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戰國時,秦趙之間進行了長平之戰,40萬趙軍戰敗投降,結果全部被秦將,白起一夜坑殺,難道抓他們回去做勞力進行開發不行嗎?還能促進經濟發展。
7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60萬人帶著40萬俘虜長途跋涉?你真敢想啊。

    將近100萬人啊,遇上點踩踏事件死傷的都不會低於五位數。

    你以為這40萬是《動物世界》裡遷徙的角馬?他們是人,他們是兵啊!

    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亂者四應。到時候你就是神仙也無力迴天。

  • 2 # 天眼觀世界

    秦軍50萬,再加上戰損,和俘虜的趙軍數量基本差不多。所以

    1.糧食不夠吃。兩國耗了三年,可以說都已經燈枯油盡,哪裡有多餘的糧食。

    2.壓不住。燕趙秦之地,本就和遊牧民族雜居,民風剽悍。趙軍被圍46天,相殺而食,最後不得已才投降。一旦吃飽了,以兵力幾乎相等的秦軍根本彈壓不住。

    3.收不攏。戰國時代諸侯征戰,幾乎和民族之間征戰無差別,各國雖同宗同源,但是早已形成獨立的國家意識和風俗習慣。這可不是解放戰爭時的戰俘那麼容易轉化的。

    所以只能屠殺,別無它法。

  • 3 # 勇戰王聊歷史

    1939年的時候,蘇聯就有1.6億人口。而白起時候的秦國只有四五百萬人口。蘇聯是60萬對1.6億,秦國是40萬對400萬人。而且,蘇聯的面積是秦國的上千倍不止。秦國沒有蘇聯的能力去容納這幾十萬人。

    其次,冷兵器時代,對於戰俘看管特別困難。而二戰時,一百位裝備機槍計程車兵,能看管幾萬名俘虜。在冷兵器時代,這是無法做到的。秦國肯定沒有兵力看管這些人。

    最後,沒有糧食啊。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是明清才引進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靠天吃飯,糧食畝產也就兩三百斤。現在小麥畝產一般在一千五百斤以上。玉米能高達畝產四千斤。

    總之,為了消滅趙國有生力量,所以,白起殺了這四十萬人。

  • 4 # 夜月下鳴蟬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說白了也是自己的糧草不夠,僅僅只能保證秦軍自己的用度。

    長平之戰時,白起糧草不夠,這可以從後來秦襄王的話中看出來。長平之戰後,秦襄王執意要滅趙國,白起不肯,於是秦襄王說當初糧草不夠你要打,現在糧草充足了你又不肯打。隨後把白起一擼到底,並流放。

    既然長平之戰的時候秦軍的糧草是不夠的,那麼面對這四十萬的趙國降卒,怎麼處置就很明瞭了。就像是電影投名狀裡面講的,這些人哪怕是放下了兵器也還是兵。自古以來因為糧草不足而導致軍營譁變的事情數不勝數,所以才有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的戰略。

    也許你會問,秦軍沒有糧食,那麼先攻下來的趙地沒有麼?確實沒有,趙國的軍隊和秦軍一直頑強交戰,直到糧草消耗一空,之後甚至以人為食,等到後來白起還是用謊言騙去了趙國軍隊的信任,說不會殺俘,還會把他們帶到秦國,導致趙國軍隊抵抗意志瓦解而投降。可見這樣頑強抵抗,力戰到底的趙國軍隊,哪怕不殺,白起也不敢放虎歸山。可是真要帶著回秦國的話,路上糧草不夠,半路兵變而導致戰爭勝利果實不保怎麼辦。那麼那些新挖出來的坑就是趙國降卒的最好歸宿。

