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寫字吧
-
2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文徵明的求仕之途可以說是非常曲折的。出生於官宦之家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求取功名,但“十試有司,每試輒斥”,直至50多歲方以推薦身份謀得一翰林院待詔的閒職小官,實在是鬱郁不得志。進入官場後看到宮廷紛爭,官場險惡,遂萌生去意,故不滿3年就藉故辭職還家,此時他頓悟到多年所謀求的仕途之道並不是他的真正歸宿。王世貞《文先生傳》雲:“先生歸,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至此他拋棄一切雜念,書畫成為他晚年的最大樂趣與追求。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江南春圖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 。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在花鳥畫上文徵明也有傑出貢獻,自成一派。他的設色花卉師從沈周,但工寫結合,設色雅麗,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於臺北故宮的《桃花圖》,桃花精巧工細,葉的陰陽向背表現淋漓,樹的勾皴與枝的穿插十分講究,寫意而不失法度。藏於臺北故宮的《秋葵圖》是其墨筆畫佳作。文徵明尤以畫蘭竹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極大。
他畫蘭取趙孟堅的繁與鄭思肖的簡,合二為一,並糅以自己高超的書法線條,透過變化莫測的提按,將蘭草的飄逸、婀娜、剛柔、翻卷表現得十分傳神,迎風絕塵,滿紙幽香,令人驚歎。他的竹也與前人不同,銳利勁挺,不求其秀,人稱“喜氣寫蘭,怒氣寫竹”。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終年90歲。
-
3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文徴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徴仲。祖籍湖南衡山,自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人。他出身仕宦之家,雖天資不算聰穎,但學習十分勤勉。早年攻詩文書畫,師從吳寬、李應楨、沈周等。文徴明曾經十次參加鄉試,但均末及第。直到五十四歲時,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得以直接入吏部參加考核,授翰林待詔一職。但很快厭倦了仕途生活,隨後辭官回鄉精研書畫,主盟吳中書壇數十年。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稱為“四絕”的全才。他早年參加生員歲考,因為字拙而不能參加鄉試,於是發憤學習書法。文徴明取法晉、唐。他的小楷溫純精絕,行書深得智永筆法,後刻意學習《聖教序》,筆法嚴謹,遒勁姿媚,氣韻渾穆。篆書取法李冰陽。文徵明生平雅慕趙孟頫,詩、文、書、畫均深受其影響。他治學嚴謹,臨池不輟,八十歲寫的小楷仍一絲不苟,無一筆懈怠。年近九十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末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
4 # 雷家林書畫
文徵明晚年才弄得一個京官,比唐寅還是算幸運的,但他感覺搞政務不如搞書畫輕鬆,就多次要求回鄉,三年後終於得到皇上的批准,在古代作為士人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是起碼的作人原則。回鄉後,文衡山更多地經營自己的詩文與書畫,加上有年的關係,終於成為明吳門畫派中坐第一把交椅者。吳門四家的文徵明與唐寅仇英相較,更多的山林隱逸風格,所圖的內容不外於流水高山、林下水邊之類,總有高士策杖山間,或讀書品茶於草堂,或嬉清流,或吟竹林,情色的意味少有涉及,與其個性分不開的,他的作品著色淡雅,清氣瀰漫,所造之境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清涼感。作個短暫明朝官員的文衡山最為鍾情的是吳地的閒適寧靜生活,與一班的文人一同唱和與水墨戲娛,因為有年(壽長),在水墨與書法藝術一門均有深入的造詣,強過其他三家,書法與繪畫的深入,兩兩相融合,可以說是難有第二人的,在有明一代,無有來者,連自己的兒子不例外,其中書法十分的深入,楷書尤其是小楷十分精緻,大有與元之趙子昂抗行的勢頭,只是差一步,與同朝代的董其昌毫不遜色,行書同樣是莊端雜流麗,象他的《西苑詩》,詩書俱是一流,這個境界無任沈周與唐寅沒法到,專於書法的祝枝山與王寵同樣未能象文氏那般的深入堂奧,要知書法的層次會影響繪畫的線條力度,或者力量感,其實早先的文氏書法並不佳,這點與董其昌類似,往往這些少時不佳的人晚年能迎頭趕上,而且更為深入,這叫後發之功吧。寫得好一手字,不一定能畫好畫,但書法水平差,繪畫水平難到一個層次,在中國水墨繪畫中是鐵定的理。
-
5 # 林默之健龍達人
出身官宦之家,
幼年天資堪憂。
父親堅信其才,
延師著力培養。
詩文書畫俱佳,
科舉十試不第。
年過五旬入仕,
不喜官場拘束。
三年兩辭官職,
成就一代美名:
吳中四大才子,
名列文化明史。
大器晚成典型,
長壽善終可賀!
