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鼎醬全國後援團
其實我們啊,不必老是將滿清的將領就戴有色眼鏡一樣看待。其實放在平行的歷史下考察,都是平等的。清其實也是有名將的。
民族英雄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曾破李秀成數十萬斬首十餘萬,二萬破捻回百萬,破董福祥二十萬、白彥虎十萬,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
福康安福康安是乾隆時期最為出色的將領。平臺灣叛亂,平大小金川,平準格爾,平西藏,打進加德滿都。還有過率大軍徒步翻越喜馬拉雅這樣的神操作。只不過被野史和小說黑了(還珠格格功不可沒)
-
3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這個問題說出來比較悲哀,請諸位看官聽我慢慢分解。
說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武將,那是如天上的星斗一樣數不勝數,又閃爍發光。從先秦的廉頗,白起,到大漢的衛青,霍去病。三國更是群英薈萃,燦若星河,隋朝楊廣,還有唐朝凌煙閣眾多神將。
連公認重文輕武的大宋都有岳飛,楊家將。明朝有允文允武的王陽明,袁崇煥更是千古留名。可是數到清朝時,卻怎麼都想不起來,能排得上名號的武將,莫非真是天朝武運不行了,滿清氣數盡了?
當然不是了,這裡面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滿清皇權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裡,除了皇帝親征以外,連武將在邊關打仗,皇帝都要在京城指手畫腳,弄的領兵將領畏畏縮縮放不開手腳。到了後期,乾脆落個自在,一切都聽指揮,不再隨機應變,聽天由命了。
還有,滿清朝廷不信任漢人,領兵打仗都是滿人統帥,漢人最多給個副職。有了功勞,沒漢人什麼事,打了敗仗,拿漢人頂包。你說還會有人給他們賣命嗎?清廷一共才多少滿人,能出來一個兩個會打仗的就不錯了。
第二,清廷前期除了平三藩費了點勁,基本上沒有什麼傷筋動骨的大仗。不打仗就沒法練兵,不練兵就出不來好武將,導致軍事廢馳,紀律渙散。
到了後期一下子出現了太平天國,又有開了掛的洋毛鬼子,無論從武器裝備到人員素質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打又打不過,藏又沒地藏,能體面的輸就不錯了,根本就打不贏。
眼看清廷岌岌可危了,朝廷才放出了曾國藩,左宗棠這倆個漢將。不然,滿清二百多年還真出不來幾個能打的武將了。
手工打造,過留贊,好人一生平安!! -
4 # 東東歷史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主要有四個原因
1、中國古代的名將一般是透過兩種途徑獲得大家認可的,一個是造反,一個是對外戰爭,尤其是對北方的戰爭。比如跟著劉邦造反的韓信,出擊匈奴的衛青和霍去病。但清朝自己就是北方民族過來的,本身沒有太多的北方威脅,打個什麼緬甸,這些規模和意義比衛青霍去病差遠了。到清末,對外戰爭來了,但清朝整體已經不行了。
2、影視作品不表現。要想有知名度就得曝光啊。文學、影視作品都可以,滿螢幕的辮子戲,但是表現清朝戰將的戲很少,這主要是史筆在漢人手裡,一些清朝將軍的豐功偉績不好表現
3、清朝的王爺、皇帝太厲害。多爾袞算不算能征善戰,但人家是王爺身份,這也很難歸為戰將。康雍乾三個朝代的皇帝,本身就直接干預戰爭,有統籌能力,一些豐功偉績還得先給皇上。
4、晚清實在是太窩囊,把臉都丟光了,那好意思大書特書。
-
5 # 青言論史
家喻戶曉的大將軍,那就需要打過一些家喻戶曉的大仗,或者有過一些家喻戶曉的戰績,並且這些都是為大多數老百姓所認可的。而這些,很遺憾,清朝都沒有。
清朝的軍事行動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定鼎天下、平定叛亂和抵禦外侮。定鼎天下階段,打天下的都是些滿人將領,其中比較出名的無非就一個多爾袞和多鐸,漢人的將領如吳三桂等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漢奸,多鐸的名聲還相當的臭。他們的戰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只能是侵略戰爭。這些人,怎麼可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成為大將呢?
平定叛亂階段主要指的是康雍乾三朝,其中康熙打的那些仗,除了一個施琅,基本也沒什麼有名的人物。因為這些功勞都是要算在皇帝頭上了,自然手下的大將都湮沒了。而乾隆的所謂“十全武功”,其實拎起來看一看全都是徒有其表,甚至把打了敗仗的都算了進去,這種戰爭怎麼可能會流芳千古,又怎麼可能有名將出世呢?
