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子的森林

    三國鼎立的形成最重要的兩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這時期基本曹操的地盤已經確立。基本三國中的兩國已經開始形成。

    赤壁之戰,劉備接管荊州和蜀地不久同東吳聯手對抗曹操。如果不是這一政策,各個擊破,那還有三國什麼事。所以赤壁之戰以後三國形勢基本確立。曹魏元氣受損需要休整,勢力發展放緩。反過來,東吳蜀國開始追趕曹魏集團。

  • 2 # 風顧漣漪

    罪魁禍首算是周瑜。

    公元208,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親率大軍南下奪取南方要城,若此戰得勝,一統九洲大地不是問題,可惜的是輸了。

    曹操在赤壁遭遇孫劉集團的聯合阻擊,而孫劉聯軍的統帥即是東吳名將周瑜。

    赤壁之戰,周瑜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兵敗北迴,孫、劉集團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3 # 老儒說歷史

    一、直接原因

    三國鼎力的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敗。

    曹操起兵本來是想消滅東吳一統全國,卻遭遇孫劉聯軍的對抗,大敗而歸。

    孫權和劉備在勝利後,孫權進一步鞏固東吳勢力,劉備取得荊州,有了分天下的資本,而曹操失去了統一南方的機會,短時間不可能統一全國,給了劉備發展的時機。

    二、間接原因

    之所以會出現三國鼎力的局面,是東漢末年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這兩位皇帝把大漢王朝徹底拖入滅亡的前兆。

    靈帝死後,董卓進京,東漢王朝就已經名存實亡,從董卓進京開始,三國時代就已經正式開始了。

    三國的鼎力是多種原因綜合而來,時代所使,為之奈何!

  • 4 # 走進他鄉珠海

    根本原因: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戰敗,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佔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攻佔四川。

    在北方,曹操佔據黃河流域,孫權佔領長江中下游,劉備佔領四川和長江中游的一部分。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擴充套件資料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后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 ,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 5 # 小潘縱史

    崔魁禍首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即東漢末年朝廷的積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漢末刺史權力過大。

    刺史是地方長官,官階四品。本來是中央派去監督制衡地方長官的。後來,因為權高位重,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地方長官。刺史與唐末的節度使一樣,擁有一個區域的軍政大權,朝廷控制力較弱。

    黃巾起義後,他們打著“平亂”的旗號並招兵買馬,於是坐大成一方軍閥。軍閥後來互相兼併,在劇烈鬥爭中,曹操、劉備、孫權政權存活下來(當然還有一些小軍閥)便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6 # 老小魚

    這個問題就難說了,歷史是不能評判的,如果真的要說,這裡面的事情環環相扣根本說不清楚,但是捋捋可以。

    1、如果曹操不急於南下攻打東吳,多操練水戰幾年後在打或許效果更佳。

    2、如果龐統不獻連環計,又是一種結局

    3、蜀吳不聯合作戰又是一種結局

    4、諸葛亮如果借不來東風,連環計也是很可怕的

    5、關羽要是在華容道不放走曹操歷史的走向就大大改寫了。

    最後曹操赤壁打敗,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得以回去休養生息數十年,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了。

  • 7 # 電競妖怪

    崔魁禍首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即東漢末年朝廷的積弊。其中最主要的,是漢末刺史權力過大。

    刺史是地方長官,官階四品。本來是中央派去監督制衡地方長官的。後來,因為權高位重,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地方長官。刺史與唐末的節度使一樣,擁有一個區域的軍政大權,朝廷控制力較弱。

    黃巾起義後,他們打著“平亂”的旗號並招兵買馬,於是坐大成一方軍閥。軍閥後來互相兼併,在劇烈鬥爭中,曹操、劉備、孫權政權存活下來(當然還有一些小軍閥)便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大米粒945

    三國亂世有如過往雲煙,那樣多的風雲人物,如今也都已經煙消雲散了。而回顧歷史,我們會冒出一個問題:這三國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形成期(初期)

      人們平常總說赤壁之戰的結束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全面。赤壁之戰前,魯肅入荊,諸葛亮入吳,促成了孫劉聯盟的締結,成功地打勝赤壁之戰後,三股政治力量、軍事力量的鼎足,應該說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卻還要往後推幾年。

      之後,劉備得荊州,取蜀,與孫權重分荊州,取漢中。鼎之西足才算鑄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個三足鼎立局面沒有延續多久就被打破。關羽北攻樊城襄陽,中原震動,江東恐慌。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劉備伐吳,夷陵戰敗。於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後來比較穩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結束,三國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為結束,孫吳以陸遜火燒連營為結束,蜀漢以白帝城託孤為結束。

      二.延續期(中期)

      三國其實可以稱為漢末三強,是在眾多武裝割據勢力的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的三個集團。他們都具備了時代的適應性,集團內部既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活力。因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吳蜀兩個弱方還結成了聯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勢在一定時期內能夠延續,是一種必然。

      但是,由於自秦漢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三國集團都不滿足於既定的鼎立形勢。他們既渴望延續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統一。這種渴望實際上在鼎立的初期就開始了,但在中期表現的更明顯。

      但在三國中期,各國最大的矛盾不在於敵國,而在於自身的變化。各國的第一代菁英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紛紛退出歷史舞臺,集團內部的實力和活力如何經受時間和人事變遷的考驗,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三國實際上都成功解決了。東吳的孫權,因為年齡比曹操劉備都小,也因為他強壯長壽,這個時期不需要考慮過渡問題。曹丕的繼承人是曹睿,這在當時也幾乎是無可選擇的人物。不過曹睿是個優點缺點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勢和頻繁的戰爭反倒壓抑了他的缺點,使優點得以發揮,所以曹魏集團也得以平穩過渡,繼續保持了它的優勢。