-
6 # 淑賢美食
應該說文徵明志不在仕途,因而走上了書畫家的道路。
文徵明(1470年到1559年),蘇州人,他出生在一個武官家庭。文徵明從小是一個晚熟的小孩。
他7歲才會說話。從26歲開始到54歲收兵,文徵明連續九次鄉試。可每次鄉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27年的堅持,文徵明在詩文書畫水平不斷提升。寧王曾經慕名來請文徵明入仕,但文徵明託病不起。後來寧王被查出有造反之心。
54歲的文徵明,遇到了一個貴人,這就是工部尚書李充嗣。在李尚書的推薦下,文徵明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侍詔。
在北京的這幾年,文徵明玩得風生水起,他不是在寫字畫畫就是在寫字畫畫的路上。在蘇州老鄉的眼裡文徵明,雖然官職低微,但是他的詩文,書畫,是第一等的。在蘇州幫的帶動下,文徵明的字畫成為當朝的搶手貨,假如沒有文徵明的說話,說明你這個官當的沒級別沒格調。達官貴人的追捧,文人雅士的附和,文徵明以一手好字畫,用最小的官職取得巨大的聲名。
後來文徵明在京因畫被人妒忌,侍詔也被剝奪。依文徵明沉穩的性格,他瀟灑地離開了北京。他回江蘇後,更美好的生活在等待他。他收了不計其數的學生,其學生既有布衣繪畫高手,也有後來成為高官的世家子弟。文徵明被學生們眾星捧月,最後成了擁有極高威望和影響力的書畫家……
-
7 # 收藏家雜誌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原名壁,字徵明,42歲起以字行。因先世是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後棄官歸吳中,齋名“停雲館”,以詩書畫自娛。詩文方面與祝允明、唐寅、徐貞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是繼沈周之後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
文徵明藝術修養全面,多才藝,詩書畫具精。幼年求學於吳寬,後從李應楨學書,從沈周學畫。書法楷、行、草俱佳,初學宋元,後上溯晉唐,博取精華。小字取法二王,大字受黃庭堅影響,溫潤中含有蒼勁。繪畫方面山水、人物、蘭竹無一不工,以山水為主。追求文人隱逸、清雅的情懷,不取技法精妙的職業畫家法度,作品講究融意境、詩境、心境於一體,詩書畫相結合的文人畫體式。文氏曾做過三年京官,因難適應官場的生活,時時有退隱之心,這種心緒在他的詩作中有所表達:“鐘鼓殷殷曙色分,紫雲樓閣尚氛氳。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掛冠神武門。”57歲辭官出京,得償所願,歸吳地後,專注於詩書畫的創作,無世事之困擾。其畫作溫文儒雅,剛中帶柔,蒼勁而秀潤,整飭而不失老辣,愈到老年,爐火純青,越發彰顯出其純熟的功力和高雅的意趣。這幅觀瀑圖正是其晚年的優秀作品之一。
文徵明 觀瀑圖觀瀑圖以巨石深壑為背景,一股泉水從岩石深處蜿蜒而出,長瀑掛於石壁之上,落於幽潭之中。水流從曲折舒緩,到飛流直下,從水霧迸濺,激流渦旋,又歸於寬闊平靜,於動靜之間,急緩迴旋,佔盡天機之妙處。岩石處理較粗獷,上方漸虛,圍繞水口向下漸實,巖壑幽深,順著水流將畫面情節引向下方,有洞天深邃之感。下方坡石之上,兩株古松拔地而起,蒼翠凌空,一藏一露,露者枝幹盤曲若蒼龍,勁拔挺秀;藏者於蒼翠枝葉間或隱或顯,意趣盎然。一古柏橫於兩松之間,枝幹崎嶇,穿插伸展,與松樹形成剛與柔,曲與直,橫與豎的反差。樹僅三株,卻森然古茂,蔥鬱蒼秀,後面的山石泉瀑在枝葉披拂掩映間,生動自然,富有意趣。潭邊石臺之上,二高士盤膝對坐,飄然若仙。一人昂首凝神若有所思,一人回首觀望似有所悟,清曠優雅之情盡顯眼底。山下巨石之間,一小童奉書沿山路緩緩而來,其恭謹之態與高士瀟灑之姿形成鮮明的對照。此圖尺幅超大,佈局嚴整,整體上虛下實,留白集中在瀑布潭水處,把畫面的主題直接引向山澗樹石間的人物,主體突出,疏密有致,格調高古,氣度不凡。此圖充分展現了文徵明的山水畫風格和高雅的文人情懷,畫面力求自然古樸,無巧飾矯作之態,畫家寧靜平和的心緒體現其間,溫雅沉靜,不染塵俗。
