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項羽,再攻入咸陽之後,他是有心想做皇帝的。然而,當時的天下局勢,讓他並不能夠如願。

    首先,項羽先要解決他的身份認同的問題。

    項羽能夠帶領諸侯聯軍,他的身份是楚國的上將軍,連一個王都不是。他僅僅是一個軍事首領,而不是政治領袖。因此擺在項羽面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將攔在他稱王路上的最大障礙,楚懷王給消滅掉。他首先遵奉楚懷王為義帝,封往郴州,然後派兵在路上截殺。楚懷王已經不是楚王了,那麼,項羽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做一個楚王。(氣勢非凡的霸王)

    其次,項羽面對的,是天下群雄的實力,他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完全鎮服。

    項羽叔父起兵時,在范增的建議下,反秦始皇的廢除封建制的政策而行,以恢復六國的王族為政治口號,在短時間內聯絡關東六國的勢力,建成了放晴統一戰線。在這樣的政治口號下,項羽與其他諸侯的關係不是上下級,而是盟友。

    項羽可以作為領導者,但如果項羽稱皇帝,就等於背叛了原有的政治理念,就必然會遭到諸侯聯軍的背盟攻擊。

    項羽從渡江作戰到攻破咸陽,僅僅只有三年的時間,還沒來得及還沒來得及發育壯大。項羽軍隊的規模和實力,雖然在諸侯中首屈一指,但是如果讓項羽以一己之力對抗諸侯聯軍,項羽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實際上,項羽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有意將心向項羽的諸侯封在了自己的周邊位置,而將其他六國貴族風到了偏遠的地帶,項羽已經在為之後的戰爭預先做了準備。這場沒有發生的戰爭,將是項羽的登基之戰。只是,歷史的發展,讓劉邦取得了先機。(困走垓下的霸王)

    那麼,劉邦為什麼就能夠做皇帝呢?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項羽與劉邦的拉鋸戰,讓眾多的項羽分封體系下的諸侯逐一消滅。劉邦在戰勝了項羽的同時,原有的貴族都已經被新生代的王侯將相所取代。劉邦以漢王的合法身份,完全有資格和實力凌駕於諸侯之上,稱皇帝也是水到渠成。

    最後,項羽作為舊時代的貴族代表,對於楚國的分封體制的政治理念,有著先天的接受免疫。尤其是對秦始皇因為中央集權搞得天怒人怨、二世而亡,更是印象深刻。

    因此,項羽繼承了戰國時代封建的古典政治制度,有著情感上的考慮。項羽家族是楚國的貴族,因此,能夠作為西楚霸王就已經足以讓項羽光耀門楣,衣錦還鄉了。貿然稱皇帝,有可能招致秦始皇時期的不利後果,不如緩緩圖之,或者乾脆就不圖之,作為諸侯霸王,依然有著皇帝的權力,也未為不可。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以項羽本紀紀之,等於是默認了項羽在這段期間具有著皇帝一樣的威勢。(今日,我雖死,可還是西楚霸王)

    從以上可以看出,雖然項羽在政治上並不成熟,但是項羽依然具有不慕虛名而處實禍覺悟。只是項羽一個30歲的青年人,被以劉邦為首的40到50歲的中年人集體算計了。

  • 2 # 劉一千五

    項羽和他小叔項梁在會稽起事後,與陳涉,劉邦等人共同反秦,在秦二世治理下的國內,烽火遍地,豪傑並起。在聯合反秦的同時,各自擴大勢力。吸取"粉絲"。陳涉失敗後,項梁接受謀士的建議,為擴大影響,凝聚戰鬥力,整合人心,就把楚國的後代,一個叫熊心的放牛娃找出來,立他為"楚懷王",即後來的義帝。

