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愛唱歌

    論諸葛亮的用人 諸葛亮對人材的重視程度是相當高的! “夫治國者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這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舉賢”對於治國的重要。 “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賢才”對國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谷,直士出於眾下。”。(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舉措》)這是諸葛亮講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這裡試對諸葛亮的用人特點和用人原則加以總結。 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德才皆備”的眼光來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會下,“忠”、“孝”一直被奉為“德”中之最。對一個國家和政權來說,忠誠則又是首要之“德”。諸葛亮稱讚蔣琬道:“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見《蔣琬傳》);他贊董和“有忠於國”。(見《董和傳》);他贊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篤”。(見《陳震傳》);贊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見《楊洪傳》)。贊王平“忠勇而嚴整”(見《王平傳》);贊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見《姜維傳》)。在《前出師表》裡,也稱讚郭攸之、費文偉、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實,志慮忠誠”。而與之相反,諸葛亮彈劾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見《李嚴傳》);彈劾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見《廖立傳》)。從以上諸葛亮的一褒一貶,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原則,只要是忠誠於蜀漢政權,願意為蜀漢政權出力之人,都可以提拔之。因此,忠誠與否,是諸葛亮衡量人材是否有德的核心內容。 諸葛亮用人的第二個特點和原則,就是用人之長,對人材不責其全備。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當然懂得這個道理。許靖原為劉璋手下為官。劉備入蜀後,先後封其為左將軍長史、太傅和司徒。但其實以許靖的真才實學,並不足以當此重任。法正曾說許靖是“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劉備本來不想用許靖,可法正卻勸劉備道: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諸葛亮也有相類似的意思。他向劉備諫道:“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內。”(見《諸葛亮集。文集。稱許靖》)許靖此人的名氣很大,又與魏國名士陳紀、袁渙、華歆、王朗親善。諸葛亮本人也“皆為之拜”。(見《許靖傳》)。 再如同魏延、楊儀。魏延雖說“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但其“善養士卒”,又很能打仗。諸葛亮駐漢中時,”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楊儀雖也“性狷狹”,但他卻也有真才實學,劉備與他在談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之時,總被楊儀的高見而大為高興。有“規畫他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的好處。因此“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五年,隨亮漢中。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見《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慮到此二人時,也總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見《楊儀傳》)。“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見《三國志。蜀書。費文偉傳》)。 此外還包括法正的心胸不寬、“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見《法正傳》);何詆的“好聲色、不治節儉”(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李嚴的“腹有鱗甲”(見《三國志。蜀書。陳震傳》);張裔的“性不公平”(見《楊洪傳》),諸葛亮都能正確對待,讓他們在能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職。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原則不是非常相像嗎? 諸葛亮用人的第三個特點和原則,在於能夠充分識別人材、發掘人材。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他隨劉備入蜀,任廣都縣長。劉備在一次的遊觀中,突然來到了廣都,發現蔣琬眾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劉備非常生氣,要加罪與蔣琬。諸葛亮深知蔣琬其人的才幹,他勸劉備道:“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見《三國志。蜀書。