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人像寫真手冊

    全景圖是很多攝影師都會去拍攝的,因為鏡頭不夠廣,像要獲取高解析度的圖片,和景觀太廣等原因我們就會使用到全景圖拼接。

    但是如何拼接呢下面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吧!(其實ps拼接全景非常的簡單)

    一,開啟ps

    2,依次選擇檔案,自動,photomerge

    3,選擇瀏覽

    5,之後就等待拼接完成即可,圖片越多時間就越久。

    8,然後調色

    9,最後ctrl+s儲存就完成了

  • 2 # 網際飛俠

    PHOTOSHOP ACR,直接RAW格式進行拼接全景,方便好用。

    舉個例子。當我們拍攝多張圖片,後期進行全景合成的時候,難免最終圖片的四周會出現"空白”區域。

    一般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選擇“自動裁剪”功能,整體將圖片四周空白的部分裁減掉。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畫素的喪失。

    現在有了“邊界變形”功能,我們只要向右拖到滑塊,ACR自己就可以完美的來填補空白區域了。我分別選取了滑塊拉動到25,50,75,100的四個程度給大家看。

    滑塊拉倒25的時候:

    滑塊拉到50的時候:

    滑塊拉到75的時候:

    大家可以看到,空白的區域越來越小了。

    當我把滑塊拉到100的時候,四周的空白,完全被填滿了。

    就這麼完美,非常棒的功能!讓全景接片更容易,更完美。建議大家升級!

  • 3 # 南方之南

    用PS拼接全景圖片,是我喜歡的手法,昨天正好也拍了準備接片的素材,今天就大體說一下.

    讓我們從開始拍攝說起吧:

    選景

    一般景色比較開闊,地平線比較平直、景物結構不太複雜,都可以做接片,拍攝前計劃好,從哪兒拍到哪兒,選取哪一部分做為全景片,中間有些特殊情況後期如何處理,怎麼拍怎麼接,已經心中有數,叫胸有成竹!

    拍攝

    選取好景色範圍後,計劃拍幾張片子來接,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相機虛擬走一遍;

    拍攝接片,最好用三角架,讓相機在三角架上做水平移動;

    拍攝接片,一定要M檔,如果是自動,特別是色溫、曝光等,每張照片各是各的,後期是沒法接片,所以用M檔,將這些引數控制在一個值上;拍攝要採用RAW格式,後期調整空間大,還能保證畫質;

    在拍攝前,一定想好接片位置在哪兒,接片的位置越簡單越好,曲線或者是其它更復雜的線條還是躲開為好,在接片位置上,前片和後片,至少是重合三分之一;

    拍攝最好用標準焦距,但至少不要用廣角,出現的畸變會給後期接片帶來很大麻煩甚至接片失敗;

    拍攝順序,從左還從右開始,看個人習慣;

    有的人在拍攝前喜歡拍個特殊的小東西,甚至拍自己的手一張照片,表示從下一張開始要拍接片了,這個也看個人習慣。

    接片

    將拍攝的照片匯入電腦,用PS的Camera開啟。

    用Camera一次性直接開啟所有接片的照片,統一進行各種引數的調整。

    調整滿意後,全選匯入PS,進入PS不要著急進行編輯,要對照片質量檢視一下,主要是清晰度,要是清晰不夠滿意,就不用再費勁處理了。

    找到接片的第一張照片,開啟影象裡的畫布大小,根據接片的大小修改寬度或高度,根據圖片的位置,修改圖片定位。

    將所有要接片的圖片拖進第一張圖片(右側顯示所有圖層)。

    PS裡有自動接片功能,接片效果見上圖,還有其它內建的各種接片方式,有興趣的可以試試,但我一直習慣自己手動接片,這樣的好處是,不會太大改變圖片的視角。

    接片時一張張來接。儘管拍攝時用的M檔,但實際情況中,兩張照片的長寬比例、色溫、色階等還有有差距,比例問題可以透過變換修整,色階可以透過影象裡的色階調整,色溫可以透過色彩平衡調整等,心一定要細,慢慢調整,將兩張照片調整至一致。

    最後還是有些不能完全趨於一致,這就用上原來重疊的那三分之一了,用橡皮擦輕輕塗擦上層圖層,將上層和下層圖層融為一體,但這時候要注意橡皮擦的引數。

    重複以上步驟,將所有照片全部接成,一張全景照片就出來了。

  • 4 # 顏子軒

    5分鐘系統學習PS接全景圖片,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接片中遇到的疑難雜症

    今天主要目的是講解下如何拍攝全景照片,如何合成全景圖片,如何利用PS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儘可能的去還原美化更多細節。

    如下圖,成品效果圖:

    一、前期拍攝注意事項

    1、如下圖,這是一張圖文結合才能看懂並理解的圖片。首先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由5張前期未合成的照片,與一張已經合成後且後期過的效果圖組合,其次看到的是不同顏色的方框進行標識的狀態。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放到前期拍攝注意事項來講呢?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講解拍攝全景圖前期的特別注意的問題。

    首先拍攝前景的時候,最好準備好三腳架這樣穩固相機的裝置,更大限度的保證圖片的順延水平,也就是用相機拍攝幾張需要合成圖片的水平,儘量保持一致。如果沒有三腳架的朋友則需要注意這點,手持拍攝也是可以合成的,因為現在軟體的智慧化還是挺高的,但由於人手持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造成合成部分資訊丟失、失真等情況。也會伴隨著要做更多大量的後期工作。

    請看上圖的標註:未合成的圖片顏色邊框對應已經合成後的效果顏色邊框位置,效果圖從右至左重合區域分別是5張合成圖片所佔的面積。除了第一張以外,後面的4張基本上只佔了畫面的1/3左右。

    據我的經驗而言,合成全景圖的時候,第二張圖片至少要保證有第一張圖片的1/3區域,才能保證圖片合成的成功率,或者影響很大,甚至直接合成失敗。當然,如果是像這次拍攝第二張圖片佔了第一張圖片的2/3時,效果肯定會更好,基本上合成出來的效果是非常接近於真實情況的。

    至於測光:保證每張圖片的正確曝光即可。如果是想要合成HDR,則需要分不同影調進行曝光。(HDR高動態範圍,常用於高反差拍攝場景)

    二、合成圖片

    1、由於拍攝的圖片屬於RAW源格式,(建議大家在合成的時候也採用此格式,動態範圍大,細節豐富)所以這裡就從Br裡開始進行合成。等會也會插播從PS裡進行合成,開啟方式不同,操作原理步驟一樣。首先按住Ctrl選中需要合成的5張圖片。

    3、進入Camera Raw後,如下圖,現在的預設情況是隻有一張圖片被選中了。我們需要將所有圖片都進行選中,然後再進行合成。

    5、如下圖,如果圖片是JPG格式的,那麼就可以直接看到圖片是不是需要合成的那幾張圖片,而如果是RAW格式的源圖則不能預覽圖片的內容。在PS裡找到檔案,然後選擇自動,最後選擇Photomerge即可進入合成介面,新增我們需要合成的圖片就會如Camera Raw下一步驟一樣。(PS合成圖片開啟方式)

    6、如下圖,分別是3種合成方式,球面、圓柱、透視。三種情況一種比一種視角更寬廣,可以根據自己選用的圖片,以及自己喜歡的合成預覽選則合成方式。

    2、同樣老規矩,先黑白場。按住Alt鍵用滑鼠去拖動黑色調節滑塊,直至細節出現即可鬆手。

    3、黑場調整,方法一致。(相信只要看過往期一期的詳細教程的朋友,這些都是小問題了)

    4、陰影同樣還是用接近於真實場景亮度的參考去調整引數,儘量讓陰影部分的亮度更接近與真實場景效果即可。

    5、如下圖,調整高光與對比度。紅色箭頭是調整的高光,對應圖片裡的紅色圈住的區域。降低高光,讓天空呈現出足夠的細節。然後適當就加一點對比度,讓前景的水,中景的樹,遠景的天空的對比更加明顯,增加層次感。

    6、然後調整色溫及色調來還原下白平衡,前期拍攝的時候白平衡並不準確。但是,一般情況下,即使前期白平衡是準確的,後期最好再次進行校正,以得到更加自然舒適的效果。

    9、選擇色調分離,統一圖片的高光以及陰影色溫。如上一張圖片,瀑布的水則屬於高光影調,而瀑布裡帶有非常濃重的黃色,而根據三原色的互補色原理可得,黃色的互補色是藍色,所以我們要加藍色來達到去黃的效果。

    而陰影部分則是離我們最近的水面,(以及樹林,特別是樹林,因為這教程是先修圖,一邊修一邊截圖,最後才開始寫圖文。由於當時沒有注意到現在這一步調整的陰影還包括樹,當時只看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水面,所以在後面帶來了大量工作。由於教程圖片素材的連貫性,所以就不得不又從錯誤的步驟繼續講解,到最後如何修飾錯誤的過程了。不過因禍得福,又重點介紹瞭如何用PS進行思考)當時沒有考慮到樹,所以想要突出水的微藍,高光陰影都進行了加藍效果。平衡引數則是過度,過度不是高光和陰影的區域,過度值越大,曝光呀、暗部呀、白色區域呀它的藍色就加的越多。