    秦二世調酈山勞工整合成酈山軍團,讓少府章邯帶領,出關先破周章十萬大軍,再破陳涉,擁兵平齊國田榮,項梁救齊,破秦軍驕傲被殺。劉邦項羽回師弛援。義帝為避秦軍鋒芒,遷都彭城。章邯引兵北上去收復趙代地區,才使楚國逃過一劫。其後,章邯國張耳陳餘趙王於邯鄲。懷王部署兩路人馬破秦。劉邦走南路過武關入關中。項羽宋義引兵走北路救趙邯鄲。這引起兵權旁落的項羽極大不滿,埋下殺義帝做伏筆。項羽殺宋義奪兵權成功,懷王不得己而承認。於是,項羽與章邯王離的秦軍主力展開決戰。王離被俘,涉間自殺,章邯投降。鉅鹿大戰塵埃落定。

    項羽入關滅秦,尊懷王為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為漢中王,治巴蜀漢中,都城為南鄭。項羽自領九郡膏腴之地,都彭城。自稱西楚霸王。建都彭城。這樣一來,一城不容二主。項羽就把義帝趕去長沙。又在義帝去的途中把他殺了。

    "春秋五霸",上頭有個周天子,所以,以霸道治諸侯國。王道治朝廷。現在,項羽是霸王,他以霸道做盟主。是他喜歡這樣幹。再說,他分封不平,讓沒得到封候的陳餘,田榮,彭越立即造反,先後在趙國,粱地,齊國自立門戶,驅趕項羽封來的諸侯王。於是,項羽的事多了,至到垓下伏劍才倒下休息,他沒時間來考慮這稱帝的事,就這麼簡單。

  • 3 # 漢史風情

    項羽殺害義帝后,沒有稱帝,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項羽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對他胃口了,情同手足;忤逆到他了,除之後快。義帝如果老老實實做項氏扶持的傀儡,項羽或許會繼續架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義帝熊心,也不甘寂寞,有三個決定讓項羽很是不爽,懷恨在心。

    一是項梁死後,楚懷王控制軍隊,分兵兩路伐秦,一路劉邦西進,一路宋義北上,項羽請求和劉邦一起,被熊心拒絕,一定要讓他跟隨宋義。二是宋義實際上是進入軍隊奪取項氏的軍權的,項羽與其發生激烈衝突,終於殺了他奪回兵權,同時逼迫熊心承認自己上將軍之名。三是劉邦先入關中,項羽不想封劉邦為漢王,希望楚懷王收回當初“先入關中者王之”的許諾,被楚懷王拒絕,只能封劉邦為漢王,但也削減了一半的土地分封三秦。

    這三件事讓項羽恨極了熊心,分封各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遙尊熊心為義帝,然後就派英布殺了他。可是,殺害義帝之後,項羽為什麼沒有自己稱帝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義帝是項羽暗中派人殺害的,就算是被人發現了,比如劉邦起兵的口號就是為義帝報仇。但是,別人懷疑你殺人,和你自己承認殺人,完全是兩碼事,項羽從未承認過!如果這時他登基稱帝,必然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說不清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項羽如果要稱帝,也要等義帝死後這陣風過了,假裝為義帝報仇,抓捕兇手,隨便弄個替罪羔羊,然後報仇成功,理所當然稱帝。

    二、項羽殺害義帝后,後續招式還未使出,就遭遇了陳餘聯合齊國等人的反抗。陳餘本是趙國重要大臣,反秦鬥士,和張耳功勞相當,由於陳餘不親近項羽,沒有跟隨項羽一同入關,於是分封天下時,項羽直接忽略了他,而他的好兄弟張耳卻被封王。這讓陳餘很沒面子,拉著一樣遭遇的齊王一起反了項羽。於是項羽在彭城屁股還沒坐熱,又率軍親征齊國,這才有了被劉邦偷襲都城彭城的事件。所以說,項羽根本沒時間稱帝。

    三、項羽心裡到底想不想稱帝都不確定,從種種跡象表明,項羽推崇的還是前秦時期的分封制,各地由諸侯王統治,霸王為最高級別諸侯王,對各國有裁決之權,誰要鬧事就揍誰!

