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話文史

    “不如憐取眼前人”,是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最後一句。現在這句話經常被用作男女之情上,指無論男方或是女方不要見異思遷,朝三暮四,與其外面拈花惹草,心神不定,不如好好的疼惜你身邊的人,若是以字面含義做出這樣的解釋也並無不可。但其實與作者真正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閒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第一句詩人便落筆深遠,以人生作全詩的起點。詩人說,生命有限,韶華短暫,即使平平常常的離別也常會讓人肝腸寸斷,痛徹心肺。所以我們才更應該珍惜有限的生命,及時行樂,把酒言歡,不要因為每每離別的傷感,來推辭這歡樂而享受的酒宴。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詞的下闋詩人以所感的空間“滿目山河”寫起,山川大河,無邊無際,思念也是無濟於事,只能徒增傷悲,若又見到悽風苦雨之中花兒凋零落敗,豈不加倍感慨春華易逝,人生苦短。詩人結語道,如此這般,不如珍惜和憐愛酒宴上的眼前之人吧。

    這首詞詩人上片寫人們對於時間的無力把控,下片寫人們對於空間的鞭長莫及,但並沒有因兩者的不可改變而令人感覺絕望與頹廢,因為詩人的意思並非要人沉湎酒色不能自拔,渾渾噩噩度過一生,而以“酒筵歌席莫辭頻”和“不如憐取眼前人”警示世人。詩人希望人們不要陷於不可改變的事實裡顧影自憐,自暴自棄,還是應該尊重現實,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

    這首詞起筆沉重,運筆輕柔,收筆曠達而幽遠,且內含哲理,耐人尋味,無愧為千古之佳作。

  • 2 # 草夕寸品文史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首詞透過感嘆人生短促,奉勸大家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一切。能寫出這樣的詞和晏殊的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晏殊的一生是富貴和順達的,他可謂古代文人中的幸運兒。似乎古代文人的境遇總是離不開懷才不遇,離不開貶官流放的,似乎困苦才能將他們打磨成珠玉般光亮,才能讓他們寫下流傳千古的佳作。但是晏殊卻是其中的另類,他少年成名,而後平步青雲,不但仕途順暢,而且命運相當好,生活的時期恰好是北宋的太平盛世。所以晏殊一生都是富貴安詳的度過的,人稱“富貴宰相”。

    但是晏殊並沒有因為自己生活的富足而驕奢淫慾,反而性格簡單,過著充滿理性的生活。雖然他也過著富貴人家的詩酒生活,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人生對自己的思考,他始終對人生懷有審慎的態度。

    每天的宴飲生活,不僅沒有消磨掉他的精神和意志,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有限與無限、離散與聚合這些都反應在晏殊的詩詞中。

    這首詞寫的就是透過宴會的場景,從而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上片說光陰荏苒,人生苦短,越是歡聚,越是喧囂,就越能感受到聚少離多的苦惱。

    下片從遼闊河山寫起,氣勢深遠。放眼河山,會思念分離遠方的親朋好友。看到風雨吹落了繁花,更令人感傷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愛憐眼前的人。最後一句充滿了深意。似乎是迴歸到酒宴,勸人及時行樂,卻隱含著深遠的哲理:珍惜時間,熱愛生命,仰望星空不如腳踏實地。

    “不如”一詞是一個神轉折,再次表達了詩人珍惜眼前的思想: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不要讓痛苦的思緒折磨自己,也不要沉溺於歌酒昇平樂不思蜀,這也是晏殊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從古代的煉丹到今天的養生,從人體冷凍到基因修改。人類探索永恆與長生的腳步從未停歇。追求未知和永恆並沒有錯,但是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重要。活在當下,這也許才是對於未來時間永恆最好的準備。

  • 3 # 路尋寫作創富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意思是:光陰易逝,生命有限。就算是普通離別也讓人格外傷心。所以,不要嫌酒宴歌舞多,快樂最重要。

