出生及江湖路徑來看,他對人性是有深刻的研究的,懂的安撫下屬一切從人性化關懷出發,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籌碼。

    三、頑強的鬥志

    在三國那個諸侯爭霸的格局體系裡,劉備早先是最不被看好的人,除了一個劉皇叔的虛名幌子,他一無所有並沒有爭奪天下的任何資本,早年投靠公孫瓚、被迫籬居袁紹、委曲求全降曹操、放下面子跟劉表,這一路走來劉備猶如走江湖的大神,也鍛鍊了他閱歷江湖的能力,哪怕後來被曹操打得狼狽不堪到後來為了江山不惜去東吳過上門女婿的生活,他一切都忍了,因為他心中有一個英雄夢,這是他內心的一盞明燈,哪怕黎明再遙遠他也沒有放棄自己,一路堅定前行。這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頑強品質,註定了他以後的不平凡,後來的稱帝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 5 # 燕子來時2019

    《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劉備最大的優點集中地說有:識人之能、禮賢下士、百折不撓。劉備的優點:

    1.禮賢下士、深得人心,連劉巴那麼討厭的人都能委以重任(是我我早就殺了他的)

    《三國志》: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書》曰: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2.善用兵    幾千義勇軍大破黃巾;擊敗管亥、解圍北海;被呂布偷襲後方後,以敗軍擊殺在徐州四處掠奪的楊奉、韓暹;擊敗王忠、劉岱以龔都等山賊的烏合之眾擊殺曹軍的蔡陽;博望坡以計策打敗夏侯敦和于禁;涪關擊敗劉璋軍名將冷苞、鄧賢、劉貴、張任(張任逃亡,其餘皆死);雒城下金雁橋擒拿張任(跟諸葛亮毫無關係)、漢中斬殺夏侯淵(劉備為主帥、黃忠為分隊,總指揮還是劉備)。

    不要跟我說什麼宜陵之戰,陸遜可不是夏侯淵,他比夏高一個檔次,輸給高手,劉備不丟臉,像曹操赤壁之戰好像沒有人這麼嚴苛吧?

    3.善用人(這個不用舉例子吧)

    4.有仁德講信義  長坂坡那麼危險的情況都不忍捨棄百姓。根據三國志,那些百姓和士人都是劉備經過襄陽時來投奔的,不是新野的人。

    還有,別跟我說劉備那他們當擋箭牌,你看見哪個人逃命的時候不跑快點還背個秤砣,你當劉備和你一個智商呀!

    5.雄才大略  不僅僅是曹操,陳登、賈詡、劉曄、孫權、周瑜、陸遜都這麼認為

  • 6 # 仲由子

    曹丕紙上兵法不值得去深論。劉備與曹操相比又不是一個段位,兩人論英雄那一段只能說劉備能當一個好皇帝而不能稱雄。

    劉備早年經歷有點像個大騙子,打著劉皇叔的名聲混吃騙喝,但劉備大志善於籠絡人心。打了一輩子的敗仗就算有小勝不是借東風就是借城借兵,就這樣一人物鐵粉不停的加入,隨便拿出一個就是三國時的大神級別。

    三國志裡有一段: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可以說劉備禮賢下士真的是牛,連後來劉巴那麼個大悶子都能用。

  • 7 # 長城說歷史

    劉備不懂兵法,為何還能當皇帝?這應該是很多人心裡的疑惑。

    這種疑惑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劉備的仁義

    劉備本身就是漢室後裔,再加上劉備的仁義之心。

    劉備剛起步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經過桃園三結義,劉備從張飛那裡得了錢財。由於起步比較窮,劉備時時刻刻都在宣傳自己的名譽,劉備認為只有仁義之心,才能得民心。

    有一次,劉備知道自己要受困於此,所以留了錢糧給老百姓們,可是老百姓們不要。老百姓們認為劉皇叔在那裡,我們就在那裡,只要我們跟著劉皇叔,我們就有飯吃。

    當時,劉備感動的差點流淚,知道自己的仁義之心起到了作用。

    所以劉備就帶著老百姓們開始逃難,走到半路,諸葛亮說:主公,我們這樣走速度太慢了,等下追兵就跟上來了,不如放棄老百姓吧!劉備說:不行,老百姓跟著我,就是信任我,我現在放棄百姓,就等於放棄仁義,仁義是什麼,仁義就是民心所向,哪怕百姓放棄我,我也不能放棄百姓。

    這樣的話把諸葛亮都感動了。

    這就是劉備仁義之心的強大。

    二:劉備善於用人

    劉備的第二大法寶,就是劉備善於用人。

    為什麼說劉備善於用人?

    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把諸葛亮請出山。劉備把一切軍機事務都交給諸葛亮。劉備這樣對諸葛亮說:我把大印交給你,一切都有你調派,包括我在內。

    劉備這樣做給諸葛亮吃了一個定心丸,諸葛亮知道關羽和張飛會不服氣。諸葛亮正愁著沒有辦法對付他們,劉備這樣做了。解決了諸葛亮心中的疑慮。

    諸葛亮在調派兵力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只生氣沒話說。

    透過這點就能證明劉備善於用人。

    綜上所述:劉備的仁義之心,人人皆知;劉備的善於用人,透過劉備的誠意之心就能看出來。儘管劉備有這些法寶,最後還是沒有實現統一大業的夢想,帶著遺憾而走。

  • 8 # 盪漾飛劍

    當皇帝所需要的並不是“文武雙全”,而是識人、用人,這才是能夠成為一個好帝王的需求。文武雙全頂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將領,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鑽研了帝王之道,肯定就沒有足夠時間去專研文武之道。

    皇帝一般也上不了戰場,就算是有領兵的能力一般也不會有機會展現,必定御駕親征這可是很難得的,甚至已經賭上了國運,一旦失敗,國家也就撐不了幾天了,你看下象棋的時候,誰會用老將來殺敵呢?

    哪個皇帝的智謀能夠比的上郭嘉、諸葛亮,沒有,一個都沒有;哪個皇帝的武功能夠比得上呂布、關羽西楚霸王項羽也許可以,但是天下終是被劉邦所得,項羽烏江自刎。古代打仗比拼的是兵力,是陣型,是謀略,個人的武勇在偌大的戰場上顯得很微不足道,所以,智謀、武功並不是成為皇帝的必要條件。

    劉皇叔武靠“五虎上將”,智謀靠諸葛亮,只要敢放權,那自身的實力就會穩步增長,劉皇叔會不會打仗和他能不能成為一個皇帝,點關係都沒有。劉備靠自己的“仁”贏得了蜀國的建立,或者說是一個小漢朝的建立。

    劉皇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當諸葛亮見到劉備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名聲,但畢竟還是個青年書生,也沒有什麼能夠拿的出手的戰績,儘管如此,劉備得到他馬上給予極大的信任,其重視程度甚至都引起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嫉妒。正是有了這個諸葛亮,劉備才能真正的開始建立自己的霸業。

    當然還少不了的就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曹操兵敗赤壁,狼狽而逃,依然呢能夠重振旗鼓,重新備戰;而袁紹呢?僅僅官渡失敗了一次就自怨自艾,不積極的收攏士兵,最終堂堂四世三公變成了歷史,被曹操一個宦官之子滅亡;擁有天下大州冀州的韓馥,當公孫瓚前來討伐的時候,還沒有等到交戰,就已經嚇了個半死,這樣的人如何配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實力強大與否都只是暫時的,只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是的堅持到最後,最終成功,劉皇叔便是最好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朱武能力那麼強,為什麼排地煞裡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