其實清朝從康熙到道光年間,武備基本都是比較廢弛的,基本沒打過什麼大仗,因此軍隊戰鬥力極差。等到了領先中國無數年的西方侵略者來的時候,華人除了被動挨打,實在也找不出什麼像樣的退路。除了一個左宗棠,清末的將領基本都是敗仗打的比勝仗多,那還能指望有什麼名將呢?
-
6 # 史之絕唱
這要於清朝奉行的國家政策有關,我們知道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起的王朝,當時的軍隊為八旗兵,入關後為彌補八旗兵兵力不足的缺陷,加入漢人兵組成了綠營兵。八旗與綠營兵都是腐朽的世兵制度,子孫代代為兵,導致全家老小都靠丁點的軍餉生活難,以至於難以維持生計。此政策大大的削弱了人民對當兵的積極性,導致士兵滋生消極態度,訓練鬆弛,紀律渙散,軍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白蓮教起義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時已充分表明了軍隊的腐朽。
又因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國家處於井底之蛙狀態,軍事科技嚴重滯後。洋人都耍起了洋槍大炮,我們還沉浸於舞刀弄劍之中而不可自拔,但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屈辱史時,腐朽的軍隊加之滯後的軍事武器只能任由列強宰割。
-
7 # 包依剋星
科技在發展啊,在絕對的科技優勢面前,熱兵器基本能壓制冷兵器了,古代兵法、謀略的優勢已經逐步消失,不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時代了,太平天國前期為啥能完爆滿清,就是因為大量採購了西方的武器裝備。
-
8 # 四哥貪墨
開國諸王:多爾袞、多鐸、豪格、濟爾哈朗……入關勳臣:鰲拜、索尼、遏必隆……都是名將,康熙朝的傑書、施琅,雍正朝的年羹堯、嶽鍾琪,乾隆朝的兆惠、福康安,晚清如曾、左、彭、胡,都是名將。
怎麼能說清朝沒有家喻戶曉的名將呢?
有些人之所以覺得清朝沒有家喻戶曉的名將,無法是兩個原因,第一,民族主義,如果清朝是個漢人政權,那麼那些開國大獎有必然會被大肆宣揚了,譬如,漢之韓信,明朝開國的徐達常遇春;
第二點,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離我們時間太近,相關的歷史人物沒有形成也沒有機會形成演義評書之類的傳奇在老百姓中間廣為傳播了。
如果清朝也有一部類似《隋唐演義》的書,什麼秦叔寶尉遲恭,幾條好漢如數家珍。
-
9 # 宋安之
任何朝代總是有那麼幾個名將的,但是家喻戶曉的名將清朝還真是寥寥無幾,一方面因為清朝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的光環之下,其他人都黯然失色了。一方面因為清朝的局勢最為特殊,開國初期的真正打天下的基本上都是那些王爺們,國家後期碰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被西方列強打的落花流水,沒有家喻戶曉的名將也是正常不過了。
中國的君權集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夏商周時期可以說是部落式聯盟的政治結構,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以後才進入君權獨尊時代,而皇帝成為天下獨尊,並非是真正的大權在握,還有武將造反、外戚篡位、後宮干政、朋黨架空啊什麼的威脅,到了明清發展成為君權高度集中朝代,這些威脅才慢慢被杜絕。
到了清朝,身為最後一個朝代,可以說清朝初期的皇帝總結了所有朝代的弊端,在君權集中上又更進一步,完美的杜絕了各種威脅,皇帝的權力達到歷代之最,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什麼事都是皇帝英明神武的結果,自然下面文臣武將的光芒就低多了。
君權是一方面,當時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按理說任何一個朝代初期都是名將湧現的時期,因為開國過程中戰事很多,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屬於是愛新覺羅家族兩代人的擴張史。
第一代努爾哈赤草創了清朝,遇有戰事都是自己親力而為,他的兒子們長大以後也都是獨當一面,像褚英、代善、皇太極都是功勞赫赫,相比之下開國五大臣遜色了不少。
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努爾哈赤的小兒子又成長起來,以多爾袞、多鐸為代表,在當時也是屢有戰功。
清朝入關攝政王多爾袞是關鍵人物,親自率領大軍一片石之戰打敗李自成,為入關鋪平路,進入北京以後,南明小朝廷最強盛時候是第一個政權弘光帝,多鐸率領大軍直接南下攻破,皇太極長子豪格攻破了四川張獻忠政權,奠定了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的基礎。