    其實說來說去,還是趙國降卒人數太多,也就是說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規模太大,參與人數太多而在糧草的供應和儲備上有不充分,導致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被迫做出這樣的決定。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為什麼現在一說到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就說是白起呢,而且為什麼都說是45萬呢。長平之戰趙國前後一共就派出了45萬軍隊,打了三年多難道趙軍沒有損一兵一卒嗎?最後這四十五萬都被白起殺了嗎?想想也不可能,趙括最後突圍的時候,被餓了46天,而且處於劣勢被圍的情況下坑的死傷很多。現在比較讓人接受的就是最後被坑殺的趙軍大概是二十萬左右。

    還有為什麼後人總是說白起坑殺趙軍,難道秦昭襄王沒有責任嗎?說白了白起就是給秦昭襄王背鍋的,背了兩千多年,而且還要一直背下去。就當時來說,不管是誰在都會殺了這二十多萬降兵,因為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當白起上書秦昭襄王詢問如何處置這些降兵的時候,秦昭襄王只回了讓白起自行解決。可是秦昭襄王給白起的軍糧只夠秦軍自己兵士吃的,即使要把這二十多萬人帶回秦國,就當時的運輸條件,長平離咸陽至少五百多公里,也要走好多天吧,秦昭襄王此舉的做法就是不讓白起把這二十多萬人帶回來,可是白起也知道放回去肯定是可能了,不然這三年多的長平之戰,秦軍以死傷一半的代價艱難取勝這不是白打了嘛。那麼秦昭襄王就是在給白起說這些人必須死。

    而且就以當時的情況下,殺是最好的選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秦軍糧草不夠,無力來供養這二十多萬降兵。其次就是這二十多萬人一顆炸彈。一旦帶回秦國爆炸了那可能就會讓秦國有滅國的危險。趙國一直與北方胡人打仗,民風彪悍善打仗,即使趙國輸了這些人肯定也是不服氣的。加上春秋戰國幾百年下來這些人對於自己過家的認同感還是很強的。所以也不會輕易就這麼聽你們秦華人的吧。冷兵器時代,看守一兩個人可能就需要一個士兵,這麼多降兵又要多少秦軍來看守。本來秦國即使打贏了長平之戰國內損耗也是巨大,根本無力來看管這些降兵。帶回國內做奴役,一旦秦國和別國打仗抽調一部分兵力之後,這些人一旦反起來,那麼函谷關不攻自破了。放回去這個肯定是不行的,放回去這些降兵馬上又會組織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來進攻秦國。

    再就是春秋還有戰國前期的戰爭確實是以攻佔他國領土和人口為主要目的,從而實現稱霸的夢想,但是到了戰國後期,有實力的國家不再是想稱霸,誰都想結束這幾百年的動亂時代,一統天下。所以白起一生的戰爭策略都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標,從而徹底擊垮敵國,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白起打了勝仗基本上都是殺殺殺,這也是白起人屠,殺神的由來。

    而且就當時來說秦國東出唯一的障礙就是趙國,趙國所有的精銳之師都在這了,那麼這些人回不去了,趙國不就也不行了嘛。自然趙國對於秦國而言就沒有任何威脅了,秦國東出,之後一統天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6 # 葉子寫實

    長平之戰勝利後,四十萬趙軍投降。在如何處理投降趙軍時到了難。他殺降的原因可能有這樣幾點。

    1,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於是,南韓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本來秦國和南韓的戰爭變成了秦國和趙國。由於秦國打趙國是長途跋涉,趙國的廉頗選擇的是持久戰。這場戰爭持續了3年之久,對雙方糧草和國力的消耗都很大。秦國是因為有了“天府之國”的後備支援才堅持了三年。趙國後來用趙括替下廉頗主要原因也是糧草的問題才選擇了這一步險棋。而秦軍又對趙軍圍困一個多月,已經相互殘食,趙軍選擇投降也是被迫的。也就是說秦軍的糧食也是有限的,假如給了趙軍糧食吃,他們也很可能會反。

    2,正因為秦國是長途奔襲過來作戰,就是把這些降軍都運回秦國一路上也是有太多變數,而這麼多人,出了事就會讓整個秦軍都岌岌可危,就地放回去,他們重新回來,秦國整個三年的努力就白費了。

