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有歷史

    第一位,秦始皇。雖然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但大一統的秦朝在他手中誕生。制度,文化,規模,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第二位,漢高祖、朱元璋並列。以布衣之身,創帝王之業,個人氣度,創業難度,王朝厚度,都是千古翹楚。

    第三位,唐太宗。削平群雄,消滅突厥,功成至偉,開創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雖然太宗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但大唐的大部分局面是他開啟的。

    第四位,東漢光武帝劉秀,從零開始,允文允武,重開大漢基業。南朝宋武帝劉裕,以南伐北,氣吞萬里。北朝北周太祖宇文泰 ,以弱擊強,崛起關中,兩代人統一北方,奠定中國再度統一的基礎,謀略,武功,用人,創革,無不是絕代之雄。

    倒數三名:

    倒數第三:晉武帝司馬炎。坐收父祖之業,雖然平吳,但基本上是敵人先腐,然後摘桃。王朝30年而亡。

    倒數第二:後晉高祖石敬瑭。史上最著名乾兒子,靠賣國掙來皇位,受窩囊氣憋屈死。

    倒數第一:南宋高祖趙構。割地請和,毫無骨氣,擅殺大將,白白葬送恢復河山的大好局面,千古罵名還讓秦檜背了。何曾見過這種開國皇帝。

  • 2 #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兩個前設,一個是偉大,二是開國。

    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從此革命性的把中國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文明時代,奠定中國之後兩千年的政治根基,光這個理由就能入圍第一名了。

    大一統的集權思想、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仍然適用今天的全世界各國。

    秦始皇雖然死去千年,但他人亡政卻未息,他的道統仍然沒斷絕。 過了千年,道統仍未斷絕之皇帝者,可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

    新中國建立以後,為了開啟民智,為了百年教育之大計,為了減少國家執行的成本,為了團結全國各個民族,加強語言的交流,加速各民族的融合,新中國在“秦皇道統”之上又加上了一條“言同音”——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

    依我看,過了萬年,就這一套體系仍然沒有過時。 然而,秦皇所處的時代是社會體制劇裂變革的時代。

    一般來說,處於這個時期的王朝一般都很短命。因為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鑑,執政者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社會休制沒有一個完整的上升通道,各種新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各種勢力或明或暗的交鋒,往往都會隨著威望卓著的開國者逝去,二世而亡。(具體例子也可參考隋朝的二世而亡)

    從“分封制”邁向“集權制”的這一段時期裡,有秦始皇的失敗,也有項羽的失敗。

    霸王項羽奪得天下之後,逆天而行,重啟分封,最終身死國滅。真是應了那一句話,秦皇激流勇進,雖敗猶榮,墨守成規者最終留下了“婦人之仁”的罵名。

    (項羽分封,自取滅亡)

    後戰國時代結束後,承載著“分封文化”的六國舊貴族終於被喪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劉邦面對的壓力要比秦始皇要小得多得多,他只要解決掉“功臣集團”,就能穩住國家的階層架構。

    劉邦殺了念念不忘要分封的韓信,解決了三大異姓王,他便採取了一個折中方案,集權制與分封制並存制——郡國制,只分封劉家子弟,不分封功臣。

    然而,劉家子弟仍然沒有逃過“分封與集權拉據戰”噩夢,最終爆發七國之亂。 由此看出,疆土的暫時統一不算是統一,思想文化統一才是真正的統一。

    漢武帝北擊匈奴,建立了赫赫聲威,他利用董仲舒改革儒學,創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等學說,用來打造符合帝國發展的新文化,最終完成了秦始皇念念不忘的“文化統一”。(可參考焚書坑儒事件)

    (漢武帝)

    到了魏晉南北朝,“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橫空出世,這些人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把控國家高位,掣肘了中央權力的行駛。