蔣琬傳》)這和龐統當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果然不出諸葛亮之料,蔣琬的確是一個治國的大才,他後來被前後任為尚書郎、丞相府東曹掾、參軍、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曾經秘密地對後主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見《蔣琬傳》)。在諸葛亮死後,他更與費文偉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國的重擔。 何詆的情況與蔣琬也差不多。何詆字君肅,自幼寒貧,為人寬厚通濟。開始時任督軍從事。他也和龐統、蔣琬相類似,整日“遊戲放縱,不勤所職”。諸葛亮聽說後,決定來一次突然“襲擊”,親自考察一番。其他人都為何詆捏一把汗。何詆當聽說諸葛亮要親自下來考察他的工作時,急忙連夜張燈審問犯人,解讀有關訴狀。在諸葛亮第二天早上來到前,何詆只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就把所有案子都暗記於胸,“答對解釋,無所凝滯”,諸葛亮本人對此也很驚訝。為此,他不僅未免何詆的官,而且還提拔何詆為成都縣令。後來郫縣縣令的職位有所空缺,諸葛亮又讓何詆一人兼任兩職。何詆本人也沒有浪費諸葛亮給他表現的機會,努力工作,正確斷案。後來,汶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了不穩定的情況,諸葛亮又提拔何詆為汶山太守,汶山地區在何詆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後派何詆出任廣漢太守和犍為太守。(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引《益部耆舊傳雜記》)。可見,諸葛亮在識人上也是很有其獨到之處的。 諸葛亮的第四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能不問資歷的深淺,不以官位的高低,不以是否是降將來區別看待人材,只要有才的便用。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他原來只是魏軍的一個下級官員。在漢中之戰投降劉備之後,任牙門將、裨將軍。王平本人沒什麼文化,“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簡直是一個“文盲”了。但他又非常聰明,寫信時令他人代筆,自己口授,所寫的內容還“皆有意理”。而且他雖不識字,但別人講的《史記》、《漢書》,他聽完後,都知道其中的大概意思。往往與別人談論時“不失其指”。並且他由於“生長戎旅”,還很富有作戰經驗。街亭之戰中,作為馬謖的參軍,他曾數次諫阻過馬謖,不要“違亮節度”;在街亭戰敗的敗局已定時,王平命令其部下“鳴鼓自持”,魏軍大將張合疑其有伏兵,不敢追趕。於是王平得以從容地收合諸營將士撤回。諸葛亮見其有真才實學,對王平特地予以褒獎:“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見《三國志。蜀書。王平傳》)。這裡的“五部”,即指由蜀中少數民族所組成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後出師表》中的“突將、無前、青羌、CONG、叟”,指的就是這種部隊。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維。姜維字伯約,天水冀城人。姜維原來是魏國的中郎官,參天水郡軍事。建興六年,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收降了他。諸葛亮也並未由於姜維是個降將,而對他有所歧視。姜維也很爭氣,當蜀軍由於一出祁山失利後,姜維隻身一人,丟下老母與蜀軍一起撤往漢中。後來姜維受到他母親的來信,“令求當時”。姜維則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見《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裴注引孫盛《雜記》)。諸葛亮對姜維大為器重,闢姜維為倉曹掾,加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那時姜維不過二十七歲。後來諸葛亮對張裔、蔣琬評論姜維,說姜維是“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即李邵)、季常(即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還說:“須(使姜維)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官,覲見主上。”(見《姜維傳》)。等姜維訓練軍士完畢後,又遷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從此以後,姜維的地位不斷提高,最終成為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諸葛亮的第五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是積極培養和鍛鍊人才。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蔣琬。諸葛亮為了能讓蔣琬儘快地成長起來,就有意識地往蔣琬身上“加壓”,使他得到應有的鍛鍊。諸葛亮開府時,提拔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蔣琬本人表求推辭,想要把這個位子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廖淳。諸葛亮就對蔣琬說:“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眾人既不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是以君宜顯其功舉,以明此選之清重也。”(見《蔣琬傳》)其意為:“我本來顧忌到我與你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怕這樣推舉你會受到別人的非議。但這樣一來,別的被舉薦的人心裡會感到不安,其他遠近之人也會對此不解。所以你更應該接受這次推舉,並用你的實際功績,來表明這次的選舉是非常公正的。”後來諸葛亮又讓蔣琬與張裔統留丞相府府事。建興八年,張裔去世後,又讓蔣琬代張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讓蔣琬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受到鍛鍊與提高。 