    3,趙國在趙武靈王時達到頂峰,“胡服騎射”讓趙國擁了當時最好的騎兵部隊,而這些部隊的主帥都來自於北方的遊牧部族,騎兵部隊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遊牧部族的人,民風都比較彪悍,也是一直虎狼之師。白起不想也不敢去下這樣沒有把握的賭注。

    4,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策略都選擇殲滅戰,就是消耗敵國的有生力量,“殺降”是一貫的做法,也是公認的做法。秦軍的軍功的就是用所殺敵軍的人頭作為標準的。白起死時說自己本就該死因為殺戮太多,就已經是人性的進步了。

  • 7 # 立志成蟲

    長平之戰秦國擊敗趙國損失消耗同樣巨大,說是慘勝都不過分。趙軍軍心崩潰放下武器投降的根本原因是斷糧達46天,統帥趙括戰死,群龍無首又無體力再繼續戰鬥了。如果趙軍不缺糧食不餓肚子,趙括死不死趙軍都未必會投降。40多萬趙軍當了俘虜,如果給秦人當奴隸,秦國的糧食供應不足不算是個事兒,根本問題在於這40多萬趙軍可是成建制的戰鬥力彪悍的軍隊,秦國要耗費多少人力去看管?恐怕至少要10萬人監管俘虜吧,成本太高了。一旦趙軍俘虜吃飽不餓了,很容易反水,秦國也扛不住啊。再說了,這40多萬趙軍沒有了,趙國也快完蛋了,權衡利弊之下,只有滅絕人性的坑殺趙軍是最划算了

  • 8 # 南朝居士

    40萬軍隊,雖然沒有武器,但破壞力不容小覷,面對這麼大一群投降的,確實很為難,

    你放回去,那來年捲土重來又是個問題,而是,這不是戰爭的目的。

    你就地殺了,也是很難操作的事,坑殺四十萬,很不容易啊,

    你說的,抓回去做奴隸,那就更難操作了。

    首先,以秦國國力,要養活這40萬人,很難,

    長平之戰的三年,秦國集全國力量,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參戰,國內也空虛了,至於說,秦國多少兵力,這個難以考證,有說過百萬,有說65萬,按白起自己說的,傷亡過半,理論上秦軍是過百萬的,如果65萬,死傷過半,是不足以坑殺40萬趙軍。

    百萬大軍,死傷過半,也就是剩下差不多50萬左右,以這50萬,押著40萬士兵?

    即使回了國內,讓這40萬人做奴隸,這是不可想象的,怎麼管理這些人呢?

    你起碼得40萬以上計程車兵來管理他們吧?貌似秦國沒這個實力吧?

    先秦時期,“一男不耕,或受其飢,一女不織,或受其寒”,一這樣的生產力,如何養活這些人?吃都能把秦國吃窮吧?

    做了奴隸,然後呢?你不能妥善安置,以後也是麻煩,造起反來力量很強大。

    總的來說,抓回去做奴隸,不存在這種操作性,放回去可不可能,收編他們?更不可能了啊,坑殺也是無奈之舉

  • 9 # 如是史社

    “長平之戰”,戰神白起坑殺40萬趙軍,震驚四海!很多人質疑他為什麼不納降而坑殺,並以此而罪之。對或不對,我們看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再說。

    長平之戰因上黨之爭而起。上黨位於太行山西側,是韓、趙、魏三國的交界地區,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262年,被秦國打夠嗆的南韓把上黨送給趙國。趙國平陽君趙豹認為這是“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容易招致大禍。平原君趙勝則認為百萬大軍未必奪一城,現坐收南韓上黨郡的十七座城邑,何樂而不為?趙孝成王認為可行,於是派平原君去接收上黨。

    白起怎能讓人摘了他果子,奇襲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秦趙這次的長平之戰投入軍力達百萬之巨,最後用反間計,讓趙國用趙括換了堅守的廉頗,把趙括大軍包圍了月餘,最後白起用詐坑殺了這四十萬趙軍。

    為什麼一定要坑殺?而不是納降呢?

