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薺菜糰子
-
2 # 軍武資料庫
如果說二戰末期日本海軍“脆”這個概念,很多的人要說的是信濃航母的問題了吧?
這是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艘船,在二戰後期建設過程中被臨時改成了航母。
但是要知道的一點是,信濃號在被擊沉的時候還是處於未完成狀態中,中了四枚魚雷後,信濃號內部的水密艙因為管線的問題無法關閉。才導致這艘船沉沒的。
即便如此信濃號也在中了魚雷後8個小時後才開始逐漸沉沒。
當然了說脆或者不脆,還得看看其他國家的軍艦:
例如在中途島海戰中的約克城號航母,在1942年6月4日,被3枚航空炸彈和兩枚魚雷命中後不是也沉了嗎?
從本質上看,軍艦的防護力發展在一戰之後就已經開始趨近於瓶頸了,對比武器系統的打擊能力來看,“大船”往往依然是承受不了現代武器的打擊。
並不是日本的戰艦“皮脆”,而是在二戰結束期所有的戰艦都不禁打了。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結束後戰列艦和巡洋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各個國家海軍著重發展驅逐艦的原因了。畢竟,造再大的船也禁不住打了。
-
3 # 九品侍衛
二戰末期不僅是日本海軍的軍艦,其實所有國家的軍艦都承受不住航彈與魚雷的直接命中,為什麼呢?因為二戰末期攻顯然已經壓倒防太多太多了。
首先戰艦是有裝甲的,但並不像是坦克那樣包裹全身,戰艦的裝甲最多隻在核心關鍵地方做一些防護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坦克下水肯定沉底,而戰艦噸位再大也會浮在水面的原因。
可隨著戰爭的刺激,進攻武器的破壞力越來越大,起初的魚雷威力都很小,但隨著戰爭的繼續600mm、800mm還帶穿甲能力的大裝藥魚雷應運而生,面對這種大威力的魚雷,不要說是裝甲了,即便是利用防魚雷突出部都頂不住。
其實美國有很多軍艦在中彈之後沒有沉默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的船有多好,而是船上損管能力強。優秀的彈藥儲存,巧妙的燃油存放,出色的搶險人員,都能為一艘受傷軍艦帶來一線生機。
反觀日本,其自身的各種戰列艦與航母,自誕生之初就有趕鴨子上架之嫌疑,再加上糟糕的彈藥與燃油儲存,還有更糟糕的損管能力與指揮官決策失誤,戰艦在被襲之後不沉才怪。
就拿赤城號航母來舉例,正是因為南雲忠一的判斷失誤,導致大量的魚雷與炸彈被堆放在甲板上,再加上被美國F6F戰機扔下的一枚航彈直接貫穿木質甲板並引燃了燃料庫,這種連鎖爆炸別說是結構複雜的戰艦,就是一座保險金庫都能夠炸飛。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系的巡洋艦的確比美系的巡洋艦要脆很多,防護效能要比美系的要差很多。而像航母、戰列艦等這些並沒有脆多少,只能算是合格,就算是在中途島損失的那幾艘航母主要是因為自己使用的時候不恰當,由於魚雷換炸彈、炸彈換魚雷時換下來的魚雷和炸彈沒有送回彈藥庫而是堆積在飛機的倉庫裡,所以美軍的炸彈只是一個導火索,將這些炸彈引爆,但後面這4艘航母並沒有沉沒,只是在海面上燃燒,由於喪失了修復價值所以日本才用魚雷將它們擊沉的。
