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馬謖一死,曾經我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看到是這麼說的“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說是斬了馬謖謝罪,《三國志.王平傳》裡佐證了這一說法。但是到了《三國志.馬良傳》裡又是不同的說法“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說是抓到牢裡之後就死在牢裡了。還有更奇怪的,在《三國志.向朗傳》裡是說(建興)五年(向朗)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裡說的是馬謖逃了沒有被殺。為什麼在《三國志》裡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呢?如果陳壽都不確定馬謖是怎麼死的,直接說因為這件事而死就完事了,至於怎麼死法沒必要去研究,但《三國志》裡卻是三種解釋,說不通。有的人說是馬謖先逃,然後被抓下獄,最後被處死在獄裡。我覺得這理解不對。在《馬良傳》裡諸葛亮還為之流涕在乎馬謖,到了《諸葛亮傳》裡,就成了戮謖以謝眾,戮本身就是貶義詞,如果還在意馬謖,那應該是說誅殺馬謖比較合理,因為誅字偏向褒義,如誅暴秦、誅奸賊,就算誅九族也是因為犯罪受罰,所以在用詞上就說不過去。
8
回覆列表
  • 1 # 盧詩翰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打著遊戲標籤,我很難判斷是在說三國志這本書,還是日本的那款遊戲《三國志》

    如果是前者,那麼只能說你們是在搞笑麼 三國演義是同人小說,三國志才是正史

    真實性肯定是三國志高太多了

    要具體來說~

    三國演義裡面的桃園三結義是假的,歷史上只是說情若兄弟

    草船借箭原型是有,但是是周瑜的,哦 不對 有說法是孫權的

    借東風一看就是假的,但卻依舊成了成語

    赤壁嚴格來說是周瑜打的,三國演義這裡是放去孔明那裡了,三國志才是按照歷史的

    所有的武將單挑全是虛構,咱從不這麼幹

    關羽陣斬顏良是唯一史書記載的,從這點上看,關羽戰鬥力含金量高的可怕

    溫酒斬華雄是假的,華雄是死於孫堅手上

    三英戰呂布編的,但呂布也是被孫堅擊退的(這兩個案例一加上,東吳存在感是不是瞬間爆棚)

    貂蟬是編的,但呂布和董卓不合是因為一婢女,所以應該算有原型(不過無論如何,貂蟬作為傳統歷史四大美女,閉月的美貌永久的留在了中華史書上)

    再說個冷知識:“貂蟬”一詞實際上是漢朝時期,負責管理宮中帽子服飾的女官官職名,可能老羅在看到這個女子是擔任貂蟬這一職位時,就索性將她的名字取叫貂蟬

    曹操從沒幹過鐵索連環船,真正這麼幹的,是鄱陽湖之戰的陳友諒

    所以很多人說,陳友諒難道沒看過三國嗎,怎麼還用這麼蠢的戰術。。。其實正是他的這個案例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中。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三國志的評價有極高的真實性,反倒是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的評價,有不少是非常非常虛構的。

  • 2 # qzuser

    《三國志》的真實性還是很高的。先看看當時人的評價。“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西晉大臣說他的書“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如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裴松之說“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證,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正因如此,他的《三國志》和《史記》等合稱前四史,成為史學名著。陳壽對書中人物的評價大部分是客觀公正的,但是個別人會有主觀想法的評論。比如他對曹氏宗親和對司馬氏的評論,溢美之詞很多,不可盡信。

  • 3 # 回憶有毒

    《三國演義》是小說,真真假假,而且把諸葛亮都給神話了,很大部分都是虛擬的。

    《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要真實的多,但無論什麼史書,都會夾雜一些作者的主觀意識,很難做到公正公平。

    至於三國志遊戲,是日本出的,對我們的歷史再怎麼了解,也是片面的,只是個遊戲罷了,娛樂

  • 4 # 天飛鶴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其實在陳壽寫《三國志》之前,除了蜀以外的魏和吳都有官方史書的。比如曹魏的王沈寫《魏書》,魚豢寫《魏略》,孫吳的韋昭等人寫的《吳書》。但是陳壽的《三國志》,實際上是超過了他之前的所有對三國時期所撰寫的史書的。