    二百餘年間,就四次改朝換代:魏——北周——隋——唐。

    隋文帝在世的時候,就開始策劃如何壓制關隴貴族集團,他提出了一個理念——科舉。

    其意圖就是大力推動寒門的崛起,來制衡關隴貴族的勢力。但隋文帝在世的時候,他僅僅幹了一件事,利用謠讖幹掉了“李洪”一家,然後無所作為一直到死。

    “開皇盛世”的光環看似炫麗無比,實則蘊藏大亂。隋文帝把這一個艱鉅的任務交給後代子孫來解決,為此他放棄了親“關隴”的太子楊勇,選擇了相同理念的楊廣繼位。

    楊廣繼位以後,為了溝通南北,加強南北結合,開通了蘇杭大運河;為了推行科舉,他又開武舉,招納天下勇武之士,然而這一行動被宇文述破壞得一乾二淨,徒留罵名;又三徵高麗,意圖通邊軍功建立起朝庭的赫赫聲威(參考漢武帝北擊匈奴故事),然而又被政敵所破壞,他一手從奴隸中提拔上來的麥鐵杖先死於戰爭之中。

    (隋煬帝急功近利又過於脫離民眾)

    隋煬帝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卻沒有關注到最底層庶民的心聲。

    在一系列陰謀家的推動中,天下三十六反王,七十二路煙塵,隋朝也步了北周的後塵,被關隴貴族推翻,二世而亡。

    等到李唐開國,李世民把隋煬帝黑出翔,但卻搞“拿來主義”。

    站在長安城頭,看著那些士子成群結隊去長安考試,李世民開心異常,“自此之後,天下英才入朕囊中耳!”。

    不過,他確實是科舉制度的集大成者。經過李世民的努力,大唐勉強將“貴族本位”向“官本位制度”推進了一小步。

    他一面推進科舉制度,一面重用外戚勢力,利用長孫氏對關隴貴族重新洗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唐亡以後,“關隴貴族”與“世家門閥”經過五代十國的洗禮,也終於被喪進了垃圾堆。

    (李世民與長孫無忌密謀)

    試圖分封諸侯、裂土封王者,“分封制”也;試圖“不王而王”者,“世家貴族”也。

    但宋朝之後,中國進入文官治政時代或君主專制時代,“世家”與“貴族”最終也灰飛煙滅。

    秦始皇是大一統理念的開創者,漢武帝是大一統理念的集大成者;隋文帝對“科舉制度”提出理念,隋煬帝是推動者,李世民是集大成者。

    能保留到現在的就這兩大項——“大一統”與“公務員”制度。 從這個角度出發,能稱之為“偉大”的,一定是推動社會休制變革的。

    那麼,能入圍“偉大的開國皇帝稱號者”的僅有——秦始皇、隋文帝、李世民三人而已。

    其餘皇帝為了“一家之天下”無不苦心造詣,他們的後世子孫也在圍著那一張註定要倒掉的“凳子”在瞎扒亂轉。差距實在太大,無法提名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3 # WILLSON39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開國皇帝有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楊堅、光武帝劉秀。

    一、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秉承祖先開拓進取的精神,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以後550年來的分裂割據局面,為強大的漢朝創造了條件,併為後世的統一奠定了文化認同基礎。

    1. 軍事上,保障了一個強而大的國家的形成,避免了春秋戰國時期強而不大的五霸、七雄或歐洲、中東群雄並列的局面。

    2. 政治上,隨著三公九卿和郡縣制的全面建立,避免了分封而各自為陣、競爭而內耗不斷的局面,確保了中央集權制和真正的強大國家。

    3. 經濟上,隨著度量衡的統一,以及驛道、驛站、渠道的修建,為商品的交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文化上,隨著六國文字和文化的統一,為當代的民族融合,為後世的統一奠定了文化認同的基礎。

    二、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三國之後360年的分裂割據和五胡亂華的局面,開創了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統一和崛起基礎,為強大的唐朝及後世的文化傳承打下了基礎。

    1. 軍事上,統一的南北朝,平定了突厥、吐谷渾、擴大了疆域,穩定了邊防。

    2. 政治上,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和州縣二級制,簡化了行政治理流程,提高了中央集權制的效率,為後世上千年的政治治理奠定了基礎。

    3. 經濟上,開闢了大運河的漕運和陸運,統一了貨幣,重建了絲綢之路,促進了商品的交流、城市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4. 文化上,建立了科舉考試製度,統一了南北文化,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

    三、光武帝劉秀:穩定了內部混亂、民不聊生的局面,保障了文化的傳承、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此外,朱元璋驅逐了蒙古人的統治,保障了文化的傳承;劉邦為漢朝的繁榮和強大打下了基礎,其貢獻也很大。