文徵明 觀瀑圖 區域性文徵明的山水畫作品內容多取山林隱逸的題材,高山流水,古柏長松,高士文人,品茗吟詩,寄情山水,靜聞Teana,世俗氣極少,古雅高致。這種題材取向,源於作者的性情、學識修養和江南秀麗的山川環境陶染,是思想與環境相融合的產物。文徵明早年學畫於沈周,在趙孟頫復古思想的影響下,有選擇的繼承了唐宋元以來的名家畫法之長,發展了元四家以來的以筆墨情趣為主的文人畫,擷取古代傳統精華,將繪畫、書法熔於一爐,形成了詩書畫三位一體藝術格局。這也是吳門畫派的主要發展方向。吳中文人常聚在一起,談詩論古,書畫應酬,相互觀摩切磋,結伴遊山玩水,陶冶情懷,這對文徵明的藝術成就和藝術思想都有很大的影響。文徵明鍾情於吳地的閒適寧靜生活,與文人唱和,以水墨戲娛。他的作品在情韻上獨具秀美平和的意趣,充滿了詩一般的境界。
此圖高瀑清泉,幽壑古松,逸士高隱,別有洞天,盡顯林泉清幽之妙境,世外高隱之逸情。可謂:“孤松挺秀,喬木臨溪。時有逸興,閒看天機。”從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一種平淡寡慾的心態,悠遊於自己經營的世外桃源的意境當中,享受著創作過程中的輕鬆和散逸,釋放出恬靜悠然的心性,寄託著他對山林幽隱生活的嚮往。作品無意表現奇峰峻嶺的雄渾氣勢,景物不作結構上的深度刻畫,沒有激情澎湃的宣洩之感,更無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刻意之筆,畫面中洋溢著一種陶醉其中的抒情性和高古的清寂感。
文徵明的畫作多有題詩,詩與畫的內容及意境相吻合,詩融畫境,畫融詩意。描寫這類林泉高士作品的詩句很多,如萬壑松風圖題:“過雨青山翠欲迷,擬波黃葉水交流。閒移小艇斜陽放,半嶺松風萬壑秋。”綠蔭清話圖中題詩:“碧樹鳴風澗草香,綠蔭滿地話偏長。長安車馬塵吹面,誰識空山五月涼。”這幅觀瀑圖極富詩意,因構圖飽滿,無多餘的空間,所以不需多題,硬題詩和過多書寫,必然會破壞畫的美感和佈局,多此一舉。一行豎款,清雅靈秀,恰到好處。因此一幅文人畫有詩句唱和固然重要,但在少有文字的情況下能透過繪畫語言傳達出文人情懷和書卷氣,才是箇中高手,觀瀑圖就是文徵明高超的文人畫成就的具體展現。
-
8 # 老斯絮語
古代何曾有“職業書畫家”這樣的名號?即便如鄭板橋的當年名氣,潤格曾經明碼標價,恐怕也無法藉此保障一家老小衣食無憂吧,頂多賺點銀兩貼補家用而已。
古人寫字,以實用為基礎,怡情養性則為文人雅趣。何似今人,入會、炒作甚至招搖蒙人,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方才“誕生”了所謂的“職業書畫家”。似此,藝術摻水,書畫家魚龍混雜也就見怪不怪了。
回覆列表
確實如此,文徵明是兩年打了三次辭職報告的藝術家。
文徵明,作為“吳中四才子”之一,並不是那種自幼聰明過人,天資卓越人。甚至在他八九歲的時候,連話都說不清楚。但是他出生的門第好,師輩都是當時文學藝術界的名流。十九歲隨沈周學畫,二十二歲從李應禎學書,二十六歲從吳寬學文。
所以可以說, 青年時期的文徵明,就小有名氣。 雖然他於文學藝術方面發展不錯,但是他的仕途卻是相當的不順。
從二十六歲起,直到五十三歲,文徵明十次赴應天府鄉試,都沒有中選。換句話說,五十三歲的文徵明雖滿腹才情,名滿海內,但還從未入過仕。
直到五十四歲的時候,時任工部尚書的李充嗣推薦他到朝廷,並經過吏部考核,終於謀得了一份職位低、收入也低的職位“翰林院待詔”。工作就是“參與修《武宗實錄》,侍經筵”。
可是,要知道他當時已經在藝術界名望很高,向他求書畫的人很多,自然就受到翰林院同僚的排擠。而且又是初入官場,受不了朝廷禮儀的約束,又厭惡黨爭的醜陋,所以入仕的第三年就向上書請求辭職。連續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於次年終於獲准。自那之後,文徵明就成為一名職業書畫家。
但有三類人向他求書畫,他都不予迴應,就是“宗藩,中貴,外國也”。恰恰就是這種高潔的品質,使得當時的文人對他更加敬重,越發使他的聲望得到提高。
也許是他仕途的坎坷消磨了他的銳氣,所以他的書風較少有“火氣”,而他的小楷在八十歲後已入化境。他晚年多次抄錄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也許這種棄官歸隱的心境正與他的心態相契合。
上圖是文徵明八十二歲的時候所抄錄的《歸去來兮辭》,平易自然、空靈流動,筆筆工整,對一位高領老者來說,實在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