      當時最成問題的是蜀漢。劉備的繼承人可以三選一,但劉理劉永太小,只能選較大的劉禪。但劉禪的才能屬於中下水平,除了為人寬厚可以稱道之外,實在不是理亂之才。但劉備採取了高超的補救措施,劉禪只繼承了名義的權位,實際權力都交給了蜀漢能力最強威望最高的諸葛亮。而諸葛亮的才幹,在三國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執政的時代,最小的蜀漢反倒成了最強的一國。

      三國中期,天下局勢實際操縱在曹睿、諸葛亮和孫權這三個強人手中。各有特色,難分軒輊,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續。

      中期的結束,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

      三、打破期(後期)

      在三國鼎立中期存在的權力交接和新陳代謝問題,在三國後期繼續存在,而且此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了。長時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著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兩期相比,明顯不如。

      魏國曹睿死後,君位傳給了不知來歷的幼小兒子,執政大權交給了紈褲子弟曹爽,曹魏集團的實力從此便衰落了。在三個國家中,它是首當其衝衰落的。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繼續採用劉備的權力交接方式,軍政大權交給了當時最有影響力和能力的蔣琬,並以僅次於他的費文偉為輔,軍事方面,則名將姜維逐漸得到重視。所以在諸葛亮身後的十餘年中,蜀漢依舊是小而強的國家。只是好景不長,蔣琬死後,後主劉禪開始親政,沒有才能的人擁有了權力,蜀漢內部的實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費文偉死後,軍政大權基本分開,後主劉禪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將相之間的協調能力進一步變差。蜀漢集團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東吳方面,在孫權死後,幼子孫亮繼位。孫亮此人雖然聰明過人,但畢竟沒有經驗,沒有威望。所以孫權也學習劉備,把國家大權實際上交給了最有能力和影響的諸葛恪。但諸葛恪也是個優點缺點很明顯的人,孫權的眼光畢竟不如劉備。諸葛恪北伐失敗,很快倒臺,吳國便成了幾位權臣依次表演的舞臺。直到暴君孫皓繼位,才扭轉了主弱臣強的局面,轉向暴政時期,東吳集團由此也衰落了。

      三國集團既然次第衰落,那麼鼎足而立的悶葫蘆便會很快打破。能夠打破這個悶葫蘆的,不可能是這三個衰弱的老集團,只能是新生力量。現在我們研究一下,三國中哪一國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溫床?

      蜀漢,第一任領導人劉備,雖然屬於梟雄奸雄類人物,但一向有仁德愛民的好名聲,並有此方面的作為。他招攬的部下多以忠誠著稱。第二任領導人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質就是忠誠為國。他身後的蔣琬、費文偉、姜維等人,基本上延續了他的治國思路。所以,在蜀漢,奸雄逆臣,沒有生存的空間。在他們內部,不可能蛻變出一個新的政治軍事集團來。

      東吳,第一任領導人孫權和最後一任領導人孫皓,是兩個暴君。一前一後,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發展,中間時期的幾個權臣,最後都死得很慘。所以,吳國也不具備產生新集團的條件。

      最後便是曹魏了。這個集團在最初,就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奸雄手腕著稱,首任領導人曹操最善於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遜色。他們上逼故主漢帝,內逼宗族兄弟,對臣民則採用嚴刑峻法,刻薄無恩。由於自身立國之道的侷限性,魏國內部一向就沒有大講忠君愛國的風氣。雖然由於傳統的慣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給奸雄們創造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司馬氏能夠在魏國崛起,實在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團,本來就是培養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來是三國中最大的一國,這個國家內部新誕生的奸雄集團,也因此具備了最強的實力。滅蜀之戰,實際上是司馬氏集團的工作,而因為魏國尚在,功勞便記在了曹氏名下。司馬氏最後徹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悶葫蘆,一統天下,實在是歷史的必然。

  • 9 # 一夕一夏一世紀

    不是桓靈二帝造的孽嗎?如果不是桓靈二帝昏庸無道天下會大亂嗎?三國演義開篇第一頁就說了東漢滅亡的原因:“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說了:“先帝在時,每與臣論及此事,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漢桓帝和漢靈帝寵信宦官,直接導致了黃巾起義,而黃巾起義讓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最後導致曹丕篡漢,讓劉家丟了江山!曹丕稱帝以後劉備緊接著稱帝這才是正史的三國時代的開始

  • 10 # 挑燈看史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也有軍事方便的,也有軍事上的原因。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各地反政府武裝暴動非常普遍。中央政府無力管轄,為應對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當時的漢室宗親劉焉向朝庭建議,任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州牧制度正式確立。州牧制度的確立,造成了地方勢力過大,客觀上導致了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

    東漢末年又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州牧又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強大的如北方的袁紹,袁術兄弟,曹操和陶謙。南方的劉表,劉蟑。在長期的混戰中,大的吞併小的,最後曹操打敗北方的各路軍閥,統一北方。曹操是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全國的。曹操的第一次機會公元208年荊州之戰後,曹操趁著劉表病死,的機會奪取荊州。投靠劉表的劉備,遭受重創,向江東孫權求助。當時曹操集團的賈詡就建議曹操“做觀江東”,但是曹操求勝心切,要連江東的孫權一塊揍。結果促使了劉備和孫權的聯合,曹操在赤壁大敗。還有就是荊州之戰後,劉璋派張松向曹操投降,一向禮賢下士的曹操卻因新得荊州而對長相醜陋的張松極端無禮,極大的傷了其自尊,其反而向劉璋建議向劉備投降。後代的史學家就講:“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這也是曹操失去的機會。

    還有就是劉備也有短暫的機會,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從而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評價由薛佳凝、王陽、曹曦文在《我就是演員》中演繹的作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