    王沈的《魏書》,其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魚豢的《魏略》所記時間過短。夏侯湛寫 《魏書》時,見陳壽所作之《三國志》後罷筆不寫。

    那麼《三國志》的真實性如何呢?其實對於史書的真實性,我們只能從目前已有的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中互相驗證,我們不可能讓歷史在現,讓時光倒流到1800多年前,去看看歷史上的今天。所以對於史料的真實性,只能從已有了的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得到的資訊去相互考證。

    陳壽的《三國志》成書以後,褒貶不一,但是總體上是褒大於貶的,認為是一部良史。他在取材方面是比較嚴謹的,但是過於簡潔,實在是太簡潔了,很多必要的東西並沒有記載,何晏、桓範、張仲景這些人都沒有給他們立傳,而已經立傳的人,有些重要人物的出生年都沒有的,烏丸、鮮卑、東夷有傳,而羌族、沒事就和孫吳打的山越,也沒有傳,很多地方有時候在一千多年,快兩千年的現在,都是歷史空白,這個是非常值得吐槽的。陳壽本是蜀人,他對蜀漢史料的蒐集,尤其諸葛亮 ,還是有貢獻的。

    陳壽在史學方面素養是有的,師從譙周,陳壽不僅寫了《三國志》,還寫了《古國志》和 《益部耆舊傳》,不過可惜的是這兩部書已經亡佚。

  • 5 # 老白的歷史課

    有總比沒有強。

    三國志至少在正史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前四史"作為私人著史,也沒有亂編胡寫的不良風氣。

    至於淮確度,年代久遠,便是陳壽也不敢確定史籍的真實性,或有多種傳聞記載,陳壽為了保險起見分別記在不同的傳裡。

    至於蜀書,本來就比吳書,魏書少很多,因為蜀國不置史官,這些資料都是陳壽自己蒐集的,私人著作,野史傳說,恐怕毛病更多,陳壽自己都一臉茫然,只有儘可能記載可性度大的。

    戮謖以謝眾,在陳壽眼裡,的確如此,至於諸葛亮的心情,又有誰知呢?

    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同期的諸多史集,惟有陳壽的三國志流傳最廣,一定有它的可取之處。

  • 6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三國志》乃是一本史書,比起《三國演義》自然靠譜太多。但由於此書摻雜了太多作者陳壽個人的情感,也不能算得一本公允的史書。

    一、因為陳壽身處三國,故史學界多以《三國志》為正統。

    歷史上,南宋前,直皆以魏為正統,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以慰民心,但鼓吹文之正則正。故,史學界皆治陳壽所著《三國志》書,以《三國志》乃深信史。

    陳壽早在漢官,蜀降晉後,在晉繼仕,以數十年成之紀傳斷代史《國志》,分《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書凡六十載矣。

    二、陳壽此書,個人情感強烈,憑自己的好惡撰寫。

    以陳壽身為三國時人,故後世以其所著之史,可信度極。然事無則簡,《三國志》這本書雜之多壽人之好惡與人情。唐貞觀中,太宗命房玄齡撰《陳壽傳》則收錄了兩事,可見陳壽人品不佳。

    三、因為丁氏兄弟不給送禮,陳壽未在書中與其作傳。

    丁儀、丁訥為魏有名者,見稱佳,壽於撰《三國志》也,得儀之子,謂之曰:“汝與我千斛之粟,吾為汝父作一本善之人傳,你看如何?”。丁氏後人聞不樂矣,我父本則名善,何汝誇乎?不與汝利,愛咋咋然地。陳顏盡,怒下乃真者即不與丁氏兄弟作傳記。