而在戰列艦上,通過幾次有限的戰列艦炮戰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設計和防護還是很到位的,特備是在霧島和南達科他、北卡羅來納對戰的時候,霧島本身就是戰巡出身,艦上的主裝甲帶的厚度也不過203毫米,但是卻硬生生的接了北卡的6發406毫米主炮彈和幾十顆127口徑的副炮炮彈。所以從這裡看出戰列艦的扛揍能力也是不差的。並且在殲滅大和、武藏的時候美國海軍航空兵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這證明還算硬。
但是日系重巡是真的脆,從歷史影象資料或者遊戲畫面中可以看到,日系重巡的非常細長,長寬比非常小,這利於軍艦的高速航行,所以日系重巡的航速是最快的,但是由於艦寬比美系的小所以在遭受魚雷的打擊的時候很容易沉沒,因為遭受魚雷打擊時沒有足夠的空間緩衝減少傷害,所以日系18艘重巡裡絕大部分都是被魚雷擊沉的。雖然有損管的責任,但是本身的設計就是它“脆”的根本原因。妙高階重巡,日系重巡和零戰一樣都是重進攻,輕防守,5座雙聯裝203炮,兩側4座4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管,火力非常猛。
-
5 # 津城沐雨
二戰末期日本海軍為什麼那麼脆?因為日本資源枯竭,再加上戰況緊急,不得已而為之。
其一,資源枯竭,不得不節省原料。二戰末期,日本經過三年多與美國在太平洋的消耗,日本節節敗退,海上交通線逐漸被切斷,日本本土又缺乏鋼鐵石油資源,日本資源日益枯竭。
資源有限,鋼鐵資源不足,使日本不得不想盡辦法節省材料,很多航母艦船的防護用鋼被大量削減,裝甲防護減弱,使日本海軍艦船變得“很脆”。
其二,戰況緊急,趕鴨子上架。日本在太平洋上屢屢戰敗,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等,日本海軍消耗巨大,到二戰末期,日本海軍航母和艦船損失嚴重,急需補充。
為了儘早完工下水,日本甚至下了死命令,以信濃號為例,日本海軍嚴令信濃號必須在1944年內建成(日軍戰前軍令嚴格,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從最高負責的指揮官到造船工人都會遭受嚴厲的處罰)。造船廠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趕工並儘量忽視次要的流程,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強宣佈建成(其實該艦仍然有大量細節部分沒有完工)。
由於美國轟炸機頻頻光顧日本橫須賀上空,為了保證安全,日本決定將信濃號轉入相對安全的懶戶內海的造船廠,前往躲避空襲,並將尚未安裝的武器裝備進行安裝。結果被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隨後對其進行追蹤攻擊,併發射魚雷。由於該艦處於未完工階段,再加上其他原因,導致大量進水,並最終沉沒,信濃號的首航卻成了終航。
結語。日本以資源小國妄圖吞併中國、打敗美國,稱霸世界,先後發動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最終被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和人民共同打敗。
二戰末期日本損失慘重敗局已定,資源匱乏和工期緊張,日本在艦船建造方面不得不犧牲防衛設施節省原料,為了趕工期,不得不縮減工序和忽視次要流程,大量軍艦外強中乾,這是二戰末期日本艦船“很脆”的重要原因之一。
