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宋禁軍是什麼性質?
11
回覆列表
  • 1 # 小指繞風

    水滸傳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寫道 柴進指著林沖對洪教頭說:“這位是林教頭。”林沖起身讓座,洪教頭也不相讓,便去上首坐了。洪教頭向柴進問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個犯人?”柴進說:“這位林武師非比他人,乃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

    禁軍是宋代中央正規軍的稱呼。在水滸傳中更是屢屢奉命圍剿一眾梁山好漢。而梁山好漢中的:林沖,徐寧,楊志都是禁軍出身。東京則是北宋京師開封的稱呼,又叫汴梁,汴京。

    一、宋代禁軍的分類

    禁軍,原指皇帝親軍,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削除藩鎮勢力,將全國各地精兵全部收歸中央,分屬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領,主力集中於京師地區。所以北宋的禁軍,實際是中央直接統轄的國家正規軍。它的任務不僅是護衛宮禁和京畿的安全,而且還要要戍守州郡,保衛邊疆,擔負著對內鎮壓,對外防禦和征戰的任務。

    北宋開國之初,禁軍只作為中央的禁衛軍隊,全國二十四路和其他州、府、縣都沒有固定的駐軍,根據內外相相制的原則,禁軍“分屯而更戍,”一半出戍外地,一半駐紮京師。而出戍的禁軍分為三種:

    1.屯駐,駐紮在州內的稱屯駐。

    2.駐泊,不駐紮在內地各州而屯戍於邊塞要地的稱駐泊。駐泊的禁軍由朝廷直接派遣的兵馬都部署(總管)統領,當地州郡長官不得干預。

    以上屯住,和駐泊的禁軍因為出於軍事上的部署和政治上的需要進行移屯換防。移屯的時間也有明文規定,如:移屯到廣南西路,二年一更換。移屯到京東,河北,京西,陝西,江淮,等地則三年一更換。按照慣例“諸路屯駐,駐泊軍回”,皇帝還親自“引見”,以示慰問。

    3.就糧,將禁軍移屯到糧草豐足之處,方便人馬就食。屬於經濟型移屯。隨著時間推移,不少州、府陸續設定常駐禁軍,不再回駐開封。有些地方招募禁軍時,不少人怕遠離鄉土,不願應募,朝廷就明諭本州招募的就糧禁軍不再回駐京師,擴大了兵源。這些地方的就糧禁軍逐漸成了地方軍。仁宗朝時駐營開封的中央禁軍為六百八十四指揮,而南北各路的就糧禁軍為一千二百四十三指揮。

    附:廂軍 ,北宋初年藩鎮兵壯勇者抽調中央,編入禁軍,剩下老弱者留本城,充當廂軍。禁軍是中央的正規軍,廂軍是正規軍中的地方雜役軍。廂軍一部分來自招募,健勇者充禁軍,不及尺度和膽小怯弱的作廂軍,廂軍還有一種來源是罪犯。神宗時,蘭州知州李浩奏:“乞諸路雜犯罪人刺配一二千里者,免決,充蘭州本城廂軍。” 神宗時規定:凡新招募禁軍兵士,在規定期限,武技不入等,馬軍充步軍,步軍充廂軍。

    二、禁軍的編制

    北宋禁軍番號很多,太宗時改名為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的四支是禁軍上四軍,其他番號的禁軍,都是中軍和下軍。而北宋禁軍的編制並不一致,一般分為廂、軍、指揮、都四級,但也有不足四級的。

    1.班直 是扈從天子最親近的禁軍,其成員大多為軍官身份。其編制也和一般禁軍不同,名稱繁多如:內殿直、散員、金槍班、東西班、散直等。班直隸殿前司,充當天子宿衛、儀仗、樂隊等職務,緊急時,也參加征戰。班,和直都是軍事編制單位。北宋時諸班直原額三千六百人。

    2.廂,廂字本義為正房兩側房屋,《廣韻》即釋為:東西室。唐代用於軍隊,出現左、右廂名詞。到宋完全變為軍隊建制單位。禁軍中上四軍和馬步驍騎軍、步伐虎翼軍等分左、右兩廂。但並不普遍,多數禁軍並無廂一級編制。按正規編制,廂下為軍,每軍兩千五百人,十軍為一廂計兩萬五千人。但實際上廂轄軍數,不到十軍。如宋初,龍捷軍左廂轄六軍,真宗時上四軍左、右廂,每廂僅轄三軍。至英宗後,廂都指揮使已成武將虛銜,廂的編制名存實亡。

    3.軍,北宋廂下設軍,軍一級統兵官是軍都指揮使一員,督虞侯副之。也有軍之上不設廂的軍,一軍為五指揮,兵員二千五百人,但也不統一,如真宗晚期,殿前司與侍衛步軍司的兩支虎翼軍都是左右各五軍,軍十指揮,每指揮五百人,比標準編制多一倍。