  • 4 # 塞科說歷史

    秦始皇嬴政

    13歲時嬴政繼位,因未成年,朝政被呂不韋把持,公元前237年,23歲的嬴政基本清除掉了嫪毐,呂不韋等阻礙自己掌權的勢力,將秦國大權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嬴政掌權後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任用尉繚和李斯等有才幹的臣子,推行統一天下的戰略。

    公元前230年,秦國俘獲韓王安,南韓滅亡

    公元前228年,秦國攻下邯鄲,趙國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國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公元前223年,秦國攻破壽春,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秦國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向秦國投降,齊國滅亡

    秦國統一六國後又發動了對百越,匈奴的戰爭,使得國土疆域面積空前遼闊,成為那個時代地球上最大的國家。

    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因此創出皇帝一詞,自稱是始皇帝,後世稱秦始皇。

    秦始皇加強了中央集權,設立了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和統一貨幣更是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持續繁榮和民族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儘管大秦朝存在的時間僅僅只有短短的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可以說,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封建帝制影響極為深遠,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能與之相比,同時,作為大秦朝,他可以說是真正的開國皇帝,而且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皇帝。

    隋文帝楊堅

    楊堅出生於豪門世家,他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隋國公,楊堅也因此承襲了隨國公的爵位,北周宣帝時,楊堅已官至上柱國,大司馬之位,那麼什麼是上柱國呢?其實就是大將軍,屬於最高軍事統帥,當時楊堅的威望也是越來越高,公元580年,宣帝病逝,年僅22歲,隨後,八歲的靜帝宇文闡繼位,而這時的楊堅為輔政大臣,拜大丞相,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81年,楊堅接受九歲的北周靜帝禪讓,登上皇帝寶座,建立大隋,當然,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我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楊堅登基為帝后,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從原來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在國計民生方面,多次實行減稅,減輕人民的負擔,有效的推動了農業生產,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對北方的少數民族實行軍事上防禦,政治上招撫的政策,有效的緩和了民族矛盾,被北方的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也就是科舉制度,取代了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從此以後,貧苦之人也可以透過讀書考試改變自身命運,獲得晉升官員的機會。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為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名叫豬種吧,因為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15歲那一年,朱元璋的父母及大哥在半個月裡相繼去世就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一家人,因為當時的災害和瘟疫,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一家被迫分開,各自逃生,為了活命,朱元璋當過和尚,做過乞丐,吃盡苦頭。

    25歲時,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入伍後,作戰勇猛靈活,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重視和信任,1355年,郭子興病逝,朱元璋有勇有謀,威望日隆,深得軍心,因此,朱元璋成為這支紅巾軍隊伍的實際掌控人,隨後,朱元璋率軍駐紮浙西,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積蓄力量,擴充實力。

    公元1360年至1364年,朱元璋軍與陳友諒軍大戰,朱元璋於1363年大敗陳友諒軍。公元1367年,朱元璋軍又分別滅張士誠部和方國珍部,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

    朱元璋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耕,獎勵開墾荒地,新秋水利,減輕老百姓的稅收,嚴厲查處貪官汙吏,解放工商業工匠佃農的地位,使得工商業工匠,佃農再也不是可以被人隨便宰割的奴隸,第一次工商業工匠和佃農有了平等的人權。

    以上幾位就是我認為最偉大的開國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第一個實現了大一統多民族融合,疆域遼闊的國家,他建立的中央集權封建帝制延續了2000年,他實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基礎。

    第二位,隋文帝,結束了幾百年混亂割據,統一中國的偉大皇帝,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發展經濟,在位的20多年,人口戶數從400多萬增長到700多萬,並且首開的科舉制度,即使今天也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各類考試也都是脫胎於科舉,所以楊堅也被當時的北方民族稱為"聖人可汗",西方學者稱其為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皇帝。

    第三位,明太祖,從貧苦家庭出身的草根,在39歲時走上人生巔峰,成為帝國的皇帝,做過和尚,乞丐,軍人,飽經苦難,簡直就是一部勵志大劇,讓人不得不驚歎不已,因為歷經苦難,所以朱元璋登上帝位後,非常注重對貪官的懲治,且還比美國的林肯總統要早幾百年解放人權(工商業工匠,佃農),相信他的這些做法依然對當下也有啟迪的意義,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是第三位偉大的開國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挖韭菜根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