    放眼遼闊江山,多是思念遠方的親友;看到風雨摧落的花兒,更容易讓人悲傷時光的流逝,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珍惜當下眼前的人呢。

    活在當下

    時光飛逝,世事無常;對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尋總是徒勞,與其感嘆,不如立足現實,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珍惜眼前人

    眼前人是我們一生最大的緣分,應該珍惜對方,而不是見異思遷。我們應該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一切。

  • 4 # 譚詩詩689

    晏殊的一首小詞巜浣溪紗》其中的句:"不如憐取眼前人"。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奈,自尋解脫的主張,作為富貴宰相的晏殊,他不會用痛苦去折磨自己,也不會沉湎於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因為空目念遠己是無益,與其追憶那己遠去的,不可挽回的舊日戀歌,不如好好珍惜眼前的人,把握好眼前的一切,接受身邊擁有的幸福,縱觀下片,詞人於無可奈何中,以一種曠達明快的襟懷來面對眼前的現實,使上下兩片融合無間,詞意境界更加深遠。

  • 5 # 謝小樓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句詞,出自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這句詞寫出了對情感超然的智慧。全詞如下: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晏殊雖然天天過著詩酒宴飲的生活,但他總人超脫現實生活的優渥,去思考更深層次的人生問題,這首詞便是表達他對人生易別的思考。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一向:一晌,一會兒。

    人生有限,轉眼即過,在短暫的人生中,離別最使人痛苦銷魂,真因為人生易別難聚,所以我們要珍惜酒席上相聚的歡會,觥籌交錯,莫辭頻煩。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離別之後,空對著,天地山河,徒然思念,春天將過,風雨悽悽,落花滿地,使人更加悲傷,人生這麼多痛苦,那我們何不放棄這些痛苦,好好珍惜在眼前身邊的人呢?

    自然界的落花,也象徵著人的年華逝去,人的一生,有大多的離合聚散,每一次都會讓人痛苦,而有的人,離開了就不會再回來,你對著春花秋月,滿目山河,深深思念,也是無可奈何。

    徒然的思念,只會讓人痛苦,非分的相思,只會讓人銷魂,那麼我們何不放棄這些徒然的、非分的情感,放棄這些只會消磨人生使人痛苦的情感,而好好珍惜眼前身邊的人呢?

    “不如憐取眼前人”不是薄情,而是對情感超然的智慧。

    近代詞學家趙尊嶽《珠玉詞選評》:此詞感慨特深,堂廡更大,忽爾拓之使遠,又復收之使近,誠有抝鐵為枝之幻。亦惟如此,始益見其沉鬱。

  • 6 # 布魯伯德

    “不如憐取眼前人”,是宋代詞人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尾句。全詞為: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整首詞的主題是“及時行樂”。山河雖美,卻路遠山遙;鮮花雖美,卻難承風雨。所以,韶光易逝,光陰似水,不如珍惜眼前的歡樂。

    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以“及時行樂”作為主題的作品有很多。

    比如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唐風》中,有一首《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慄。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意思是,有衣服,就要穿;有車馬,就要用;有鐘鼓,就要敲;有酒食,就要吃。否則,自己死了,這些東西就便宜了別人。

    記得以前在網上流傳一個段子:人生最悲慘莫過於:人在天堂,別人在花你的錢,住你的房,睡你的愛人,打你的娃。與這首《山有樞》,在意境上異曲同工。

    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唐詩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等句,也都是表現的是“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的主題看似是消極的,實際上具有其積極性。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對儒道互補進行了極為精彩的描述:

    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後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常規心理及其藝術意念。

    “及時行樂”所象徵的,其實就是中國文化中道家思想的一面。

  • 7 # 好玩的國學

    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的詞人宰相、太平宰相晏殊的作品。不如憐取眼前人,這句話的表面的意思是,不如好好地憐愛你眼前的人。但是,這首詞的背後所蘊含的韻味卻絕不僅僅如此,他代表了北宋的一代文人的心態。

