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覽眾河小
-
2 # 花武昌魚
歐洲國家正在進行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
1600-1644年處於明末清初時期,也就是明清交替時期。政局不穩定,人們生活水平下降,處於水深火熱中。1644後處於清朝統治下,經過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經濟開始回升,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緩慢。一是當時資本主義弱小,二是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三是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政治日益腐朽,貪汙屢見不鮮。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
1.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並形成農業專業生產區域。
2.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618年 歐洲“三十年戰爭”爆發。
1625年 英國、荷蘭、丹麥締結反對愛地理哈布斯堡王朝的同盟。
1628年 曼圖亞遺產之戰。
1630年 瑞典參加“三十年戰爭”。
1635年 法國參加“三十年戰爭”。
1640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三十年戰爭”結束。
1651年 英國國會透過《航海條例》
1652-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戰爭
1654年 英國和荷蘭簽訂《威斯敏斯特條約》
英國和瑞典簽訂和平同盟條約
英國和葡萄牙籤訂《溫莎條約》
1654-1667年 俄波戰爭,雙方簽訂《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
1655-1660年 波蘭和瑞典戰爭
1657年 瑞典和丹麥戰爭
1659年 法國和西班牙籤訂《比利牛斯和約》
1660年 瑞典和波蘭簽訂《歐利伐條約》
瑞典和丹麥簽訂《哥本哈根條約》
1661年 俄國和瑞典簽訂《卡爾迪斯和約》
1665-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戰爭,之後簽訂《佈雷達和約》
1667-1668年 法國和西班牙、荷蘭發生“遺產戰爭”
1668年 法國和西班牙籤訂《亞琛和約》
1672-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戰爭,之後簽訂《多佛爾和約》
1672-1679年 法荷戰爭,之後簽訂《奈梅根和約》
1676-1681年 俄土戰爭,簽訂《巴赫奇薩賴和約》
1686年 荷蘭、奧地利、瑞典、勃蘭登堡、西班牙、薩伏依及德意志各邦形成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
1688-1697年 法國與奧格斯堡的“九年戰爭”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5-1696年 俄國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俄土處於交戰狀態。
1697-1700年 彼得一世組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697年 法國與奧格斯堡同盟各國簽訂《里斯威克和約》參考資料:《近代國際關係史》施行和 主編
3.商業空前繁榮
4.對外貿易實行閉關政策。
-
3 # 南風劍子
康熙是拉開康乾盛世的人,也是很多史學家認為的中國古代歷史當中的最後一個盛世。
很多時候,身為一個渺小的人,不得不感慨,上帝確實是最偉大的編劇。
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經濟水平都發展到了一個份上,歷史的程序正在飛速向前推進,這個時候,只要能將社會穩定下來,下面再繼續發展一個科技和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就會顯得十分強大。
而就在這麼一個關鍵時期,中西方几乎同時出現了三個了不起的帝王,一個是中國的康熙,一個是發過的路易十四,另一個就是俄國的彼得一世。
這三個人被後人提起的時候,都會在後面加上兩個字——大帝。
也就是這三個人在對國家的貢獻上,是被人民是被歷史學家所認可的。
而且,這三個人的命運有驚人的相似之感。
都是從小開始當皇帝,有權臣把持朝政,架空帝權。
康熙,7歲繼位,後來扳倒鰲拜;路易十四5歲繼位,扳倒宰相馬薩林;彼得一世10歲繼位,等著異母姐索菲婭公主自然死。
而這三個帝王對於國家發展上也可以說是盡職盡責,現實規避前朝和前人的問題,又整頓吏治,又穩定社會,即使這個皇帝沒怎麼發展經濟,後世的人稍微使使勁,這個國家都會很了不得的。
但這三個帝王也並不滿足於此。
康熙,清朝還沒有閉關鎖國,康熙自己還帶著皇子們一起學過幾何學,更是將對外貿易放寬,放寬海禁,從自身做起,學習西方文化,最神奇的是,他聽了傳教士說完耶穌之後,內心感動,也是視為尊敬,還寫過詩:
功由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慘慟八垓驚九品,七言一畢萬靈啼。
而路易十四也是對法國的經濟狀況下了很大力氣才整上來的,要整頓財政,還十分鼓勵商業發展,做出了很多措施,戰爭上,更是參與了與西班牙的遺產戰爭、與荷蘭的法荷戰爭、與歐洲多國的王位繼承戰爭等,對今日的法國領域奠定了歷史條件。
彼得一世在俄國也是幹得熱火朝天,也是在經濟上大力發展,開了很多家工廠,與瑞典的北方戰爭後也做了領土的擴張,也是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的疆域。
只有一點不同,康熙的文字獄是他的汙點,而路易十四和彼得一世卻讓很多藝術家、文學家、戲劇家如雨後春筍一般破土而出。
其實你們發現了,拼發展拼到最上面一層,拼得還是軟實力,不然咱們現在也不會這麼鼓勵人們創新、好好讀書了。
-
4 # 歷史戰爭
十八世紀對於世界文明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社會的全盛時期——康乾盛世。清朝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勵精圖治,迎來了它國力的巔峰,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
可是,一個朝代的頂峰往往也是衰落的起點,當“康乾盛世”一百三十四年結束以後,中國和西方文明互相錯位,西方國家“彎道超車”,將清朝遠遠的甩在後面。那麼,在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期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在做些什麼,它們又是如何發展,以致於能夠超越清朝,引領十九世紀文明的發展?