    10、最後在色彩校準介面,由於圖片的主要色彩組成就是綠色和藍色,所以就直接根據圖片加情況加了點藍色與綠色的原色飽和度。(談到為什麼要加這個原色問題,又牽扯到了三原色的混合原理,注意看,校準裡面除了陰影就是紅、綠、藍,也就是顏色的原色組合來進行校準的。所以,不要看只有三種原色校準,其實他可以調整到七種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最後點選開啟圖片,進入PS進行調整。

    四、後期調整(PS)

    1、首先還是先複製一層圖層,保護原圖。

    2、然後用到的是可選顏色工具,對藍色的水面進行調整,得到更加真實的那種藍色的感覺。

    3、其次是調整白色,直接減黃,得到讓瀑布裡的黃色,以及天空的黃色有效的去除,瀑布更白,天空更藍的效果。

    4、問題來了,在我調整到綠色通道的時候,無論怎麼動引數都感覺沒有起到作用。這剛開讓我一度懷疑PS卡了,或者是這個曲線有問題。重新打開了一次,以及重新建立了一個曲線都沒有解決。

    6、如下圖,當我把滑鼠放在樹上的時候,綠色框為調整前的引數,紅色則為調整後的引數。剛才我們調整了藍色,以及白色通道屬性。白色通道肯定不是樹,亮度值根本達不到,所以直接排除,那麼剩下的就只有藍色了。而現在看資訊的RGB值【三原色R(紅)/G(綠)/B(藍)】,其中綠色的G值不是最大的,而最大的是B(藍)色,所以,現在的樹是藍色的了,而非綠色,所以,我們調整綠色的時候它會沒有反應。哦哦哦,原來是這樣。

    7、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來賦予它綠色。怎麼處理呢,這裡同樣的地方,開啟純色面板。

    9、然後將圖層的混合模式改為柔光,讓綠色過度在整張圖片上。

    10、現在我們又來用滑鼠拾取樹的地方,現在的G(綠)是最高的了,那麼它就等於綠色了,也就是說我們就可以對它進行調整了。在寫文章的此刻,感覺去用曲線的RGB通道來降低R和B的高光貌似效果更好,不過當時調整的時候是走的可選顏色,所以還是跟著素材來,吃一蟄長一智嘛,下一次的教程就會更新到更好了。

    11、由於純色是全圖覆蓋的,而我們只要樹成為綠色,所以這肯定是不可行的。所以又要用到蒙版功能了,首先用黑色填充圖層蒙版,快捷鍵:Alt+del。然後切換前景色至白色,用畫筆去塗抹出樹的區域即可。

    12、如下圖,雖然非常假非常假,不過再我們調整後就好了。慢慢來,不必心急。

    13、同樣用可選顏色來進行調整,這裡有個好處,可以根據資訊面板的RGB值來進行調整,那個數值高我們就去減它,最後就得到了更綠的效果,然後再微調整綠色,就可以得到貼近自然的那種綠色效果了。可選顏色引數調整也是完全根據三原色來進行處理的,所以還是很有必要對以往的三原色教程進行了解,才能所學即所用。

    14、最後根據圖片整體效果,調整圖層的不透明度及流量,來進一步控制綠色效果。

    15、然後我們來手動關閉剛調整加綠色的兩個圖層,未調整時效果圖如下:

    16、調整後效果圖如下:

    18、下圖則是在PS裡調整的效果圖。問題來了,為何只要樹顏色的變化?水為何你沒有任何變化?經過對比才發現,第一個可選顏色的圖層蒙版竟然被黑色填充了,所以在調整水的那步沒有體現出效果來。(其實這也就是調整圖片的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對比的好處)

    20、得到選區後,在切換至黑色前景色,然後進行填充(快捷鍵:Alt+del)即可對樹進行遮擋。

    24、然後將數字設定為0,即可關閉所有噪點。

    25、最後處理完了,檢查圖片,發現圖片中有些比較明顯的瑕疵。這個相信大家已經會處理了,首先隱藏所有調整圖層,然後一個一個逐步開啟來觀察,看到那一不產生的瑕疵後,就在那一步進行修整即可。

    26、如下圖,瑕疵已經清理乾淨,原因是第一個圖層在塗抹的時候邊緣沒有處理好。

    如下圖,最終效果圖:

    總結:

    要想學好PS其實不難,PS的常用工具也無非就那麼幾個,首先我們是要學會應該如何使用它們,再到弄清它們的工作原理,再到隨心所欲的操控得到我們自己想要的結果。工具,它始終是一個工具,我們是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所以我們要用工具去發揮,創造屬於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才是用好了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鳥網路是如何崛起並做到行業贏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