    在說這首詞之前,我們遵循孟子的知人論世的原則,來說一說晏殊這個人。

    晏殊,字同叔,江西臨川人。他是北宋時期的詞壇大家,被譽為“導宋詞之先路者”。他一生悠遊富貴,在政治上雖有過數次被降職使用的經歷,但每次挫折都能成為他向上攀登的基石,仕途一直是螺旋式上升,最後官至宰相,位極人臣。在文學上,晏殊著述頗豐,其詞集《珠玉詞》,南宋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評價,“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他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創作令詞的重要作家,把令詞的藝術品位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掀開了宋初令詞創作的新篇章,後人評價他是“倚聲家之初祖”,可謂是名譽地位雙豐收。

    北宋的文化形態與心態,已經與唐朝的審美心態完全不同了。唐朝那種豪放的、蒼涼的、慷慨悲歌的文化心理早已經不見了,在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刺激刺激下,在北宋迅速發展的城市經濟的刺激下,北宋的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早已經沒了盛唐的豪放和慷慨悲歌,代之而來的是敏感、風雅、文藝和對現實的享樂主義精神。他們的生活越是悠悠富貴,越是害怕失去,越是害怕失去,就越要享受當下的生活。這種思想,在晏殊的身上表現的特別明顯。

    晏殊的一生,是富貴閒遊的一生,人間所有的富貴,晏殊都曾經品嚐過,被人稱為“太平宰相”。宋代黨爭尤為激烈,即使在北宋前期,朝廷內的黨爭也已漸露端倪,後來也一直沒有停歇過,我們不禁要問,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晏殊何以做到享盡富貴全身而退?他的弟子歐陽修在晏殊去世後寫的挽辭中給了我們一個初步的判斷,他這樣寫道,“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前一句話高度概括了晏殊幸福安然的一生,後一句話則點出了問題的答案。晏殊在數十年的官場生涯中,始終奉行明哲保身的官場哲學,大事不糊塗,小事裝糊塗,與世無爭、與人為善,這一點,和晚清名臣曾國藩有些相似。

    所以,在晏殊的詩詞中,很明顯帶有一種珍惜時間及時享樂關注現實的快樂的傾向。也就是說,晏殊的情感世界,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富貴閒愁。我們來看他的那首最有名的詞:《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乃千古名句,和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樣,寫盡了青春易老、時光無法挽留的傷感和無奈。當享盡了榮華富貴之後,晏殊身上也瀰漫著淡泊功名、樂天知命的情懷。

    再來看他的《酒泉子》:

    三月暖風,開卻好花無限了,當年叢下落紛紛,最愁人。

    長安多少利名身。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且留春。

    暮春花謝,感人生之易逝,名利之虛逐,絕非僅僅嘆老嗟傷之閒愁,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辭花下醉芳茵。且留春。 這不正是關注現實關注當下的快樂的寫照嗎?

    晏殊仕途一生雖然輝煌,但也曾經三次被貶。人生的旅途無法預測,但眼前的快樂可以把握。所以,“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人是愚蠢的,眼前的快樂是現實的,是可以把握的。這首《浣溪沙》充分反映了晏殊立足現實及時行樂的精神追求。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你的眼淚歡笑全都會失去”,鄭鈞的這首歌,在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曾經流行過,他讓還處在青春年少的我們,心裡含著淡淡的憂傷。但對於經歷過風雨、創傷和富貴榮華的詞人來說,這種憂傷會更加明顯。時光易逝、酒筵易散、美景不再,既然“落花風雨更傷春”,那“不如憐取眼前人”。

    與其徒勞地思念遠方的親友,因風雨搖落的花朵而傷懷,不如實際一些,珍惜眼前朋友的情誼。這也是詞人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這就是晏殊的生活態度,管它什麼東西,不如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快樂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四大國寶是哪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