“康乾盛世”時期,清朝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歐洲終於走出了漫長的中世紀,一個全新的西方世界誕生出來。
當康熙剛剛上位時,荷蘭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的建立起來。在十七世紀中葉,荷蘭迎來它的輝煌。這一時期,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光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當清政府下令閉關鎖國和“海禁”時,荷蘭卻擁有1.5萬艘船,佔據全世界船隻總數的四分之三,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康乾盛世進入中後期以後,荷蘭已經衰落,但是歐洲的殖民熱潮卻沒有停歇,新興的殖民帝國英國緊跟其後。
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正處於它的上升期。在生產模式上,英國引領著第一次工業革命,1764年,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誌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在經濟上,受到工業革命和海外貿易的推動,英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快速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在政治上,英國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議會制、內閣制紛紛誕生。在文化上,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在英國進一步發展,民主和科學成為社會的倡導,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藝術領域發展迅速。
在這一時期的法國,與英國一樣,受到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也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國家之一,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經開始使用機器和蒸汽動力,其他工業部門也逐漸效仿。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爆發了了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大革命,釋出了《人權宣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法國的專制制度開始動搖,資產階級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同時期的美國,也不甘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爆發了“美國革命”。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美國爭取獨立的呼聲愈發高漲。1774年,北美十三州代表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美華人民正式開始爭取獨立的鬥爭。次年,著名的《獨立宣言》發表。經過美華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英國於1783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承認美國獨立,自此,美國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同時,工業革命的成果也影響到了美國,加上美國遼闊的國土和資產階級制度,它的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
其實,橫向來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清朝綜合國力仍居於世界前列。康乾時期,清朝的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這個區間。在生產總值上,中國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工業總量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這樣看來,說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未嘗不可。
可是,實際上,十七十八世紀卻是中國和世界的分水嶺,清朝的經濟體量仍然領先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但不論是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還是科技的創新能力,清朝都已經進入一個無法再進步的瓶頸期。
經過工業革命以後,不論是英國還是法國,在軍事實力上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當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出使清朝時,清朝廢弛的軍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帝下令清軍舉行閱兵,歡迎使團來訪,但英華人非但沒有被嚇到,反而斷定:“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它的繁榮已經結束”,“在這裡可以輕而易舉地登陸”。馬戛爾尼記載道:“此輩寬衣大袖之兵隊,既未受過軍事教育,而所用軍器又不過刀、槍、弓、矢之屬。一旦不幸,洋兵長驅而來,此輩果能抵抗與否?尚屬一不易置答之疑問也。”(《乾隆英使覲見記》)
客觀地講,康熙、雍正、乾隆統治時期,國富是毫無疑問的,但在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民不強,科技不強,文化不強,連政治制度,也是最後的餘暉。反觀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像英國、美國這樣的新興殖民帝國,迅速崛起,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都產生了質變。即使是法國和德國這樣深陷內戰的國家,也在發展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開拓海外市場。這樣一來,閉關鎖國的清朝自然已經在實質上落後於世界潮流,當康乾盛世的餘暉結束以後,清朝的衰落,是必然的結果。
參考資料:
《乾隆英使覲見記》
回覆列表
康乾盛世是一個我們經常提到的說法,它的起始時間是康熙元年1662年到乾隆末年1795年,長達一百三十四年,在這個階段,整體上國家是繁榮穩定的,但是這種繁榮穩定只能跟自己內部和過去相比,如果放眼整個世界,在思想意識形態方面,已經大大落後了。
先來看看我們自己發生了什麼,清朝年初,由於連年征戰,人口已經大幅度下降,但是這個人口到底有多少呢,歷來爭議很大。有人根據康熙中期的人口統計是兩千萬,所以推斷清朝中期只有一千四百多萬人,但是到乾隆中晚期,人口已經有三億了,然後一直到清末有四億多人。不到一百年時間,人口從兩千萬增長到三億?這個速度有點不可思議,應該是康熙年間的人口統計出了問題,所以有人說明末可能人口在八千萬到一億之間,這樣的資料還靠譜一點。不過不管怎麼說,康雍乾三代中國人口的確大規模增加。
除了人口增加以外,那段時期中國國內基本平穩,經濟繁榮,如果按照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我們一直到乾隆末年,也是世界第一,因為這個體量擺在那裡。這樣一看,我們那時候似乎過得相當不錯,但是如果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在幹什麼,我們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在康熙十幾歲親政的時候,牛頓那時候應該是二三十歲,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已經研究的差不多了。是的,我們認為是現代人物的牛頓牛爵爺,年紀比康熙還要大11歲。除了牛頓,還有不少先賢大牛,他們出生年月都要遠早於康熙,比如伽利略、笛卡爾等等。在歐洲興致勃勃的發展科技的時候,我們還是古老的農耕社會。
除了科技方面,再看政治方面,早在康熙還沒出生的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而到1689年,康熙繼位二十多年以後,英國透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再來看對外關係,早在康熙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就開始積極在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依託大航海技術,他們將殖民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實際上,我們明朝的造船技術遠高於歐洲,但是我們顯然沒有這個意識,到了清朝更是實施閉關鎖國策略,永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歐洲在科技、政治、海外殖民等方面都要遠強於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這些也都可以算作原始積累,終於等到1782年,也就是乾隆末年,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此工業革命正式開啟,歐洲國家的發展進入突飛猛進階段。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繼承了工業革命的成果,發展可謂是一日千里,也為後來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
而這時候的清王朝在幹嘛呢,依舊維持著農業社會的基本特點,男耕女織,小農經濟。那時候,如果算國民生產總值,我們有的只是體量的優勢,就質量而言,遠遠及不上當時進入工業社會的英法等國。在科學方面,絕大多數華人都是懵懂無知的,包括那些有名的大學問家,在工業方面,可以說是零基礎,也沒有絲毫要引進的跡象,可以說,這時候的落後為以後的捱打埋下了禍根。
在乾隆死後的半個實際,英華人用鴉片撬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進入長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究其根源,就是康雍乾三朝沒有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只是維持了表面繁榮。