    四、因為諸葛亮父子不重視陳壽,陳壽在書中故意詆譭諸葛亮。

    陳壽之父嘗謖之參軍,馬謖失街亭為亮斬,陳壽之父亦坐。且亮之子諸葛瞻又非重陳,故陳壽乃謂恪父子銜。

    與諸葛亮傳之時曰“諸葛亮無武略,臨急無應變之才。,又言諸葛瑾非能寫一手好者,他一無長。

    金陵少年嘆曰:此二事可見,壽於撰《三國志》之時,有人好惡之,而此之史,謂後世多動之。

  • 7 # 伊耆角木

    看了問題描述,題主對“戮”字理解有嚴重錯誤。

    題主講到的馬謖在不同傳記的三種不同結局,這確實是一個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諸葛亮傳》寫“戮謖以謝眾”,馬謖被殺;《馬謖傳》寫“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涕流”,馬謖死在獄中;《向朗傳》寫“謖逃亡”,馬謖逃走。三種結局有矛盾。但這不是不能解釋。“逃亡”肯定發生的最早,馬謖兵敗失街亭後,自思回去必死,於是逃走,但是被抓回來了。所以有了後面的“下獄物故”和“戮謖以謝眾”。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戮”這個字,題主認為“戮”是貶義詞,好像用了戮就是被殺的是好人,是冤殺的感覺,還強調“誅”與“戮”的區別,認為誅才是褒義,殺有罪之人。這是題主完全理解錯了。“戮”不是貶義詞,比如它在各種古書中有如下用法:“戮罪”,就是誅殺有罪的人;“戮佞”,就是剷除奸佞,這可都是褒義用法。

    那“戮”和“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區別在於“戮”除了“誅殺”之外另有一層意思是“陳屍示眾”,或者“對屍體砍殺”。《國語》中有“請殺其生者,而戮其死者”,“戮屍梟首”。所以,就是把屍體陳列,砍下首級。《諸葛亮傳》的“戮謖以謝眾”很可能用的是“戮”這個本意,意思是將馬謖的屍首陳列出來,以安眾人之心。

    於是,我們就能得出一種最合理的解釋,馬謖是先逃亡,被抓後死在獄中(可能事先被定罪但未被殺,也可能還沒定罪),然後被諸葛亮陳屍於眾將面前,讓眾將安心。如此一來,是不是就根本沒有矛盾了?

    其實,史書中由於各種史料缺失,或是為表達一些不便明說的問題而採用“春秋筆法”導致似乎有矛盾的地方,這是很常見的,不能因此而否定一本史書的價值。尤其是《三國志》中,三家記載同一件事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加上蜀漢不設史官,更讓很多問題撲朔迷離。這是可以理解的。

  • 8 # 村東醬油哥

    要知道不止一本三國志記載了漢末到三國曆史事件。還有很多書,比如後漢書,都有記載。也驗證了三國志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三國志成書時期很多三華人物還沒死,發生的事歷歷在目,胡編亂造會被噴的狗血淋頭的。誰敢胡寫?

  • 9 # 塵子渝

    任何史書記載,只要是人就難免受限於環境和個人因素,是不可能盡善盡美,完全復原歷史的,但總體上三國曆史流傳最廣的,最為全面客官的,陳壽的《三國志》還是首屈一指的。

    當然陳壽和諸葛亮父子的不和以及有傳言說陳壽索賄不成,而不為丁儀父子做傳等問題,但實際上蜀漢沒有史官,陳壽即是漢官,卻並不受重用,所知道的和收集的資料是不可能完全全面的,有所出入和矛盾是必然的,這一點《史記》中也是有的,《三國志》和《漢書》、《後漢書》以及《史記》合稱“前四史”可見是被歷代學者所推崇的。

    再說陳壽和諸葛亮的矛盾在於陳壽父親曾經是馬謖的參軍,馬謖失街亭之後,陳壽父親也被連累。諸葛瞻掌握權力之後對陳壽也非常輕視,因此《晉書》中就已經說陳壽對諸葛亮父子做傳是故意貶低,但實際上諸葛亮傳中,陳壽是非常推崇諸葛亮的,只是被人們摳住了“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說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