    你們覺得呢?項羽到底想不想稱帝呢?

  • 4 # 大風起

    項羽為什麼沒有稱帝?因為他根本就不想稱帝,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稱帝。

    首先,稱帝是商朝時期的慣例,商朝的最高統治者成為“帝”,而周朝自降為“王”。因為武王伐紂,是凝聚了八百諸侯的力量才得以成功,說到底,武王不能完全控制各個諸侯,倘若貿然稱帝,極有可能招致諸侯們不滿,而引起內亂,還不如以天下共主的形式,採用分封的方法,籠絡各個諸侯,方能安享富貴,世襲子子孫孫。

    其次,項羽對諸侯的掌控力度十分有限,無法取得絕對的優勢,也就無法登基稱帝。項羽打敗秦朝之後,面臨的處境跟周武王伐紂取勝之後的情形十分相似,都是因為勝利來得太突然,自己的權勢不足以登基稱帝,只能以“王者”的身份分封天下。當然了,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義上,統領天下諸侯,成為天下共主。

    其三,項羽胸無大志,一心恢復分封禮制,不思變革。項羽此人,雖然作戰十分勇猛,但是治理天下,或者談及謀略,還是有所欠缺。當時義帝被殺之後,暫時沒有人能夠服眾而稱帝,項羽只希望恢復周朝諸侯共治的局面,不思變革,從沒想過以郡縣的形式統領天下,彷彿他對秦始皇的所有政策都有著天然的仇恨,極為排斥。

    項羽不稱帝,而稱西楚霸王,是因為實力不足,威望不夠,智謀欠缺。因此,很快各個諸侯就因為分封不均而互相攻擊,項羽疲於應付,最後被劉邦搶了先機,橫掃天下。項羽當時應該吞併那些不聽話的諸侯的領地,改成郡縣制,然後逐步向四周擴張,徐徐圖之,不料卻成為了天下諸侯的共敵,最後兵敗自刎。不稱帝沒錯,錯的是沒有長遠而高效的戰略規劃。

  • 5 # 楚湘一夢

    第一,實力不足。項羽雖率聯軍亡秦,分封諸王,自封西楚霸王。所謂聯軍,也不過是各懷目的,表面上尊奉項羽,實際上都是各方獨立勢力。項羽自身勢力並不足以碾壓各方,所屬不過10萬眾,而其他人的部隊加起來近50萬眾。項羽殺義帝后如貿然稱帝,那豈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必糟群起而攻之。

    第二,來不及。項羽分封時就體現出他的野心。打壓舊貴族勢力,扶持親近自己的新勢力。當時項羽攜大敗秦將章邯之威,使眾諸侯表面上拜服。但因為滅秦戰進展太快,這些勢力都未被項羽軍及時消化。項羽稱霸王后,應當已經開始著手消滅表面臣服,暗中反叛的勢力,但反抗勢力發展太快。項羽終不夠老道,最後寡不敵眾,兵敗烏江,留下一曲悲歌。

  • 6 # 噩夢魚兒

    說項羽不想稱帝那是騙人的。會稽起兵前項羽就指著秦始皇的車架說過:“彼可取而代之。”或許由於不怎麼愛讀書學習的緣故,作為武將的他只看到了秦皇強橫的一面,卻沒有看到秦國一系列改革措施,養成了一味迷信武力的習慣。

    具體到這件事上很是說明了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我估計他都沒和自己的重要謀士范增商量過。只是因為義帝對他形成了掣肘,便暗中讓衡山、臨江王殺掉了義帝。既然是偷偷摸摸殺的,說明你項羽也不敢讓天下人知道。可惜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了這事想要掩蓋一段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當傀儡。這點項羽也沒做,這才是我讀這段歷史最困惑的地方,難道虞子期范增沒勸薦過?還是提出了建議又被項羽拒絕了?既然暗地裡當了表、子,卻又不肯立牌坊,是何道理?