    4.指揮(營),指揮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戰術單位。北宋以五百人為一指揮。以指揮使和副指揮使統領。計算禁軍兵力時,不以廂、軍、都為計算單位,而是以指揮為計算單位,也就是固定編制。在囤戍和調動時,往往打亂廂和軍的隸屬編制系統,而以指揮作為基本的單位來臨時編組。如真宗時遼軍大舉南下,“發永興駐泊龍衛,雲騎八指揮赴行在,宋遼議和後,令河東發並,代廣銳騎軍三十指揮歸本道。”等當時人們議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問題,指禁軍在囤戍、調動和作戰時打亂了原來的隸屬廂、軍的編制系統。委任新的統兵將軍而言,本指揮內部,並不存在這個問題。至於每指揮實有兵員,經常不滿五百之數,原因一是各指揮情況不同,一是宋軍普遍缺員。

    附:北宋禁軍調動頻繁,打亂了原來的隸屬的廂、軍體制。要另外再委派“率臣”來統率當地分屬的三衙禁軍,負責鎮守和征戰事宜。所謂率臣,有安撫使、經略使、領略安撫使、都部署、副都部署、鈐轄、都監等官。後避宋英宗趙曙名諱改部署稱總管。這種因事而立的官,屬於臨時委任,官職高低,視轄區大小,統兵多少。任務完成即罷。這種平時不相隸屬而臨時編組的指揮系統,使臨時組成的將校之間,沒有嚴格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軍令不得貫徹,導致宋軍戰鬥力削弱。

    禁軍各指揮如駐紮在開封府,則直接受三衙長官直接管轄,如屯駐外地則受率臣的管轄,也受三衙的節制。在率臣之間也有一定的上下關係,其中品級最高者,則又聽命於樞密院和皇帝本人。三衙無權指揮。禁軍中這種縱橫交錯的指揮系統和管轄體制,無非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統兵權,特別是皇帝本人的軍權,削弱了地方和臣僚的兵權。除此之外對於部署,鈐轄,都監之類官員的委任,自太宗以後都選用文臣,以防不測。如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太宗特命參知政事趙昌言任川峽兩路都部署,自統兵的宦官王繼恩以下“並受節度。”此後以文臣統兵督率武將,逐漸成為慣例。自皇帝以至士大夫,都認為武人如果位尊權重,將會過分自高自大,專橫跋扈,導致藩鎮割據,如唐末一般。只有文人任統帥,才可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5.都,北宋沿用五代軍制,在指揮下設都的編制,一都為一百人。都一級的統兵官,馬軍是軍使和副兵馬使,步兵是都頭和副都頭。宋仁宗時,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尹誅在《河南先生文集.奏閱習短兵狀》中記載 : 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頭,共十三人,其餘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餘七十餘人並系弩手。”可見無論馬兵或是步兵,一都都是一百人左右。

    三、北宋歷代禁軍兵力情況

    按《歷代名臣奏議論》 卷二二一呂陶記述:“藝祖(太祖)受命之初。國家之兵,十有二萬。”

    太祖後期開寶年間,共有兵員三十七萬八千人,其中禁軍的馬、步軍為十九萬三千人。

    (續通鑑長篇》 卷三二七記述宋神宗的話說: “藝祖 (太祖、養兵止二十二萬,京師十萬餘,諸道十萬餘。”

    宋太宗至道年間(公元995–997年)共有兵員六十六萬六千人。其中禁軍馬、步軍三十五萬八千人。

    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宋朝窮於應付北方的遼國,西北又與黨項連年作戰,於是備西北、御北塞,加募兵士,當時禁軍加廂軍號稱養兵百萬。

    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於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開始裁剪兵馬。真宗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1021年)全國共有兵員九十一萬二千人,其中禁軍馬、步軍為四十三萬二千人。

    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崛起,宋軍屢敗,國內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於是大量擴軍,總計擴充八百六十餘指揮,兵員四十二萬餘人。

    慶曆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全國共有軍隊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中禁軍馬、步軍八十二萬六千人,廂軍四十三萬三千人。這是北宋時期禁軍、廂軍最高數字。

    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主管財政的三司使蔡襄說:“宋朝有禁兵六十九萬三千三百三十九人,廂兵四十八萬八千一百九十三人。共計一百一十八萬一千五百三十二人。” 《宋史.兵志》載:英宗在位時,又陸續裁剪軍隊,最後共有軍隊一百一十六萬二千人。其中禁軍馬、步軍六十六萬三千人。

    以上列舉各代兵員數字由於軍隊存在不滿員的情況,虛數很大。

    例如宋仁宗時禁軍部署如下(以指揮轄500人計算):

    1.禁軍主力主要駐屯北方,出於對遼和西夏的戰爭需要。當時北方駐軍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揮(合八十六萬六千人)、南方僅駐軍一百九十五指揮(合九萬七千五百人)。原來南方諸州多無禁軍,慶曆三年為鎮壓王倫,張海等,在江,湖,淮,浙,福建諸路又添宣毅一百二十四指揮(合六萬二千人),於是這些州才有常駐禁軍。