可以說清朝草創開國時期都是努爾哈赤與他的十幾個兒子的征戰史,主要軍事力量八旗也是由王爺們率領,像其中的多爾袞和多鐸可以稱之為名將,但是他們另一個身份更響亮,那就是他們是王爺。
清朝穩定以後大的戰事也就是康熙、乾隆、嘉慶時期,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並非主力決戰,而是幾個戰場的較量僵持,並沒有什麼出色將領,戰噶爾丹是康熙御駕親征打的,功勞當然記康熙名下,也就嶽鍾琪不錯。
乾隆帝晚年自稱十全老人,其在位期間有十次大戰役,都是靠著國力強大而耗死對方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經典之役,也就是富康安不錯。
嘉慶帝時期的白蓮教起義更不用說了,清軍武準鬆弛,屢戰屢敗最後也是靠著國力耗死對方的。
道光帝以後,中國步入近代,面對西方列強是屢戰屢敗一直割地賠款,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馮子材戰勝法軍,左宗棠收復新疆,但是這兩個人還有一個名字更響亮,那就是民族英雄的稱號。
像清初開國的幾位王爺可以稱之為名將,嶽鍾琪、福康安、馮子材、左宗棠也都可以稱之為名將,但是說起家喻戶曉,也就是左宗棠名氣大,但是左宗棠是一介文人帶兵,而且是以民族英雄的稱號而名垂青史的。
當然還有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晚清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巨大負面影響掩蓋了很多名將光芒的原因,還有就是沒人寫清朝寫出三國演義那樣的大作。
-
10 # 馬仲遷
歷朝歷代都有名將,清朝以鐵騎聞名於世,為什麼給人一種沒有名將的感覺呢?
歷史上一個朝代出產名將最多的情況下是在什麼時候?開國與亡國,無他,戰爭是檢驗水平的唯一標準,也是能夠載於史策讓人流芳百世的最好因素。
1我們都是官二代。清朝開國時期,名將如
雲。佼佼者如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要達到家喻戶曉還差點,比較之下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出身已經很高貴了,相比韓信、徐達等人不夠屌絲,起點太高了,離普通人的生活有距離感,韓信、徐達的事蹟我們可以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是多爾袞等人的事蹟與我們有什麼啟迪呢?難道是與小玉兒的八卦?
2家國情懷與悲情英雄。從心裡上來講,清朝終究是韃子,什麼"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有這些事件擺在這裡即使戰功再高又有什麼值得紀念的呢?相比之下,左宗棠的故事也就顯得有些蒼涼,亂世危局,力排眾議,以老邁之軀收復新疆,這樣的事蹟還不值得傳頌?
3制度因素導致個人色平淡。清朝時期,皇權獨攬,而皇帝的性格就是朝廷的晴雨表,臣子都是配角,整體的平庸才能凸顯皇帝的英明。所謂"功歸於上,罪歸於下",明察如雍正,在和通泊之敗中還不是把罪責推給了嶽鍾琪?
4距離產生美, 人性的剖析讓英雄的光環褪去。無論是《貞觀之治》 ,還是《隋唐英雄傳》也好,這些影視劇或者文學作品都塑造了一個高大上的英雄形象,而清朝的資料豐富,人物的內心也剖析的更加深刻,如年羹堯,原來名將也是這麼陰暗!
總結:歷史上從來不缺名將,缺的只是名將的八卦!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華人漢族最多,既然要是家喻戶曉那麼這樣的大將軍應該是漢人出身,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但清王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早期開疆拓土的大將多是滿族人,投降清軍的漢人大將倒是有不少,如洪承疇、吳三桂等,但多是在漢族心中打上“漢奸”烙印的,為人所不齒。
整個清朝對漢人做督撫尤其是掌握兵權都是嚴格限制的,清末以前基本上都是蠻族蒙古族人是把持了軍權,直到太平天國運動是滿蒙八旗完全指望不上,才依靠漢人團練。
這時候漢人還是出了一些傑出的大將軍的,如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攻滅天京的曾國荃等,還有抗法援越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取得鎮南關大捷的老將軍馮子材等,還有太平天國陣營的石達開、李秀成等,這些人英勇善戰之人,在歷史上留名,但要說家喻戶曉還差一些。
一般來說,以為軍人要想家喻戶曉,這人一必須代表正義,為國家本民族尤其是漢族事業立下老大功勳的,二此人軍紀好,愛民,值得百姓擁護。
至於史書,關於清朝的史書正史就一本《清史稿》,而且帶有稿字,說明它只能算是一本草稿。眾所周知《清史稿》並不算二十四史,所以價值無法與前代史書相比,估計看的人也不多,裡面應該是記載了一些著名的將軍,但流傳度不高,也就影響了人們對清軍大將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