    其次項羽不稱帝的原因是條件不成熟。距離大封諸侯、自己成為西楚霸王剛過不久,從心理上到政治上他都沒做好準備,哪有稱王幾個月又稱帝的?當皇帝也是為了過把癮?

    第三是功績達不到。“皇帝”這個詞才剛剛誕生二十年,大家都不熟悉,只知道秦王嬴政是在掃平天下之後才當上皇帝的。這就給了這幫人這麼一個映像——皇帝那是統一全國之後才能做的事。很顯然,無論劉邦還是項羽都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們馬上要為了這個資格一決雌雄了。

  • 7 # 伊斯旦丁

    項羽殺義帝后,為何不稱帝?旦丁分析如下:

    其一:項羽雖然出身將門之後,但是並非王族,所以他離稱帝還有一定的距離,而古代都講究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項羽只能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

    其二:形勢的發展,和他自身的實力。都限制了他不能立即稱帝。

    當時正值群雄逐鹿,風火正盛之際,他此時稱帝無疑將矛盾轉移,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被群雄群起而攻之。

    項羽雖自詡天下第一,但是,好虎架不住狼多的道理,我想他還是明的。

    至於後來,項羽雖是有了稱帝的實力,但是形勢卻發生了變化,新舊貴族和王族之間爆發了戰爭和反叛。

    劉邦更是藉機,採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項羽陷入了齊地的戰亂之中,根本無暇顧及,稱帝之事只能暫時作罷!

    其三:項羽引兵進入咸陽之時,有人曾經勸諫項羽說:關中這塊地,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必能成就霸業。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道?

    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目光有多麼的短淺,所謂:眼光決定高度,思想決定一切。

    也許在項羽心裡,根本就沒有稱帝思想意識,又或許,他所想要的,也僅僅是回故鄉,當他西楚霸王而已!

  • 8 # 慕良論史

    歷史學就是心理學,我們這些後來人看著就應該這麼做的事,當時的那些豪傑為什麼不那麼做?因為人心不同,想的不同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不瞭解這一點是看不懂歷史的。後來人責備項羽不稱帝就和現在的我們笑話2000年的人不買房一樣,不過是事後諸葛亮過過嘴癮而已!

    項羽是什麼人?說的好聽一點叫勳貴之後,說的不好聽就是前朝餘孽。這種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復國,要報仇,是以前的楚國多麼多麼好,秦國滅楚之後多麼多麼壞。人是環境動物,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大家應該都有體會。項羽在這種環境里長大,他的思想必然是想著恢復六國舊制,而秦國的帝制正是他所痛恨的,在他眼裡秦制天然就是邪惡的。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你讓他稱帝?他不是不能稱帝,是他的思想真的很厭惡稱帝這件事!

    項羽的夢想是衣錦還鄉,正如他所說的“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項羽不是天生的帝王,他是天生的俠客,不過是從小被灌輸的仇恨讓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反秦的道路。事實上,在反秦這件事上項羽是秦末諸侯中最堅決的,沒有什麼多餘的廢話,就一個字幹,也只有他這樣的決心才能做到“破釜沉舟”。而他坑殺三十萬秦卒也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他覺得秦人就是可惡。所以在滅秦這件事上他一直很正確,也是獲得最大成功的人。

    到了滅秦之後,項羽明顯失去了目標。當別人都在搶人搶錢搶地盤的時候,他像小孩子一樣在和范增生氣。因為他心裡只有滅秦,幹其他人真的認真不起來。他只想安安靜靜的做自己的西楚霸王,騎著烏錐馬,抱著虞姬,山花爛漫,這可能是他最好的結局。可惜的是他太牛逼了,別人不能放了他,他也不能容忍別人對他指手畫腳。所以,楚漢之爭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霄鵬神換人!亞冠資格賽下半場換上三人個個進球。你怎麼評價他本場比賽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