    2.在北方駐軍內,京畿開封府駐禁軍六百八十四指揮(合三十四萬二千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駐禁軍一千零四十八指揮(合五十二萬四千人)。對西夏作戰後,又在陝西、河北、京東、京西增置保捷一百八十五指揮(合九萬二千五百人),武衛七十四指揮(合三萬七千人),宣毅一百六十四指揮(合八萬兩千人)。即使如此,開封府的兵力仍比北方任何一路都要強得多。由於宋軍普遍缺員,除駐紮在開封及其附近的禁軍人數能夠相對維持,其餘各處禁軍兵力並不能達到對應兵力。

    3.三衙禁軍兵力分佈而言,殿前司禁軍主要駐紮在開封及其附近。馬軍司,和步軍司的禁軍分佈較廣,但主力龍衛、神衛、虎翼等軍,仍然駐紮在開封附近。

    總上所述,東京並沒有八十萬禁軍,禁軍人數最高峰宋仁宗時也才八十二萬人,到了水滸傳的背景宋徽宗時代更不可能有八十萬,當然開封附近屯住了禁軍最精銳的部隊佔到了禁軍總數的百分之四十。禁軍還要分屯全國各州,所以水滸傳中說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說法只是小說之言。用來抬高林沖的地位,和在禁軍中的影響力。

  • 2 # 點燃回憶

    可能很多人第一感覺有點誇大,怎麼可能有八十萬禁軍,但事實上北宋時期禁軍數量堪稱中國歷史的巔峰,北宋初年全國軍隊只有37萬,其中禁軍就有19萬。到了宋仁宗時期,北宋軍隊總人數達到125萬,其中禁軍達83萬,所以“80萬禁軍教頭”並非空穴來風。

    不過這個數量也不是固定的。到北宋末,吃空餉早已成為普遍現象,全軍加上臨時僱傭用來應付檢閱的閒漢也不過滿五成,真正在軍的不到三成,而這三成中基本都是將從軍當成副業,大部分時間還要出去工作賺錢的,真正保持訓練和戰鬥力的肯定不多。

  • 3 # 西安—豐鎬遺子

    【禁軍有過80萬,但林沖時期的禁軍實際上編制不超過50萬,實際人數不超過25萬】宋朝時期,由於開封漕運便利,又是後周京都,所以趙匡胤建都開封。開封這個地方有一個壞處,就是易攻難守,沒有天險只能用兵來補充,所以開封周邊的駐軍比較多。

    趙匡胤時期,全國37萬兵,開封禁軍就有19萬人,趙匡胤曾考慮遷都長安,說“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可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其最大目的就是“以去冗兵”。

    禁軍是宋朝的主力部隊,宋朝有一項國策,就是災荒之年,要在災民中大量徵兵,以減少災民作亂的可能,所以宋朝的禁軍極具壯大,成為朝廷一大負擔。宋仁宗時期全國兵力125萬,禁軍達到86萬。宋神宗時期,無奈只能裁軍,最後王安石將軍隊裁剪到90萬,禁軍還有56萬人,但是到了元豐年間,禁兵又增到61萬人。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後期禁軍軍費開支佔政府總支出的60%—70%左右,朝廷也壓得喘不過氣。林沖當教頭的宋徽宗時期《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國問被劫持的宋朝官員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沈琯回答:“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宋徽宗崇寧五年樞密院報告,禁軍缺額24萬。由此看來禁軍的實際人數超不過25萬。

  • 4 # 邏輯文史游

    準確的來講,林沖的官職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而這個官職名字很長,但其卻是由四部分組成,就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邏輯文史姨簡單用自己的看法解釋下。

    先說“禁軍”。北宋時期的軍隊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鄉兵,這個兵種相對來說地位最低,一般的衙門裡配備的都是鄉兵;第一種是廂軍,這個兵種就並鄉兵檔次高了,一般來說配備廂軍的至少也得是地方軍隊;而禁軍是皇家內部直屬的中央精英部隊,直接聽從殿帥的指揮,但同樣的、是禁軍地位相似作用卻不同,有的禁軍負責保護天子,有的禁軍負責外出駐紮,也有為了執行人物臨時安排的禁軍。所以單說禁軍,那可都是實打實的鐵漢啊。

    那麼這個“八十萬”如何解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林沖訓練計程車兵遠沒有八十萬這麼多,而這八十萬大約是全國所以禁軍的總和,所以別再問為什麼王進、林沖等人被陷害,那80W小夥伴為什麼不暴動之類的話了。

    再說“教頭”。這個教頭的職位並不算高,我們把他理解位教官甚至是教練都可以,那麼自然林沖也不可能一人去訓練百八十萬個士兵了。而在教頭之上還是“都教頭”一說,比如說丘嶽,你別管人家武力如何,從級別來講他是高於林沖的。

    最後說下“槍棒”。可別以為禁軍都是持刀拿槍步戰的漢子,從功能上講馬軍禁軍(馬術、陣型)、水軍禁軍(水戰)也是需要教頭來指點的,而林沖主要負責槍棒技巧或者說是強身健體這塊,所以才叫他槍棒教頭。

    最後總結我們得知,豹子頭林沖只是眾多教頭中的一個罷了。

    無敵教頭王文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十萬塊錢進銀行工作,說以後平均年薪十幾萬,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