還有就是費文偉和董允兩人。 費文偉是江夏人。諸葛亮在南征勝利歸來後,群臣於數十里外迎接,而且大多數的年齡和地位都要高過費文偉。而諸葛亮只把費文偉叫來,讓他與自己同乘一輛車,於是眾人“莫不易觀”。自此之後,諸葛亮讓費文偉為昭信校尉,多次出使東吳。讓他在與東吳的外交工作中,努力發揮和鍛鍊其才幹。後來,又遷他為侍中、參軍。建興八年,又轉為右護軍,後又為司馬之職。隨諸葛亮進入漢中,參與北伐之事。(見《三國志。蜀書。費文偉傳》)。 董允字休昭,是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諸葛亮在一出祁山時,上書《出師表》。上面寫道:“侍中郭攸之、費文偉、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到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被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見《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費文偉任參軍後,諸葛亮又馬上遷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 在諸葛亮的細心培養下,蔣琬、費文偉、董允很快都生長了起來,擔起了治理蜀國的重任。後來蜀人麼諸葛亮、蔣琬、費文偉、董允四人為四相,一號“四英”(見《董允傳》。裴注引《華陽國志》) 諸葛亮第六個用人特點和原則,就在於能對人材的缺點給予必要的批評和幫助。 張裔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點我已在上文中講到過。但張裔也有個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寬,好忌恨人。他本來與楊洪和關係很好,但後來卻因為幾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責任還出在他本人身上。再有,他與岑述的關係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對此,諸葛亮曾經嚴肅地批評過張裔。諸葛亮說:“君昔在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後流迸南海,相為悲嘆,寢不安席;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見《楊洪傳》)其大意為:“你過去在陌下被我軍打敗,我當時很為你的安全擔心,吃飯也吃不香。後來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為你的的處境而悲嘆,睡覺也睡不安穩。你一回來,就馬上委你以重,共同參與國政。我還自以為與你的交情堅如磐石。既然交情堅如磐石,舉薦對方的仇人以獲取幫助,舉薦對方的至親以明大公無私,這些都不用向對方解釋,取得對方的理解。更何況我現在只是重視岑述,你怎麼就受不了了呢?” 再有,如劉巴。劉巴字子初,零陵人。他為人高傲不群。劉表接連幾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就。曹操定荊州後,劉巴“北詣曹公,被闢為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見《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後來劉備奪得此三郡和佔有益州後,劉巴一開始都不願仕劉備。劉備以“若有害巴者,誅及三族。”的命令(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以及諸葛亮的數次極力推薦,終於使劉巴感動,被劉備闢為左將軍西曹掾。劉備稱漢中王后,又以劉巴為尚書,法正亡後再代法正為尚書令。劉巴總是很自負,有些看不起人。他與張飛的關係曾一度緊張,劉巴認為“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諸葛亮就幫助劉巴道:“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見《劉巴傳》裴注引《零陵先賢傳》) 由以上六點可見,諸葛亮的用人政策是相當高明的。在以上提到的這些人中,許多都成了蜀國後期的棟樑之材,中流砥柱。也正是由於諸葛亮用人的不拘一格,才會使只擁有一州之地的弱蜀,在與強魏與東吳的較量中,沒有因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人材太過缺乏。對於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是功不可沒的! 我只找到六條。不好意思

  • 2 # 大白白野

    "涼州上士"是諸葛亮對姜維的高度評價,流傳至今。

    諸葛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日: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還評價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識,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諸葛亮十分器重姜維,將自己知識傳授給姜維,當成自己接班人來培養。諸葛亮沒有看錯人,姜維確實文武兼備,而且忠心耿耿。公元263年姜維知道了鍾會在關中整軍練兵,上表後主劉禪,建議派兵加強防守,可惜後主劉禪聽信黃皓之言,中止了軍事行動,沒做好防禦措施,否則,蜀漢不一定滅亡。

    更難得可貴的是鄧艾軍攻陷成都,劉禪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鍾會,還想復國,最後失敗,自己及家人被殺,為蜀漢赤膽忠心,貢獻了自己一切。

    姜維身居高位,以身作則,生活儉樸,居室和飲食都很簡單,而好學不倦,是當時人的楷模。

    姜維是蜀漢名將,曾擔任過衛將軍、大將軍、當陽享侯、平襄侯。姜維在蜀漢官至大將軍時,後主劉禪有時聽信宦官黃皓意見,黃皓操弄權柄,有時排擠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短篇小說人物形象從哪幾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