    然而在諸葛亮集中陳壽寫道“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

    又在《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這些話也是陳壽寫的,陳壽筆下的諸葛亮是非常光輝而又偉岸的,那麼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能力和其政治教化相比,自然是軍事謀略非其長處了,這一點,劉備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入川是龐統為謀主,後來爭奪漢中是法正謀主,而諸葛亮更像蕭何而不是張良,兵法謀略本就不是諸葛亮的長處,這句話是無可非議的。

    諸葛瞻的事蹟是真的乏善可陳的,綿竹之戰中諸葛瞻為主將,雖盡忠死節卻無一亮點,諸葛瞻自己也評價自己“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這還是開戰前就這樣說,可見一無戰心,二無戰略,不過諸葛瞻應該也是知道,蜀漢已經日薄西山,即使能贏一兩次,也無濟於事,於是臨難而死義。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才8歲,幾乎並沒有受到諸葛亮的教誨,諸葛瞻在蜀漢威武雖高,但只是因為諸葛亮而已,所以陳壽評價名過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題主所說的三種不同說法是非常正常的,古代文獻和史書是非常講究的,同一件事情如果寫三遍在不同人的傳記裡,這是非常沒有文采也是沒有機鋒和伏筆的,沒有馬謖傳,後人想知道馬謖的事蹟是可以從不同人的傳記中推測和還原馬謖的生平的。

    這幾乎是所有紀傳體史書的通病,這三種說法很顯然可以表明,馬謖兵敗之後,是逃跑了,然後還和向朗有關係,要麼是隱匿要麼是藏起來找諸葛亮說情了的,實際上從馬謖兵敗到斬殺馬謖是一場政治風暴,這中間的派系博弈是非常嚴重的。鬥爭的結果是馬謖下獄,身死,那麼諸葛亮對馬謖實際上就是非常惋惜的,為之流涕卻只能私下進行,放在馬良傳裡非常簡單,諸葛亮和馬良是亦師亦友的,而馬良死後,諸葛亮對馬謖是情同父子的,這裡面和馬良的關係也是影響諸葛亮對馬謖的傾注心血培養的因素之一。古人向來都是話不能說盡的,這就是白話文的史書所不同的,就比如紅樓夢有紅學,研究紅樓夢的所寫的字比原文都要多幾百倍,四大名著沒寫明的東西可以說比原文也要多幾百倍。

    那麼陳壽的人品到底如何呢?

    諸葛瞻都不能制止的黃晧,陳壽就敢,雖然並沒有成功,但也可謂一枝獨秀了,所以陳壽實際上被打壓是因為黃皓。到晉朝,荀家依舊是大士族,因為對魏書又打壓陳壽,夏侯湛自己也做了魏書,看完陳壽的銷燬了自己的,可見陳壽的《三國志》是被認可的,也是真實的,陳壽自己也因為《三國志》屢遭貶低,唐代房玄齡收錄的陳壽索丁家,不為丁儀父子做傳之說,也是非常不可信的,丁儀父子何德何能能做傳呢?

    丁儀父子不過是曹植和曹丕奪嫡的棋子而已,或許很有才華,但是曹丕繼位之後,就被殺了,可以說成王敗寇,丁儀雖有才名卻沒有什麼功績,而且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在曹丕繼位不久,丁家父子被殺之後,是沒有後人的,所以這個索賄是像鬼索賄的嗎?

    因此,被歷代所推崇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還是比較靠譜的。

  • 10 # 鷹嘯雲間飛

    三國志靠譜不靠譜只要看誰能說通一個道理。三國志陳壽說諸葛亮只有政治才能,那我就想問一問是誰把荊州,益州,漢中打下來的?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孫劉有沒有聯盟?如果聯盟了又說全部是周瑜的功勞,我又要問問孫權為什麼打敗曹操把荊州讓給劉備?難道劉備是他乾爹?如果是他乾爹為什麼又要討還荊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倍文在寅旅遊熱地會面為何笑而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