-
6 # 陶式防務評論
你這個問題,好像提醒了我。真是這樣,累計三次,日本最大航母幾乎都是一發入魂。
第一次,1942年中途島海戰,差不多最大的航母“赤城”號,實際只捱了一顆炸彈,另有一顆近失彈。就這一顆炸彈,穿透飛行甲板的中部升降機在機庫爆炸,引發載滿彈藥的艦載機連環爆炸,最後“赤城”號玩完。
第二次,1944年馬里亞納海戰,當時最大航母“大鳳”號,只捱了美軍潛艇的一枚魚雷。航母只是被炸壞了升降機,導致艙內油氣瀰漫,事實上還沒有致命損傷。然而,一場意外失火引發特大爆炸,最後“大鳳”號玩完。
第三次,1944年底東京灣外海,日本史上最大航母“信濃”號,捱了四枚魚雷,其實對於重灌甲的“信濃”號倒還不算啥。但是“信濃”號居然不減速還繼續航行,損管部隊也差勁,導致艙內在高速航行下嚴重進水,最後航母完全是喝多了水翻沉的。
由此可見,日本這三艘航母在損管管理和訓練方面非常得差勁。航母內部嚴重缺乏抑爆措施,一次爆炸就是連鎖反應。航母最後的沉沒,幾乎都是自家的爆炸導致的,而不是美軍的炸彈和魚雷。損管部隊的實戰能力堪憂,“信濃”號基本就是損管隊自己搞沉的。
對比美國的“約克城”號和“企業”號,連續捱了多次炸彈和魚雷,都不會發生這種慘烈殉爆,修一修還能很快恢復戰鬥力。“約克城”號從珊瑚海後,就開始實施“二氧化碳吹氣法”,在開戰時將油氣管道內注入CO2,大幅降低了油氣燃爆的可能性。
美國航母的損管部隊也厲害,像“富蘭克林”號這樣上層被炸爛的航母,都沒沉。換了日本,只有“翔鶴”號還算比較耐打。
-
7 # 歷史小挖客
小挖客說:其實軍艦並不脆,所謂的“脆”都是人為因素,能造但不好好使用真是悲劇。
雖然有點脆,其實並不嚴重
一戰後到二戰前,海軍是類似後來核武器的存在,需要嚴格管制。各國簽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每個簽約國的海軍總噸位、艦種標準、艦種數量及噸位等等。當時日本海軍分到的總噸位只有美國的60%,於是幾十年來絞盡腦汁想的就是怎麼憑藉這60%的噸位、弱小的工業能力還要戰勝美國海軍!
於是,這期間日本海軍想盡各種辦法:隱瞞噸位、焊接代替鉚接(省了不少鉚釘的重量)、裝甲板當做承力體、少帶壓艙水、多裝武器……搞出來的一票軍艦都有嚴重的隱患!後來經歷了“第4艦隊事件”和“友鶴事件”(如下圖,犧牲了穩性造出的軍艦弱不禁風)後,才急急忙忙打補丁。
所以戰前日本的很多軍艦其實“有點脆”,但經過補丁後問題不算嚴重。
打瘋了就不顧一切了!
日本海軍重視訓練、士氣,但打瘋了就亂來是有傳統的。甲午海戰的時候,旗艦“松島”上水兵操作速射炮打得發狂了,拼命提升射速,把炮彈從彈藥庫提出來堆在炮位邊上,結果被北洋旗艦“定遠”號一炮命中這裡,“如百電千雷崩裂”(如下圖),狼狽逃竄才勉強保住一命!
到了中途島,又來一遍!三艘航母之所以“脆”,就是因為艦上堆滿了來不及送回彈藥庫的炸彈,還有掛了魚雷、炸彈加滿了油的飛機!“赤城”號就是中了2彈(日方記錄,還有說1彈的出自日本目擊者),就因為殉爆救不回來了,“加賀”“蒼龍”也是一樣。而最後一艘“飛龍”也是準備放出最後一波飛機時中的彈。
所以,日本軍艦的“脆”,原因之一是打瘋了自己作死。
輕視安全操作
鉅艦“信濃”號之死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時處女航,艦上水兵沒有經驗,結果大部分水密門都沒有按要求關閉!一旦中雷各個艙室進水導致最後完全無法收拾!7萬噸的鉅艦就這樣窩窩囊囊地上了西天!