    首先,從趙武靈王開始部隊“胡服騎射”的變革,使趙國的部隊攻擊能力為七國第一。而這裡就有20萬援軍是趙括從北方帶來的騎射精銳,如果受降了有異心,秦軍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二,趙國雖然兵強,但國不富,其他諸侯國都不再借糧給趙國。趙國前線已經斷糧,餓了四十多天計程車兵們只能以人為食。秦國雖然軍糧也吃緊,但還能勉力供應。如果納降,多出來的40萬口糧,以春秋戰國時候的糧食產量,誰來解決?(我曾寫過春秋戰國老百姓的食物篇)餓紅了眼的趙兵因丘陵地帶沒有完全發揮的戰鬥力,秦國能否承受?

    第三,長平之戰,雙方損失太巨大。“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三年攻堅戰,趙括被包圍後,組織了幾次精銳突圍,都令秦軍死傷慘重。部隊如此大的傷亡,一定要給活著的人一個傷痛的出口。

    第四,白起的戰略考量。白起沒有把四十萬人坑殺完,留了240個年紀小的,回趙國報信,這是誅心之舉,直接瓦解了趙華人的鬥志。本想趁此一舉拿下邯鄲,殲滅趙國。可惜,丞相范雎被韓趙兩國收買,說服秦昭襄王同意割地求和,錯過了最好的滅趙之機。

    最後,白起這位“人屠”不僅從無敗績,而且打的算不是殲滅戰。最後也因此被忌憚,來年他拒絕再領兵攻趙,被秦昭襄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

    首先,我認為白起坑殺40萬趙軍,從為秦國一統的戰略角度講,做的一點沒錯的。只是一次性殺戮人數之巨,而且是使詐坑殺,所以在人道這方面來講,說不過去。但是,自古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你死我亡各為其主的現場,也真不需要太過責備這起坑殺。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10 # 不正經英語老師老楊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事情,那就是 現在還沒有發現埋葬著40萬人骸骨的地方,所以《史記》上記載的白起長平之戰坑殺降卒40萬,這一點仍然有待考證。

    但題主這麼問,為什麼不做奴隸,個人覺得有一下幾點:

    1. 難以化入秦軍/秦民;趙國在當時的時間點來看並不弱,這些降卒即使投降了,但內心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想歸入秦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戰國時期也是展現的淋漓盡致,一旦造反,40萬不一定,即使20萬造反,也夠秦國麻煩的。更何況還有其他國家虎視眈眈。

    2. 昭襄王想殺他們;與經濟發展相比,統一天下更加重要,而且是自秦孝公以來秦國君王一直的夙願。 經過商鞅變法、惠文王&張儀縱橫天下之後,秦國的經濟實力、兵力已經是七國前列,昭襄王后期是七國第一。有機會一口氣殺了趙國40萬大軍,為什麼要讓他們化入自己的秦國呢?而且還可能面臨這隨時的造反。殺了這40萬大軍,趙國必定元氣大傷。 這個原因,應該是最根本的。

    3. “殺神”白起的戰爭習慣;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白起“殺神”的名號是殺出來的,但不一定是來自於這場 長平之戰 的40萬趙軍,而是從出道開始一直在殺。 從第一戰打南韓、魏國開始,就直接殺了對方25萬人,後續的各種戰爭結果除了殺,還是殺,彷彿白起降生就是為了戰爭。 這些都可以看出兩點:白起善戰;白起從不接收俘虜,《史記》上面對於白起的記錄,沒有接受俘虜的情況,全部殺了。 所以這40萬降卒在白起手上是不死也得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不容易,懷孕生孩子是最難受的,你在懷孕生孩子期間經歷了哪些心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