還有個更典型的對比,還是中途島之戰,有個插曲:南雲戰敗後,山本派出慄田艦隊當天夜裡去炮轟中途島,後來又撤了命令。慄田返航時是最高速——他沒有航母,怕島上飛機天亮了反擊。結果在躲避潛艇(很可能沒有潛艇,自己嚇到了)時發生混亂,“三隈”號重巡把姊妹艦“最上”號嚴重撞傷,闖禍的“三隈”留下來陪著“最上”慢慢晃。“最上”號果斷拋掉了魚雷,採取了嚴格的安全措施,但“三隈”沒有。天一亮美國飛機上來了,兩艦都受到攻擊,但之前就重傷“最上”反而逃掉了,而“三隈”成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如下圖!可見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輕視損管
其實損害管制和安全操作是一體的,只不過損害管制更傾向於受傷後的搶修。這方面初期美軍也吃過虧:珊瑚海海戰“列剋星敦”號航母就死於損管不力,大火引爆了汽油氣體最終沉沒。不過從此美國損管人員就開始開掛了,他們每次在敵機來臨前就清理好易燃易爆物,清空加油設施還往油管裡注入二氧化碳!這些都成為美國航母打不死的最有力保障!中途島時“約克城”就靠這個硬扛了兩波攻擊,如下圖,以後直到沖繩之戰時,損管越來越強大,美艦被自殺機這麼強大的“武器”(比炸彈重得多)襲擊多次,但沉得都不是主力戰艦……
反過頭來日本被炸得也不少,但都沒怎麼吸取教訓。馬里亞納海戰,初次出戰的裝甲航母旗艦“大鳳”號,竟然只中1發魚雷就沉了!1發魚雷!沉沒的原因和“列剋星敦”如出一轍,高揮發性的汽油氣體爆炸!小日本是缺二氧化碳嗎?不是!是他們從來不重視這個,活該!
最後結論
日本軍艦是有點脆,但之所以這麼容易損失,還是因為人為因素!尤其是不重視安全和損管,這讓他們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他們給這世界最生動的反面例證!
-
8 #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脆”的軍艦不止是日本軍艦,由於魚雷和炸彈的威力增加,二戰中大部分軍艦都比較“脆”,一兩枚魚雷擊沉一艘大艦艇的情況非常常見。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想要擊沉一艘軍艦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炮擊,一場海戰打上幾個小時,軍艦被打的千瘡百孔,仍然能夠開到港口修理。然而在進入20世紀之後,魚雷和炸彈的威力都大大提升,海戰中的攻擊方式越來越多,軍艦的生存能力也越來越差。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本只用了幾百架艦載機,便繼承了美軍大量的軍艦。到了後來的珊瑚島海戰和中途島海戰,艦艇被擊沉的速度也都非常快,艦載機一輪投彈過去,幾萬噸的大型軍艦就已經沉沒了。其實二戰時期日本的軍艦質量並不差,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航母的國家之一,日本航母的噸位和效能都不亞於美國航母,日本還製造出了二戰中最大的戰列艦和最大的航母。
二戰後期日本軍艦越來越“脆”,主要是因為美軍的海上優勢越來越大,日軍在失去制海權後,很多軍艦都成為了美軍的活靶子,被美軍艦載機追著打。由於日軍沒有制海權,日本軍艦在受傷之後只能繼續作戰,很難能夠平安撤出戰場。而美國掌握了二戰後期的制海權,美軍軍艦隻要沒有被擊中要害,基本都能夠退出戰場。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一艘日本航母被美軍擊傷,無法在海面上正常航行。那麼美軍艦載機很快就會過來補刀,將這艘日本軍艦擊沉。而一艘美國軍艦一旦受傷,立刻會有後勤人員緊急搶修,修好之後開到港口重新修理。即使美國軍艦不能修好,艦艇上計程車兵也會被接走,最後沉沒的只是一艘戰艦。由此可見,日本和美國軍艦差的不是質量,而是制海權和後勤保障的問題。
-
9 # 非攻天下
日本損管一直有問題,中途島上的蒼龍還是飛龍來著,棄船後第二天還在海面看到它,赤城不過輪機倉被炸也棄船了,戰前期損管就這鳥樣了,後期更差,像大鳳。信濃等
回覆列表
照你的觀點,哪國的軍艦不脆呀?這麼被擊沉的各國軍艦多了去了……也無非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備,比如大鳳,水密隔艙門沒關;一種是點兒背,被命中燃油、彈藥、鍋爐等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